好書試閱

星雲大師談幸福(2023年新版)

79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想法改變人生
朋友送給小王一盆牡丹花,奇怪的是每朵花的邊緣,都參差不齊。
有人就說了:牡丹花象徵富貴,現在你這盆花的邊緣不圓,表示富貴不圓滿。小王一聽,趕緊把牡丹花送還。
朋友聽了他的理由,笑說:「你也可以解釋成『富貴無邊』呀! 」
一個人的思想模式,不能只有直線的,也不能只是單向的,凡事要從前後、左右、上下、正反等多方面去思考;也就是說,當事情陷入膠著狀態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事情往往就會出現轉圜的餘地。
戀愛失敗了,你想:以後可能會有更好的對象。
失業了,你告訴自己:也許明天會有更好的就業機會。
大雨天,不能外出,不能運動,不好受,轉念一想:下雨天正可以在家讀書。
被人倒債了,如果你往好處想,覺得損失財富,可能財去人安樂,可能因此消災免難。
「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世間事,禍福得失往往難以預料,好壞有無也非絕對的,所以遇事能換個角度想的人,總能從窘境中破繭而出。

一樣米養百種人
有個人養了一隻狗一隻貓當寵物,每當他餵小狗的時候,小狗心裏就想:「主人這樣愛護我,從來沒有要我回報,這麼一個大慈大悲的人,難道他是一個神明嗎?」可是當他餵小貓的時候,小貓心裏也在想:「這個人每天都給我美味的食物,對我百般殷勤,難道我是神明嗎?」
同樣的對待,貓狗的想法卻有這麼大的懸殊,可見,世上的是非、善惡、好壞,也都在於個別的想法,很難訂定一個絕對的標準。所謂一樣米養百種人,誠不虛也。
有一個人,當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曾受朋友一餐之賜,後來有所作為,他以良田百畝回贈朋友,正是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另有一人,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有一個朋友收留他,供給食宿;後來朋友家中人口增多,實在不夠居住,便在隔壁租了一間房子,請他遷居,但此人卻懷恨在心,誓言要把朋友弄得家破人亡。所謂一斗米養了一個恩人,一石米養了一個仇人,此皆是想法不同所致。
有的人貧無隔宿之糧,但是他安份守己,感謝國家社會的護佑,深覺國家的可貴。有的人,洋房汽車,豐衣足食,但他怨恨國家苛捐雜稅,一直想要移民他鄉。所以,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天堂地獄都在我們的想像之中。
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
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當我們以聖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聖人;如果我們以盜賊之心看人,則所有人等都是盜賊。因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

心藥方
人的各種疾病當中,最難醫治的就是我執、無明、精神妄想等毛病,這些心病中的心病,即使是華陀再世,恐怕也會束手無策。例如,歷史上的「杯弓蛇影」,這就是一種疑心病;又如「百日升天」,這就是一種妄想病,這些疾病都不是一般的醫藥所能治療的了。
有一則笑話說:一位患有神經質的病人,總是疑心他的肚子裡有一隻貓在做窩,弄得寢食難安。心理醫師與精神科醫生做各種治療、輔導,始終無法消除他心裏的疑慮。後來醫師們商量,就做一次象徵性的手術吧。
手術後,當病人從麻醉中幽幽醒來,醫師手抱著一隻貓,告訴病人:「你肚子裡的貓我已經為你取出來了,以後你就不必再擔心了!」豈知病人聽後,看看醫生,又再看看那隻貓,滿臉愁容的說:「醫師啊!我肚子裡的貓是黑貓,不是這一隻白貓啊!」
所以,心中的毛病千奇百怪,有了心病,有時連醫師也沒有辦法。
想要去除執著的毛病,必須要用「無我」的空慧,如《般若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時候,百病還能不盡皆消除嗎?

誰第一名
澳洲移民部部長菲力浦羅達克曾問:「世界上的宗教領袖當中,哪一位第一?」我說:「你最歡喜的就是第一。」
五根指頭爭老大,大家都想當第一。大拇指一伸我是頂好;食指指東指西,要人服從;中指認為自己居中,最長、最大;無名指戴金戴銀,珠光寶氣。當大家都說過以後,小指說:我合掌,對人恭敬、對人禮拜,在聖人之前,我最靠近他,應該就是第一。
其實,第一固然很好,二、三也是不錯,四、五各有所長,所以,能大能小、能前能後、能一能二的人生,最為幸福快樂!

豐裕之後的省思
衣服、鞋子、日常物用太多了,住所變成了倉庫; 土地很多,東一塊、西一塊,自己管理不了,別人處理不了,成為帶不走的麻煩;房屋很多,南一棟、北一棟,到頭來甚至不知道住在那裏才好?兒女很多,很有福氣;福固然很好,氣多了,也抵銷幸福。
豐裕不可氾濫,氾濫就成災難了。
曾經有一位信眾,要送我二十四把茶壺,每一只茶壺上都刻有《心經》,且外表形狀都不一樣。他不曉得平常我喝茶,只需要一只茶杯就滿足了, 用飯時,一位信徒就一直在我旁邊挾菜,並說道︰「師父!您不要吃飯,多吃菜。」
「不吃飯怎麼會飽呢?」我不解的問。
「會呀!我已經兩、三個月沒吃飯,只吃菜。」
我回他道︰「你要成仙當然不用吃飯,我要成道所以要吃飯。」
富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富裕之後仍能惜福更好,一個人的福報如我們銀行的存款,必須要有積存才能支出,而珍惜大地資源、勤樸簡約就是修福的最具體行動。
許多年前佛光山就發起過「廢紙回收」,我自己更是從叢林受訓時,就「惜字紙」,一張紙不僅兩面都會利用,連字裏行間的空白處也會擠上幾個字,有時還會用色筆在紙上再寫一遍,除非到真沒有辦法分辨時,才會不捨的丟棄。
佛光山有二千多名住眾,可以接待五千多人的設備,最初一切建築計畫皆出自我的構想,本山無建築師或設計師。猶記得在建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時,正逢經濟最困難的時後,我就率領徒眾,用手一塊塊將石板磨出來,雖有點粗糙,卻鋪出一條成佛大道;靈山勝鏡前的紅地磚,也是自己鋪的。因為佛光人有一個信念:自己若沒有辦法做的事,就不必指望別人做!
一直到現在,我仍謹記著惜福之法:
一.隻字必惜,貴之根也。
二.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三.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四.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現在凡事皆用設備代替人力,這到底是人力的進步呢?還是人力退化呢?
現代人四體不勤,處處依賴機器,失去做業的樂趣,何嘗不是損失?
機器萬能,人控制機器,機器做人的事,人成為為操作機器而活的生物,這是人所希望的嗎?
有一位計程車司機,別人開五年的車就要汰舊換新,他的一部車可以開十年,因為一般人在紅燈停車時,總是在靠近時才猛踩煞車,而他懂得在遠遠的地方就放慢速度,等靠近紅燈,車速也慢下來了。儘量減少猛然煞車的機會,就能保持車子的性能,延長車子的壽命。這是一種惜物的美德,也是一種生活智慧啊。

禮貌與人緣
一天要會見許多訪客,有些客人向我合掌後,還會加一句︰「大師!我能跟您握個手嗎?」一天下來,不知握了多少次的手。徒眾送茶給我時,我竟忘情地要伸出去握手,惹得大家都笑起來。
「握手」代表一種熱情、一種禮貌,風俗起於十字軍東征時代,那時敵我分別只有宗教信仰一項,所以敵我難分,兩人握手是表示手中沒有武器,不存敵意,那當然就是朋友了。此風俗一直流傳下來,成為今天各地通行的見面禮了。
中國有句老話「禮多人不怪」,這個禮除表現在行動上,還表現在一套應對的語言上,例如,見面就問:尊姓、大名、貴庚、仙鄉、尊翁、令堂、貴幹、勞駕、多承教誨、多蒙賜教……等,大家都是「以禮相對」,不容易衝突。
在今日的叢林寺院裏,來自於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叢林的用語,能使大家「口和無諍」的和平相處。例如:上下、法號、大名、令師、貴常住、禮座、接駕、法駕、告假、請開示、慚愧、晚學、大德、學人、不敢打擾、慈悲開示、慈悲原諒、您好威儀、您真親切、您很發心……等,儘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禮貌性的語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計較、不容易有爭執了。
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之所以一言不和就相互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問題就在於沒有一套「承受教誨」的語言,甚至一不小心就用了質問的語氣,因而針鋒相對,惹禍上身。
一個人,如能學習無諍的語言,例如:請、對不起、謝謝你、非常抱歉、非常慚愧、打擾你了、感謝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久仰大名、幸會幸會、多承關注、請多指教、豈敢豈敢、不吝指教等等。經常把這些客氣、尊重的話語掛在嘴邊,人際之間必然會泯去許多無謂的計較,必然會消除許多煩人的糾葛。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是一門藝術,我不要求徒眾個個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應對得體,如果能在責備的話裡帶撫慰,批評的話裡帶讚揚,訓誡的話裡帶推崇,命令的話裡含扶掖,能抱著如此誠懇和平易的心境講話,一定會到處有人緣。
「禮」是一種規律人們外在行為的規範,使心和行為、實質和形式達到調和,是人格圓滿境界,故孔子常說︰「恭而無禮則勞,憤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故「禮」之用,以和為貴。
在團體中與人相處,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氣、和平、和好、和悅、和順、和祥、和諧、和衷共濟、和氣生財!
我常以四句話提供給大家,來改善人我之間的關係。
「初見三句話」,大家初見面講三句好話,你好、大家好、今天天氣很好。
「相逢一微笑」,大家見面時,面露笑容。
「爭執一回合」,有爭執時,只限一回合一句話,不要一直爭下去。
「讚美要適當」,稱讚人家要恰如其分。
果能如此,人我關係定能和諧、改善。

獨處的幸福
白天講話、開示、會客、座談……似乎已成慣例的行事。晚上獨處時常想,我總不覺得自己偉大,卻因信徒的擁戴、大眾的護持、社會的肯定,反而有高處不勝寒的慨嘆。
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心中想的都是為佛教,為大眾,但現在這一切因緣都已具足,反而覺得自己更空曠了,現在的感覺猶如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返」,我好想靜靜的修行讀書。
在我心中,一直有這樣的感受︰
「水可以當茶,茶不可以當飽。
詩可以當文,文不可以當法。
曲可以當歌,歌不可以當道。
技可以當財,財不可以當富。
名可以當貴,貴不可以當佛。
人可以當力,力不可以當我。」
清晨在風聲和樹聲的呢喃中醒來,內心只有一種「靜」的感覺,不想走出房門口,似乎一開門就會破壞這份寧靜。每次出國,在沒有人認識的街道行走,沒有突來的訪問、沒有要求拍照的困擾,實在是一件很稱心的事,有時我會嚮往那種「一爐香、三杯茗、萬卷書,何須塵寰外再求仙求佛」的生活,不過這是一種自私的想法,就像母親說的︰「有那麼多人需要你,我怎敢獨佔?你不是我的兒子,你是大家的。」
人若能懂得安排自己,過一段屬於自己的真正時間,是多麼幸福啊!
人雖迎合大眾生活,但也要有獨處生活。
所謂獨處,並非單獨一個人看報紙、看電視、聽音樂,因心念會隨報紙、電視、音樂的內容跳動。
真正「獨處」的意義是要內觀,看無相的世界,聽無聲的聲音。人與人相處不可忽略掌聲,但對個人則要無聲。心境不同感受也不會一樣,故雖有外在世界,內在自我的心靈世界一樣重要。
獨處不易,不但要獨力應付危機,還要防範自己的內心,因沒有約束而生起歹念。因此孔子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又說「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就是叫人要「慎獨」。
一個人正派、自律,可以發揮光和熱,則獨處不怕。一般人如果喜歡獨居,不能不對個中所潛藏的危機有所警覺啊!
摘自《星雲大師談幸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