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因緣
大師勉勵住眾們:「今日道場重在弘揚佛法、廣結善緣、布施歡喜、慈悲,讓信徒在花時間、車錢到道場來之後,能把佛法帶回去。
一個人『安心』不容易,但先學習凡事『心甘情願』。人只要肯得心甘情願,夫妻相處、朋友相交,彼此都不會嫌棄,即使吃虧,也會放得下。
在自己有能力時,肯多給別人一些因緣,自己也容易有好的因緣。」
包容讓身心和諧
大師說:「我們不是為了薪水待遇而工作,而是為了給人信心、給人歡喜而工作。讓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包容反省的精神,就沒有度不過的難關,自然也就能達到身心和諧。」
大師以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加以闡述,並穿插寓意深遠的例子來加深聽眾印象:「對於工作,要期許自己一個人能做幾個人的工作,秉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抱持沒有播種就沒有收穫的工作態度,人生會更精采。」
大師又說:「凡事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別人。不要受人批評就動怒、受人讚美就高興,把握自心,不隨外境動亂就能心平氣和。處世為人多一分包容、反省,工作與身心也就多一分和諧。」
安然是財富
大師說:「布施是發財的方法,布施不是給人,而是給自己。佛法就是財富,內心的財富不是存在銀行的黃金、股票,而是智慧、包容。有慈悲心、愛心就是佛法,佛法超越一切金錢的價值。緣分就是財富,俗話說『財運』,佛教講『緣分』。有的人雖然沒有錢,但是因緣好,一下子就能賺很多錢。一般人只看重有形的物質財富,其實無形的財富更有價值,如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得好名聲、家庭平安都是財富,心中安然自在、得到解脫,就是最大的財富。」
「在社會上求名求利時,要心存南海觀音的慈悲願力,若要求財富,要到茫茫人海裡去,要走向社會、走向人群。起瞋心時,如《普門品》中『設入大火』,稱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則『火不能燒』;遇盜賊時,一念觀世音菩薩,則盜賊不敵;因為『慈悲沒有敵人,可以降伏一切』,求功名、富貴時,更要秉持著觀音的平等心量,不動邪念,利己利人。」大師如是說明,「財富」甚深的意涵是廣結善緣,是內心的安然、解脫。
開會做什麼呢?
大師說:「我們一次開會要有一次的建議,一次開會要有一次的思想,一次開會要有一次的進步,一次開會要有一次的成就,不然開會做什麼呢?一次開會要促進一次的了解,一次開會要增加一次的情誼,一次開會要多一次共識,一次開會要增加一次團結,這個開會就有意義。」
大師又說:「所謂『信願行』,有了信仰不夠,還要發願、實踐。有一些佛學院的學生雖然也有信仰,但是他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不相信佛教;只想到個人要怎麼樣,沒有想到他人要怎麼樣、世界要怎麼樣;因為他不懂。現在我們懂,我們不是個體,不是一個人,世界與我們同在,一切眾生與我們同體,要同體共生,共生共榮。」
大師勉勵住眾們:「今日道場重在弘揚佛法、廣結善緣、布施歡喜、慈悲,讓信徒在花時間、車錢到道場來之後,能把佛法帶回去。
一個人『安心』不容易,但先學習凡事『心甘情願』。人只要肯得心甘情願,夫妻相處、朋友相交,彼此都不會嫌棄,即使吃虧,也會放得下。
在自己有能力時,肯多給別人一些因緣,自己也容易有好的因緣。」
包容讓身心和諧
大師說:「我們不是為了薪水待遇而工作,而是為了給人信心、給人歡喜而工作。讓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包容反省的精神,就沒有度不過的難關,自然也就能達到身心和諧。」
大師以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加以闡述,並穿插寓意深遠的例子來加深聽眾印象:「對於工作,要期許自己一個人能做幾個人的工作,秉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抱持沒有播種就沒有收穫的工作態度,人生會更精采。」
大師又說:「凡事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別人。不要受人批評就動怒、受人讚美就高興,把握自心,不隨外境動亂就能心平氣和。處世為人多一分包容、反省,工作與身心也就多一分和諧。」
安然是財富
大師說:「布施是發財的方法,布施不是給人,而是給自己。佛法就是財富,內心的財富不是存在銀行的黃金、股票,而是智慧、包容。有慈悲心、愛心就是佛法,佛法超越一切金錢的價值。緣分就是財富,俗話說『財運』,佛教講『緣分』。有的人雖然沒有錢,但是因緣好,一下子就能賺很多錢。一般人只看重有形的物質財富,其實無形的財富更有價值,如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得好名聲、家庭平安都是財富,心中安然自在、得到解脫,就是最大的財富。」
「在社會上求名求利時,要心存南海觀音的慈悲願力,若要求財富,要到茫茫人海裡去,要走向社會、走向人群。起瞋心時,如《普門品》中『設入大火』,稱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則『火不能燒』;遇盜賊時,一念觀世音菩薩,則盜賊不敵;因為『慈悲沒有敵人,可以降伏一切』,求功名、富貴時,更要秉持著觀音的平等心量,不動邪念,利己利人。」大師如是說明,「財富」甚深的意涵是廣結善緣,是內心的安然、解脫。
開會做什麼呢?
大師說:「我們一次開會要有一次的建議,一次開會要有一次的思想,一次開會要有一次的進步,一次開會要有一次的成就,不然開會做什麼呢?一次開會要促進一次的了解,一次開會要增加一次的情誼,一次開會要多一次共識,一次開會要增加一次團結,這個開會就有意義。」
大師又說:「所謂『信願行』,有了信仰不夠,還要發願、實踐。有一些佛學院的學生雖然也有信仰,但是他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不相信佛教;只想到個人要怎麼樣,沒有想到他人要怎麼樣、世界要怎麼樣;因為他不懂。現在我們懂,我們不是個體,不是一個人,世界與我們同在,一切眾生與我們同體,要同體共生,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