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星雲大師如是說》參 說天下事

9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度量決定一切

住持問:「家師在世的時候,信徒眾多,萬人景仰,可說是叢林興旺;可是家師滅度以後,我繼任了住持,為什麼信徒日益減少,我和家師都是一樣的行事做法啊!像信徒來了,我給予他們吃喝安住,給予種種的接待;我們師徒的道風相同,為什麼換成我住持後,法務、社教、信徒不增反減?大師!可以告訴我領導信徒的方法嗎?」
大師說:「這不是寺廟大小的問題,也不是尊師的本領比你高明,更無關老少的問題,這是肚量的關係。尊師對信徒能夠包容,願意給各有專長的信徒機會去發揮;此外,他不會向信徒索求,只想給予信徒佛法。『給』的行事風格,就能夠讓常住興隆。」
大師接著說:「肚量決定一切。你對信徒的真心,也決定了一切。你要讓信徒參與,給予信徒學習的空間,給予信徒尊嚴。你不能只看到你師父行事的皮毛,要學習尊師的肚量,這才是度眾的真髓。信徒不只是信徒,還是寺廟常住的施主,是我們的老闆,能這樣想就可以改善了。」
大師指出寺廟發展的關鍵點,這位住持聽了大師的指點迷津,對於弘法度眾的熱誠重新又燃起了信心,乃至誠頂禮而回。


有緣走遍天下

居士問:「為什麼我明明有理,可是人家都說我沒有理,這世間實在不公平!」
大師說:「這不是公不公平的問題,你先承認自己沒有理,那就公平了。人家說你沒有理,這很公平,你現在講的道理,都只是自認為有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同,就不能算是有理。譬如說,十點鐘開會,有人十點半、十一點才到,然後他就講了很多理由,什麼下雨、客人來、電話、塞車……其實那許多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按時出席開會才有理、不準時就沒有理。但是當事人不認為自己沒有理,老是用其他的歪理來代替有理。」
大師又說:「現在的人可說被『有理』害了自己,也障礙了自己的前途、人緣、事業,全都因為自己『太有理』。假如能謙虛客觀,認為自己有缺陷、有不足;一個人有了慚愧心,就能有所改進,增加自己的實力。你有真正的慚愧、道歉、對不起,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能,這樣的道理會對你的事業、人緣很有幫助。」
最後,大師提出「有理走遍天下」,但不一定都給人認同、接受,所以應該改做「有緣走遍天下」。
居士說:「一字之不同,有如醍醐之灌頂,謝謝大師指點迷津!今後當改變處事的原則方法,希望自己能提升更高的心境。」


一流的管理是用真心
大師提出「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一、管理的要領:管理是一門藝術,透過計畫、組織、目標的設定,讓事情更有次序的運作。管理之妙,存乎一心,無固定之方,因時、地、人而異。管理非權術、非心機,而是用真心、誠意。最好的管理,還是自己管理自己。
二、如何把人管理好:人難管,心更難管,管人先要管好自心。人往往慣於抱怨別人不聽從自己的管理,其實自己最不聽自己的話。例如無法履行自己說過的承諾、無法實踐自己許下的願心;自己不管好,想要管理別人,就更難了。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管人要用「佛法」(慈悲心、智慧、方便善巧),比較容易讓人心悅誠服。尤其,要讓屬下心甘情願的接受領導,先要解決屬下的問題,並以人性的管理,展現尊重、信賴、真心,才能讓人服從。
三、如何做好「心」的管理:心如工廠,好的工廠出產好的產品,壞的工廠排放汙煙、廢氣。心的管理即是六根的管理;「身」可以用四威儀來管理、「心」可以用五停心觀來管理。
「經典裡的管理法,就是最高妙的管理學,比如《普門品》中的『一心稱名』、『施無畏』、『滿足所願』,就是管理學。《阿彌陀經》所敘述的淨土,包括都市的堂皇莊嚴、自然界的美麗、沒有人我是非、沒有交通事故、沒有三惡道等,這些都是最好的管理。《普賢十大願》也是一門管理學。」大師為與會大眾闡述經典管理學的巧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