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也是一大修行
大師首先提到佛門講求五堂功課要正常,過堂是消災、消業、增福報,用齋時要食存五觀,不分別、不揀擇,要發心用餐,不能任意退飯菜,吃飯也是一大修行。
大師進一步勉勵大家:
一、要奮起飛揚、開創前途:立志就是目標、就是方向,發願就有力量,所以要立志發心發願,創造善因法緣。
二、正知正解、深研佛法:當我們要怪人時,表示自己有毛病了。覺得不公平、不以為然時,要先反省自己所做的是否都合理、合法。人只怕知見不正、不受教,要從善如流、知情明理,認錯是美德,要懂得慚愧。
三、樂群融和、集體創作:有活力的人就有笑容,要練習歡喜、讚美、服務、助人。
四、耐勞耐怨、完成自我:要養深積厚,學習恆心、擔當、負責任,才能成功。每天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善於觀照自我。
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提問一:「如何成為一位大師?」
大師答:「小或大都是別人的看法,重點是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自我測量。真正的佛法不以大小、輕重而論,小和大都可代表一切,都是因緣之一,相互依存。大或小不以外形做定論,而是在精神的價值裡。心可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做人要『能大能小』。」
提問二:「大師平日的生活為何?」
大師答:「三十八年前得糖尿病,吃得不多。由於樂在工作,因此訓練每餐只用三至五分鐘。雖然退位,但自年輕就習慣閱讀與寫作,所以和年輕人沒有代溝。不好外出或作訪客,歡喜隨緣與徒眾上課、接心。」
提問三:「大師會生氣嗎?」
大師答:「佛陀都會生氣,何況我是修行不夠的人。但生氣的原因、內容與結果和大家不一樣。比如:恨鐵不成鋼、以棒喝教育徒眾,這不是生氣,是禪門教育的方法。但生氣不能解決問題,要用智慧來解決。」
以平常心看人事
請教大師:「在公司或者單位中,如何與以自我為中心的領導人、主管相處?」
大師回答:「人和人相處,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在職場中,主管與下屬,要有共事的倫理。例如,上司的命令不可以不聽,上司的指導不能不從,下屬必須尊重、服從主管,不然他不會是你的上司。」
大師接著說:「當然,如果主管確實有行事不正派、處事不當時,你可以力行菩薩道,去影響他、感化他、容忍他;若是覺得自身能力不夠,就應該轉念想『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另外換一個有緣的工作和人相處,這也是正確的做法。因為人若是在主管不接受自己又高壓的領導下,就會產生痛苦與不平的心理,所謂緣起緣滅,不如用平常心看待不歡喜的人事,因緣也會隨之改變。」
要賺到人心
大師說:「世間上,有的人富有,卻煩惱重重,有的人貧窮,卻過得歡喜;人生過得歡喜,比擁有金錢重要。人生要能『轉』,轉窮為富、轉難為易、轉苦為樂;能轉,才能重現生機。
世間萬物不會永遠恆常不變,不應被假象所迷惑;自身的道心、信仰、慈悲、精神、毅力不變,就能在其中找到真相。
管理要能皆大歡喜、要能雙贏。人總有情緒、分別、誤會、疑慮,故應多說好話鼓勵下屬。懂得賺到人心,就能賺到財富的領導人,才是成功的企業家。」
讓年輕人出頭
大師聞言回應說:「要成為長老、宗長,歷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有豐富的閱歷,才能承擔大任。佛光山有眾多人才,各有專長,而現任的主管多數是中生代;我也期許教界能『世代交替』,讓年輕的人才早日出頭。
尤其現在的佛教徒,視野觸角要有國際觀,要弘揚人間佛教;放眼當今快速發展而強盛的中國,更是需要人間佛教『淨化人心』的思想來輔佐成長。」
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大師說:
在這麼多的神明當中,哪一個最大?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位神明都是最大的。
過去在叢林做晚課,都會念一段經文:「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我很疑惑,阿彌陀佛第一,那釋迦牟尼佛第二、消災延壽藥師佛第三嗎?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個地方是阿彌陀佛的,就說阿彌陀佛第一;到了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就說釋迦牟尼佛第一;到了藥師佛的地方,當然就是藥師佛第一。
所謂「佛佛道同,光光無礙」,當燈光亮起時,無論是一盞、十盞或百盞,光和光之間都沒有障礙。現在所有神明到佛光山來,也沒有大小之分。不要說神明沒有大小,各位嘉賓來,也沒有分別,統統都是第一,在佛光山,所有出家眾、在家眾,男眾、女眾都是第一,沒有第二。信仰就是第一。
大家在一起,沒有大小、高低的分別。當然,廟有大有小,但是神明的威德沒有大小,都是我心中的第一。佛光山不是奧林匹克比賽的體育場,我們不比賽,我們沒有第一,我們只有和平,我們是平等的,我們都一樣。今後不要有誰大誰小的觀念,統統都一樣。
為什麼觀世音要念「觀世音」?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們對神明、諸佛菩薩求富貴、求平安,最重要的是要合乎因果關係。你要想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事業順利、長壽,問題是你的福德因緣如何呢?要有因,才會有結果。
所有的佛祖、神明都不要你信仰,但你能不信仰你自己嗎?你對自己都沒有信心,還能做人嗎?佛祖、神明可以不信,但對自己要相信。
今日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幸福、需要安樂,所以我們的宗教聯誼會是非常重要的。
大師首先提到佛門講求五堂功課要正常,過堂是消災、消業、增福報,用齋時要食存五觀,不分別、不揀擇,要發心用餐,不能任意退飯菜,吃飯也是一大修行。
大師進一步勉勵大家:
一、要奮起飛揚、開創前途:立志就是目標、就是方向,發願就有力量,所以要立志發心發願,創造善因法緣。
二、正知正解、深研佛法:當我們要怪人時,表示自己有毛病了。覺得不公平、不以為然時,要先反省自己所做的是否都合理、合法。人只怕知見不正、不受教,要從善如流、知情明理,認錯是美德,要懂得慚愧。
三、樂群融和、集體創作:有活力的人就有笑容,要練習歡喜、讚美、服務、助人。
四、耐勞耐怨、完成自我:要養深積厚,學習恆心、擔當、負責任,才能成功。每天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善於觀照自我。
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提問一:「如何成為一位大師?」
大師答:「小或大都是別人的看法,重點是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自我測量。真正的佛法不以大小、輕重而論,小和大都可代表一切,都是因緣之一,相互依存。大或小不以外形做定論,而是在精神的價值裡。心可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做人要『能大能小』。」
提問二:「大師平日的生活為何?」
大師答:「三十八年前得糖尿病,吃得不多。由於樂在工作,因此訓練每餐只用三至五分鐘。雖然退位,但自年輕就習慣閱讀與寫作,所以和年輕人沒有代溝。不好外出或作訪客,歡喜隨緣與徒眾上課、接心。」
提問三:「大師會生氣嗎?」
大師答:「佛陀都會生氣,何況我是修行不夠的人。但生氣的原因、內容與結果和大家不一樣。比如:恨鐵不成鋼、以棒喝教育徒眾,這不是生氣,是禪門教育的方法。但生氣不能解決問題,要用智慧來解決。」
以平常心看人事
請教大師:「在公司或者單位中,如何與以自我為中心的領導人、主管相處?」
大師回答:「人和人相處,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在職場中,主管與下屬,要有共事的倫理。例如,上司的命令不可以不聽,上司的指導不能不從,下屬必須尊重、服從主管,不然他不會是你的上司。」
大師接著說:「當然,如果主管確實有行事不正派、處事不當時,你可以力行菩薩道,去影響他、感化他、容忍他;若是覺得自身能力不夠,就應該轉念想『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另外換一個有緣的工作和人相處,這也是正確的做法。因為人若是在主管不接受自己又高壓的領導下,就會產生痛苦與不平的心理,所謂緣起緣滅,不如用平常心看待不歡喜的人事,因緣也會隨之改變。」
要賺到人心
大師說:「世間上,有的人富有,卻煩惱重重,有的人貧窮,卻過得歡喜;人生過得歡喜,比擁有金錢重要。人生要能『轉』,轉窮為富、轉難為易、轉苦為樂;能轉,才能重現生機。
世間萬物不會永遠恆常不變,不應被假象所迷惑;自身的道心、信仰、慈悲、精神、毅力不變,就能在其中找到真相。
管理要能皆大歡喜、要能雙贏。人總有情緒、分別、誤會、疑慮,故應多說好話鼓勵下屬。懂得賺到人心,就能賺到財富的領導人,才是成功的企業家。」
讓年輕人出頭
大師聞言回應說:「要成為長老、宗長,歷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有豐富的閱歷,才能承擔大任。佛光山有眾多人才,各有專長,而現任的主管多數是中生代;我也期許教界能『世代交替』,讓年輕的人才早日出頭。
尤其現在的佛教徒,視野觸角要有國際觀,要弘揚人間佛教;放眼當今快速發展而強盛的中國,更是需要人間佛教『淨化人心』的思想來輔佐成長。」
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大師說:
在這麼多的神明當中,哪一個最大?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位神明都是最大的。
過去在叢林做晚課,都會念一段經文:「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我很疑惑,阿彌陀佛第一,那釋迦牟尼佛第二、消災延壽藥師佛第三嗎?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個地方是阿彌陀佛的,就說阿彌陀佛第一;到了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就說釋迦牟尼佛第一;到了藥師佛的地方,當然就是藥師佛第一。
所謂「佛佛道同,光光無礙」,當燈光亮起時,無論是一盞、十盞或百盞,光和光之間都沒有障礙。現在所有神明到佛光山來,也沒有大小之分。不要說神明沒有大小,各位嘉賓來,也沒有分別,統統都是第一,在佛光山,所有出家眾、在家眾,男眾、女眾都是第一,沒有第二。信仰就是第一。
大家在一起,沒有大小、高低的分別。當然,廟有大有小,但是神明的威德沒有大小,都是我心中的第一。佛光山不是奧林匹克比賽的體育場,我們不比賽,我們沒有第一,我們只有和平,我們是平等的,我們都一樣。今後不要有誰大誰小的觀念,統統都一樣。
為什麼觀世音要念「觀世音」?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們對神明、諸佛菩薩求富貴、求平安,最重要的是要合乎因果關係。你要想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事業順利、長壽,問題是你的福德因緣如何呢?要有因,才會有結果。
所有的佛祖、神明都不要你信仰,但你能不信仰你自己嗎?你對自己都沒有信心,還能做人嗎?佛祖、神明可以不信,但對自己要相信。
今日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幸福、需要安樂,所以我們的宗教聯誼會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