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因緣俱足,與大師的法緣相遇
2013 年,應星雲大師之邀,來到這所由百萬人護持所建立的學府,結下深厚緣分。對我來說,能夠近距離跟隨大師的腳步,聆聽他慈悲的教誨,無疑是生命中的一大幸事,因此對生命的理解逐漸有了深刻轉變,對教育的意義也有了全新體悟。
透過茹素、靜坐、禪修等方式,不只讓身心感到輕鬆、安定,而且不容易發脾氣,還能保持頭腦的冷靜,順利應對日常的種種挑戰。我們也將「正念靜坐」透過三級課程委員會納入「大學涵養」通識課程,從調身、調心、調息一步步帶領學生們練習,進而調整散漫的心性,重新找回學習的專注力。
生命,彷彿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也將應緣而至的人匯聚在一起。
當我們不期然地回望,總會發現某些瞬間,成為了改變自己或他人的關鍵。對我而言,與星雲大師的相遇,就是那樣一個不期而遇的奇緣。它深深影響了我的人生,使我對教育、對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
▲命運召喚,締結深刻的法緣
過去,我與一般信眾一樣,聽過佛光山,覺得相當不錯,也與一般民眾一樣,聽說過星雲大師,也覺得他很了不起,是一位宗教界的領袖。
2009年那個夜晚,電話響起,傳來大師那熟悉的聲音:「次長大德,我想邀請您來擔任佛光大學校長。」這句話在耳邊迴響,內心湧上一股莫名的震撼與榮幸,能夠被賦予如此重大的責任,感到這是一份無上的榮耀。然而,由於當時尚有其他要務在身,委婉地拒絕了大師的提議,心中難免有些愧疚……。
時間之河不斷地向前,轉眼來到2012年,星雲大師再次來電:「次長大德啊,這次您就別再拒絕我了!」此時,心中明白,這是命運的召喚。每一次的相遇,都讓我感受到那份深刻的法緣,於是慨然應允,並在2013年1月,辭卸教育部次長職務,正式擔任南華大學校長,接下教育傳承的火炬,也開啟了與佛光山更加深刻的緣分。
進入佛光山這個大家庭後,我有幸走訪世界各地的道場,親身參與大師所主持的各種活動,並從中獲得無盡的智慧與無數的啟發。
▲一切我今皆懺悔,佛光法緣的開端
在追隨星雲大師的過程中,親眼見證了許多友邦國家元首或領導人員虔誠向他請益的場景,更親身體會到大師對種種疑難問題的圓融化解之道。這些經歷,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也使我對大師的智慧與慈悲心深感敬佩。
在我擔任教育部常務次長及政務次長期間,與許多宗教團體都有所接觸,但最深厚的法緣,最終還是與佛光山結下。追溯這段緣起,竟是在30餘年前的遙遠澳洲,那時,與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法緣,便已在不經意間悄然展開,注定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是我第一次率領參訪團前往澳洲,特地抽空到佛光山道場參拜。在那片清淨之地,耳邊正好傳來懺悔文的佛曲:「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段旋律如涓涓細流,滌蕩我心,心中波動難以言喻,當下淚如泉湧,久久不能自已。
2002年,佛光山恭迎佛指舍利來台,在台大體育館舉行法會。當時我與內人正好在校園內散步,出於好奇,我們在一旁靜靜地聆聽法音與讚誦,沒想到觸動心弦,眼淚直流。一段時間後,心血來潮,決定前往佛光山參訪,竟再度巧遇佛指舍利子的恭送法會。這一連串看似偶然的相遇,讓我與佛光山結下了深厚的法緣。
光陰荏苒,終於在2013年,應星雲大師之邀,來到南華大學服務,並有幸向大師請益,蒙受大師的慈悲加持與諄諄教導。在此指引之下,我的心靈得到了滋養,對教育理念的領悟也愈加深刻。
▲走過艱辛求學路,鼓勵學子安心向學
漫漫求學路,對於我這個來自雲林縣台西鄉海口村的貧困子弟而言,別有一番感觸。當年,因無法繳納學費,不得不中斷在虎尾高中一年級的學業,轉而報考有學費減免且半工半讀的明志工專。即便後來有幸成績優異得以申請碩士班,仍選擇了美國最便宜的大學。這樣的經歷讓我深知,許多家庭的孩子面臨著與我當年相同的困境。
因此,在接任校長之後,時常思考如何減輕學生的經濟壓力,提出將學費調整至與公立大學相當,讓更多來自弱勢家庭的他們能夠安心學習。
星雲大師出生於揚州一個貧寒的農村家庭,他的童年無緣學堂,但命運的缺憾反而成為他勇敢追求智慧的起點,剃度於棲霞山後,也才正式接觸書籍。在那裡,他以管理圖書館為契機,讓書本成為生命的養分,從字裡行間汲取力。因此,大師對此提議深表贊同,並全力支持這一創舉、善舉。
此外,學校還設立了清寒獎助學金,幫助那些連公立學費也難以負擔的青年學子,確保他們不因經濟困境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教育使命,在困境中堅守品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核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品德的塑造。當我們回望歷史,會發現偉大的領袖、先賢,正是因為堅守道德規範,才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當下社會中,年輕一代的「躺平」現象逐漸顯現,我對此深感憂慮。這不僅是社會結構變化的反映,更是品德與生命教育缺失的結果。其次,少子化的問題更加深了這一現象的蔓延。隨著學生人數的減少,教師若過於嚴格,便可能面臨學生流失的風險,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年輕人對挑戰和困難的承受力逐漸下降。
個人深信,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拾、發揚傳統美德,加強對年輕一代的道德教育,讓他們懂得如何承擔責任,勇敢面對挑戰。
今天,我們需要重視並強化年輕人的品德教育,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穩、更遠。
誠如與星雲大師的法緣相遇,讓我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物質的追求,更在於心靈的提升與智慧的傳承。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對生命的滋養與塑造。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但個人會繼續承擔起這份使命,將大師的智慧與慈悲,像火炬一樣傳遞下去,照亮更多人的心靈,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找到光明前行的方向。
2013 年,應星雲大師之邀,來到這所由百萬人護持所建立的學府,結下深厚緣分。對我來說,能夠近距離跟隨大師的腳步,聆聽他慈悲的教誨,無疑是生命中的一大幸事,因此對生命的理解逐漸有了深刻轉變,對教育的意義也有了全新體悟。
透過茹素、靜坐、禪修等方式,不只讓身心感到輕鬆、安定,而且不容易發脾氣,還能保持頭腦的冷靜,順利應對日常的種種挑戰。我們也將「正念靜坐」透過三級課程委員會納入「大學涵養」通識課程,從調身、調心、調息一步步帶領學生們練習,進而調整散漫的心性,重新找回學習的專注力。
生命,彷彿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也將應緣而至的人匯聚在一起。
當我們不期然地回望,總會發現某些瞬間,成為了改變自己或他人的關鍵。對我而言,與星雲大師的相遇,就是那樣一個不期而遇的奇緣。它深深影響了我的人生,使我對教育、對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
▲命運召喚,締結深刻的法緣
過去,我與一般信眾一樣,聽過佛光山,覺得相當不錯,也與一般民眾一樣,聽說過星雲大師,也覺得他很了不起,是一位宗教界的領袖。
2009年那個夜晚,電話響起,傳來大師那熟悉的聲音:「次長大德,我想邀請您來擔任佛光大學校長。」這句話在耳邊迴響,內心湧上一股莫名的震撼與榮幸,能夠被賦予如此重大的責任,感到這是一份無上的榮耀。然而,由於當時尚有其他要務在身,委婉地拒絕了大師的提議,心中難免有些愧疚……。
時間之河不斷地向前,轉眼來到2012年,星雲大師再次來電:「次長大德啊,這次您就別再拒絕我了!」此時,心中明白,這是命運的召喚。每一次的相遇,都讓我感受到那份深刻的法緣,於是慨然應允,並在2013年1月,辭卸教育部次長職務,正式擔任南華大學校長,接下教育傳承的火炬,也開啟了與佛光山更加深刻的緣分。
進入佛光山這個大家庭後,我有幸走訪世界各地的道場,親身參與大師所主持的各種活動,並從中獲得無盡的智慧與無數的啟發。
▲一切我今皆懺悔,佛光法緣的開端
在追隨星雲大師的過程中,親眼見證了許多友邦國家元首或領導人員虔誠向他請益的場景,更親身體會到大師對種種疑難問題的圓融化解之道。這些經歷,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也使我對大師的智慧與慈悲心深感敬佩。
在我擔任教育部常務次長及政務次長期間,與許多宗教團體都有所接觸,但最深厚的法緣,最終還是與佛光山結下。追溯這段緣起,竟是在30餘年前的遙遠澳洲,那時,與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法緣,便已在不經意間悄然展開,注定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是我第一次率領參訪團前往澳洲,特地抽空到佛光山道場參拜。在那片清淨之地,耳邊正好傳來懺悔文的佛曲:「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段旋律如涓涓細流,滌蕩我心,心中波動難以言喻,當下淚如泉湧,久久不能自已。
2002年,佛光山恭迎佛指舍利來台,在台大體育館舉行法會。當時我與內人正好在校園內散步,出於好奇,我們在一旁靜靜地聆聽法音與讚誦,沒想到觸動心弦,眼淚直流。一段時間後,心血來潮,決定前往佛光山參訪,竟再度巧遇佛指舍利子的恭送法會。這一連串看似偶然的相遇,讓我與佛光山結下了深厚的法緣。
光陰荏苒,終於在2013年,應星雲大師之邀,來到南華大學服務,並有幸向大師請益,蒙受大師的慈悲加持與諄諄教導。在此指引之下,我的心靈得到了滋養,對教育理念的領悟也愈加深刻。
▲走過艱辛求學路,鼓勵學子安心向學
漫漫求學路,對於我這個來自雲林縣台西鄉海口村的貧困子弟而言,別有一番感觸。當年,因無法繳納學費,不得不中斷在虎尾高中一年級的學業,轉而報考有學費減免且半工半讀的明志工專。即便後來有幸成績優異得以申請碩士班,仍選擇了美國最便宜的大學。這樣的經歷讓我深知,許多家庭的孩子面臨著與我當年相同的困境。
因此,在接任校長之後,時常思考如何減輕學生的經濟壓力,提出將學費調整至與公立大學相當,讓更多來自弱勢家庭的他們能夠安心學習。
星雲大師出生於揚州一個貧寒的農村家庭,他的童年無緣學堂,但命運的缺憾反而成為他勇敢追求智慧的起點,剃度於棲霞山後,也才正式接觸書籍。在那裡,他以管理圖書館為契機,讓書本成為生命的養分,從字裡行間汲取力。因此,大師對此提議深表贊同,並全力支持這一創舉、善舉。
此外,學校還設立了清寒獎助學金,幫助那些連公立學費也難以負擔的青年學子,確保他們不因經濟困境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教育使命,在困境中堅守品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核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品德的塑造。當我們回望歷史,會發現偉大的領袖、先賢,正是因為堅守道德規範,才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當下社會中,年輕一代的「躺平」現象逐漸顯現,我對此深感憂慮。這不僅是社會結構變化的反映,更是品德與生命教育缺失的結果。其次,少子化的問題更加深了這一現象的蔓延。隨著學生人數的減少,教師若過於嚴格,便可能面臨學生流失的風險,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年輕人對挑戰和困難的承受力逐漸下降。
個人深信,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拾、發揚傳統美德,加強對年輕一代的道德教育,讓他們懂得如何承擔責任,勇敢面對挑戰。
今天,我們需要重視並強化年輕人的品德教育,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穩、更遠。
誠如與星雲大師的法緣相遇,讓我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物質的追求,更在於心靈的提升與智慧的傳承。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對生命的滋養與塑造。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但個人會繼續承擔起這份使命,將大師的智慧與慈悲,像火炬一樣傳遞下去,照亮更多人的心靈,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找到光明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