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親密關係的發展階段
  除了親子關係之外,親密關係是所有角色關係中最不容易互相看見,卻又是訊息量最大的關係。本節就親密關係的理論,來釐清關係如何可以成為修行的道路之一。
  讓我們再回到因陀羅網。寶珠之間的相互輝映除了讓我們從別人的言行舉止看到自己,不可或忘的是,我們所看見的他人也往往不是這個人真正的樣子,而是我們心像的投射。因此,當我們運用「鏡中自我」的鏡映功能認識自我時,我們也需要參照自己與對方關係所處位置的「重重影現」。這重重影現展示出角色之間的掌控與角力,背後無所不在地牽動角色之間的心理需求、關係位置和行為模式。

‧浪漫期:只看見心中的你
  曾經有位非常資深的心理治療師跟我分享,她愛上了教她開車的教練。我問她:「教練有什麼吸引妳的地方?」她說:「老師,妳不知道,他在教我的時候,那個專注的樣子,真的好帥啊!」我一聽就笑了,反問她:「到底是他真的帥,還是妳心裡頭覺得他帥?」
  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當我們看到一個喜歡或討厭的人,是這個人真的讓我們喜歡或討厭,還是我們心裡頭本來就喜歡或討厭這樣的人?
  在人跟人親密關係的浪漫期,眼見皆美,那是因為個人的心像投射到了對方的身上了。然後,想盡辦法符合對方的期待,努力對號入座,就想著如何有個穩定的位置,可以被看見、被喜歡,讓這分關係「算數」。
  什麼樣的人會吸引我們,什麼樣的人不會吸引我們,是隨著我們從小到大被置入性行銷—童話故事、理想伴侶或父母的模樣……,而漸漸形成的。對於心目中的那個心像、那個理想的形態,其實是我們生命當中非常重大的夢想跟希望。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一個伴侶,希望找到一個愛你,你也愛他的人,從此以後過著王子公主般的幸福生活。
  所以,事實上,我們看上的是自己心中理想的人,並不是這個人真的是這個樣子的。而我們喜歡的人是不是就是我們喜歡的樣子,不一定。這就是許多男女結婚以後會抱怨「他/她以前都不是這個樣子!」的原因。這時候的自我就是在前述階段一的狀態,即便偶爾出現縫隙,但是仍然十分執著於自己的理想狀態。
過去在教書時,偶爾會給學生一個課題:情人節到了,可是,情人分身乏術,所以另外派了一個複製人來跟你約會。你同意嗎?
就像我那位老朋友後來繼續跟我分享的:「教練那樣專注的時候,很棒,可是只要下課了,我就知道我的幻想要破滅了。」我們愛上的是我們的心像,即使心裡清楚,也逃不掉,因為這心像是各種因緣條件共同建構起來的,但是不容易分析出所以然,所以常說這是「緣分」。

‧權力爭奪期:面對真實
  在浪漫期的時候,我們花盡心思想辦法去瞭解對方、配合對方,對方也同樣賣力配合我們,然後,我們都會認為自己看清楚了,覺得這個人就是合適的伴侶,雖然雙方都有一些委屈,可是大致講起來還不錯。等到兩個人真正開始一起過日子的時候,雖然目標一致,可是,意見不同的時候,到底誰聽誰的?誰對誰錯、誰是誰非、誰多一點或少一點?這就是進入權力爭奪期了。尤其是有了婚姻制度的制約,許多不同的角色上身,關係益形複雜。
  在權力爭奪期,隨著心像漸漸破滅,我們開始漸漸接觸對方真實的樣子。這個時候,如果可以理解到對方是個獨立的個體,是個跟我不一樣的人,且願意重新開始練習認識對方、好奇對方的種種反應,想辦法瞭解對方、接納對方,就有可能走入下一個階段。相反地,如果我們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期待對方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兩個人的關係就會開始破裂。冷漠、疏離,以為只要降低期待甚至不要期待就不會受傷,於是漸行漸遠,徒留角色的空殼子。
  很多男女剛結婚後,吵吵鬧鬧,但隨著第一個孩子出世,兩個人的爭吵消失了。這是因為家庭裡多了一個共同的敵人,兩個人必得先互助合作,把眼前這個小孩搞定。這時候,兩人看似脫離權力爭奪期,實際上並沒有完成對伴侶的重新認識。於是,等到空巢期來臨,兩個人又開始大眼瞪小眼,因為原來在權力爭奪期裡面的課題,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歲月,但本質上若沒有變化,戰爭就會再次啟動,使得空巢期成為婚姻中離婚的第二個高峰。
  這個階段正是上述角色與我的第二、三階段。如果這個過程能逐漸在角色中反思自我,拾起各種差異中的實相,以對方為鏡,進而調整對自己和對方的認知,這時,各自的對自己的認識已經漸趨穩定,並且也能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到了這樣的狀態,就有很大的機會步入第四階段。

‧整合期:眼中有我,所以看見你
  整合期的特色就是,終於體認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兩個人的關係漸漸趨於平穩,不再有那麼多的我對你錯,可能更多一些的是接納、包容、理解。
  很多人到了整合期的階段才會開始從生命的角度去尋找、思考「我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是怎麼長成現在這個樣子?」,而且人通常是開始看見自己是怎麼樣長成現在的樣子時,才能開始真正的看見別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對方跟我是不一樣的,然後開始想辦法去理解、包容、接納對方。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開始認識自己的時候,才會真正看見對方,否則,我們看見的他者都只是心像的投射,都不是真正的你或他,而是自己心目中想要看見的,所以一直都在想盡辦法去改變別人。
  整合期的關係中,有認識自我之後的自我成長,進而讓自我的主體性漸漸鮮明,伴侶互相鏡映,這是很理想的階段五中的我。我記得我以前那些年輕的學生要交男女朋友或考慮要不要結婚的時候,他們會來問我如何去確定對方就是Mr. Right / Mrs. Right(對的人)。我總在他們絮絮叨叨之後,回答他們:你就找一個educatable(可被教育)的人吧,這樣,你才有機會去改變他/她。多年後,有一個學生跑來跟我說她離婚了。她說:「因為我終於發現他不是educatable,而且,其實從頭到尾我都覺得我才是那個educatable 的人。我終於認清了,所以我不想要再繼續下去了。」
  能由不知己、不知彼的關係角力中逐漸走向我眼中有你,你眼中有我的整合期,是很難能可貴的。這其中,有個人的成長,有對他人的接納,可在關係中完成自我的主體性,所以互相成為修行的資糧。只是,這種關係的發展過程是得歷經千山萬水的起伏的,大多數人無法通過,只好在修行上做個「自了漢」,或是走進了「活死人」

‧承諾期:感謝一路有你
  承諾的英文是commitment,除了是保證會實現諾言外,也有忠誠、投入、奉獻的意思在其中。要給出承諾,其實牽涉到每一個人的自我肯定。這個自我肯定包含了自己過去為這段關係所付出的努力、自己的自我認同,同時,也肯定對方在兩人關係裡面的付出,認同雙方共同經歷的風雨、挫折、困難以及美好。在這個過程中,感恩之情會自然升起,感恩對方願意跟你一起走過這樣的一條路。

‧共創期:追尋生命意義
  在共創期裡,親密關係是被充分接納、承認、肯定的,同時,理解到伴侶就是陪伴我們走過整個生命歷程的人,不論對方在或不在。
  兩個人一起走過了承諾期,因為生命有限,所以允許、支持自己/對方去追尋各自的意義,因此,共創期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關係不妨礙個人發展成長的自由,又可以一起在互相扶持中,提昇自我、創新自我。
  有一對夫妻一起參加研究所的入學甄試。我先面試了先生。
  先生一坐下來就說:「是我太太叫我來讀書的。」語氣中有點賭氣的味道。後來他又說了自己如何準備入學甄試的資料,過程中又發生了些什麼事情,越講越開心。
  所以我就問他:「你現在對你太太叫你來讀書這件事情,覺得怎麼樣?」他的回答是:「很好啊,我也覺得我應該要讀書啊……」
  後來,輪到太太面試時,她說:「對,一開始的確是我叫先生來念書的,可是,他自己也很願意。因為我們到了這個年紀,如果可以一起進研究所,既可以把自己的學歷補滿,又可以共同學習、討論。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也就是說,夫妻之間或者是兩人關係之中雙方雖然會交互影響,可是他們的交互影響不會妨礙、局限了個人,而是共同去創造生命的意義,一起去圓滿生命中的缺憾。此時,兩個人都在關係中擴展了。

親密關係作為轉化之道
  最後,共創期又回到了浪漫期。因為在共創期裡,兩個人共同擁有創造的自由,那又是一種新的浪漫—心裡頭出現的心像可能是兩個人一起去完成夢想,或者是夫唱婦隨、婦唱夫隨等,創造出新的浪漫。
  這是個循環,也是為什麼親密關係能成為轉化之道。在關係之中,對方就是我們修行的對象,是我們的鏡子,也就是說在兩人的互動裡,我們看見自己的點點滴滴,從這些點滴裡,開啟了一條往內看自己的道路,而這旅程就是修行的開始,也是轉化的歷程。
  從浪漫期到共創期,裡面就是從有條件的愛,慢慢走到無條件的愛。我們從中鍛練慈悲,開發出智慧。特別是在權力爭奪期的時候,個體要能夠自我慈悲—升起想要回頭看看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