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需要超高齡智慧
(一)我們都在同一架飛機上
我們都在同一架飛機上,不管你坐的是頭等艙、商務艙,我坐的是經濟艙,都同時到達目的地,萬一飛機失事了,我們的命運也都一樣。
在人生的旅程中,不管你是達官貴人,我是升斗小民,早晚都要面對閻羅王這一關。
在死神的面前,石頭和雞蛋不分,任你堅如石頭,我弱如雞蛋,都走在同一條鋼索上。
二○二五年,在我書寫一輩子的歲月中,風景與囚籠的對比特別強烈,我徜徉在佛法的風景中,卻要探頭望向眾生的囚籠。
二○二五年,我活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歲數,仍然席不暇暖,國內外四處參學,不知老之已至,因為佛法的智慧告訴我:「老不是問題,心怎麼想才是問題。」
二○二五年,我接觸佛法已經一甲子,知道佛法是人生宇宙的究竟真理,六十年來所學、所思、所行、所言都以佛法為主,深信佛法可以讓人生死自在。
二○二五年,我早已習慣了老,學會了如何老,因為四十年前就滿頭白髮,被大家視為老人了。
二○二五年,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開始人口負成長,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二○二五年一月的數據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九點二七,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攀升,未來的社會福利與醫療支出將大幅增加,勞動力的緊縮將對經濟成長產生深遠影響。除了公部門持續擴充醫療及照顧服務能量,導入智慧科技,創造健康及照護新模式等作法之外,人們更應該有超高齡智慧。
這讓我想起了兩個真人真事,體現超高齡智慧的重要,讓人可免於面對老死的無奈和徬徨不安。
二○一八年六月七日,八十五歲的臺灣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先生因胰臟癌末期,第二度前往瑞士接受安樂死。為了安樂死,他自稱前後花費了新臺幣三百萬元。生前,他透過臉書鼓吹「安樂死法案」。他說:「死的日子和天數是在上帝的手裡,但是死的方法有人權和選擇權。」這是把死亡交給上帝,卻又想從上帝手中爭取死亡權的無奈。
二○二四年十二月四日,八十六歲的臺灣著名小說家瓊瑤女士輕生,留下遺書〈當雪花飄落〉,震驚了華人世界。她以「翩然」形容自己的死亡,似乎看破死亡,自主掌控了自己的生命,卻表達了她喪偶的孤獨與內心的失落,導致她情緒低落、抑鬱不樂,甚至對生命喪失熱情。
這兩位名人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去世,都是源自老年面臨寂寞、病痛和死亡的困境,可惜錯失了以老病死淨化生命的積極意義。
老與病、死形影不離,在老年衰弱過程中,會有慢性病、行動不便、失能、失智、喪偶、孤獨、失落、情感創傷、社會疏離、人生荒謬、家庭支持不足、老人文化缺失、支持系統缺乏與社會孤立等問題。
臺灣醫學發達,健保體系完整,病人隨時可以到醫院看急診,許多老年人長年臥床或以插管維生,最後死在急救才用的CPR(心肺復甦術)中,不能壽終正(內)寢的自然死亡,臺灣老人臨終前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尊嚴需要被正視。
這個現象顯示臺灣人的貪生怕死及避諱生死大事。人為什麼會老、會病、會死?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生」,有生必有老病死,我們都已經出生了,必然會有「生理」的老病死苦,唯一能做的是避免「心理」的老病死苦。
有感於此,筆者特別以佛法的智慧,揭開老年的祕密和因應之道。
(二)老是佛法的酵素
《長阿含經》一開始就提到佛陀教誡比丘:「出家修道,諸所應行,凡有二業:一曰賢聖講法,二曰賢聖默然。」比丘除講法和默然兩件事之外,其他都不應做。
接著,佛陀就對比丘說明過去諸佛因緣、諸佛常法(諸佛都相同的出生、出家、覺悟、說法、圓寂等事蹟)。佛陀出生時,父王就找來相師替他算命:
諸相師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當趣二處,必然無疑。在家當為轉輪聖王;若其出家,當成正覺,十號具足。」
諸相師稟告國王:太子有貴人的三十二相,如果在家就是轉輪聖王,統治全天下;如果出家就會覺悟成佛,教化眾生。國王老來得子,好不容易王位有了繼承人,當然希望太子不要出家,就想盡辦法提供最好的享受,讓他娶妻生子,不讓他接觸人間的痛苦。
《長阿含經.大本經》接著提到太子出家的因緣:
於時,菩薩欲出遊觀,告?御者嚴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遊觀。御者即便嚴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
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於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面皺身僂,拄杖羸步,喘息而行。
太子顧問侍者:「此為何人?」
答曰:「此是老人。」
又問:「何如為老?」
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餘命無幾,故謂之老。」
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
答曰:「然,生必有老,無有豪賤。」
於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侍者迴駕還宮,靜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當有。」
佛於是頌曰:「見老命將盡,拄杖而羸步;菩薩自思惟,吾未免此難。」
悉達多太子不食人間煙火,初次離開皇宮,就被老態龍鍾所震懾,幸好宿世善根讓他頓悟無常,走上覺悟之道。
老是佛法的酵素,激發人類心靈的無限潛能。
老是進行式
我們不要被「老」字的表面意思所欺騙,也許可以用英文字aging來解釋。aging的字根是age(年齡),age當動詞用,是年齡增加的意思。age加上ing,就變成aging,意思是年齡不斷在增加。也就是說,我們一出生就已經開始在老了。老不應該用年齡來界定它,我們要用佛法的真實義來詮釋,才能珍惜人生、善用人身,自利利他。
人為什麼會老?因為萬事萬物都只是進行式的存在,並非永恆不變的存在。老如何表現出來?透過時間,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於剎那中在老。
對於時間的說明,有日常經驗與物理學二種視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感受到時間正在不斷流動,也能感受到時間由過去趨向未來的變化。然而,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時間現象,並不真的符合當代物理學理論,特別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從物理學的視角來看,時間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存在。
一切事物遷流不息,假立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離事物,別無三世的實體。以人而言,時間的感受因人而異,時間是人構想出來的概念,有人才有時間。《大佛頂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說:「觀其(識陰)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心意識是眾緣所生的,而眾緣也是眾緣所生的,所以心意識執著萬事萬物為實有,其根本是顛倒妄想。
既然心意識是由顛倒妄想生起的,那麼心意識生起的物質和精神概念,也是顛倒妄想的產物,此即《楞嚴經》所說:色陰(五官和種種物質概念),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受陰(種種感受),虛明妄想以為其本;想陰(種種概念),融通妄想以為其本;行陰(種種意志概念),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楞嚴經》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的心意識顛倒妄想,所以妄想實有堅固的物質,妄想實有苦樂不定的感受,妄想實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想像,妄想實有未來我要如何如何的志願。
時間是在精神和物質變化上假立的概念,並不真實存在。《雜阿含經.八六三經》說:「人間千六百歲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的天神及其所居住地)的一年,等於人間的五十五萬六千年,而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是一萬六千歲,等於人間的八十八億九千六百歲。因此,人如果想要長壽不老,前往他化自在天就可以了。
所謂老,所謂壽命,都是相對的概念,都是顛倒妄想的產物。
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可以證得寂靜涅槃,沒有時間的妄想,沒有空間的妄想,即使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相續變異,真心是永遠不生不滅的,這是修持佛法的目標,超越實有時間、空間的顛倒妄想就得到寂靜涅槃。
二、老死不是一件壞事
(一)如果沒有老
再來談老死的作用。「老死」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沒有好、壞的差別,端看我們的心態。
一般人都不喜歡老,可是老的作用確實很好。佛法把「老」定義為相續變異,等於說老是演化的動力。沒有老,一切都停滯不前了,人類也不會走到今天的文明社會。當然,如果人類不善用老的演化契機,也會帶來副作用,譬如氣候變遷、環境破壞、物種消滅、臭氧層破洞、南北極冰地融化、資源枯竭等,都對人類生存產生巨大威脅。
如果沒有老的作用,想想看我們永遠都是小嬰兒,永遠都長不大,永遠都在地上爬,這該如何活下去?我們永遠都站立不起來。如果種子不會相續變異,永遠都是種子,不會發芽,不會生根,不會成長,不會開花結果。
如果不會老,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眾生,沒有生、老、病、死的變化,人擠人我們要怎麼活下去?老就是讓我們更加成熟,讓我們成長,讓我們能夠了解無常的積極意義。
(二)老的好處
1. 老的功德是新陳代謝
我們往往用消極、悲觀、恐懼的心態來看老,其實老是很好的。你不相信嗎?諸位在比你年輕的朋友面前,他一定會禮讓你,除非他一點禮貌都沒有。想想看我們在多少年前遇到長者,總是站在旁邊,總是要讓位,可是現在因為老而讓我們受到尊敬,很多人都會禮讓我們。老使得世間一直在成長,使得文化、文明一直在動,一直在演化。沒有老,我們不可能進步,會停留在原地不動。
老的功德就是新陳代謝,一切總是要淘汰的,否則媳婦怎麼熬成婆呢?學生怎麼熬成老師呢?老的功德非常大,讓人人都有成長的機會,只要不英年早逝就好了!
2. 愈老愈有時間修行
佛教以「不殺生」為第一條戒,告訴我們不要殺生,連自殺都屬於殺生,要活得愈老愈好,因為愈老愈有時間修行。「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學佛前即使做了錯,也可以透過懺悔而重報輕受。
有些人覺得自己年紀已大,來不及修行了,其實老不是問題,只要肯覺悟,就比別人有更多機會淨化內心。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年輕時,都在拚事業以養家活口,畢竟上有父母、下有兒女要照顧,接觸佛法的機會其實不多,縱然有緣接觸,學習佛法、修持佛法的時間也非常有限。如果糊里糊塗地這樣就死了,此生豈不枉費難得的人身?正因為我們能夠多活這麼多年,甚至活到退休之後,所以更有機會和時間修學佛法、深入佛法。由此看來,老的功德大不大?確實很大。「老」是很美好的事,大家不必怕老,應該要感恩老、享受老,體驗如何好好變老!
(一)我們都在同一架飛機上
我們都在同一架飛機上,不管你坐的是頭等艙、商務艙,我坐的是經濟艙,都同時到達目的地,萬一飛機失事了,我們的命運也都一樣。
在人生的旅程中,不管你是達官貴人,我是升斗小民,早晚都要面對閻羅王這一關。
在死神的面前,石頭和雞蛋不分,任你堅如石頭,我弱如雞蛋,都走在同一條鋼索上。
二○二五年,在我書寫一輩子的歲月中,風景與囚籠的對比特別強烈,我徜徉在佛法的風景中,卻要探頭望向眾生的囚籠。
二○二五年,我活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歲數,仍然席不暇暖,國內外四處參學,不知老之已至,因為佛法的智慧告訴我:「老不是問題,心怎麼想才是問題。」
二○二五年,我接觸佛法已經一甲子,知道佛法是人生宇宙的究竟真理,六十年來所學、所思、所行、所言都以佛法為主,深信佛法可以讓人生死自在。
二○二五年,我早已習慣了老,學會了如何老,因為四十年前就滿頭白髮,被大家視為老人了。
二○二五年,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開始人口負成長,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二○二五年一月的數據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九點二七,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攀升,未來的社會福利與醫療支出將大幅增加,勞動力的緊縮將對經濟成長產生深遠影響。除了公部門持續擴充醫療及照顧服務能量,導入智慧科技,創造健康及照護新模式等作法之外,人們更應該有超高齡智慧。
這讓我想起了兩個真人真事,體現超高齡智慧的重要,讓人可免於面對老死的無奈和徬徨不安。
二○一八年六月七日,八十五歲的臺灣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先生因胰臟癌末期,第二度前往瑞士接受安樂死。為了安樂死,他自稱前後花費了新臺幣三百萬元。生前,他透過臉書鼓吹「安樂死法案」。他說:「死的日子和天數是在上帝的手裡,但是死的方法有人權和選擇權。」這是把死亡交給上帝,卻又想從上帝手中爭取死亡權的無奈。
二○二四年十二月四日,八十六歲的臺灣著名小說家瓊瑤女士輕生,留下遺書〈當雪花飄落〉,震驚了華人世界。她以「翩然」形容自己的死亡,似乎看破死亡,自主掌控了自己的生命,卻表達了她喪偶的孤獨與內心的失落,導致她情緒低落、抑鬱不樂,甚至對生命喪失熱情。
這兩位名人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去世,都是源自老年面臨寂寞、病痛和死亡的困境,可惜錯失了以老病死淨化生命的積極意義。
老與病、死形影不離,在老年衰弱過程中,會有慢性病、行動不便、失能、失智、喪偶、孤獨、失落、情感創傷、社會疏離、人生荒謬、家庭支持不足、老人文化缺失、支持系統缺乏與社會孤立等問題。
臺灣醫學發達,健保體系完整,病人隨時可以到醫院看急診,許多老年人長年臥床或以插管維生,最後死在急救才用的CPR(心肺復甦術)中,不能壽終正(內)寢的自然死亡,臺灣老人臨終前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尊嚴需要被正視。
這個現象顯示臺灣人的貪生怕死及避諱生死大事。人為什麼會老、會病、會死?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生」,有生必有老病死,我們都已經出生了,必然會有「生理」的老病死苦,唯一能做的是避免「心理」的老病死苦。
有感於此,筆者特別以佛法的智慧,揭開老年的祕密和因應之道。
(二)老是佛法的酵素
《長阿含經》一開始就提到佛陀教誡比丘:「出家修道,諸所應行,凡有二業:一曰賢聖講法,二曰賢聖默然。」比丘除講法和默然兩件事之外,其他都不應做。
接著,佛陀就對比丘說明過去諸佛因緣、諸佛常法(諸佛都相同的出生、出家、覺悟、說法、圓寂等事蹟)。佛陀出生時,父王就找來相師替他算命:
諸相師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當趣二處,必然無疑。在家當為轉輪聖王;若其出家,當成正覺,十號具足。」
諸相師稟告國王:太子有貴人的三十二相,如果在家就是轉輪聖王,統治全天下;如果出家就會覺悟成佛,教化眾生。國王老來得子,好不容易王位有了繼承人,當然希望太子不要出家,就想盡辦法提供最好的享受,讓他娶妻生子,不讓他接觸人間的痛苦。
《長阿含經.大本經》接著提到太子出家的因緣:
於時,菩薩欲出遊觀,告?御者嚴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遊觀。御者即便嚴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
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於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面皺身僂,拄杖羸步,喘息而行。
太子顧問侍者:「此為何人?」
答曰:「此是老人。」
又問:「何如為老?」
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餘命無幾,故謂之老。」
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
答曰:「然,生必有老,無有豪賤。」
於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侍者迴駕還宮,靜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當有。」
佛於是頌曰:「見老命將盡,拄杖而羸步;菩薩自思惟,吾未免此難。」
悉達多太子不食人間煙火,初次離開皇宮,就被老態龍鍾所震懾,幸好宿世善根讓他頓悟無常,走上覺悟之道。
老是佛法的酵素,激發人類心靈的無限潛能。
老是進行式
我們不要被「老」字的表面意思所欺騙,也許可以用英文字aging來解釋。aging的字根是age(年齡),age當動詞用,是年齡增加的意思。age加上ing,就變成aging,意思是年齡不斷在增加。也就是說,我們一出生就已經開始在老了。老不應該用年齡來界定它,我們要用佛法的真實義來詮釋,才能珍惜人生、善用人身,自利利他。
人為什麼會老?因為萬事萬物都只是進行式的存在,並非永恆不變的存在。老如何表現出來?透過時間,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於剎那中在老。
對於時間的說明,有日常經驗與物理學二種視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感受到時間正在不斷流動,也能感受到時間由過去趨向未來的變化。然而,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時間現象,並不真的符合當代物理學理論,特別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從物理學的視角來看,時間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存在。
一切事物遷流不息,假立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離事物,別無三世的實體。以人而言,時間的感受因人而異,時間是人構想出來的概念,有人才有時間。《大佛頂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說:「觀其(識陰)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心意識是眾緣所生的,而眾緣也是眾緣所生的,所以心意識執著萬事萬物為實有,其根本是顛倒妄想。
既然心意識是由顛倒妄想生起的,那麼心意識生起的物質和精神概念,也是顛倒妄想的產物,此即《楞嚴經》所說:色陰(五官和種種物質概念),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受陰(種種感受),虛明妄想以為其本;想陰(種種概念),融通妄想以為其本;行陰(種種意志概念),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楞嚴經》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的心意識顛倒妄想,所以妄想實有堅固的物質,妄想實有苦樂不定的感受,妄想實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想像,妄想實有未來我要如何如何的志願。
時間是在精神和物質變化上假立的概念,並不真實存在。《雜阿含經.八六三經》說:「人間千六百歲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的天神及其所居住地)的一年,等於人間的五十五萬六千年,而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是一萬六千歲,等於人間的八十八億九千六百歲。因此,人如果想要長壽不老,前往他化自在天就可以了。
所謂老,所謂壽命,都是相對的概念,都是顛倒妄想的產物。
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可以證得寂靜涅槃,沒有時間的妄想,沒有空間的妄想,即使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相續變異,真心是永遠不生不滅的,這是修持佛法的目標,超越實有時間、空間的顛倒妄想就得到寂靜涅槃。
二、老死不是一件壞事
(一)如果沒有老
再來談老死的作用。「老死」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沒有好、壞的差別,端看我們的心態。
一般人都不喜歡老,可是老的作用確實很好。佛法把「老」定義為相續變異,等於說老是演化的動力。沒有老,一切都停滯不前了,人類也不會走到今天的文明社會。當然,如果人類不善用老的演化契機,也會帶來副作用,譬如氣候變遷、環境破壞、物種消滅、臭氧層破洞、南北極冰地融化、資源枯竭等,都對人類生存產生巨大威脅。
如果沒有老的作用,想想看我們永遠都是小嬰兒,永遠都長不大,永遠都在地上爬,這該如何活下去?我們永遠都站立不起來。如果種子不會相續變異,永遠都是種子,不會發芽,不會生根,不會成長,不會開花結果。
如果不會老,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眾生,沒有生、老、病、死的變化,人擠人我們要怎麼活下去?老就是讓我們更加成熟,讓我們成長,讓我們能夠了解無常的積極意義。
(二)老的好處
1. 老的功德是新陳代謝
我們往往用消極、悲觀、恐懼的心態來看老,其實老是很好的。你不相信嗎?諸位在比你年輕的朋友面前,他一定會禮讓你,除非他一點禮貌都沒有。想想看我們在多少年前遇到長者,總是站在旁邊,總是要讓位,可是現在因為老而讓我們受到尊敬,很多人都會禮讓我們。老使得世間一直在成長,使得文化、文明一直在動,一直在演化。沒有老,我們不可能進步,會停留在原地不動。
老的功德就是新陳代謝,一切總是要淘汰的,否則媳婦怎麼熬成婆呢?學生怎麼熬成老師呢?老的功德非常大,讓人人都有成長的機會,只要不英年早逝就好了!
2. 愈老愈有時間修行
佛教以「不殺生」為第一條戒,告訴我們不要殺生,連自殺都屬於殺生,要活得愈老愈好,因為愈老愈有時間修行。「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學佛前即使做了錯,也可以透過懺悔而重報輕受。
有些人覺得自己年紀已大,來不及修行了,其實老不是問題,只要肯覺悟,就比別人有更多機會淨化內心。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年輕時,都在拚事業以養家活口,畢竟上有父母、下有兒女要照顧,接觸佛法的機會其實不多,縱然有緣接觸,學習佛法、修持佛法的時間也非常有限。如果糊里糊塗地這樣就死了,此生豈不枉費難得的人身?正因為我們能夠多活這麼多年,甚至活到退休之後,所以更有機會和時間修學佛法、深入佛法。由此看來,老的功德大不大?確實很大。「老」是很美好的事,大家不必怕老,應該要感恩老、享受老,體驗如何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