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容連載】
01 正確處理憤怒情緒的「心靈技法」
  首先,試著先冷靜思考。如果你現在對某件事感到憤怒,那麼是誰帶來這股怒氣?是生氣的自己?還是惹怒你的那個人?
  舉例來說,你在電車上被他人踩到腳,覺得很不爽──生氣的人固然是你自己;怒氣的導火線被點燃是因為有人踩到你的腳。
  通常我們會告訴自己「不能生氣」、「為這種事生氣也太幼稚」,然後就當成沒事發生。但是,如果對方是故意惹你生氣,明目張膽踩你的腳呢?每天都發生同樣的事情呢?即便如此,你還會選擇忍耐嗎?若是處理不當,可能會讓自己一直深陷在鬱悶的情緒之中。
  如果你總是感到莫名煩躁,或是對某些事情一直覺得很生氣,那麼你覺得原因到底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因為你沒能妥善地處理憤怒的情緒;反過來說,若能好好處理自己的怒氣,你就不會心懷憤怒了。

◆怒氣來襲,你該出哪一招?
  其實人並不擅長處理憤怒的情緒。更準確地說,人不太知道該如何面對憤怒這種情緒,所以一旦覺得煩躁,這股怒氣便會一直持續。即使對他人的行為感到憤怒,要麼默默忍受,要麼強顏歡笑來掩飾真實情感。對於很久以前的事情,至今依舊耿耿於懷;當對方散發出強烈的壓迫感時,也毫無反駁之力。
  如此一來,那些無法消除的怒氣就會不斷累積。搞不好經年累月都生活在難以捉摸的憤怒之中,有些人甚至一輩子無法擺脫憤怒的情緒。
  試想,如果忙碌一整天搞得滿身大汗後,大家都會洗澡吧。東西拿出來使用後,你會收拾整理;弄髒了衣服,你會拿去清洗。假如不這樣做,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其實憤怒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感到憤怒時,也要妥善處理。最好從一開始就「避開」,一旦感到憤怒,盡早「釋懷」才是上策。對於那些與自己不合、光是見面就感到壓力的人,也有必要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
  換句話說,比起強忍怒氣,學習「如何處理憤怒情緒」更加重要。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人:性格不合、溝通困難、個性強勢、自尊心極強、容易發怒,還有不知為何總是表現出敵意和嫉妒的人;其中甚至可能潛伏著危險人物。
  面對這類型的人,無論如何勉強自己忍住怒氣,或是忍不住發怒後才來懊悔自責都沒有意義。因為同樣的模式會不斷反覆出現,而對方也不會改變,更讓人惱火的是,這樣的人並不是只有一個;外面的世界到處都是陌生的「他人」。走出房間,你會遇見家人;踏出家門,你會遇見鄰居;再往外走你會進入學校和職場,再擴大範圍就是整個社會。時至今日,即使在SNS和網路上,你也會遇到陌生人。
  身處在被無數人包圍的廣大世界裡,只能憑藉著己心去面對一切人事物……如此想來難免讓人感到無所依靠。話雖如此,我們無法選擇逃避,因為必須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面對與自己不同的其他人。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能做些什麼?唯一可以操之在己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心靈技法」。換句話說,當自己感到憤怒時,你知道該如何應對,並以成為「能夠正確表達憤怒的人」為目標。因此,從現在開始請養成以下的觀念:
①不壓抑怒氣;
②不責備自己;
③當自己感到憤怒時,考慮運用技巧。

  因為擁有了技巧,所以無論遇到任何事都不害怕──目標是讓自己能夠擁有這種想法。


06 鑽牛角尖不叫思考,當心「妄想」使壞
  無謂的憤怒之所以會增加,原因不只是他人。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給自己增加了怒氣,接下來要探討的是「自己引發的憤怒」。
  請想像這樣的場景──你正在匆忙趕路時,有人走在你前面;這個路人突然停下來,害你差點撞上他。此時,難免會覺得煩躁,心想「吼,是在搞什麼啊」。
  那麼,假使在遊戲中出現同樣的場景呢?這個遊戲名稱是「穿越人群遊戲」,你要穿梭在人群中,前面的人可能會停下腳步,可能會朝著你撞過來,甚至突然開始跳舞。
  儘管你嘴裡說著:「哇!天啊,這人怎麼回事?」但你會開心地閃避。同樣的情境,為什麼在現實中你覺得惱火,而在遊戲裡卻能夠樂在其中?這種差異到底是從何而來?
  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妄想地域」──是指符合自我期待,對自己有利的妄念。例如「如果是這樣就好了」、「應該會是這樣吧」、「絕對會是這樣的」,這些都是主觀認定的想像。
  一旦這個妄想地域擴大,它就會開始與外在的現實發生衝突。當你感覺「現實與想像中的畫面(妄想)不一樣」時,心裡就會感到不愉快。比方說,一出門卻發現天公不作美而悶悶不樂;看到小孩在玄關拖拖拉拉的懶散樣,心裡頓時火大;在車站的檢票口,前面的人因為餘額不足而被閘門擋住,不耐煩地「嘖」的聲音。
  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自己擅自擴大了妄想地域所致。我們往往預設天氣必定晴朗、他人行動必然迅速俐落、事情應該順遂無阻,當現實情況並非如此,便會心生煩躁。下面列舉三個典型的妄想地域。請確認自己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況──
①符合自己期待的發展:這類型妄想屬於對自己有利的預測,心想「情況一定會變成這樣吧」。既有瑣碎小事的預測,例如「路況應該很順暢」、「這項工作(家務)應該很快就能搞定」,也有強烈的願望,例如「我一定能考上!」、「短期內就能賺到這麼多錢!」、「這件事一定會成功」。
  不好意思,接下來我要利用一個俗氣的比喻,但透過賽馬來說明,或許比較容易理解。比方說,有個人買了馬票,預測「這張馬票應該能中獎吧!」心想「如果中獎的話,我就能賺一大筆錢!」,然後這份期待不斷膨脹。接著誠心祈禱:「一定要中!」,然後比賽開始!──衝啊妄想、別輸啊妄想、加把勁啊妄想!一開始妄想與現實並駕齊驅;接著,現實逐漸迎頭趕上;最後,現實超越了妄想──啊啊啊!絕望的大喊!妄想、現實、妄想、現實,最後只剩下現實、現實、現實、現實……結果,確定沒中。
  既氣憤又懊惱,還有無力感,一時之間各種情緒湧上心頭;這一切只是因為過度擴大「妄想地域」而導致的結果。
②對他人的期待:此外,我們在不知不覺間,也會對他人懷抱有對自己有利的期待。在戀愛中,期待「戀人溫柔體貼」;在工作中,期待「同事按部就班完成工作」;在婚姻中,期待「對方是自己肚裡的蛔蟲,自己不開口,對方也能理解」、「另一半會主動幫忙」。
  正因為如此,當對方辜負了自己的期待時,才會對他們感到煩躁。認為「怎麼會這樣?」、「喂,這也太離譜了吧?」、「為什麼你就是不懂我的心?」,搞得自己怒火中燒。
③「我認為」的過度自我意識(主觀偏見):「我的人生就應該是這樣」的理想自我形象、在意「別人會怎麼看我呢?」的自我意識以及「事情該如何運作」的理想和正義,其實也屬於妄想地域。
  判斷他人是好是壞,或是批評那些不符合自身所認為的常識、禮儀或價值觀的人「很奇怪」,這些都是「我認為」的產物。
  或許有人會說:「無論要怎麼想,不都是我的自由嗎?」乍看之下,確實如此。但是,當你因為「我認為」的想法產生憤怒情緒時,已經超出了自由的範疇。
  當你對他人感到煩躁的時候,就表示你過度擴張了「我認為」的範圍。膨脹的主觀意識會引發各種不滿情緒。例如用自己的標準評斷對方「不可原諒」、或是渴望「獲得更多認可」而產生焦慮和煩躁。又或者覺得「自己不如他人」,導致害怕他人的眼光、預測事情「可以成功」而得意忘形;甚至陷入「誰比誰更優越」的比較心態,這些情況都是相同的原理。
  特別是在SNS上,許多人會因為忍不住發表多餘的評論,結果招致批評、炎上(網路輿論風暴),這些情況也可說是過度擴張「我認為」的結果。
◆「利己妄想」的壓力代價
  所有的妄想地域都是始於「我認為」的妄想。幾乎不需要耗費精力,也沒有任何限制。因此人們便會在不知不覺中,無限擴張自己的妄想地域,這類型的妄想有以下這些特點:
①既容易發生而且可以無限延伸,在不知不覺間擴大了「我認為」的範圍。
②把自己視為唯一且絕對的標準,心中確信「所以說,我就是正確的」;同時也聽不進他人的意見,甚至斷定他人的想法、行為都是錯誤的。
③一旦延伸至認同欲望(渴望自己的價值得到他人認可的欲望),人們便會試圖讓他人理解並順應其意,同時將認同者當作盟友,對那些與之相左的人心生不悅。
○4「我認為」越是膨脹,就越無法看見他人的想法和外在的現實情況。即便如此,自己仍會堅信「我是正確的」;最終的結果就是走向孤立。

  看完上述內容,你覺得如何呢?人們常說的傲慢、任性或自尊心強的性格,都是「我認為,所以我是正確的」的典型表現。當這種妄想地域相互碰撞時,便會引發爭吵、對立、分裂、互相謾綯和優越感、攀比心的競爭。
一旦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還會進一步演變成歧視、偏見、騷擾和誹謗中傷。宗教衝突和戰爭也是基於堅信「我是正確的」,在妄想地域過度擴張下所導致的結果。
  過去,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曾說過「我思故我在」,據說他藉此發現了超越神的「自我」。但是若用佛陀的話來說,「我思即是妄念」,僅此而已。對於「我」這種思維,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本身,只不過是存在於大腦中的短暫現象。
  西方思想主張擴張「自我」的概念,而佛陀則尋求超脫「自我」幻覺、獲得自由的方法,這一點就是兩者的不同之處。關鍵的問題在於,究竟哪一方具有超越痛苦的可能性。
  讓自己深信「我思故我對」其實很簡單,因為只要沉浸在對自己有利的妄想之中即可;如果說「我認為」只不過是妄想,那麼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我認為──所以咧,那又怎樣?」
  「我認為──這有何助益?」
  是的,「有何助益?」──也就是探討是否有價值的想法。如果只是徒增憤怒,那就毫無意義可言。另一方面,如果有助於為將來擬定計劃,或是能帶來讓人喜悅的點子,那麼「我認為」也能發揮其價值所在。
  在佛教中,「有助益」(有價值)的意思是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之一,包括①有助於達到良善的目的、②有助於付諸行動(帶來改變)、③能有所貢獻(推動進步,使周遭人感到喜悅);在古時候,將其稱為「累積功德」。
  因此,重點在於確認目的(為了什麼?)。其實大多數的「我認為」,都是對自己有利的妄想,沒有明確的目的。而且既不會付諸行動,周遭人也不會感到喜悅。
  僅僅是自己這樣認為而已—確實只是妄想罷了。
  順便一提,有些人會獨自煩躁不已,為了「為什麼別人不聽從我的話呢」而陷入苦惱,但這或許是他們擴大了於己有利的妄想所致。「我認為事情應該這樣,別人應該服從,這肯定是正確的」。然而,這樣的想法只會讓自己累積壓力,而且他人也不會聽從;除非調整自己的「妄想地域」,否則情況不會有任何進展。

◆消解焦躁的三個心理轉換
  「我認為」,本質上就是一種妄想地域。但是,人際關係就是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對方。因此,必須解答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處理自己的妄想地域、另一個問題是如何面對他人強加給自我的妄想地域。
  關於第二個問題,將在後續階段再討論。首先,不妨從自身的妄想地域入手,磨練應對的方法。對自己有利的發展、對他人的期待以及「自己絕對正確無誤」的想法,使用接下來介紹的技巧加以調整──
①當感到煩躁時,就要意識到這是妄想地域在作祟:這是第一步。
○2察覺自己過度的判斷:妄想地域會讓人產生對自己有利的判斷(Judgement)。例如好或壞、喜歡或討厭、可以接受或無法接受、那個人很奇怪、是不是笨蛋等,在妄想地域火力全開的狀態下,對身旁的人事物一一加以評判(判斷)。
  由自己決定(判定)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是,當我們判斷某個人或某件事很奇怪、錯誤或無法接受時,憤怒情緒也會油然而生。雖然能為自己帶來愉悅感,但不滿情緒也會隨之而來—倘若要問「這對自己有幫助嗎?」,老實說,恐怕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
  想要減少無謂的判斷,關鍵在於每當判斷時,自己要「有所察覺」。當你忍不住想說:「提到那個人喔……」,在那個當下要察覺到「啊,我差點做了無謂的判斷」。
  與他人的比較也是一種判斷,或是看不起別人,認為自己不行,否定自我的行為,這些也都是判斷。「說起來,自己不就是一個由各種判斷構成的個體嗎」,這才是正確的理解。
  如果回歸事實,而非帶著主觀進行判斷,現實就會變成「單純地確認事實」。例如在等紅綠燈時,看到「燈號變成紅色了」,即確認現在燈號已轉為紅燈的事實。
  雖然做出「要停下來」的判斷,但這個判斷符合「有用的三個條件」中的「有助於付諸行動」的條件,因此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如果你開始出現這樣的想法,「又在我面前變紅燈了,前面那台車怎麼這麼慢吞吞啊!」,或是「嘖,真倒楣,最近老是遇到這種事」,請意識到「這就是在做判斷」,你的妄想地域已經過度膨脹了。
○3用「光之橡皮擦」消除妄想:一旦過度關注外面的世界,難免會受到各種刺激,進而讓妄想地域不斷地擴張。那些經常感到不滿的人,多半都是因為過度關注外面的世界所致。
  因此,當你覺得煩躁時,請先意識到「或許是自己過於關注外面的世界?」然後,閉上雙眼。保持閉眼狀態約十秒鐘──專注在眼前的黑暗(視覺)。
  現在,眼前的這片黑暗才是事實。如果閉上眼睛後,你的腦海中仍然殘留著他人的身影、外面的世界、或是社會話題等畫面,那麼這些就是妄想。請保持閉眼狀態,就像環顧四周一樣,環視這片黑暗的每個角落。接著詢問自己:「還有妄想嗎?」保持這個狀態倒數,十﹑九﹑八……。
  待十秒過後,再睜開眼睛。請讓視線回到房間的燈光或外面的景色,讓明亮的光線照進你的心中。然後,請這樣告訴自己:「那些殘留的妄想,全都消失了!」
  是的,妄想地域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事實上,就算挖穿地球直到另一端、就算到達宇宙的盡頭,它也是「不存在的!」

◆現實就像是一場有趣的遊戲?
  如果妄想地域完全消除,你會看到什麼?在你眼中,外面的世界只剩下「事實」本身。發生在眼前的一切,只需要「仔細觀察,巧妙應對」,如同玩遊戲般。
  舉例來說,如果前面的路人或車輛堵住道路,此時不做判斷,只看事實,然後選擇停下來等待,或者改成其他路線。倘若被捲入滿口抱怨或長篇大論的談話中,你只需要思考「嗯,什麼時候結束比較好呢」,考慮適合脫身的時機即可。
  如果上司對著你說教,只需思考「我該做什麼(下一步行動是什麼?)」。當孩子拖拖拉拉時,告訴他:「來吧,加油喔。就是這樣,接下來呢?」耐心地守護,並敦促他邁向下一步。
  關注眼前的事實,只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然後向前邁進即可──這就是一場遊戲;只要你能解除妄想地域的魔咒,煩躁便會煙消雲散,日常生活也將變得輕鬆愉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