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打開觀察萬物氣象,聆聽萬籟聲音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功夫。 ──《格言別錄.學問類》
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 ──《晚晴集》道宣律師語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位紳士的身上。那日,他在花店門口停下車,準備訂一束花,寄給遠在家鄉的母親。他正要走進店裡,忽然看見一個小女孩坐在馬路邊哭泣,便上前關切:「小朋友,你為什麼哭呢?」
小女孩抬起頭回答:「我想買一朵玫瑰送給媽媽,可是我的錢不夠。」紳士聽了,心生憐憫,牽著她的手走進花店。他先訂下要寄給母親的花束,又買了一朵玫瑰花送給小女孩。
走出花店時,他見女孩孤單一人,不放心,便提議開車送她回家。小女孩露出笑容:「那請叔叔送我去媽媽那裡好嗎?只是,她住的地方離這裡有點遠,會麻煩您。」紳士打趣地說:「早知道就不載你了。」
他依照女孩的指示開車前行,沒想到目的地竟是一座墓園。只見小女孩輕輕將玫瑰花放在一座新墳前。那裡,躺著她一個月前離世的母親。她只是想親手獻上一朵花,即使要走上漫長的路。
紳士眼中含淚,心中震動不已。送她回家後,他回到花店,取消了原本寄給母親的花束,改買下一大束鮮花,親自開車五個小時,回鄉獻給母親。
眾生皆為我師。世界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最真實的模樣。能否從鏡中看到自己,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敞開內心。若封閉心門,再多的道理也無法入耳;若開放心扉,真理就在日常之中。
* * *
一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在禪師座下參學。他聰慧過人,悟性極高,禪師甚為喜愛,不久便收他為輔佐寺務的侍者。一天,高僧路過禪房,忽聽禪師喚住他:「遠侍者!」並突如其來地問他:「是什麼?」
高僧不解其意,苦思不得。此後,每當禪師呼他,他剛一答應,禪師便又問:「是什麼?」這樣的提問,一直持續了十八年。
直到某日,高僧忽有所悟,決意辭行。臨別時,禪師道:「若能答我一問,便可啟程。」高僧躬身等候提問,禪師於是問道:「佛經云『光含萬象』,你可知道此句之意?」高僧略思片刻,剛要開口辯論,禪師搖頭道:「你還未到時候,再住幾年吧。」
於是他又留寺三年,終於在禪師的指點下大徹大悟。此後回到家鄉寺廟安住,弘法四十年,化度眾生。
八十餘歲時,他對弟子說:「老僧雲遊去也。」弟子驚問:「師父已屆高齡,還要往何處雲遊?」高僧微笑道:「大善知識,來去自由。」隨即又言:「老僧歷經四十年,方才打成一片。」說完便圓寂了。
所謂看得見與看不見、聽得到與聽不到,皆非片言可明。佛經中的一字一句,固然是真理,但悟道之路,從無捷徑。欲求頓悟,必先從「聆聽」開始。若心不靜,耳朵所聞的僅止於聲音表象;唯有心沉定如水,所聽之法方能深入心底,化為智慧的養分。
「大善知識,來去自由」,正是開悟者的心境。
若能打開自己的心,對萬事萬物皆懷接納與敬意,則無處不是學習的道場。即使坐於窗前,看一片落葉、一輪日暮,也能生出體悟。
弘一大師主張,觀天地生物氣象,是將其自身的體悟融會在佛經中,我們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日月更迭、四季變化都是自然規律,也是參悟佛法最初的起點。萬物皆有其表象與本質,我們若能在平凡中體會深意,便能更深入地修正待人處事之心。
修行與學習,皆是一個漸進的歷程。要聽、要觀、要思,讓心逐漸澄明。剛開始時,人往往覺得迷惑,世事紛繁,眼耳皆亂;但這正是修練的契機。唯有在混沌中磨練,才能養成寬廣的心識與敏銳的覺照。待心念漸淨,感受便會愈加通透,凡所見所聞,皆成啟示。
「世事洞明皆學問」,這是古人智慧的總結。弘一大師教人以靜心觀照,以誠心聆聽,並提醒我們不可太匆忙,否則浮於表面的學習終將崩解。
唯有靜定之心,方能入道。
【開悟箴言】
有些事之所以留下缺憾,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細細去品味,也沒有真心去把握。敞開心扉並非易事,但若不嘗試,心就可能永遠封閉。
不要以為將心封閉起來就能帶來安全,心只有在寬闊的天地裡才能得到滋養。若總將自己困在陰暗的角落裡,鮮活的心靈終會失去光澤,變得枯朽不堪。靜下來吧,去傾聽世界的聲音,聽他人的話語,或只是聽聽鳥鳴、風聲、潮汐都可以。不要總是匆匆地奔向目標,而忘了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也別以為自己聽得夠多了,學無止境,萬物皆有其存在的意義。若我們不願了解、不願傾聽,也許直到生命終結,都無法明白它們對我們的價值。學習需要真誠,聆聽也是;欺騙世界,最終受騙的仍是自己。
聆聽要懂得拿起與放下,太執著便會失去本心,太放縱又聽不見真理。人的可貴之處在於懂得學習,能吸收、分析、運用所見所聞。別輕視自己心靈的容量,只要願意敞開去聽、去學,世界終會給你回響。
從現在開始,靜下心來,聆聽你周圍的一切──永遠都不算晚。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功夫。 ──《格言別錄.學問類》
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 ──《晚晴集》道宣律師語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位紳士的身上。那日,他在花店門口停下車,準備訂一束花,寄給遠在家鄉的母親。他正要走進店裡,忽然看見一個小女孩坐在馬路邊哭泣,便上前關切:「小朋友,你為什麼哭呢?」
小女孩抬起頭回答:「我想買一朵玫瑰送給媽媽,可是我的錢不夠。」紳士聽了,心生憐憫,牽著她的手走進花店。他先訂下要寄給母親的花束,又買了一朵玫瑰花送給小女孩。
走出花店時,他見女孩孤單一人,不放心,便提議開車送她回家。小女孩露出笑容:「那請叔叔送我去媽媽那裡好嗎?只是,她住的地方離這裡有點遠,會麻煩您。」紳士打趣地說:「早知道就不載你了。」
他依照女孩的指示開車前行,沒想到目的地竟是一座墓園。只見小女孩輕輕將玫瑰花放在一座新墳前。那裡,躺著她一個月前離世的母親。她只是想親手獻上一朵花,即使要走上漫長的路。
紳士眼中含淚,心中震動不已。送她回家後,他回到花店,取消了原本寄給母親的花束,改買下一大束鮮花,親自開車五個小時,回鄉獻給母親。
眾生皆為我師。世界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最真實的模樣。能否從鏡中看到自己,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敞開內心。若封閉心門,再多的道理也無法入耳;若開放心扉,真理就在日常之中。
* * *
一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在禪師座下參學。他聰慧過人,悟性極高,禪師甚為喜愛,不久便收他為輔佐寺務的侍者。一天,高僧路過禪房,忽聽禪師喚住他:「遠侍者!」並突如其來地問他:「是什麼?」
高僧不解其意,苦思不得。此後,每當禪師呼他,他剛一答應,禪師便又問:「是什麼?」這樣的提問,一直持續了十八年。
直到某日,高僧忽有所悟,決意辭行。臨別時,禪師道:「若能答我一問,便可啟程。」高僧躬身等候提問,禪師於是問道:「佛經云『光含萬象』,你可知道此句之意?」高僧略思片刻,剛要開口辯論,禪師搖頭道:「你還未到時候,再住幾年吧。」
於是他又留寺三年,終於在禪師的指點下大徹大悟。此後回到家鄉寺廟安住,弘法四十年,化度眾生。
八十餘歲時,他對弟子說:「老僧雲遊去也。」弟子驚問:「師父已屆高齡,還要往何處雲遊?」高僧微笑道:「大善知識,來去自由。」隨即又言:「老僧歷經四十年,方才打成一片。」說完便圓寂了。
所謂看得見與看不見、聽得到與聽不到,皆非片言可明。佛經中的一字一句,固然是真理,但悟道之路,從無捷徑。欲求頓悟,必先從「聆聽」開始。若心不靜,耳朵所聞的僅止於聲音表象;唯有心沉定如水,所聽之法方能深入心底,化為智慧的養分。
「大善知識,來去自由」,正是開悟者的心境。
若能打開自己的心,對萬事萬物皆懷接納與敬意,則無處不是學習的道場。即使坐於窗前,看一片落葉、一輪日暮,也能生出體悟。
弘一大師主張,觀天地生物氣象,是將其自身的體悟融會在佛經中,我們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日月更迭、四季變化都是自然規律,也是參悟佛法最初的起點。萬物皆有其表象與本質,我們若能在平凡中體會深意,便能更深入地修正待人處事之心。
修行與學習,皆是一個漸進的歷程。要聽、要觀、要思,讓心逐漸澄明。剛開始時,人往往覺得迷惑,世事紛繁,眼耳皆亂;但這正是修練的契機。唯有在混沌中磨練,才能養成寬廣的心識與敏銳的覺照。待心念漸淨,感受便會愈加通透,凡所見所聞,皆成啟示。
「世事洞明皆學問」,這是古人智慧的總結。弘一大師教人以靜心觀照,以誠心聆聽,並提醒我們不可太匆忙,否則浮於表面的學習終將崩解。
唯有靜定之心,方能入道。
【開悟箴言】
有些事之所以留下缺憾,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細細去品味,也沒有真心去把握。敞開心扉並非易事,但若不嘗試,心就可能永遠封閉。
不要以為將心封閉起來就能帶來安全,心只有在寬闊的天地裡才能得到滋養。若總將自己困在陰暗的角落裡,鮮活的心靈終會失去光澤,變得枯朽不堪。靜下來吧,去傾聽世界的聲音,聽他人的話語,或只是聽聽鳥鳴、風聲、潮汐都可以。不要總是匆匆地奔向目標,而忘了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也別以為自己聽得夠多了,學無止境,萬物皆有其存在的意義。若我們不願了解、不願傾聽,也許直到生命終結,都無法明白它們對我們的價值。學習需要真誠,聆聽也是;欺騙世界,最終受騙的仍是自己。
聆聽要懂得拿起與放下,太執著便會失去本心,太放縱又聽不見真理。人的可貴之處在於懂得學習,能吸收、分析、運用所見所聞。別輕視自己心靈的容量,只要願意敞開去聽、去學,世界終會給你回響。
從現在開始,靜下心來,聆聽你周圍的一切──永遠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