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經典 3.0】明鏡與風幡:六祖壇經

9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家可能聽說,在唐高宗時代,廣東新州有一個樵夫姓盧,他家的祖籍是現在的北京,他父親那一代發配到了廣東。這個人以砍柴為生,贍養他的母親。有一天他在城裏面賣柴,遇到一個人唸《金剛經》,據說他一聽《金剛經》,馬上心裏面一動,覺得這裏面有開啟人心智的真理。於是他就問唸經的人說,你唸的是什麼?這個人說我唸的是《金剛經》。他說你在那裏學的呢?那個人告訴他在湖北黃梅,黃梅有一座山,這個山上有一個老和尚,我就是從那裏學的。這個盧樵夫就到了這座山上去尋找真理。他到了山上以後,見到了這個著名的老和尚弘忍,是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說你是野蠻人,你又是南方人,你到我這裏來幹什麼?砍柴人說,我雖然是野蠻人,也是南方人,但是佛法沒有南北,我也是來追求真理的。弘忍當時就覺得這個人有慧根,很有出息。但是,為了不讓眾人生疑,就讓他去勞動,勞動了8個月以後,這個弘忍年紀大,要選接班人,他怎麼選呢?就讓門下弟子每個人寫一首詩,來表示對佛教真理的理解。這個時候大家都說我們都不要寫,因為有一個年紀大的老學生,叫神秀,這個神秀學問好年紀大,他代表大家寫一個就算了,反正接班人就是他了。神秀也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寫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這詩寫得很好,包涵了佛教的真理。傳統佛教認為,一個人內心是有佛性的,可是外在的現象世界那種虛幻的,骯髒的,誘人上當的灰塵是會污染、遮蔽這個青天白日的,所以你一定要經常擦乾淨,在靈魂深處鬧革命,這樣就可以保持身心清靜,到一個卓越的境界。

這首詩寫出來之後,有人唸給盧樵夫聽,他聽了以後,說好是好,但是不徹底。他央求別人代筆,也寫了一首。他說,「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他的意思是,智慧本來就不是樹,大家知道菩提是智慧的意思,心靈也不是鏡子,人心中的佛性永遠是清淨的,哪有什麼塵埃?塵埃按照佛理來說,本身就是虛假的東西,所以人性本身就是乾乾淨淨的,怎麼會染上塵埃呢?這是禪宗史上一個著名的故事。正是因為前後這兩首詩,意思有著非常巨大的差異,所以這兩首詩的代表人物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的兩個佛教流派,這就是禪宗的北宗和南宗。


為什麼這兩首詩代表了這麼不同而且重要的意思?北宗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這是說,每個人心都有可能是清淨的佛性,但是佛性雖然像明鏡那樣清澈,卻也跟明鏡一樣,避免不了外在灰塵的污染。也就是說,如果你把明鏡和灰塵都作為實在的東西的話,這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很多佛教經典都講,人心本來就像大海平靜無波,但是經不住風來吹,於是就會起浪,就像一個明鏡,雖然是清澈的,但是經不住外面很多灰塵,就會形成污染,這個污染是避免不了的,所以你要經常擦,讓它永遠保持乾淨,使得你的心靈處於一種乾淨、自由、淡泊的空靈狀態。我們用唐代常建的詩來說,就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它使得人心也處於一種空的狀態,佛教當中「空」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到了惠能寫的那首就不一樣了。六祖惠能說,「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他說,人心本就是佛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是乾淨無比的。至於說灰塵和黑雲,只是鏡子當中的虛幻假相,按照大乘般若學說,所有都是不斷變化的,不可能永恆,無論你擦不擦都是這樣。人心是清淨的,灰塵是虛幻的,只有心中產生了一些誤解,你才會把灰塵當成是真的。這就像柳宗元的詩「心鏡本洞如,鳥飛無蹤跡」。惠能是開創佛教中國南宗的重要的人物,他還沒有把話說得很絕,沒有把道理推到極端,真正推到極端的是他的學生馬祖道一。他把這個問題講得非常清楚。他說鏡子是乾淨的,本來鏡中無象,只是隨緣成象,但並不妨礙鏡子本身是乾淨的。鏡子擺在那裏,人來了映在上面,鏡子上面就有象,人走了,沒有照到他,就沒有象,你何必說他是有還是沒有的呢?你硬說擦灰塵,那你就把灰塵當做是真的了。如果說,鏡子裡面和外面,一樣都是空的,虛幻的,如果你還當它有,那你就有一個「有」的障礙在了。如果真是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初不作計較,而隨處見成,所以僧肇說:「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人心本來就是乾淨的,人心本來就是佛性,你只要回到你的人心,就是到了佛的境界了,所以要放下心來,應該吃什麼吃什麼,應該睡覺就睡覺。這才是中國南宗禪宗的徹底想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