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品第五
本品記載惠能大師對何為「坐禪」所作的解釋:「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闡述了南宗禪對「禪定」的定義:「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認為坐禪並不是守心看淨,一味枯坐,而是要對外不執著,對內止散亂,禪定與般若智慧是內外一體的。最後還強調了要明心見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的道理。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1,元不著心2,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3。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4。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5,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譯文】
惠能大師開示眾人說:「我這個法門所講的坐禪,原本不是執著於固守本心,也不是執著於一味看淨,更不是枯坐不動。如果說執著心念,心念原本也是虛妄,了解了心念的虛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可執迷固守的。如果說執著於追求本性清淨,那麼人的本性原本就是清淨的;由於虛妄心念的緣故,掩蓋遮蔽了自我真如本性,一旦沒有了虛妄邪見,本性就又自我清淨了。生起執心追求所謂的清淨,卻又生起對清淨本身執著的妄念,這種妄念本來是無處著落和無所適從的,一旦清淨產生執著之心時,它便有了生起的處所。清淨本來是沒有形相的,卻給清淨設定一個形相,硬說符合這一形相的才是修行的功夫,持這樣見解的人,障礙迷惑了自我的本性,其實是被所謂的清淨執迷束縛了。
「善知識!如果修『不動』行,心不生起,那麼看任何人的時候,都對他的是非善惡能視而不見,心念不隨之擾動,這就是自我本性真正寂然不動。
「善知識!愚迷的人身體雖然在那裡紋絲不動,但一開口就是議論別人的是非長短和好壞,這與修道是正好相違背的。這與執著於守心看淨一樣,也是障礙修道的。」
惠能大師開示眾人說:「善知識!什麼叫坐禪?我這個法門中,沒有阻礙,遍達自在,對於一切外在的善惡境界,不起心動念,這叫作坐;能識見內在自我本性寂然不動,這叫作禪。善知識!什麼叫禪定?超離外境外相就是禪,內心不散亂叫作定。如果執著於外境外相,內心必定散亂。如果超離外境外相,內心就不散亂。人的本性原是本自清淨,本自安定的,只是因為遇見外境因而思慮執著於外境,所以內心就散亂了。如果能見到一切外境而內心不散亂的,這才是真正的定。
「善知識!超離外境外相就是禪,內心不散亂就是定。外禪內定就是禪定。《菩薩戒經》說:自我本性原本清淨。善知識!時時刻刻識見自我本性清淨,自我修持,自我心行,自然成就佛道。」
【注釋】
1 坐禪:結跏趺坐,不起思慮分別,繫心於某一對象,稱為「坐禪」。
2 元:通「原」。
3 淨縛:指被所要觀想的「淨相」所束縛。
4 自性不動:指自體之本性。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這裡指不從主觀上分辨和計較是非曲直。
5 外離相:指自心對外在事物和現象都不執著。
懺悔品第六
本品記述惠能為來山聽法的四方士庶講授「自性五分法身香」、「無相懺悔」、「自心四弘誓願」、「無相三歸依戒」以及「一體三身自性佛」等法。自性五分法身香分為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倡導修行之人自心戒定慧,自心解除攀緣繫縛,求得解脫。接著傳授無相懺悔,界定了「懺悔」的定義,懺即說出前罪,悔即斷除後過。講說了「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的自心四弘誓願。授「無相三歸依戒」,變以往的歸依佛、法、僧三寶而為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力倡歸依自性,而非外力,所謂「自性不歸,無歸依處」。最後為大眾講說何為「清淨法身佛」、何為「圓滿報身佛」、何為「千百億化身佛」的一體三身自性佛法門,三身佛都在自性,不在身外,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佛性本具,即心即佛。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1,駢集山中聽法2,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3。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4,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5,次授無相懺悔6。」
眾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者見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7,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8,莫向外覓。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9,令得三業清淨10。
【譯文】
當時,惠能大師看到廣州和韶州及來自各地的士庶百姓,都匯集在曹溪山聽講佛法,於是便開壇講法,向眾人說道:「來,各位善知識!修行佛道這等大事必須從自我本性上著手。在任何時候,時刻自我清淨本心,自我修持,自我心行,識見自己的智慧法身,識見自心的佛性,自我度脫,自我持戒,到此才不算虛度。既然從大老遠趕來,一齊會聚在這裡,都是有緣的。現在大家各自可以胡跪,我先給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再傳授無相懺悔。」
大家都胡跪著。惠能大師說:「第一是戒香,就是自我本心中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嫉妒心,沒有貪欲瞋怒,沒有劫心毒害,這叫做戒香。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惡的外境外相,自心不散亂,這叫做定香。第三是慧香,自心通達沒有障礙,時常用智慧觀照自性,不造作一切惡業。雖然修行一切善業,自心卻不生執著,敬重長輩,體念晚輩,憐憫撫恤孤苦貧困,這叫做慧香。第四是解脫香,就是自心沒有對外物生追求攀依之心,不思量善,不思量惡,自由自在,無所掛礙,這叫做解脫香。第五是解脫知見香,自心既沒有對善惡生攀緣之心,也不能陷入虛空,固守枯寂,就是說需要廣泛學習,多多聽取教誨,識見自我本心,通達一切佛教真理,待人接物和光同塵,沒有人我之執,直接達到無上覺悟,真我本性沒有改變,這叫做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這種五分法身香大家各自在自我內心中點燃熏習,千萬不要向外尋求。
「現在我給你們傳授無相懺悔,以除滅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罪業,使大家獲得身業、口業、意業三業的清淨。
【注釋】
1. 廣韶:廣州和韶州。
2. 駢集:匯聚,集聚。
3. 此事:這裡指明心見性的頓悟解脫。
4. 胡跪:又作「胡跽」。古時印度、西域地方總稱為「胡」,胡跪乃指一般胡人跪拜的敬儀。
5. 五分法身香: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香,皆從自性上說,皆從功德上修,也就是從自證自性法身來成如如佛。香,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無價真香。
6. 無相懺悔:懺,乃「忍」的意思,即請求他人忍罪。悔,追悔,悔過,即追悔過去之罪。禪宗主張不注重懺悔的形式和儀式,強調個人的心性明淨,稱之為「無相懺悔」。
7. 攀緣:攀取緣慮、心隨外境而轉的意思,指心執著於某一對象的作用。如老人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如猿攀木枝,忽而在彼,忽而在此,謂之「攀緣」。
8. 內熏:即「內熏」;「外熏」的對稱。眾生心中,皆有本覺之真如,此本覺之真如熏習無明,使妄心厭惡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樂,此情形謂之「內熏」。至於佛菩薩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熏」。
9. 三世:乃過去世、現在世與未來世的總稱。現在世與未來世合稱為「現當二世」。
10. 三業:身口意三處之所作的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言語;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瞋、癡等動念。
本品記載惠能大師對何為「坐禪」所作的解釋:「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闡述了南宗禪對「禪定」的定義:「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認為坐禪並不是守心看淨,一味枯坐,而是要對外不執著,對內止散亂,禪定與般若智慧是內外一體的。最後還強調了要明心見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的道理。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1,元不著心2,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3。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4。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5,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譯文】
惠能大師開示眾人說:「我這個法門所講的坐禪,原本不是執著於固守本心,也不是執著於一味看淨,更不是枯坐不動。如果說執著心念,心念原本也是虛妄,了解了心念的虛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可執迷固守的。如果說執著於追求本性清淨,那麼人的本性原本就是清淨的;由於虛妄心念的緣故,掩蓋遮蔽了自我真如本性,一旦沒有了虛妄邪見,本性就又自我清淨了。生起執心追求所謂的清淨,卻又生起對清淨本身執著的妄念,這種妄念本來是無處著落和無所適從的,一旦清淨產生執著之心時,它便有了生起的處所。清淨本來是沒有形相的,卻給清淨設定一個形相,硬說符合這一形相的才是修行的功夫,持這樣見解的人,障礙迷惑了自我的本性,其實是被所謂的清淨執迷束縛了。
「善知識!如果修『不動』行,心不生起,那麼看任何人的時候,都對他的是非善惡能視而不見,心念不隨之擾動,這就是自我本性真正寂然不動。
「善知識!愚迷的人身體雖然在那裡紋絲不動,但一開口就是議論別人的是非長短和好壞,這與修道是正好相違背的。這與執著於守心看淨一樣,也是障礙修道的。」
惠能大師開示眾人說:「善知識!什麼叫坐禪?我這個法門中,沒有阻礙,遍達自在,對於一切外在的善惡境界,不起心動念,這叫作坐;能識見內在自我本性寂然不動,這叫作禪。善知識!什麼叫禪定?超離外境外相就是禪,內心不散亂叫作定。如果執著於外境外相,內心必定散亂。如果超離外境外相,內心就不散亂。人的本性原是本自清淨,本自安定的,只是因為遇見外境因而思慮執著於外境,所以內心就散亂了。如果能見到一切外境而內心不散亂的,這才是真正的定。
「善知識!超離外境外相就是禪,內心不散亂就是定。外禪內定就是禪定。《菩薩戒經》說:自我本性原本清淨。善知識!時時刻刻識見自我本性清淨,自我修持,自我心行,自然成就佛道。」
【注釋】
1 坐禪:結跏趺坐,不起思慮分別,繫心於某一對象,稱為「坐禪」。
2 元:通「原」。
3 淨縛:指被所要觀想的「淨相」所束縛。
4 自性不動:指自體之本性。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這裡指不從主觀上分辨和計較是非曲直。
5 外離相:指自心對外在事物和現象都不執著。
懺悔品第六
本品記述惠能為來山聽法的四方士庶講授「自性五分法身香」、「無相懺悔」、「自心四弘誓願」、「無相三歸依戒」以及「一體三身自性佛」等法。自性五分法身香分為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倡導修行之人自心戒定慧,自心解除攀緣繫縛,求得解脫。接著傳授無相懺悔,界定了「懺悔」的定義,懺即說出前罪,悔即斷除後過。講說了「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的自心四弘誓願。授「無相三歸依戒」,變以往的歸依佛、法、僧三寶而為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力倡歸依自性,而非外力,所謂「自性不歸,無歸依處」。最後為大眾講說何為「清淨法身佛」、何為「圓滿報身佛」、何為「千百億化身佛」的一體三身自性佛法門,三身佛都在自性,不在身外,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佛性本具,即心即佛。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1,駢集山中聽法2,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3。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4,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5,次授無相懺悔6。」
眾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者見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7,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8,莫向外覓。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9,令得三業清淨10。
【譯文】
當時,惠能大師看到廣州和韶州及來自各地的士庶百姓,都匯集在曹溪山聽講佛法,於是便開壇講法,向眾人說道:「來,各位善知識!修行佛道這等大事必須從自我本性上著手。在任何時候,時刻自我清淨本心,自我修持,自我心行,識見自己的智慧法身,識見自心的佛性,自我度脫,自我持戒,到此才不算虛度。既然從大老遠趕來,一齊會聚在這裡,都是有緣的。現在大家各自可以胡跪,我先給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再傳授無相懺悔。」
大家都胡跪著。惠能大師說:「第一是戒香,就是自我本心中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嫉妒心,沒有貪欲瞋怒,沒有劫心毒害,這叫做戒香。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惡的外境外相,自心不散亂,這叫做定香。第三是慧香,自心通達沒有障礙,時常用智慧觀照自性,不造作一切惡業。雖然修行一切善業,自心卻不生執著,敬重長輩,體念晚輩,憐憫撫恤孤苦貧困,這叫做慧香。第四是解脫香,就是自心沒有對外物生追求攀依之心,不思量善,不思量惡,自由自在,無所掛礙,這叫做解脫香。第五是解脫知見香,自心既沒有對善惡生攀緣之心,也不能陷入虛空,固守枯寂,就是說需要廣泛學習,多多聽取教誨,識見自我本心,通達一切佛教真理,待人接物和光同塵,沒有人我之執,直接達到無上覺悟,真我本性沒有改變,這叫做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這種五分法身香大家各自在自我內心中點燃熏習,千萬不要向外尋求。
「現在我給你們傳授無相懺悔,以除滅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罪業,使大家獲得身業、口業、意業三業的清淨。
【注釋】
1. 廣韶:廣州和韶州。
2. 駢集:匯聚,集聚。
3. 此事:這裡指明心見性的頓悟解脫。
4. 胡跪:又作「胡跽」。古時印度、西域地方總稱為「胡」,胡跪乃指一般胡人跪拜的敬儀。
5. 五分法身香: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香,皆從自性上說,皆從功德上修,也就是從自證自性法身來成如如佛。香,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無價真香。
6. 無相懺悔:懺,乃「忍」的意思,即請求他人忍罪。悔,追悔,悔過,即追悔過去之罪。禪宗主張不注重懺悔的形式和儀式,強調個人的心性明淨,稱之為「無相懺悔」。
7. 攀緣:攀取緣慮、心隨外境而轉的意思,指心執著於某一對象的作用。如老人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如猿攀木枝,忽而在彼,忽而在此,謂之「攀緣」。
8. 內熏:即「內熏」;「外熏」的對稱。眾生心中,皆有本覺之真如,此本覺之真如熏習無明,使妄心厭惡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樂,此情形謂之「內熏」。至於佛菩薩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熏」。
9. 三世:乃過去世、現在世與未來世的總稱。現在世與未來世合稱為「現當二世」。
10. 三業:身口意三處之所作的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言語;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瞋、癡等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