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禪定道炬:如何修習三昧

9特價19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上師,有時我很想反問自己,修行成佛究竟有甚麼意義?
你不若反思生命痛苦的問題。在凡人的生命中,痛苦遍及一切,我們無法阻止它。因為我們沒有正確明白生起痛苦的根源,所以,我們過去受多少痛苦,現在我們祇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仍要繼續受苦。
⊙痛苦究竟何時才會完結?
祇有達致止息無明後的解脫或涅槃,痛苦才正式完結。假如我們真正為自己找尋快樂,就要以解脫作為修行的目標。
⊙我修行密乘已有多年,仍未能解脫。究竟在甚麼地方出了問題?
解脫的最大障礙就是煩惱障,圓滿覺醒佛果的最大障礙是所知障,要對治煩惱障和所知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體證空性。
⊙我知道體證空性不是朝夕可及,而且要內心很穩定,竟念要集中才能體驗空性。
沒錯!穩定內心,使之不會轉動到其他的對象,才能體驗空性,這是傳統「禪定波羅蜜」的訓練。
⊙上師可否界定甚麼是「愚癡」?
在傳統經典中無明分成兩類:
1.純粹的無明,不結合其他煩惱心理狀態,例如無知、誤解、猶疑。「無知」是指我們沒有留意事物的真正狀態,所以我們不知道,又或者我們試圖思考和瞭解它,但卻未明白甚麼是真。
「誤解」是當我們試圖思考和瞭解有關事物的性質時,達到某點的認知甚至確信;但事實上我們達致的確認卻並非事物真正的狀況,我們錯誤地理解;例如我們透過心理學認識人有非理性的本能,事實上,人內心真正的狀況是光明清淨的佛性。
「猶疑」是我們內心不能決定甚麼是真,甚麼是假;對同一件事,我們猶疑躊躇地想道:「這可能是對,又可能是錯。」這種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是猶疑。
2.和煩惱心理狀態結合,貪、瞋、癡的愚癡。例如在強烈的貪求中,我們陷於混亂,失去了對與錯的軌跡,混淆了善與惡,因而做出了種種令人後悔的過失。
佛陀在《月燈三昧經》說:
體證空性就能斷離愚癡。
⊙「三昧」是甚麼?
三昧音譯「三摩地」,意譯是等持。在唯識宗來說屬五別境心所;在密乘的教法中,三昧是高級的禪定境地。
⊙我常弄不清楚三昧與奢摩他的分別。
三昧與奢摩他的分別很明顯,奢摩他是「止」,止息一切念慮,收攝精神。進入奢摩他可到達初禪的境界,得到奢摩他的標準是心恆安住一境,並得到身心上的輕安。三昧則包括所有「有心定」,有心定除了初禪外,還包括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
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其境界層次自比奢摩他高;但是古德都認為要修好奢摩他才會出現三昧。
⊙如何修持奢摩他?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如我先介紹修奢摩他應有的動機吧!
佛教所有修行都祇有一個目標,就是利益?生。有位弟子常跟我說:「我今天做了件善事;我修了一個很長時間的法,迴向給?生,我很有滿足感!」我給了這個答覆:「一個醫生若是為了治好病人之後所得的滿足感,他的努力都祇是為自我服務。」要是修行祇為了自己的滿足感,那麼未免局限在自我中心了。
⊙上師,是否說修行切忌執著內心的欲求?
很好,修奢摩他切忌因已離開欲界感官貪求,而執著色界的禪境。
⊙請問上師,可否透過密乘儀軌來修奢摩他?
可以,通常在末段,本尊融入自身,最好在再次生起本尊時,修習奢摩他──「止」。
修習奢摩他成功,要靠很多因緣。首先要有靈性的導師,傳承、灌頂對一切修行來說都是必然的;跟著是除去惡行,減輕惡念的障礙;以善行來支持你,作為整個修止過程的資糧;最後是除去一切不善環境,為禪修外在條件做好準備。
2 淨水繞林 襌果豐饒
⊙好的禪修環境有何條件?
營做加功修行的有利條件分六方面:
一、居於有利的環境:
1.一處平和的地方:日間不太多人集結,晚間很少聲響、狗吠聲等。
2.最好是修行成就者曾居住的地方。
3.生活日用品,例如食物、用水等,皆易於獲得。
4.良好的人為環境:如有相同教派的善知識同住。
二、減少欲求:捨棄俗務,完全將自身奉獻於圓滿覺醒的成就。少欲就是不要渴望擁有比現在更好、更多的東西。欲求會使身、語、意造作更多的活動,而變為禪修的障礙。
三、生起滿足:對於現在的狀況已感足夠,生起滿足就能減少散亂,尤其在荒僻的閉關茅舍,減少欲求、感到滿足是較重要的。
⊙我們以那一個標準來釐訂是欲求還是基本需要?
傳統的阿毘達磨稱渴望一些自己現在沒有的東西為「欲求」,這些都是俗務。先看看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滿足地說:「這足夠了。」便能對治不知足。
四、謝絕任何社交活動:一般來說,加功修行期間應避免太多活動。對修行人來說,不與其他人接觸,沒有社交活動是很重要的;因為與太多人接觸或說話會令自己內心不是興高采烈就是情緒低落,這種內心的動盪是修「止」最主要的障礙,要注意自己是否有過多不必要的社交活動。
五、守持戒律:修禪定的人以守持戒律作為基本條件,假若不小心破毀誓戒,便要立刻懺罪,祈望修補。懺罪對修止很有幫助,蓮師吩咐修行人每天修二十一遍金剛薩埵百字明,就能遏止惡行與日俱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