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心的抉擇
禍與福、好與壞都是心去認定的,
你認為是不好的事,轉個心念,可能是件好事。

在西藏有一個故事,很類似中國的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很早以前,康區有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這位老父親自從妻子過世後,天天拿著轉經輪,虔誠地持誦〈六字大明咒〉,對世事並不多加理會。他的兒子養了一匹漂亮的駿馬,是他最心愛的寶貝。

有一天,這匹馬卻不見了,兒子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嶺,就是沒有發現馬兒的足跡。人們來到老人面前,表達心中的遺憾:「這匹馬是你家僅有的財產,就這樣給跑掉了,真是可惜啊!老天爺對你們實在太不公平了。」

老人只顧轉著經輪,笑笑回答:「別這麼說,對於老天爺的任何安排,我們都應心存感激,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福?什麼是禍?」

不久,馬兒回來了,後面還帶了一群野馬,兒子喜出望外,趕忙馴服這群野馬。家裡平白無故多了這筆財富,鄰人又來恭賀,但老人依然面不改色地說:「是呀!真的很感激老天爺,但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呢?」

果然,兒子在馴服其中一匹野馬時,一不小心把腿給摔斷了,眾人幫忙抬他回屋時,忍不住對老人抱怨:「你兒子真倒楣呀!沒想到這匹野馬為他帶來了這樣的厄運!」

老人平靜地答道:「我很感謝佛菩薩,如果不是祂們的加持,我兒的小命可能就不保了!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後來,康區分裂的幾個小王國開始徵兵,準備打仗爭奪地盤,因為摔斷腿的關係,年輕的兒子沒有被軍隊帶走,附近的村民得知後,又是一場驚呼:「你真是太幸運了!兒子沒被抓去當兵,一定是你天天持咒才會有這樣的福報。」

原本笑而不語的老人,轉著手中的經輪,忽然唱起歌來:

……莫為得失幻相,心存執著偏見。不希求、不恐懼,不期盼、不焦慮。不管命運為何,都要時時感恩。接受所有的事,接納每一個人。遵循佛陀教法,保持自在祥和……。

什麼是福?什麼是禍?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這就是我們的「心」在世俗中,經常要面臨的選擇和判斷。

這個故事,更深一層的意義是:禍與福、好與壞都是心去認定、分別的,同樣的事情你認為是不好的,但轉個心念,它可能是件好事。事實上,事情的本身並無好壞可言,完全取決於心的抉擇。

心,像一個魔術師,可以千變萬化,可以大如一座須彌山,也可以小如一顆芥子,而一顆微小的芥子,也可以容納無限大的須彌山。這就是心的傳奇之處。

但是,很多人卻往往無法做心的主人,無法掌握這顆心,特別是這顆心總是往壞處去想,往垃圾去鑽,往煩惱去黏著。不信的話,你在每天睡前,好好回想今天所發生的人事物,你會發現第一個浮現的念頭,往往都是令你不開心的事、討厭的人,或是煩惱的問題,以及憂鬱的情緒……等等負面想法。

負面往往比正面更具有吸引力,像一顆強力的磁鐵緊緊地黏住你的心,你愈想甩掉它,它就愈黏愈緊,這就是「吸引力法則」。有些人會運用正面的心念去轉化負面,這當然也不錯,但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是不執著於任何的善與惡,是超越所有的正面與負面,因為他有一顆透明無染的水晶之心,可以穿越任何事物而成為心的主人;他能洞察、覺知每一個起心動念,卻能保持禪定的力量,如如不動,就像前面故事中的這位老人一般。

要做心的主人之前,首先要先認識心是什麼?什麼是心?心智慧6:自在的心
什麼是自在?
無礙就是自在,放鬆就是自在,
無所牽絆就是自在,沒有束縛就是自在,圓滿就是自在。

藏文版《般若心經》一開始的經文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

(如我阿難所聽聞,那時佛陀在王舍城的靈鷲山,和出家比丘、諸位菩薩等聚會一處。當時,佛陀進入甚深清明的三摩地之境,透過佛陀的加持力,觀自在菩薩亦領悟般若空性智慧的究竟奧祕,觀察照見到一切身心五蘊的體性都是空的。)

藏文版的《般若心經》,名為《薄伽梵般若波羅蜜心要》,意為:「諸佛之母智慧到彼岸之心要」。薄伽梵的意思是「佛母」──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成就無上善法,也是自在、吉祥、尊貴之意。當一個人已征服四魔(煩惱魔、五蘊魔、死魔、欲魔),斷盡一切煩惱,證得諸法實相,斷、證圓滿,得一切智慧者,就是薄伽梵。

《般若心經》盛行於許多國家,也有許多大同小異的版本,如中文版經文直接切入教法,而藏文版則如一般佛說的經典,一開場由「如是我聞」開始,先將人、事、時、地、物交代得清清楚楚。藏文版的《般若經》統稱「十七母子經」,《般若心經》是其中之一,也有說是《般若經》的第二十五頌。

德格版的《西藏大藏經》中,收藏有兩種版本,一是印度堪布無垢友與譯師寶車(Rin Chen sde)所譯,經名就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另一版本譯者不可考,經名為《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敦煌藏文文獻版本則有第三種版本,名為《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普遍流傳的版本即為無垢友的版本。

那爛陀法脈傳承中,以五大圓滿來形容此經:

一、導師圓滿,佛陀親自說法。
二、時間圓滿,佛陀住世,成佛二十年。
三、說法圓滿,講的佛法內容為般若智慧,也是最高無上的智慧。
四、聽者圓滿,在場有諸多菩薩、聲聞、比丘、比丘尼、居士、天神,以及許許多多有形、無形眾生。
五、地點圓滿,也就是印度的靈鷲山,為佛教聖地之一。

此部經說法的緣起是這樣的,當時佛陀與諸菩薩、聲聞及弟子們,正齊聚於靈鷲山中部結夏安居,度過印度漫長的雨季。靈鷲山位於佛陀遊化的六城市王舍城之郊,屬環繞王舍城的奇哈薩山五峰之一,因為突出的灰岩貌似鷲頭而得名。佛陀在此駐留二十年,宣說著名的《法華經》和《般若經》。

這一天,宣說《心經》時,佛陀是在禪定,而且不是一般的禪定,而是深妙的三摩地,空性就是深妙,也是一般所說的真如與實相。既然在禪定,佛陀又如何說法呢?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專心凝思,觀修般若波羅蜜多而照見五蘊自性皆空,此時深入三摩地光明的佛陀,特別以慈光加持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舍利弗),使之一問一答間,鋪陳出空性智慧的義理,佛陀出定後歡喜讚歎,認可了觀自在菩薩所說的法,這就是《心經》說法的大致經過。菩薩和眾生的不同,就像狗和獅子的差別。

眾生的無明愚癡像一條狗,菩薩的智慧勇敢像一頭獅子。一個人拿著石頭打狗,狗會痛,但牠以為石頭是敵人,所以去咬石頭,不了解石頭是從哪裡來的,所以一輩子盲目地被丟石頭。獅子呢?牠被石頭打到時,就會去追人,把真正的禍源消除掉,所以一輩子只會丟一次石頭。這個丟石頭的「人」,就是「我執、煩惱、業力」,是煩惱、業力控制了石頭(敵人)去害你,你生氣想報仇,但不知道真正的對象其實是我執、煩惱、業力;菩薩卻能以他的智慧和勇敢,斷除我執、煩惱、業力,更能以慈悲原諒敵人,因為他知道敵人其實是很可憐的,被煩惱、業力給控制住,這就是菩薩和眾生的差異。2

菩薩是智慧的(大智)、勇敢的(大力),也是慈悲的(大悲)。

觀自在菩薩又是誰呢?觀自在菩薩就是佛教中眾所周知、最受歡迎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很有意思的,觀世之音,也就是聽到眾生求救的聲音,他都會慈悲地前往救度。觀世音菩薩悲憫眾生,因不忍心看見眾生流轉生死苦海當中,所以發願要度盡所有的眾生,可是眾生實在太無明了,造業迅速,觀世音菩薩認真地救度,才一休息就發現地獄又充滿造惡業的眾生。觀世音菩薩實在太累了,他忍不住流淚,一顆淚珠化身為綠度母,一顆淚珠化身為白度母,度母對觀世音菩薩說:「聖者請勿絕望,我來幫助你解救所有的眾生。」從此,度母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得力助手,成為眾生的依怙。

在佛教中,假如破壞上師的善業,障礙僧團的運作與和諧,是犯了墮無間地獄的大惡業,也是五逆罪之一;同樣地,假如幫助上師的善業,盡心盡力護持僧團的發展,就等同上師的化身一般。度母因為幫助觀世音菩薩,故等同於觀世音菩薩。藏傳佛教以綠度母為主尊,共有二十一尊度母化身,是西藏人最依賴、也最喜愛的菩薩。度母,救度之母,就是「解救眾生的母親」,將我們從八種危難中解脫出來:驕慢、愚癡、憤怒、忌妒、邪見、吝嗇、貪愛、懷疑,使我們生活更加豐盛美好。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為什麼這裡要稱之為觀自在菩薩?因為當具備了般若空性智慧的道行,照見我們的身心五蘊都是緣起性空,都是因緣和合、虛妄不實,有什麼好在意,又有什麼好執著?有了這樣的空性智慧就能夠觀一切皆自在了!觀一切自在,也就能處處自在。

什麼是自在?無礙就是自在,放鬆就是自在,無所牽絆就是自在,沒有束縛就是自在,圓滿就是自在。當心不隨念轉,不受境遷,不執於我,不住好壞,自然就煩惱不起,妄想不生,惡業不造,看一切自在,心一切自在。

真正的自在,不是隨便的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正念的自在,邪念的自在是隨便,正念的自在是隨喜,有智慧、有正念地過日子就能自在。心智慧20:快樂的心
佛法使我們知足常樂,不會犯錯,享有為他人付出的喜悅,
佛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慈悲,帶來智慧,
慈悲與智慧的快樂,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快樂了!

《般若心經》來到了最後:「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聞佛所說,信受奉行。」

佛陀說完時,舍利弗、觀自在菩薩及一切三善道天、人、阿修羅、神眾等等,無不皆大歡喜,聞佛所說,信受奉行。

在此,這個皆大歡喜,除了聽聞殊勝佛法的歡喜外,還包括了究竟的快樂,也就是這個般若心要,就是真正的解脫之鑰。有了這把鑰匙,就能打開快樂的大門。所以大家都很歡喜,高高興興地信受奉行。

佛陀這一生一直在尋找真正快樂的鑰匙,找到後,他又四處說法,告訴大家如何得到快樂的方法。

我說人生是苦的,你會認同嗎?

你或許會想:人生明明也有快樂啊?
所謂的「財、色、名、食、睡」,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嗎?但靜下來想一想,這是真的快樂嗎?還是滿足一時的欲望?這些快樂是恆久的嗎?還是短暫的火花吧了!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身旁有位很厲害的國師,能夠預知未來,所以國王非常倚重他。有一天,國師在觀測天象時,察覺到七天後會下一場雨,這場雨可不是一般普通的雨,喝到雨水的人會變成神經病。於是,國王趕緊命人儲水,並把水槽密封起來,不讓可怕的雨水滴進來。

七天後,天空中果然下起一場好大的雨,所有的人民喝了雨水後,果然都變成了神經病,唯一沒事的只有國王。問題是,整個國家的人民都發瘋了,他們認為國王的正常才是不正常,國王才是一個神經病。最後,國王受不了了,決定也要喝雨水,讓自己也變成神經病,這樣大家都正常了!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思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你追求的快樂是真的嗎?而且也提醒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眼睛所見的一切不一定是真,一切因緣和合的法,就是無常變化,所有物質或心念的變化都是空的。人世間所享受到的快樂,接下來一定會痛苦;現在有錢,也可能某一天沒錢;現在健康,也不一定永遠都健康,某一天也會生病。

人類存在的本質,就是為了追求快樂、解脫痛苦。追求快樂、解脫痛苦,這個生命方向是對的,但很多人自私無明,造成追求快樂的方法錯誤,用自私的想法來行動自己的身、口、意,結果不但沒有得到快樂,反而製造許多困難、障礙及負面的因緣,而使自己痛苦不堪;這個痛苦還影響到旁邊的有緣人,從這裡形成了煩惱的輪子,也就是輪迴的業力。

用自私的想法去做事時,就像山上滾下的小雪球,一開始愈滾愈大,可是滾到地面時,雪球就散掉了,什麼都沒有留下。這就是眾生的眼光淺短,往往只著眼於現在,貪圖近利、不願吃虧,且好大喜功。貪、瞋、癡的結果,久而久之,自己的身、口、意影響靈魂,也汙染靈魂,與下三惡道相應,而墮入三惡道。

所以,一個人在生活中,面對感情、事業和家庭,如果自私的話,對自己和眾生都不好。佛法卻是相反的,佛菩薩的眼光深遠,知道慈悲才是快樂的來源,利他就是成就自己,吃虧就是占便宜,故一個人要相信佛法,再用佛法來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是改變一切,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自私的循環,製造了惡的因緣。

如前所說,輪迴的根,就是自私所產生的我執無明,我執的無明生起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業障,有業障就有痛苦。所有痛苦都來自於自私、我執,因此,人不可以太自私、太執著於這個我,自私的人煩惱、恐懼、業力特別多,故要學《般若心經》,才能拔除執著的根。學《般若心經》就是學空性智慧,有了智慧,就懂得慈悲無私、放下一切,得到真正的快樂。

我去過很多國家,像挪威人對金錢的要求不高,社會福利也做得很好,但他們不怕老的時候沒有錢,反而最怕孤單。因為地理環境永晝永夜的關係,也造成精神憂鬱症或躁鬱症的患者非常多,需要有一些心靈上師來幫助他們,而佛法就是最好的力量。我的挪威弟子Aksel Sogstad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因小時候父親憂鬱症自殺的影響,長大後,吸毒打架,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後來認識佛法後,他完全改變,不但接受自己的錯誤,還發心懺悔,不抽菸、不喝酒,並以身示範教導別人如何戒毒,轉化痛苦為快樂。現在他有很好的家庭和工作,也在挪威弘揚佛法。所以說,再無明、痛苦的人,都有機會得到快樂,只要你願意改變自己的自私和我執。

有一天,佛陀在衹樹給孤獨園安居時,梵天來訪,向尊貴的佛陀頂禮,並提出幾個疑問。梵天問道:「請問世尊,什麼是最犀利的劍?什麼是最毒的藥?什麼是最強烈的火焰?什麼是最黑的長夜?」
佛陀回答:「惡口罵人是最犀利的劍,貪心是最毒的藥,煩惱是最強烈的火焰,愚癡是最黑的長夜。」
梵天又問:「什麼人的獲益最大?什麼人的損失最多?什麼人又是最陰險的賊?」
佛陀回答:「布施的人獲益最大,貪得無厭的人損失最多,心懷惡意的人是最陰險的賊。」
梵天再問:「什麼是最有影響力的?什麼是最令人討厭的?什麼會破壞友誼?誰又是最好的醫生?」
佛陀回答:「善行是最有影響力的,它能引發萬種功德。惡行最令人討厭的,它能引人墮入深淵。妒忌和自私是友誼的殺手,佛是最好的醫生。」

梵天十分滿意,合掌讚歎佛陀的智慧,又再問說:「世尊,什麼是最殊勝的?怎樣才可以獲得?」
佛陀回答:「福德與智慧是最殊勝的,福慧雙修可以出輪迴、超三界,不但自利,也可利人。精進不懈,就能得到福慧雙修了!」梵天聽完佛陀的開示,豁然開朗,歡喜頂禮而去。

福慧雙修就是真正的快樂。比起世界上其他人,西藏人算是快樂的人!西藏人的快樂一方面來自大自然的環境,雪域之美打開每一個西藏人的心;另一方面來自於簡單生活的快樂,冷天裡的一杯酥油茶、家裡犛牛生了小牛、參加一場法會……,這些就足以讓一個西藏人感到無比的快樂了;當然最重要是對佛法的信心,讓西藏人的身心靈得到了安頓,老人家整天轉動著轉經輪,嘴裡誦念咒語,或者朝聖者辛苦地一步一拜前往拉薩,你看他們的臉上有痛苦嗎?沒有!而是充滿了虔誠的感動和快樂。佛法使我們知足常樂,不會犯錯,享有為他人付出的喜悅,佛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慈悲,帶來智慧,慈悲與智慧的快樂,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快樂了!

般若心智慧所帶給我們最終的利益,也就是終極的快樂的心,當我們的心回到它的本質:空、不生不滅;光明、清淨、慈悲、無量,那不正是最究竟真實的快樂嗎?快樂不要自己獨享,請把佛法的快樂散播到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跟我一起發願:「願我所在之處,就是成就佛法的地方!」你的這一個發心,就讓你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