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的三個使命 ⊙達賴喇嘛
我生命的第一個使命是,身為人,致力提升人類價值和快樂人生的重要元素—不論是個人、家庭或社會都需要的價值。對我而言,近來人類似乎忽略這些內在的特質。所以我優先的使命是提升人類的價值。
第二個使命,身為佛教僧侶,促進不同宗教的和諧。在民主社會裡,我們承認政治生命需要多元,但是提到信仰和宗教的多樣性時,我們卻猶疑了。儘管不同宗教的概念和哲學不盡相同,所有主要的宗教都帶給我們相同的訊息:愛、慈悲、容忍、節制和自我約束。另外還有共同的一點,幫助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快樂。
第三個使命,身為達賴喇嘛,圖博正義事業,這對我比較特別。我對圖博人民有特殊的責任,因為身處我們歷史上嚴峻的時期,他們持續將希望和信心寄託在我身上。圖博人民的福祉是我不間斷的動力,我是他們為公平正義奮鬥時、流亡的自由代言人。
圖博人和中國人若能找到雙方皆滿意的解決方案,最後一個使命就會結束。至於前兩個使命,我會一直努力到最後一口氣。
第一部 身為人
一、普世人性
我並非與眾不同
我只是個凡人
「達賴喇嘛」這個名號對不同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某些人而言,達賴喇嘛是活佛,是觀世音在人間的化身,是大慈大悲的菩提薩埵;對另一些人來說,達賴喇嘛是「神王」。一九五○年代末期,達賴喇嘛的功能是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副主席」。接著,在流亡初期,我被指為「反革命份子」和「寄生蟲」。但這些稱號,沒有一個直指真實的我。
在我眼裡,「達賴喇嘛」的頭銜代表了我所承擔的責任。然而對個人而言,我只不過是個凡人,恰巧又生為一個圖博人,選擇出家為僧。在開始講述我個人一路以來的心靈旅程之前,我想先談一下:是什麼讓我們緊密相連在一起、普世人性的要素、以及其所不可或缺的慈悲。
對情感的渴求深植在我們的血液中
我們的生活深深依賴他人,因此,我們生存的根源深植著對愛的基本需求。也因此,對他人福祉培養真正的責任感及誠摯的關懷,是一件好事。
人類的真實天性為何?我們不只是追求物質的生物,一味地將我們的快樂寄託在外在發展是錯誤的。先不論及宇宙的創造和演化等爭議,我們都會同意每個人都是父母親的產物。父母孕育我們並非只源於性慾,還包括了他們想生兒育女的決定。養兒育女這計畫就具備利他的責任,承諾撫育我們直到長大成人。父母的愛在受孕的那個當下,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進一步說,生命的初期,我們得完全依靠母親的照顧。根據某些科學家的說法,孕婦的心理狀態—平靜或躁怒,對她的胎兒都會造成生理上立即的影響。
愛的傳達對新生兒也非常重要。嬰兒會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吸吮母奶,我們本能地對母親感到親近;為了哺乳,母親也必定會對孩子產生愛,因為她如果發怒或不悅,就無法順利分泌母乳。
新生兒出生到三、四歲這段期間,是腦部發展的關鍵時期。充滿情感與愛的肢體接觸對嬰幼兒的正常發育,扮演重要因素。這段期間,若幼兒沒被適當的安撫、懷抱、疼愛,未來的發展就可能受限,腦部潛能的開發就無法完全。
幼兒需仰賴他人照顧才能存活,因此愛是不可或缺的。時下有許多孩童在不快樂的家庭中長大,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關愛,往後對父母感情淡薄,也很難去愛別人,這是很令人傷感的。
幾年後孩童入學了,在校園裡他們需要教師的協助。如果老師不僅傳授知識,還進一步協助學生面對人生,學生們會尊敬他,也會對他有信心。從老師身上學到的將更刻骨銘心。相反的,如果老師不關心學生的身心安樂,他所教授的課業內容對學生而言,只會如同耳邊風,很快就遺忘了。
同樣地,病人在醫院裡受到醫生溫暖的照料,他會感到安慰;不論醫療程序有哪些技術細節,醫生希望並願意為病患提供最好的治療,這件事本身就具有治療性。若醫生缺乏同理心,看診時不友善、沒耐性,甚至態度輕蔑,那麼即便醫生是名醫、診斷正確、處方有效,病患仍無法安心。
再拿日常生活的對話為例,當對方帶著感情對我們說話,我們自然愉悅地聆聽和回應,就算談話內容很普通,也變得有意思。反之,若對方語氣冷漠或嚴厲,我們就覺得不舒服,想要早點結束談話。無論芝麻小事乃至重大事件,真摯的情感和尊重都是很重要的。
最近我會見一群美國科學家,他們說美國精神疾病患者比例相當高,約占美國人口的12%。從我們的討論可清楚得知,主因不是物質貧乏,而是缺乏關愛。
無論我們是否覺察,有件事似乎不證自明—打從我們呱呱墮地那一刻起,對情感的需求就在我們的血液中。我深信沒有人生下來是不需要愛的。和某些現代學派觀點相反,人類需要愛的這個特質,顯示人類並非只是生理層面的生物。再美麗、再珍貴的物品,也無法給我們被愛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的深層本體、真實本性是來自心智的主觀性質。
慈悲,有時我稱之為人類的情感,是人生的關鍵要素。就像人的五隻手指要連接著手掌才能發揮作用,手指頭若脫離手掌就變得毫無用處。同樣的,人的行為若喪失人的情感,就會變得危險。當人的行為蘊含情感且尊重人類的價值,所作所為就富建設性。
我生命的第一個使命是,身為人,致力提升人類價值和快樂人生的重要元素—不論是個人、家庭或社會都需要的價值。對我而言,近來人類似乎忽略這些內在的特質。所以我優先的使命是提升人類的價值。
第二個使命,身為佛教僧侶,促進不同宗教的和諧。在民主社會裡,我們承認政治生命需要多元,但是提到信仰和宗教的多樣性時,我們卻猶疑了。儘管不同宗教的概念和哲學不盡相同,所有主要的宗教都帶給我們相同的訊息:愛、慈悲、容忍、節制和自我約束。另外還有共同的一點,幫助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快樂。
第三個使命,身為達賴喇嘛,圖博正義事業,這對我比較特別。我對圖博人民有特殊的責任,因為身處我們歷史上嚴峻的時期,他們持續將希望和信心寄託在我身上。圖博人民的福祉是我不間斷的動力,我是他們為公平正義奮鬥時、流亡的自由代言人。
圖博人和中國人若能找到雙方皆滿意的解決方案,最後一個使命就會結束。至於前兩個使命,我會一直努力到最後一口氣。
第一部 身為人
一、普世人性
我並非與眾不同
我只是個凡人
「達賴喇嘛」這個名號對不同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某些人而言,達賴喇嘛是活佛,是觀世音在人間的化身,是大慈大悲的菩提薩埵;對另一些人來說,達賴喇嘛是「神王」。一九五○年代末期,達賴喇嘛的功能是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副主席」。接著,在流亡初期,我被指為「反革命份子」和「寄生蟲」。但這些稱號,沒有一個直指真實的我。
在我眼裡,「達賴喇嘛」的頭銜代表了我所承擔的責任。然而對個人而言,我只不過是個凡人,恰巧又生為一個圖博人,選擇出家為僧。在開始講述我個人一路以來的心靈旅程之前,我想先談一下:是什麼讓我們緊密相連在一起、普世人性的要素、以及其所不可或缺的慈悲。
對情感的渴求深植在我們的血液中
我們的生活深深依賴他人,因此,我們生存的根源深植著對愛的基本需求。也因此,對他人福祉培養真正的責任感及誠摯的關懷,是一件好事。
人類的真實天性為何?我們不只是追求物質的生物,一味地將我們的快樂寄託在外在發展是錯誤的。先不論及宇宙的創造和演化等爭議,我們都會同意每個人都是父母親的產物。父母孕育我們並非只源於性慾,還包括了他們想生兒育女的決定。養兒育女這計畫就具備利他的責任,承諾撫育我們直到長大成人。父母的愛在受孕的那個當下,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進一步說,生命的初期,我們得完全依靠母親的照顧。根據某些科學家的說法,孕婦的心理狀態—平靜或躁怒,對她的胎兒都會造成生理上立即的影響。
愛的傳達對新生兒也非常重要。嬰兒會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吸吮母奶,我們本能地對母親感到親近;為了哺乳,母親也必定會對孩子產生愛,因為她如果發怒或不悅,就無法順利分泌母乳。
新生兒出生到三、四歲這段期間,是腦部發展的關鍵時期。充滿情感與愛的肢體接觸對嬰幼兒的正常發育,扮演重要因素。這段期間,若幼兒沒被適當的安撫、懷抱、疼愛,未來的發展就可能受限,腦部潛能的開發就無法完全。
幼兒需仰賴他人照顧才能存活,因此愛是不可或缺的。時下有許多孩童在不快樂的家庭中長大,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關愛,往後對父母感情淡薄,也很難去愛別人,這是很令人傷感的。
幾年後孩童入學了,在校園裡他們需要教師的協助。如果老師不僅傳授知識,還進一步協助學生面對人生,學生們會尊敬他,也會對他有信心。從老師身上學到的將更刻骨銘心。相反的,如果老師不關心學生的身心安樂,他所教授的課業內容對學生而言,只會如同耳邊風,很快就遺忘了。
同樣地,病人在醫院裡受到醫生溫暖的照料,他會感到安慰;不論醫療程序有哪些技術細節,醫生希望並願意為病患提供最好的治療,這件事本身就具有治療性。若醫生缺乏同理心,看診時不友善、沒耐性,甚至態度輕蔑,那麼即便醫生是名醫、診斷正確、處方有效,病患仍無法安心。
再拿日常生活的對話為例,當對方帶著感情對我們說話,我們自然愉悅地聆聽和回應,就算談話內容很普通,也變得有意思。反之,若對方語氣冷漠或嚴厲,我們就覺得不舒服,想要早點結束談話。無論芝麻小事乃至重大事件,真摯的情感和尊重都是很重要的。
最近我會見一群美國科學家,他們說美國精神疾病患者比例相當高,約占美國人口的12%。從我們的討論可清楚得知,主因不是物質貧乏,而是缺乏關愛。
無論我們是否覺察,有件事似乎不證自明—打從我們呱呱墮地那一刻起,對情感的需求就在我們的血液中。我深信沒有人生下來是不需要愛的。和某些現代學派觀點相反,人類需要愛的這個特質,顯示人類並非只是生理層面的生物。再美麗、再珍貴的物品,也無法給我們被愛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的深層本體、真實本性是來自心智的主觀性質。
慈悲,有時我稱之為人類的情感,是人生的關鍵要素。就像人的五隻手指要連接著手掌才能發揮作用,手指頭若脫離手掌就變得毫無用處。同樣的,人的行為若喪失人的情感,就會變得危險。當人的行為蘊含情感且尊重人類的價值,所作所為就富建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