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止觀法門
一、分析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的止觀
首先談止和觀,一般稱為止觀(觀,第四聲,讀冠)。觀,佛法的名詞稱為觀照,是像光一樣照,照見事實的真相。佛法以解脫為最終極目的,解脫煩惱,解脫生死的輪迴,解脫痛苦無明。
解脫以真理智慧為方便,了解事實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身心五蘊的真相,不執著才能夠真正的解脫。解脫的方法無非戒定慧,定是止,慧是觀,止和觀是得到定和慧的方法,由止達到定,由觀達到慧。止的梵文samatha,音譯奢摩他,是修定的方法;梵文samadhi,音譯三摩地或三昧,是修止而得到的定,心安定。一般人為什麼看不到真相?因為心不安定。
作為一個生命體,我們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人的存在到底是什麼?以佛法而言,簡單分析成名和色,名就是心理、精神的作用,色就是這個肉體。佛法將肉體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來分析,六根是人和外境互動的工具,為什麼不用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來分析呢?原因是佛法的旨趣在解脫生死輪迴和煩惱,而生死煩惱最重要的來源就是外境。為什麼外境會影響我們?因為人在和外境互動的過程中,不了解外境的真相而迷惑,受外境的干擾影響,有了煩惱執著分別,心就不安定,所以色法是以六根分析。心法,心理精神作用,最簡單的就是受想行識。受,領受,我們用眼睛看東西,對看到的東西有所領受;用耳朵聽聲音,對聽到的聲音有所領受;用鼻子嗅氣味,對嗅到的香臭有所領受;用舌頭嚐食物,對嚐到的酸甜苦辣有所領受;用身根接觸種種境界,對接觸的軟硬冷熱粗細滑澀有所領受;用腦筋思維一切念頭,對思維的起心動念有所領受。我們透過六根接觸外境,並受到外境的影響,產生苦、樂、憂、喜、捨五受。
想,有了受以後會去思維: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是什麼?自己的身心狀況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受?甚至會胡思亂想,想過去,想未來,想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覺知領受的東西。在一切精神作用中,受和想的作用最為顯著,會影響我們和外界的互動模式。
行,是動機,好的東西希望永遠保持它、追求它,不喜歡的就想逃避,因此我們就受到干擾。在一切精神作用中,行的作用最為隱密,卻主宰著我們的身語意業。在身心的功能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或稱為意或識,也可以合稱意識或心意識。心是記憶和回憶的功能,意是自我統合或自我中心的功能,識是了別或分別境界的功能。心除了是這一世身心功能的發動機和接受器以外,又能把過去所造作的身語意業力儲藏起來,影響這一世的投胎去處和生命現象;也能把這一世的身語意業儲藏起來,影響未來世的投胎去處和生命現象。識最關心的是色受想行,不厭不離,這種精神作用稱為四識住。
色受想行識稱之為五蘊,就是身和心。
眾生的煩惱來自於心不安定,因此要解脫,首先就是安心。安心的方法,修止,奢摩他,將心安住在一個對象(所緣境)上,而這個對象一定要符合佛法的目的,解脫生死輪迴,因此專注在令我們能夠解脫生死輪迴的對象上。原始佛教是把心專注在四念處:身、受、心、法。身,肉體,迴光返照在自己的肉體上;受,最重要的心理作用;心,就是想蘊;法,就是身受心的真相,能夠了知一切法,身和心完全是無常、苦、空、無我。
觀,心安定後再觀察。就原始佛教而言,觀察到一切諸法都是無常,觀察到諸行,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無常故有逼迫性的三苦,有苦就不得自在,自己不能夠做主,觀察到無我;五蘊無我,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無我,無我故空,空是無自性的空,這是原始佛教「觀」到的智慧。
二、看話禪的止觀法門
(一)所緣境比較
看話禪是止觀的禪修法門之一,看話禪的止觀所緣境與其他的經論法門不同,這一點很重要。其他的禪修法門任何東西都可以當成止觀的所緣境,譬如藏密唐卡的綠度母、白度母、瑪哈嘎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等等,令心專注同時觀察該對象;譬如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觀察幾隻手,手上面拿的法器,象徵的含意等等,都是止觀的所緣境,讓心安住,不再散亂。看話禪不是一般的止觀,不是以身心五蘊或者身受心法為觀的所緣境,不是以眾生的苦難為觀的所緣境,不是以色聲香味觸法為觀的所緣境,也不是以國土為觀的所緣境;《十六觀經》裡有落日觀、西方極樂世界的總觀、阿彌陀佛的別相觀、觀音菩薩觀、大勢至菩薩觀、寶樹觀、八功德水觀等等,都是以莊嚴的國土為所緣境。其他的止觀方法是第六識的作用,以思考的方式將散亂心集中在一個對象上;第六識的作用有散亂、安定的分別,大小的分別,黑白的分別或是苦樂的分別,是二元對立的修行方法。
看話禪止觀的所緣境是所謂的話頭,透過某句話或某字話的參究,直破根本無明而顯現心性、佛性;難在話頭很抽象,心性很抽象。什麼是參話頭?話頭如何「參」?「參」的意思是什麼?「參」,參究的意思,就是了解、研究。一般的科學研究是用第六識分別、探討真理,企圖發現研究的對象和其他對象有何不同。參話頭不是用第六意識分別心去「參」、研究、分別,而是用般若的智慧心性參究。般若的智慧是什麼?如何用心性去「參」?我們不知道般若心性是什麼?因此參話頭難上加難;唯有了解般若心性,才能真正了解參話頭。
再來定義「話頭」,「話頭」也稱之為公案,是古時候的文書,現在稱做公文,公家機關正式的文書,等於是政府機關權威性的文字記載。參話頭只在中國佛教禪宗才有,南傳、藏傳無此修行方式;真正能夠參的人並不多,原因就是不懂般若心性、公案話頭的含意。
(二)看話禪的起源背景
佛教教理初為釋迦牟尼佛所說,再由弟子記錄,後來的大師依經律論三藏的記載,研究思考而修行教證;年代久之,發展出很多法門和經論,飽讀經書卻不實修,說食數寶是沒有用的。
教徒大部分都依照師父所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基本上都唯師命從之,如印度和藏傳佛教。可是,中國出現一位不守成規的革命派大師——六祖惠能,掀起佛教思想和修行方法的革命,他的出現,代表了與印度、藏傳文化不同的中國文化。惠能大師是佛教革命的體現。根據記載他沒有讀書,也沒有聽經聞法,24歲以在家樵夫的身份接受五祖弘忍的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祖。他的修行方式是直接觀心,活活潑潑,完全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當下即是,用清淨心涵蓋乾坤;他是一位革命性的人物,將印度佛教完全中國化。
惠能大師的南頓禪,也就是南宗,講求頓悟,是在日常生活中體會佛法。南宗禪在唐朝中晚年,取得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得力於他的徒弟神會;神會由嶺南到中原爭取主流地位,成功得到唐朝皇帝的擁護,南宗禪在青原行思、懷讓、馬祖道一後,一花開五葉,五家七宗,南宗禪變成佛教的主流。教導弟子不再以如來的經教為依據,反而教外別傳。「別傳」怎麼傳法?以心傳心,師生之間互動非常密切,時時刻刻師父都在斬斷學生的妄想分別心,契入心性真理。禪宗雖然不立文字,不立文字還是文字,禪師更要依於文字引導弟子,也要依於文字記載師徒以心傳心的經過,因而出現禪宗語錄和禪宗公案,記錄開悟經驗,描述師徒間應對禪機、機鋒相對的過程,總共約有一千七百則,都在說明一位開悟者的修行過程,不是透過研究經教,而是直了心性或透過參究話頭而了悟心性。
唐朝末年黃巾之亂結束後,進入五胡十六國,外來的民族進駐中原,使得中國兵荒馬亂,民生凋敝,很多中原人士逃往南方。接著宋朝統一,結束戰亂的局面;第十二世紀時,北宋受金人壓迫,宋高宗由汴京逃到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偏安江南,百姓人心惶惶不安。禪宗首先出現默照禪,由大覺宏智禪師推廣,久之出現弊病,由大慧宗杲將看話禪弘揚,這兩種修行方式就在南宋高宗時興盛。
什麼是看話禪?參話頭?「看」就是「參」,「頭」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看話頭其實就是看話。「話」就是念頭,表現出聲音稱做「話」;在表現聲音之前,腦子裡先有一個概念,起一個念頭後才用言語表達,所以「看話禪」、「參話頭」、「參公案」,意思是觀照內心。
(三)安心的對象
藏傳或南傳佛教的觀照對象很具體;藏傳如觀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直接看祂、想像祂,修上師相應法,時時刻刻想起上師,上師就是所緣境;南傳觀數息,是以呼吸為對象,數一二三,非常的具體。「參公案」是大師們從一千七百個公案中挑選一則,當作腦子裏的所緣境;思維師生之間的對話,當作安心的對象,心不要離開這個公案。譬如,有人問趙州和尚,狗子有佛性嗎?狗子有佛性也無?趙州和尚對一個和尚說:「有!」對另一個和尚說:「沒有!」諸如此類。
可是公案情節太複雜,修行的方法越簡單越好,因此將師生開悟對答簡化一句話思維參究。譬如:念佛者是誰?狗子有佛性嗎?講話的是誰?你是誰?我是誰?是誰?當作思維安心的對象,時時刻刻不要離開這句話。後又簡化成一個字「誰?」當妄念起時,就提起「誰?」將妄念擋掉推開。譬如數息,數一二三四,心散亂了,立即回到呼吸,數一二三四,心一跑開,趕快將它抓回到一二三四呼吸上。當發現自己心散亂了,提起正念,抓住這個「誰?」不要離開「誰?」本來「誰」的意思是講話的是誰?我是誰?念佛的是誰?宋朝以後受到禪淨雙修的影響,最常用的一個公案就是「念佛的是誰?」
注意參話頭有一個訣竅,為什麼要用疑問句而不用肯定句?這是人性的弱點,人的習氣,心安不下來,一直追逐外境,忙著思考。尤其是現代,忙到幾乎每一個人都成低頭族,在公車、地鐵、餐廳,手中拿著iphone、ipad,時時刻刻散亂自己的心,這是眾生養成的習氣,喜歡攀緣,喜歡分別。如果「參公案」用肯定句,依人性的弱點,問完肯定句一定開始起妄想。
為什麼要問「念佛的是誰?」而不說「我在念佛。」如果用「我在念佛」當作專注的對象,已經得到答案,心的習氣又有第二個問題產生,我念佛要做什麼?我要如何念佛?各種問題就接踵而至。因此不用肯定句而用疑問句,就是讓行者能夠參究「念佛是誰?」「到底是誰?」「我是誰?」「講話的是誰?」用疑問句扣住心。我們在學校讀書的經驗,當習題做完後,心就放逸、放輕鬆,如果還有很多的習題和疑問,就會持續研究,將答案找出來。所以,禪宗的大德安立疑問句,不可以給答案,一給答案就開始起妄想,因此用疑問句或是一個字「誰?」代替所有的疑問。
「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我們將所有人生的問題,集中在一個疑問句上,止息妄想心,所有的無明都回歸到無始無明,最源頭的無明,只要無始無明一參破,所謂的黑漆桶底脫落,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顯現真理智慧,佛性顯發。
一、分析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的止觀
首先談止和觀,一般稱為止觀(觀,第四聲,讀冠)。觀,佛法的名詞稱為觀照,是像光一樣照,照見事實的真相。佛法以解脫為最終極目的,解脫煩惱,解脫生死的輪迴,解脫痛苦無明。
解脫以真理智慧為方便,了解事實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身心五蘊的真相,不執著才能夠真正的解脫。解脫的方法無非戒定慧,定是止,慧是觀,止和觀是得到定和慧的方法,由止達到定,由觀達到慧。止的梵文samatha,音譯奢摩他,是修定的方法;梵文samadhi,音譯三摩地或三昧,是修止而得到的定,心安定。一般人為什麼看不到真相?因為心不安定。
作為一個生命體,我們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人的存在到底是什麼?以佛法而言,簡單分析成名和色,名就是心理、精神的作用,色就是這個肉體。佛法將肉體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來分析,六根是人和外境互動的工具,為什麼不用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來分析呢?原因是佛法的旨趣在解脫生死輪迴和煩惱,而生死煩惱最重要的來源就是外境。為什麼外境會影響我們?因為人在和外境互動的過程中,不了解外境的真相而迷惑,受外境的干擾影響,有了煩惱執著分別,心就不安定,所以色法是以六根分析。心法,心理精神作用,最簡單的就是受想行識。受,領受,我們用眼睛看東西,對看到的東西有所領受;用耳朵聽聲音,對聽到的聲音有所領受;用鼻子嗅氣味,對嗅到的香臭有所領受;用舌頭嚐食物,對嚐到的酸甜苦辣有所領受;用身根接觸種種境界,對接觸的軟硬冷熱粗細滑澀有所領受;用腦筋思維一切念頭,對思維的起心動念有所領受。我們透過六根接觸外境,並受到外境的影響,產生苦、樂、憂、喜、捨五受。
想,有了受以後會去思維: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是什麼?自己的身心狀況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受?甚至會胡思亂想,想過去,想未來,想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覺知領受的東西。在一切精神作用中,受和想的作用最為顯著,會影響我們和外界的互動模式。
行,是動機,好的東西希望永遠保持它、追求它,不喜歡的就想逃避,因此我們就受到干擾。在一切精神作用中,行的作用最為隱密,卻主宰著我們的身語意業。在身心的功能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或稱為意或識,也可以合稱意識或心意識。心是記憶和回憶的功能,意是自我統合或自我中心的功能,識是了別或分別境界的功能。心除了是這一世身心功能的發動機和接受器以外,又能把過去所造作的身語意業力儲藏起來,影響這一世的投胎去處和生命現象;也能把這一世的身語意業儲藏起來,影響未來世的投胎去處和生命現象。識最關心的是色受想行,不厭不離,這種精神作用稱為四識住。
色受想行識稱之為五蘊,就是身和心。
眾生的煩惱來自於心不安定,因此要解脫,首先就是安心。安心的方法,修止,奢摩他,將心安住在一個對象(所緣境)上,而這個對象一定要符合佛法的目的,解脫生死輪迴,因此專注在令我們能夠解脫生死輪迴的對象上。原始佛教是把心專注在四念處:身、受、心、法。身,肉體,迴光返照在自己的肉體上;受,最重要的心理作用;心,就是想蘊;法,就是身受心的真相,能夠了知一切法,身和心完全是無常、苦、空、無我。
觀,心安定後再觀察。就原始佛教而言,觀察到一切諸法都是無常,觀察到諸行,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無常故有逼迫性的三苦,有苦就不得自在,自己不能夠做主,觀察到無我;五蘊無我,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無我,無我故空,空是無自性的空,這是原始佛教「觀」到的智慧。
二、看話禪的止觀法門
(一)所緣境比較
看話禪是止觀的禪修法門之一,看話禪的止觀所緣境與其他的經論法門不同,這一點很重要。其他的禪修法門任何東西都可以當成止觀的所緣境,譬如藏密唐卡的綠度母、白度母、瑪哈嘎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等等,令心專注同時觀察該對象;譬如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觀察幾隻手,手上面拿的法器,象徵的含意等等,都是止觀的所緣境,讓心安住,不再散亂。看話禪不是一般的止觀,不是以身心五蘊或者身受心法為觀的所緣境,不是以眾生的苦難為觀的所緣境,不是以色聲香味觸法為觀的所緣境,也不是以國土為觀的所緣境;《十六觀經》裡有落日觀、西方極樂世界的總觀、阿彌陀佛的別相觀、觀音菩薩觀、大勢至菩薩觀、寶樹觀、八功德水觀等等,都是以莊嚴的國土為所緣境。其他的止觀方法是第六識的作用,以思考的方式將散亂心集中在一個對象上;第六識的作用有散亂、安定的分別,大小的分別,黑白的分別或是苦樂的分別,是二元對立的修行方法。
看話禪止觀的所緣境是所謂的話頭,透過某句話或某字話的參究,直破根本無明而顯現心性、佛性;難在話頭很抽象,心性很抽象。什麼是參話頭?話頭如何「參」?「參」的意思是什麼?「參」,參究的意思,就是了解、研究。一般的科學研究是用第六識分別、探討真理,企圖發現研究的對象和其他對象有何不同。參話頭不是用第六意識分別心去「參」、研究、分別,而是用般若的智慧心性參究。般若的智慧是什麼?如何用心性去「參」?我們不知道般若心性是什麼?因此參話頭難上加難;唯有了解般若心性,才能真正了解參話頭。
再來定義「話頭」,「話頭」也稱之為公案,是古時候的文書,現在稱做公文,公家機關正式的文書,等於是政府機關權威性的文字記載。參話頭只在中國佛教禪宗才有,南傳、藏傳無此修行方式;真正能夠參的人並不多,原因就是不懂般若心性、公案話頭的含意。
(二)看話禪的起源背景
佛教教理初為釋迦牟尼佛所說,再由弟子記錄,後來的大師依經律論三藏的記載,研究思考而修行教證;年代久之,發展出很多法門和經論,飽讀經書卻不實修,說食數寶是沒有用的。
教徒大部分都依照師父所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基本上都唯師命從之,如印度和藏傳佛教。可是,中國出現一位不守成規的革命派大師——六祖惠能,掀起佛教思想和修行方法的革命,他的出現,代表了與印度、藏傳文化不同的中國文化。惠能大師是佛教革命的體現。根據記載他沒有讀書,也沒有聽經聞法,24歲以在家樵夫的身份接受五祖弘忍的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祖。他的修行方式是直接觀心,活活潑潑,完全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當下即是,用清淨心涵蓋乾坤;他是一位革命性的人物,將印度佛教完全中國化。
惠能大師的南頓禪,也就是南宗,講求頓悟,是在日常生活中體會佛法。南宗禪在唐朝中晚年,取得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得力於他的徒弟神會;神會由嶺南到中原爭取主流地位,成功得到唐朝皇帝的擁護,南宗禪在青原行思、懷讓、馬祖道一後,一花開五葉,五家七宗,南宗禪變成佛教的主流。教導弟子不再以如來的經教為依據,反而教外別傳。「別傳」怎麼傳法?以心傳心,師生之間互動非常密切,時時刻刻師父都在斬斷學生的妄想分別心,契入心性真理。禪宗雖然不立文字,不立文字還是文字,禪師更要依於文字引導弟子,也要依於文字記載師徒以心傳心的經過,因而出現禪宗語錄和禪宗公案,記錄開悟經驗,描述師徒間應對禪機、機鋒相對的過程,總共約有一千七百則,都在說明一位開悟者的修行過程,不是透過研究經教,而是直了心性或透過參究話頭而了悟心性。
唐朝末年黃巾之亂結束後,進入五胡十六國,外來的民族進駐中原,使得中國兵荒馬亂,民生凋敝,很多中原人士逃往南方。接著宋朝統一,結束戰亂的局面;第十二世紀時,北宋受金人壓迫,宋高宗由汴京逃到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偏安江南,百姓人心惶惶不安。禪宗首先出現默照禪,由大覺宏智禪師推廣,久之出現弊病,由大慧宗杲將看話禪弘揚,這兩種修行方式就在南宋高宗時興盛。
什麼是看話禪?參話頭?「看」就是「參」,「頭」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看話頭其實就是看話。「話」就是念頭,表現出聲音稱做「話」;在表現聲音之前,腦子裡先有一個概念,起一個念頭後才用言語表達,所以「看話禪」、「參話頭」、「參公案」,意思是觀照內心。
(三)安心的對象
藏傳或南傳佛教的觀照對象很具體;藏傳如觀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直接看祂、想像祂,修上師相應法,時時刻刻想起上師,上師就是所緣境;南傳觀數息,是以呼吸為對象,數一二三,非常的具體。「參公案」是大師們從一千七百個公案中挑選一則,當作腦子裏的所緣境;思維師生之間的對話,當作安心的對象,心不要離開這個公案。譬如,有人問趙州和尚,狗子有佛性嗎?狗子有佛性也無?趙州和尚對一個和尚說:「有!」對另一個和尚說:「沒有!」諸如此類。
可是公案情節太複雜,修行的方法越簡單越好,因此將師生開悟對答簡化一句話思維參究。譬如:念佛者是誰?狗子有佛性嗎?講話的是誰?你是誰?我是誰?是誰?當作思維安心的對象,時時刻刻不要離開這句話。後又簡化成一個字「誰?」當妄念起時,就提起「誰?」將妄念擋掉推開。譬如數息,數一二三四,心散亂了,立即回到呼吸,數一二三四,心一跑開,趕快將它抓回到一二三四呼吸上。當發現自己心散亂了,提起正念,抓住這個「誰?」不要離開「誰?」本來「誰」的意思是講話的是誰?我是誰?念佛的是誰?宋朝以後受到禪淨雙修的影響,最常用的一個公案就是「念佛的是誰?」
注意參話頭有一個訣竅,為什麼要用疑問句而不用肯定句?這是人性的弱點,人的習氣,心安不下來,一直追逐外境,忙著思考。尤其是現代,忙到幾乎每一個人都成低頭族,在公車、地鐵、餐廳,手中拿著iphone、ipad,時時刻刻散亂自己的心,這是眾生養成的習氣,喜歡攀緣,喜歡分別。如果「參公案」用肯定句,依人性的弱點,問完肯定句一定開始起妄想。
為什麼要問「念佛的是誰?」而不說「我在念佛。」如果用「我在念佛」當作專注的對象,已經得到答案,心的習氣又有第二個問題產生,我念佛要做什麼?我要如何念佛?各種問題就接踵而至。因此不用肯定句而用疑問句,就是讓行者能夠參究「念佛是誰?」「到底是誰?」「我是誰?」「講話的是誰?」用疑問句扣住心。我們在學校讀書的經驗,當習題做完後,心就放逸、放輕鬆,如果還有很多的習題和疑問,就會持續研究,將答案找出來。所以,禪宗的大德安立疑問句,不可以給答案,一給答案就開始起妄想,因此用疑問句或是一個字「誰?」代替所有的疑問。
「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我們將所有人生的問題,集中在一個疑問句上,止息妄想心,所有的無明都回歸到無始無明,最源頭的無明,只要無始無明一參破,所謂的黑漆桶底脫落,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顯現真理智慧,佛性顯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