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鍛鍊智慧身:藏傳瑜伽運動的修持

9特價31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我與我的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於2007年移居至西雅圖,當時隨行的有上師的西藏隨從切巴多桀(Tsepak Dorje),以及跟隨上師十多年的翻譯及秘書阿里金洲。在西雅圖處於半閉關的兩年多裡,仁波切頭一次指示我書寫一本關於「盧炯」(lujong)修持(台灣又譯「金剛拳」)的書。

俱生智就在身體裡

「盧炯」是一個藏文複合詞,「盧」(lus)的意思是「身體」,「炯」(’byong)的意思是「鍛鍊」或「練習」。「盧炯」是一個統稱,就像英文「exercise」(運動)這個字,在西藏「炯」這個字用來泛指一切與身體有關的各種鍛鍊。本書中所描述的「智慧身盧炯」(Wisdom Body Lujong,以下稱為「智慧身的瑜伽運動」)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盧炯」,下面有兩種方式能夠幫助我們瞭解「智慧身」這個名詞。首先,瑜伽運動修持的基礎,是關於實相的智慧法教,這部分在本書的第一部有詳細的解釋。接著,這個智慧可以讓我們瞭解身體與這些鍛鍊之間有何關連,這是第二個方式,在書中的第四部可以讀到。透過這些身體的鍛鍊能夠幫助我們對與生俱來的智慧有所瞭解,因為它就在我們生龍活虎、有呼吸、有感覺的身體當中。

在西雅圖閉關期間,仁波切鼓勵我作更進一步的「盧炯」修持,經由將過去所學的包括印度、中國與日本的瑜伽及武術結合起來。同時在上師的指導下,開始了瑜伽舞蹈的修持,並學習加德滿都山谷地區的傳統聖舞「紐瓦」(Newar)。這些甚深的修持影響了我對瑜伽運動的認知與瞭解。

上師的金字招牌

這本書基本上是我自己的演繹,其中有來自我的上師的教導,以及過去各種運動練習的經歷。堪布仁波切授權許多弟子可以教授「智慧身的瑜伽運動」,不過因為個別背景的不同,所以各自有其獨特的展現方式。其實這也正好說明了仁波切特有的教學方式──透過弟子深入的學習與徹底練習之後,上師以其創新的方式利益我們這些能夠跟隨他一起學習的幸運弟子。創新與靈活變化,正是上師個人風格與教學方式的金字招牌。

仁波切過去一邊旅行一邊教授「智慧身的瑜伽運動」,他會修改這個瑜伽運動,可能是動作的順序不同,或者是弟子們正在練習時又增加了一些動作。每當有人問到這些動作是從哪裡來的,上師就回答:「法界。」意思是「實相的虛空廣大境」。雖然在西藏許多的運動中,可以看到類似的動作與姿式,不過當仁波切教導我們移動身體時,應該將我們的心與這些甚深的見地結合,這些動作就不再只是我們所見到的動作與姿勢了。上師已經將那些動作作了改變並且賦予新意,這正是仁波切最擅長的方法,也是他備受尊敬的原因。

一開始,這個瑜伽運動僅限於上師弟子中較為資深的小眾團體(而且部分動作僅限於到達某個程度的弟子),不過這些年來,上師開始以更開放的方式來教授這個運動,相信對每個人去學習如何結合禪修與身體動作是重要的且有利益的。

本書的目的是希望:為從未學過「智慧身的瑜伽運動」的初學者,提供一個完整的修持基礎;對於這些動作已經有一些瞭解的人,也可以有一個修持的依據持續練習;對於那些已經從事任何形式的瑜伽或禪修者,能夠加強禪修與肢體動作的關連,使這兩者獲得更有力的結合。

「智慧身的瑜伽運動」適用於各年齡層及不同身體狀態者。首先最重要的並不是致力於身體彎曲成各種不同的姿態,而是禪修的練習,也就是將心的覺性帶入練習當中,這才是最關鍵的要點。這一系列不同的動作大多很容易做到,也可以隨著身體的感受自行變化一下強度。為了避免身體受傷,以及能夠喚起俱生智與悲心,不論在練習進行之前、之中及之後,都要盡力去察覺你的身體,並且傾聽你的身體,這是很重要的。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是為了增長智慧與悲心,所以當我們在從事以身體為基礎的練習時,智慧與悲心兩者的運用是必要的,特別是在動作練習當中,你如何與身體聯繫及關照你的身體。

你的身與心同步嗎?

近來聽到許多不同類型的禪修與肢體運動方面的相關研究,再再顯示這些的確能對身、心與情緒層面的健康帶來諸多益處。經由本書所強調的禪修及肢體動作的練習,我們將能夠以一個強而有力的方式讓身、心與情緒全都獲得健康。

在傳統的禪修教法中,禪修時會出現兩個主要的障礙,那就是昏沉與散亂。肢體動作的禪修正好是這兩個障礙的最佳解藥。移動中的身體減少了心的昏沉,讓我們能夠保持覺醒和清明。因為動作的關係,讓我們有一個有力的專注焦點,這樣心就不容易散亂與分心。

當我們將心專注在當下片刻,停駐在空間上那個瞬間的位置時,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覺性的體現。身與心是同步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覺得身與心並不相連──當心回想著過去的事、嚮往著未來的美好又對未來感到恐懼,或者執著一些外在的事物,像是盯著手機或電腦的螢幕,這時心就不見了。但是當我們的心專注在身體時,那一刻身與心就合在一起了。

讓身與心同步,我們便能夠穩定在當下的實相中,同時可以感覺到穩固、確信及全部的一切。所以只需要在原處直接放下放鬆即可,不需要擔心自己可能會如何,在這當下,我們就能體會到我們感受到的體驗就是「俱生智」(innate wisdom),這讓我們可以與身體深層內在的引導系統連結。世界的實相將如實在我們眼前呈現,生活的一切因此變得更加生動、豐富,甚至充滿喜悅,而且是更切實可行的。

學習「智慧身的瑜伽運動」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全身的系統得以運作,從粗糙至更細微,進而到達更深的層面。在所謂粗糙物質的層面,運動除了讓身體健康,經得起疾病與疼痛,同時幫助我們學習如何與身體的俱生能量連結。當我們在一天當中感覺到能量下降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俱生能量,而不需要一塊甜點或一杯含咖啡因的飲料。

往更深的層面來看,我們不僅清淨也鬆綁了許多能量的糾結,因為在我們能量遍滿的身體裡,這些糾結造成內在的氣四處亂竄,使身體與情緒出現問題。一旦這些結一一被解開,我們便可以獲得極大的舒緩與平靜。

最後,瑜伽運動的最高宗旨是為了清淨我們的禪修體驗,於是我們能夠了悟實相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我們自身及一切萬事萬物的真實本性。因此我們可以體驗無二的智慧──覺性,全然地體悟萬事萬物是無二無別的。這是無比開放、寬廣且鬆坦的體驗。

為了到達這樣的了悟,我們必須獲得柔軟的身與心。仁波切曾經告訴我:

為了有柔軟的心,需要有柔軟的身體;
為了有柔軟的身體,需要有柔軟的心。
那麼,就讓自己努力於瑜伽運動吧。

經由鍛鍊身體,這表面上由血與肉組合而成的實體,就能夠認清我們對身體錯誤的觀點,並了知到它如幻的本質。它不過是能量的流動,並無任何固定不變的實質可以讓我們緊緊抓著不放,它是一種無常的變動。同樣地,當我們禪修心的真實本性時,我們體驗到它自然地流動且無可攀執,只是閃耀的能量持續的舞動。心被比譽為如同太陽與月亮的光芒,但是我們將種種念頭與感受視為實體的信念,如同雲一般將心的光芒遮蔽了。一旦我們能夠克服錯誤的信念,心的明光本質將遍照。幻身與明光心合而為一,即是圓滿的佛。這即是修行的究竟目標,但也可以說這就是起點,因為是我們自身與一切體驗的真實本性。

關於此書

本書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是「基礎修持」,包括佛教瑜伽修持的獨特傳統概要,它包括三個基本原則:出離心、菩提心及實相的甚深見地。同時還有構成人類生命的三個層面:身、心與微細身的解釋。

以上述方式建立了瑜伽運動的基礎之後,第二部是「座上修」,說明在座上修時如何運作身與心。第三部是「延伸修持」,藉由運用種種逆緣如恐懼、拖拉、焦慮等來進一步練習,同時也可以藉由聲音來練習,如唱誦道歌或念誦咒語,或者觀照如何將修持的心帶入日常生活之中。

最後,第四部是「瑜伽運動指引」,針對所有的動作練習給予完整的說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