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拋棄三毒來源之故鄉
偈頌曰:
貪戀親方如沸水 嗔恨敵方如烈火
遺忘取捨愚暗者 拋棄故鄉佛子行
【偈頌直解】:如果對親友的貪戀像沸水一樣翻滾不停,對怨敵的嗔恨像烈火一樣熊熊燃燒,就會成為遺忘正確取捨善惡的愚昧者。因此,拋棄故鄉是佛子的修行。
修行人下決心要實現暇滿人身的真實義,必須依靠聞思修佛法。在修法的時候,如果長期待在家鄉,會有諸多引生貪嗔癡的因緣,一舉一動都可能受到名利等世間八法的染汙。首先,會對自己無比慈愛的雙親、至愛的親友等生起諸多難以割捨的貪愛,以至於內心的貪戀就會像鍋裡的開水那樣沸騰,最終我們將被強大的貪念衝擊,漂流到三有的生死洪流中;其次,待在家鄉有很多機緣誘發並加劇與怨敵的矛盾,當別人與我們或家人、親友產生矛盾摩擦時,我們內心的嗔恨會加重,嗔恨心就如同烈火般熾燃,最終焚燒自他內心的一切善業功德;再者,待在家鄉的時間越長,對如理如法取捨善惡的正知正念就會逐漸衰退、忘失,久而久之,如果一直被環境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去,如濃重的烏雲般籠罩著內心,再有智慧的人也會變得愚鈍、迷茫,終將變成愚昧之人。
基於以上的原因,修行人要離開有著這一系列過患的家鄉,核心目的是拋棄對這種環境的執著,轉心念於佛法。在這裡,更主要的是指拋棄內在的故鄉—貪嗔癡,這才是煩惱的真正來源。所以,拋棄三毒是佛子們遠離惡境根源的修行。如《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何處有喧囂戲論或鬥爭,最好遠離它百由旬之遙;何處有煩惱,則應須臾也不住在那些地方。」若住在如家鄉一般貪嗔、鬥爭、戲論等過患之源,我們的心必定會被煩惱擺佈,修行無法成就,基於此,修行人應拋棄故鄉而依止靜處。無論是尋找一個靜處,還是尋找有善知識的地方聞思修,比如到聖地、寺廟、佛學院等處潛心聞思修佛法,貪嗔癡的力量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微弱。
下面我們將從四個角度來理解頌詞的內涵:第一,認出三毒的根源和本質;第二,貪嗔癡的表現和過患;第三,如法修行時,為什麼要拋棄故鄉? 第四,不具備拋棄故鄉的條件時怎麼辦?
第一、認出三毒的根源和本質
偈頌曰:
貪戀親方如沸水 嗔恨敵方如烈火
遺忘取捨愚暗者 拋棄故鄉佛子行
【偈頌直解】:如果對親友的貪戀像沸水一樣翻滾不停,對怨敵的嗔恨像烈火一樣熊熊燃燒,就會成為遺忘正確取捨善惡的愚昧者。因此,拋棄故鄉是佛子的修行。
修行人下決心要實現暇滿人身的真實義,必須依靠聞思修佛法。在修法的時候,如果長期待在家鄉,會有諸多引生貪嗔癡的因緣,一舉一動都可能受到名利等世間八法的染汙。首先,會對自己無比慈愛的雙親、至愛的親友等生起諸多難以割捨的貪愛,以至於內心的貪戀就會像鍋裡的開水那樣沸騰,最終我們將被強大的貪念衝擊,漂流到三有的生死洪流中;其次,待在家鄉有很多機緣誘發並加劇與怨敵的矛盾,當別人與我們或家人、親友產生矛盾摩擦時,我們內心的嗔恨會加重,嗔恨心就如同烈火般熾燃,最終焚燒自他內心的一切善業功德;再者,待在家鄉的時間越長,對如理如法取捨善惡的正知正念就會逐漸衰退、忘失,久而久之,如果一直被環境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去,如濃重的烏雲般籠罩著內心,再有智慧的人也會變得愚鈍、迷茫,終將變成愚昧之人。
基於以上的原因,修行人要離開有著這一系列過患的家鄉,核心目的是拋棄對這種環境的執著,轉心念於佛法。在這裡,更主要的是指拋棄內在的故鄉—貪嗔癡,這才是煩惱的真正來源。所以,拋棄三毒是佛子們遠離惡境根源的修行。如《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何處有喧囂戲論或鬥爭,最好遠離它百由旬之遙;何處有煩惱,則應須臾也不住在那些地方。」若住在如家鄉一般貪嗔、鬥爭、戲論等過患之源,我們的心必定會被煩惱擺佈,修行無法成就,基於此,修行人應拋棄故鄉而依止靜處。無論是尋找一個靜處,還是尋找有善知識的地方聞思修,比如到聖地、寺廟、佛學院等處潛心聞思修佛法,貪嗔癡的力量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微弱。
下面我們將從四個角度來理解頌詞的內涵:第一,認出三毒的根源和本質;第二,貪嗔癡的表現和過患;第三,如法修行時,為什麼要拋棄故鄉? 第四,不具備拋棄故鄉的條件時怎麼辦?
第一、認出三毒的根源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