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馬爾巴在西藏
馬爾巴經由尼泊爾回到西藏,返抵家門,結束了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的印度行旅。這部分的傳記,記載了馬爾巴是如何透過廣大的智識,得以為他人引介能了悟萬法本然自性的最深修持。
馬爾巴在西藏竟日修行。然而,有些人對馬爾巴沒有信心,他們說:「嗯,他不過是去過印度罷了,實際上,他在那兒就只是學了一堆花招,不過是騙騙我們罷了;事實上,他完全沒變,依舊像過去一樣惡劣。」有許多類似這樣的惡意流言漸漸地傳開來,馬爾巴感覺到有一種針對其教言的極負面心態正在蔓延,為了改變他們的看法,馬爾巴示現了部分從那洛巴教授中所學到的神通。
為了進一步消除影響人心的負面心態,馬爾巴唱誦了一首道歌,以便釐清他自那洛巴處領受的各種教授:
我,譯師馬爾巴,曾前往印度,並在當地領受了所有最深的教法。我領受了密續之王的喜金剛續,由偉大的大班智達那洛巴親自傳授,我也領受了「四座」的所有教法,特別是其中關於遷識與奪舍的教授;此外,我也領受了睡夢禪修與大明光禪修的教授,以及所有釐清該法的論述。此外,我還領受了拙火教授,拙火乃是一切能了知心性的教授之王,這些全都是我在印度所領受到的法。
我領受了關於掌控自身能量的極珍貴教授,也學到如何讓自身免於病痛與疾患,並學到自己的身體即本尊的壇城,也領受了關於開展與增益生命風息之力及傳遞體內生命風息的所有系統教授。
現在,所有不信任、不喜歡我或是我的作為之人,應能夠領會我所領受教法的價值了,諸位對我不需再那麼不信任或沒信心了。
大部分的人聽見之後,隨即對馬爾巴所領受的教法生起極大的恭敬心,他們明白了這些都是密續的極深教法。故而,他們開始理解到這些教法的價值,並且生起想要修持的強烈欲望;藉由這首道歌,馬爾巴的許多弟子得以修持有成。
在原始文本的第七章之後,有一個馬爾巴所舉的有趣例子,是關於我們應如何修持佛法。這個例子是:很久以前,在印度有個小島,距離陸地要好幾天的帆船航程。這個小島以富含鑽石、黃金等珍寶而聞名,因此曾有許多的人[慕名]前往;雖然前往者眾,但是他們必須面對諸如大風暴及其他眾多艱難的危險等,才能抵達。
想像一下,千里跋涉且沿途困難重重,但是抵達小島後,卻忘記我們為何而來?如果我們忘記了,就永遠找不到寶石或黃金,以致空手而歸。 我們就像傻子,費盡千辛萬苦後,卻白白浪費了大好良機,等我們回過神來, 只得再回頭去尋找寶石。
同理,我們現在就有著大好良機,所有的寶石都在我們面前。唯一所要做的,就是記住它們,這可是我們的大好機會;如果想著:「好吧,或許我等一下再做也不遲。」可能我們再也沒有下一次的機會了。所以,我們要當下把握機會,不散漫也不放逸,因為這是我們的大好時機。
我們的一切行止,都絕對不可懈怠與放逸;無論是領受教法、禪修、持咒,或是祈願,我們應盡可能地謹慎且如法,千萬別想著:「這個不怎麼重要。」我們必須引領自己的身、語、意趨向佛法。全心投入修行,並想著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要做的事情,若能如此,那我們精勤努力的目標,當然就能成辦。
密勒日巴在一首詩中提到:懈怠是我們的敵人。懈怠像個熟睡的屍體,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毫無利益的休息;懈怠說服我們,什麼事都不做反而可能比較好。這樣的行為看上去好像非常地愉悅,但事實上,卻是極為短視的,因為長久下去,此種心態往往會傷害我們,實際上只會讓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密勒日巴繼續說:「懈怠是主要的障礙,是使我們無法如理修行的障礙。」也就是說,懈怠無法讓我們減少痛苦。如果相信懈怠是主要的障礙,我們就必須竭盡所能地拒斥懈怠。
馬爾巴經由尼泊爾回到西藏,返抵家門,結束了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的印度行旅。這部分的傳記,記載了馬爾巴是如何透過廣大的智識,得以為他人引介能了悟萬法本然自性的最深修持。
馬爾巴在西藏竟日修行。然而,有些人對馬爾巴沒有信心,他們說:「嗯,他不過是去過印度罷了,實際上,他在那兒就只是學了一堆花招,不過是騙騙我們罷了;事實上,他完全沒變,依舊像過去一樣惡劣。」有許多類似這樣的惡意流言漸漸地傳開來,馬爾巴感覺到有一種針對其教言的極負面心態正在蔓延,為了改變他們的看法,馬爾巴示現了部分從那洛巴教授中所學到的神通。
為了進一步消除影響人心的負面心態,馬爾巴唱誦了一首道歌,以便釐清他自那洛巴處領受的各種教授:
我,譯師馬爾巴,曾前往印度,並在當地領受了所有最深的教法。我領受了密續之王的喜金剛續,由偉大的大班智達那洛巴親自傳授,我也領受了「四座」的所有教法,特別是其中關於遷識與奪舍的教授;此外,我也領受了睡夢禪修與大明光禪修的教授,以及所有釐清該法的論述。此外,我還領受了拙火教授,拙火乃是一切能了知心性的教授之王,這些全都是我在印度所領受到的法。
我領受了關於掌控自身能量的極珍貴教授,也學到如何讓自身免於病痛與疾患,並學到自己的身體即本尊的壇城,也領受了關於開展與增益生命風息之力及傳遞體內生命風息的所有系統教授。
現在,所有不信任、不喜歡我或是我的作為之人,應能夠領會我所領受教法的價值了,諸位對我不需再那麼不信任或沒信心了。
大部分的人聽見之後,隨即對馬爾巴所領受的教法生起極大的恭敬心,他們明白了這些都是密續的極深教法。故而,他們開始理解到這些教法的價值,並且生起想要修持的強烈欲望;藉由這首道歌,馬爾巴的許多弟子得以修持有成。
在原始文本的第七章之後,有一個馬爾巴所舉的有趣例子,是關於我們應如何修持佛法。這個例子是:很久以前,在印度有個小島,距離陸地要好幾天的帆船航程。這個小島以富含鑽石、黃金等珍寶而聞名,因此曾有許多的人[慕名]前往;雖然前往者眾,但是他們必須面對諸如大風暴及其他眾多艱難的危險等,才能抵達。
想像一下,千里跋涉且沿途困難重重,但是抵達小島後,卻忘記我們為何而來?如果我們忘記了,就永遠找不到寶石或黃金,以致空手而歸。 我們就像傻子,費盡千辛萬苦後,卻白白浪費了大好良機,等我們回過神來, 只得再回頭去尋找寶石。
同理,我們現在就有著大好良機,所有的寶石都在我們面前。唯一所要做的,就是記住它們,這可是我們的大好機會;如果想著:「好吧,或許我等一下再做也不遲。」可能我們再也沒有下一次的機會了。所以,我們要當下把握機會,不散漫也不放逸,因為這是我們的大好時機。
我們的一切行止,都絕對不可懈怠與放逸;無論是領受教法、禪修、持咒,或是祈願,我們應盡可能地謹慎且如法,千萬別想著:「這個不怎麼重要。」我們必須引領自己的身、語、意趨向佛法。全心投入修行,並想著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要做的事情,若能如此,那我們精勤努力的目標,當然就能成辦。
密勒日巴在一首詩中提到:懈怠是我們的敵人。懈怠像個熟睡的屍體,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毫無利益的休息;懈怠說服我們,什麼事都不做反而可能比較好。這樣的行為看上去好像非常地愉悅,但事實上,卻是極為短視的,因為長久下去,此種心態往往會傷害我們,實際上只會讓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密勒日巴繼續說:「懈怠是主要的障礙,是使我們無法如理修行的障礙。」也就是說,懈怠無法讓我們減少痛苦。如果相信懈怠是主要的障礙,我們就必須竭盡所能地拒斥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