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深觀無見大手印,定慧善辨法性身
〈牧牛童覓心的故事〉講述密祖安住繞馬的菩提坳時,有牧童來禮敬供養,並問心是一是多,密祖囑其回家自己觀察,引起牧童修道之心,於是密祖傳心地入門之法,並接受他皈依,要他回家觀察:求皈依者是身還是心?牧童回家專注觀察,覓身心不得求皈依者,隔天請求密祖慈悲開示。
「通達無我實相之上師,我以三門殷重敬祈請,加持我及我之諸弟子,令皆通達無我之實相!祈以大悲攝受令彼等,皆從我執境中得解脫!」這一段是祈請,祈請之後,密祖對牧童便給予如下的教誨:
「護畜牧童聽我言,執持吾我此心識,深觀於彼不見『我』」,我們執著有一個「我」,這是俱生而來,叫「俱生我執」。佛法修行人要注意,我們通常在修行的過程裡面,對於法相都是過猶不及,很多人學了佛之後,不管是學中觀、唯識、顯宗,或是密法,尤其是密法,學的越多的人,他們通常會有一個狀況產生,他對於自己所學的這些名相,對於無關於己的法的執著,會比自身在生命中自然所產生的覺受,認為更加真實;特別學了很多法的人,或是他認為他學了很多的人,他對於法相及各種法門的執著是很深的。所以他往往去聽一個法門,或聽到一個法相之後,便在這樣的思惟薰染當中,不知不覺遠離了自身的生活,而當他所聽聞的這些法,跟他的生活以及他的實際覺受不同的時候,他不管是如理或不如理,他便馬上否定自身所有的經驗,或自身原來所有的知識,這是一個常見的狀況,很多人應當都有犯過這樣的錯誤,尤其修學久的人,或是法相知道的多的人,這問題很嚴重。最後的結果就是,他法相修成就了,就是他自己沒有成就,他的說法解脫了,就是他自己沒有解脫。是不是這樣子?我們看看自己及很多老修行是不是這樣子?
這在禪宗也常有這樣子,比如有的人參話頭參久了,就變成牛皮參,他參這個也通,參那個也通,就是自己不通。這要小心哦!所有的修證經驗是來自自身的,一個真正證悟的人,是佛陀在你面前對你說:「你所悟為假!」他也是不為所動的。而不為所動是什麼?不為所動不是說我堅持己見不為所動,而是知道諸法空,自心空,佛陀亦空,無可執著,自己所證悟的也沒有什麼可得處。一個真正證悟的人,他可以為了幫助眾生而對他宣講法的實相,但是他不必為了證明自己有開悟,而跟他講我證得什麼法。除非這個話是幫助他的,是因緣上特別的需要,為了顯正破邪,或為了予以對方的教化。而你也不必去追問他:「你的證悟是怎麼樣?」除非你要拜他作師父,或是說有抉擇上的需要。
其實就一般來講,如果你自心所了悟是真實的話,那你可清楚的很。所以大家對於前面所提出的問題要特別的小心,這是我執的顯現,還談不上法執。而各位也不要以為說,我執著法叫作法執,真正的法執是無我,但是對所成就真實的教法,或者是真實的教法與否,或是外相,他會有一種堅持。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阿羅漢為了護法的緣故,有時候甚至會傷害人。但是這種說法是否真如此呢?對我而言,我沒有興趣去了解,然而我們可以了解,一個阿羅漢他可以為了法被污衊而生起忿怒破邪,這是合理的。阿羅漢不是從我的立場來看事情,也不是從我所相信的法來看事情,能談到這個才是法執,否則就是我執。很多人說他有法執,他哪有法執,大部分根本是從「我」出生的。當然,有我執的人必然有法執,這不用說,但是在這邊若把我執誤為法執,那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很多人常常在比說誰的上師比較大,誰的上師比較好,那一個仁波切坐的位置比較高,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問各位:帝洛巴是誰的轉世?那洛巴是誰的轉世?馬爾巴是誰的轉世?密勒日巴是誰的轉世?密勒日巴祖師自己說:「恐怕是三惡道吧!」很多的因緣是世法,不是出世法。我請問大家:「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的老師,但就現在的西藏來講,達賴喇嘛(觀音化身)為什麼比班禪(阿彌陀佛化身)大?」所以,比大比小是世法,這種世法在傳承的維護上有其現實的必要性,不這樣作整個傳承上會產生問題。因此,對於這些事情要有深刻的了解,即你是在修法?還是修大小?千萬不要落入世法而不自知。所有的傳承都有其殊勝處,但這種殊勝傳承長期間在人類的習慣中運作之後,也有其沉重處。在佛教界浸淫久了,很多人就會用他所了解佛教界更多的祕辛,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法,或更多的什麼,來證明「你看!我比較厲害。」但這跟解脫無關,而佛法是講解脫的,所以要小心。其實這還是小事,最主要是,你會以你所了解佛法的理論、法相,用那個來取代你真實的修證,這是第一個要小心的事。
第二個剛好相反,他不依循如理的教法,如理的思惟,如理的證量,而一味的自以為是。只是以自己狹隘而沒有智慧、沒有慈悲的經驗,加上自己的詮釋,自己的想像以及對名詞的自由演譯,把慈悲跟智慧,以及許多佛教的名相,演譯成不知所云,創造出許莫名其妙的語言,混淆正智,從而否定許多偉大修行者的經驗及證量,並詆譭這些成就者,而這個現象現在正流行。這類人罵人來賺錢,罵人能賺錢,罵人可以出書,一本書裡面從頭到尾都在罵人,問題是很多人喜歡看,這要小心。前面第一個問題是因為太多路標了,結果他又沒研究清楚,他只研究地圖而不實際走路,這種人是佛教地圖收藏家;而後面第二種人是瞎子,而且這瞎子很勇猛精進,到處亂闖,誰撞到誰倒霉。佛法講正信,講正思惟,講正修。什麼是「正」?「正」就是清淨,就是遠離執著,遠離我、人及一切法的執著;不執著、無可住。而不執著,無可住,見一切眾相名之曰空。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悟道,但是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想想看能不能把我執拿開多少來作意,這樣才是傾向於正確的思惟。各位,修行人真的要小心,修行不是小事,特別是現在,用罵人來得到利益的情況很多。為什麼?因為很多人雖然學佛,但他心裡面總想罵人,所以看到有人在罵人,越罵他越過癮,表象上看起來他很溫和,但是心就跟著走了。修行佛法雖然是依止佛陀,依止佛的教法,但它背後是什麼?是無可依止,它是無依處呀!所以依止只是一種方便,真正是要自己站起來。但是芸芸眾生怎麼那麼容易站起來?無明作處就讓你站不起來。無明作處就讓你緊靠著愚癡,緊靠著我執,他不靠東西是沒辦法交代的。他自己生命沒辦法超越,所以怎麼辦?只要有人能夠很強烈的告訴他:「你只要眼睛閉起來,跟著我就好了。」他就歡喜的跟了。但佛法正好相反,佛陀告訴他:「把眼睛睜開,我扶你起來,你自己走路,你不要只靠著,你跟我是平等的!」眾生就會想:「既然你跟我是平等的,那我不必信你!」所以眾生是很可悲的,可悲處是他沒辦法自主,他要靠東西來麻木而得到心安,而這種心安的背後仍然是心不安。
其實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並不是現在才特別。現在為什麼我們會感覺更強呢?媒體的推波助瀾,會讓我們的心更緊繃,更緊繃的心更需要依靠,所以現在的人心放不下來,活的很辛苦,也因此無法理解很多的事情,比如像影星張國榮所寫的東西,你們能理解嗎?他是一個很好的人,但是什麼讓他活得那麼辛苦?我們聽起來很困惑,會想:「身家十五億?怎麼會辛苦呢?」對張國榮來講,這是真實苦迫。這代表什麼?代表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想的,雖然有客觀的因緣在,但真正的覺受還是在你的心。
日本知名的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他寫過一本很有名的小說《天人五衰》。這是他切腹自殺當天,早上才完成的巨著。因為他渴愛肉體之美,面對自己的肉體開始年華老去時,他受不了,於是選擇一個最壯烈的方式來自殺。「天人五衰」頗合乎他的心境,他面臨的是生命的困境。所以各位,修行人要能自行作主。「執持吾我此心識,深觀於彼不見『我』」,很多人「不見『我』」是用我去不見『我』,我不見『我』故,所以就變成顛狂、恐怖,有些人是這樣子的,所以要注意。
「若能修持大手印,無見之見必能得。」見者為空,所見為空,利根者在這邊其實是直觀下去的。但鈍根者則非如此,因此六妙門怎麼修?「數、隨、止、觀、還、淨。」為什麼?因為當他觀析一切都是無我,但這能觀之心他破不掉,很多外道就是這樣子。他們具足各種方法,很犀利的見地,很敏銳的覺受,能破一切,但自我沒辦法破,所以往往夜半驚恐,白天能破萬人,獨處時卻自驚恐。
對修行人而言,見地是用來破自己的,要深破自我,深破自心,破至無可破處,即成一如法界。千萬不要破一千,卻提捻著自我,這很辛苦的。很多人都參加過佛學社,我觀察其中有些同修,尤其是最精進的同修,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特質,就是一參加佛學社時就勇猛精進,很努力,也很用功,他們聲稱要脫生死海。念佛的念佛,參禪的參禪,下了座就是廣度眾生,而當沒有眾生給他們度時怎麼辦?自然就回過頭去度自己的爸爸媽媽。於是拿了一串念珠給他爸爸:「你一定要念佛!」爸爸說:「我現在很忙,而且在工作場合一天到晚拿串念珠像個什麼樣呢?」他就說:「唉,我對你太失望了,你根本沒有出離的決心!」接著,他跟媽媽這樣說:「我們家裡從今天開始每天要吃素!不吃素,你不曉得你每天業障會多重呀!」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子。緊接著,他每天就開始穿著最破舊的衣服,儼然像個苦行僧的樣子,踽踽道途之上,那種孤蒼的美感,令人不禁惘然。如此悽愴的日子經過幾個月之後,他自己受不了了,於是便開始找一個轉移依託的理由,把所有要求自己的部分,全部轉移到別人身上,用來要求別人。這時候他所有的眼光,他所學的見地,所有訓練出來的東西都是在看別人。但是佛法的深觀是什麼?「如實知自心!」是自己的起心動念要了了分明。然而切記:不要去打自己!很多人都搞錯了,以為深觀自心就是打自己,不是的,是弄清楚,看明白,深觀無我,而深觀無我跟打自己無關,有我才會打擊。佛法第一件事就是把心念看清楚。「若欲修持大手印,需植深厚之法基,誠信善慈必具足,努力培植諸善根。」法基是法的基礎,也就是廣大的善根。很多人不清楚,以為法的基礎是去讀佛法概論,學唯識,學中觀;或者有人認為說,沒有讀過《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沒有辦法成佛。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釋迦牟尼佛第一個就有問題,因為他沒讀過《菩提道次第廣論》。若是說《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看了很好,可以幫助我們了悟深刻的佛法,那不是很好嗎?所以真正法的基礎是在我們自心的慈柔,自心的放鬆,自心的坦然。心無住、無執、具慈悲,這才是法的基礎,而佛法的種種經驗法則是能幫助我們迅速達到成就。
修行人千萬不要以為:「我還沒聽到什麼法,所以不能成就。」這句話是搪塞之言,你能聽到什麼法是你的福報,這法能幫助你更快的成就。但是你若沒因緣聽到這法的時候,你解脫成就的基礎還是在你的自心,最重要的法基是植於自心。佛法不離自心,佛陀即是具足大智、大悲、大定而成就的。
「大手印道之先件,需信輪迴因果法;若欲出現大印果,應求上師傳灌頂,以及口訣並引導,先使自身成良器,乃能容受深口訣。」你們現在就是密勒日巴祖師給你灌頂了,那這些是口訣引導,而你要先使自身成為良器,才能容受深口訣。
「修大手印之弟子,必需廣積道資糧」,什麼是道資糧?「苦樂皆適斷貪慾,死亦無懼真大勇。」在緣起中,是苦是樂,你都能安適如意。
為什麼特別要選這篇來講?要讓各位落實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大手印是一種見地,也是一種生活。大手印行者如何生活?很多人以為法就是一種修的東西,不是的,所謂修持就是生活,大手印就是一種生活。但是現在有很多人卻把大手印變成祈禱,成就一個圓滿果德,所以到處有人每天都在修大手印甚深祈禱文之類的前行。
殊不知大手印是一種生活。什麼是大手印的生活呢?隨時隨地不壞大手印見,法界一性,所行一切隨行大手印。那什麼是大手印行呢?一切無可得,一切無可住,一切現成皆佛陀,二六時中即是如是行,所以大手印是一種生活。若把修行當作一個特別的事情,這是修行的退轉,因為真正的修行就是生活。
〈牧牛童覓心的故事〉講述密祖安住繞馬的菩提坳時,有牧童來禮敬供養,並問心是一是多,密祖囑其回家自己觀察,引起牧童修道之心,於是密祖傳心地入門之法,並接受他皈依,要他回家觀察:求皈依者是身還是心?牧童回家專注觀察,覓身心不得求皈依者,隔天請求密祖慈悲開示。
「通達無我實相之上師,我以三門殷重敬祈請,加持我及我之諸弟子,令皆通達無我之實相!祈以大悲攝受令彼等,皆從我執境中得解脫!」這一段是祈請,祈請之後,密祖對牧童便給予如下的教誨:
「護畜牧童聽我言,執持吾我此心識,深觀於彼不見『我』」,我們執著有一個「我」,這是俱生而來,叫「俱生我執」。佛法修行人要注意,我們通常在修行的過程裡面,對於法相都是過猶不及,很多人學了佛之後,不管是學中觀、唯識、顯宗,或是密法,尤其是密法,學的越多的人,他們通常會有一個狀況產生,他對於自己所學的這些名相,對於無關於己的法的執著,會比自身在生命中自然所產生的覺受,認為更加真實;特別學了很多法的人,或是他認為他學了很多的人,他對於法相及各種法門的執著是很深的。所以他往往去聽一個法門,或聽到一個法相之後,便在這樣的思惟薰染當中,不知不覺遠離了自身的生活,而當他所聽聞的這些法,跟他的生活以及他的實際覺受不同的時候,他不管是如理或不如理,他便馬上否定自身所有的經驗,或自身原來所有的知識,這是一個常見的狀況,很多人應當都有犯過這樣的錯誤,尤其修學久的人,或是法相知道的多的人,這問題很嚴重。最後的結果就是,他法相修成就了,就是他自己沒有成就,他的說法解脫了,就是他自己沒有解脫。是不是這樣子?我們看看自己及很多老修行是不是這樣子?
這在禪宗也常有這樣子,比如有的人參話頭參久了,就變成牛皮參,他參這個也通,參那個也通,就是自己不通。這要小心哦!所有的修證經驗是來自自身的,一個真正證悟的人,是佛陀在你面前對你說:「你所悟為假!」他也是不為所動的。而不為所動是什麼?不為所動不是說我堅持己見不為所動,而是知道諸法空,自心空,佛陀亦空,無可執著,自己所證悟的也沒有什麼可得處。一個真正證悟的人,他可以為了幫助眾生而對他宣講法的實相,但是他不必為了證明自己有開悟,而跟他講我證得什麼法。除非這個話是幫助他的,是因緣上特別的需要,為了顯正破邪,或為了予以對方的教化。而你也不必去追問他:「你的證悟是怎麼樣?」除非你要拜他作師父,或是說有抉擇上的需要。
其實就一般來講,如果你自心所了悟是真實的話,那你可清楚的很。所以大家對於前面所提出的問題要特別的小心,這是我執的顯現,還談不上法執。而各位也不要以為說,我執著法叫作法執,真正的法執是無我,但是對所成就真實的教法,或者是真實的教法與否,或是外相,他會有一種堅持。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阿羅漢為了護法的緣故,有時候甚至會傷害人。但是這種說法是否真如此呢?對我而言,我沒有興趣去了解,然而我們可以了解,一個阿羅漢他可以為了法被污衊而生起忿怒破邪,這是合理的。阿羅漢不是從我的立場來看事情,也不是從我所相信的法來看事情,能談到這個才是法執,否則就是我執。很多人說他有法執,他哪有法執,大部分根本是從「我」出生的。當然,有我執的人必然有法執,這不用說,但是在這邊若把我執誤為法執,那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很多人常常在比說誰的上師比較大,誰的上師比較好,那一個仁波切坐的位置比較高,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問各位:帝洛巴是誰的轉世?那洛巴是誰的轉世?馬爾巴是誰的轉世?密勒日巴是誰的轉世?密勒日巴祖師自己說:「恐怕是三惡道吧!」很多的因緣是世法,不是出世法。我請問大家:「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的老師,但就現在的西藏來講,達賴喇嘛(觀音化身)為什麼比班禪(阿彌陀佛化身)大?」所以,比大比小是世法,這種世法在傳承的維護上有其現實的必要性,不這樣作整個傳承上會產生問題。因此,對於這些事情要有深刻的了解,即你是在修法?還是修大小?千萬不要落入世法而不自知。所有的傳承都有其殊勝處,但這種殊勝傳承長期間在人類的習慣中運作之後,也有其沉重處。在佛教界浸淫久了,很多人就會用他所了解佛教界更多的祕辛,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法,或更多的什麼,來證明「你看!我比較厲害。」但這跟解脫無關,而佛法是講解脫的,所以要小心。其實這還是小事,最主要是,你會以你所了解佛法的理論、法相,用那個來取代你真實的修證,這是第一個要小心的事。
第二個剛好相反,他不依循如理的教法,如理的思惟,如理的證量,而一味的自以為是。只是以自己狹隘而沒有智慧、沒有慈悲的經驗,加上自己的詮釋,自己的想像以及對名詞的自由演譯,把慈悲跟智慧,以及許多佛教的名相,演譯成不知所云,創造出許莫名其妙的語言,混淆正智,從而否定許多偉大修行者的經驗及證量,並詆譭這些成就者,而這個現象現在正流行。這類人罵人來賺錢,罵人能賺錢,罵人可以出書,一本書裡面從頭到尾都在罵人,問題是很多人喜歡看,這要小心。前面第一個問題是因為太多路標了,結果他又沒研究清楚,他只研究地圖而不實際走路,這種人是佛教地圖收藏家;而後面第二種人是瞎子,而且這瞎子很勇猛精進,到處亂闖,誰撞到誰倒霉。佛法講正信,講正思惟,講正修。什麼是「正」?「正」就是清淨,就是遠離執著,遠離我、人及一切法的執著;不執著、無可住。而不執著,無可住,見一切眾相名之曰空。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悟道,但是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想想看能不能把我執拿開多少來作意,這樣才是傾向於正確的思惟。各位,修行人真的要小心,修行不是小事,特別是現在,用罵人來得到利益的情況很多。為什麼?因為很多人雖然學佛,但他心裡面總想罵人,所以看到有人在罵人,越罵他越過癮,表象上看起來他很溫和,但是心就跟著走了。修行佛法雖然是依止佛陀,依止佛的教法,但它背後是什麼?是無可依止,它是無依處呀!所以依止只是一種方便,真正是要自己站起來。但是芸芸眾生怎麼那麼容易站起來?無明作處就讓你站不起來。無明作處就讓你緊靠著愚癡,緊靠著我執,他不靠東西是沒辦法交代的。他自己生命沒辦法超越,所以怎麼辦?只要有人能夠很強烈的告訴他:「你只要眼睛閉起來,跟著我就好了。」他就歡喜的跟了。但佛法正好相反,佛陀告訴他:「把眼睛睜開,我扶你起來,你自己走路,你不要只靠著,你跟我是平等的!」眾生就會想:「既然你跟我是平等的,那我不必信你!」所以眾生是很可悲的,可悲處是他沒辦法自主,他要靠東西來麻木而得到心安,而這種心安的背後仍然是心不安。
其實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並不是現在才特別。現在為什麼我們會感覺更強呢?媒體的推波助瀾,會讓我們的心更緊繃,更緊繃的心更需要依靠,所以現在的人心放不下來,活的很辛苦,也因此無法理解很多的事情,比如像影星張國榮所寫的東西,你們能理解嗎?他是一個很好的人,但是什麼讓他活得那麼辛苦?我們聽起來很困惑,會想:「身家十五億?怎麼會辛苦呢?」對張國榮來講,這是真實苦迫。這代表什麼?代表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想的,雖然有客觀的因緣在,但真正的覺受還是在你的心。
日本知名的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他寫過一本很有名的小說《天人五衰》。這是他切腹自殺當天,早上才完成的巨著。因為他渴愛肉體之美,面對自己的肉體開始年華老去時,他受不了,於是選擇一個最壯烈的方式來自殺。「天人五衰」頗合乎他的心境,他面臨的是生命的困境。所以各位,修行人要能自行作主。「執持吾我此心識,深觀於彼不見『我』」,很多人「不見『我』」是用我去不見『我』,我不見『我』故,所以就變成顛狂、恐怖,有些人是這樣子的,所以要注意。
「若能修持大手印,無見之見必能得。」見者為空,所見為空,利根者在這邊其實是直觀下去的。但鈍根者則非如此,因此六妙門怎麼修?「數、隨、止、觀、還、淨。」為什麼?因為當他觀析一切都是無我,但這能觀之心他破不掉,很多外道就是這樣子。他們具足各種方法,很犀利的見地,很敏銳的覺受,能破一切,但自我沒辦法破,所以往往夜半驚恐,白天能破萬人,獨處時卻自驚恐。
對修行人而言,見地是用來破自己的,要深破自我,深破自心,破至無可破處,即成一如法界。千萬不要破一千,卻提捻著自我,這很辛苦的。很多人都參加過佛學社,我觀察其中有些同修,尤其是最精進的同修,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特質,就是一參加佛學社時就勇猛精進,很努力,也很用功,他們聲稱要脫生死海。念佛的念佛,參禪的參禪,下了座就是廣度眾生,而當沒有眾生給他們度時怎麼辦?自然就回過頭去度自己的爸爸媽媽。於是拿了一串念珠給他爸爸:「你一定要念佛!」爸爸說:「我現在很忙,而且在工作場合一天到晚拿串念珠像個什麼樣呢?」他就說:「唉,我對你太失望了,你根本沒有出離的決心!」接著,他跟媽媽這樣說:「我們家裡從今天開始每天要吃素!不吃素,你不曉得你每天業障會多重呀!」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子。緊接著,他每天就開始穿著最破舊的衣服,儼然像個苦行僧的樣子,踽踽道途之上,那種孤蒼的美感,令人不禁惘然。如此悽愴的日子經過幾個月之後,他自己受不了了,於是便開始找一個轉移依託的理由,把所有要求自己的部分,全部轉移到別人身上,用來要求別人。這時候他所有的眼光,他所學的見地,所有訓練出來的東西都是在看別人。但是佛法的深觀是什麼?「如實知自心!」是自己的起心動念要了了分明。然而切記:不要去打自己!很多人都搞錯了,以為深觀自心就是打自己,不是的,是弄清楚,看明白,深觀無我,而深觀無我跟打自己無關,有我才會打擊。佛法第一件事就是把心念看清楚。「若欲修持大手印,需植深厚之法基,誠信善慈必具足,努力培植諸善根。」法基是法的基礎,也就是廣大的善根。很多人不清楚,以為法的基礎是去讀佛法概論,學唯識,學中觀;或者有人認為說,沒有讀過《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沒有辦法成佛。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釋迦牟尼佛第一個就有問題,因為他沒讀過《菩提道次第廣論》。若是說《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看了很好,可以幫助我們了悟深刻的佛法,那不是很好嗎?所以真正法的基礎是在我們自心的慈柔,自心的放鬆,自心的坦然。心無住、無執、具慈悲,這才是法的基礎,而佛法的種種經驗法則是能幫助我們迅速達到成就。
修行人千萬不要以為:「我還沒聽到什麼法,所以不能成就。」這句話是搪塞之言,你能聽到什麼法是你的福報,這法能幫助你更快的成就。但是你若沒因緣聽到這法的時候,你解脫成就的基礎還是在你的自心,最重要的法基是植於自心。佛法不離自心,佛陀即是具足大智、大悲、大定而成就的。
「大手印道之先件,需信輪迴因果法;若欲出現大印果,應求上師傳灌頂,以及口訣並引導,先使自身成良器,乃能容受深口訣。」你們現在就是密勒日巴祖師給你灌頂了,那這些是口訣引導,而你要先使自身成為良器,才能容受深口訣。
「修大手印之弟子,必需廣積道資糧」,什麼是道資糧?「苦樂皆適斷貪慾,死亦無懼真大勇。」在緣起中,是苦是樂,你都能安適如意。
為什麼特別要選這篇來講?要讓各位落實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大手印是一種見地,也是一種生活。大手印行者如何生活?很多人以為法就是一種修的東西,不是的,所謂修持就是生活,大手印就是一種生活。但是現在有很多人卻把大手印變成祈禱,成就一個圓滿果德,所以到處有人每天都在修大手印甚深祈禱文之類的前行。
殊不知大手印是一種生活。什麼是大手印的生活呢?隨時隨地不壞大手印見,法界一性,所行一切隨行大手印。那什麼是大手印行呢?一切無可得,一切無可住,一切現成皆佛陀,二六時中即是如是行,所以大手印是一種生活。若把修行當作一個特別的事情,這是修行的退轉,因為真正的修行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