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章 直搗信心的核心

加持的因,就是信心。當我們沒有這個信心的時候,也就無法得到加持,所以《了義炬》中提到:

若對上師沒有虔敬,就算在本尊四部密續的念修上達到了標準,也根本不能獲得殊勝成就。

這裡的「成就」分為兩種:「殊勝的成就」與「共通的成就」。

殊勝的成就:指的是能夠出離輪迴,並且最終得到佛的果位,這就是得到殊勝的成就。

共通的成就:指的是好比一般世間讓心情、身體變好或者事情順利等等,這些就稱為世間共通的成就。為什麼是「共通」呢?因為外道也有,而且世間上也有這些能夠讓人變得開心、健康之類的方法。譬如,喝點酒、唱個歌或者偶爾去旅行,也會讓你變得更快樂,所以叫作「共通的成就」。但無論如何,共通的成就與殊勝的成就是無關的,它無法幫助你成就圓滿的佛果。所謂的共通,也就是其他宗派或世間的方法都可以達到的。

因此這裡最主要的是有信心才能夠成就,就算你修持的是甚深的法門或四部密續,如果沒有信心的話,就無法達到那些殊勝的成就。

讓智慧引領真正的信心

但要生起信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談到信心,大致有兩種。第一種,就是一般說的迷信或盲信。它是既不了解背後任何的原因,也沒什麼道理的一種相信。第二種,是有原因或道理在背後支撐的相信,換句話說,是一種智慧引導著你。

關於迷信或盲信,之前提過許多的例子,譬如某人外表長得不錯,你就對他有信心,或者因為聲音好聽、有名氣,以及年紀較長等等,這些都算是迷信。這樣的一種迷信,之後不一定會帶給你好的結果,有時反而會對你的修行造成傷害,因為這些都不是真正生起信心的對境。

如果誤把長相莊嚴、聲音好聽、有名等等,當成信心生起的對境的話,之後這些反而會造成你修行上許多的障礙,但是有的時候,它也會帶給你好處,因為畢竟每個人不是一開始就能夠具備正信,或是一下子就知道為什麼要對這個人生起信心。所以剛開始的確有某些迷信的成分,它讓你願意接觸,然後不斷去聽聞、思維與修持,於是同樣也生起智慧了。這個時候的迷信是好的,因為它成為你生起智慧的一個因素,這樣才能夠幫助你生起真正的信心,也就是正信。接著,一種能夠分辨的智慧就會生起。要能夠生起分辨的智慧,必須從自己不斷地聽聞及學習佛法之後,才可能知道哪一些是佛法,哪一些是非佛法。同樣地,對於一位上師,你也能夠以一種正確的角度對他生起信心,而不再是因為他的外貌或聲音等等外在的因素,因此自己生起智慧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有了智慧,以及佛經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功德,然後再去觀察上師,就能清楚地分辨;至於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也會清楚地知道。所以,信心是引導著你、帶領著你,或者從旁幫助你趨入正道的一個重要因素。

是迷信,還是相信?

用什麼標準來評斷自己是否已經具備了信心呢?其中一個判斷標準是:如果這位上師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你對他是否仍有信心,這是可以去檢驗的。因為他很好的時候,任何人都有信心,不是嗎?如果這位上師有出離心或菩提心,你會不相信他嗎?或者他證悟了,有很多了不起的行為等等,你會不相信他嗎?或者他為了利益眾生,到處講經說法,而你不相信他?所以當他好的時候任何人都會相信,這並不困難。

舉例來說,你一直相信某位上師就是菩薩,有一天,上師突然很生氣,他不僅罵你甚至打了你,這個時候,你應該會更相信他,覺得:「啊!太殊勝了。」因為是一位菩薩在罵你,這個罵一定是很深奧的;然後他打你,這也是殊勝的,因為是一位菩薩在打你。你透過上師的行為,變得更加有信心。如果是這樣的狀況,代表你對上師真的有信心。如果你心裡沒有那樣的想法,而是:「哎,他今天的情緒怎麼這麼糟,還罵我呢!」你心想:「他才不是菩薩呢。他真的沒有悲心,有悲心的人應該不會生氣的,他怎麼會這樣生氣呢?經典中都說悲心與生氣這兩者是相違的,一個是水,一個是火,所以他真的不是一位菩薩。」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你認為上師是一位菩薩的這個想法,根本是迷信的;如果真的相信上師是菩薩的話,不會把他的生氣當成是一種情緒,你不會有「觀音菩薩會生氣」或「觀音菩薩好像在罵我」的這種想法。換句話說,你認為上師是位菩薩,但是心中又有些矛盾,心想:「他怎麼會罵我?他怎麼會生氣?」基本上,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你並沒有真的認為他是菩薩,因為如果真的認為他是菩薩,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一般來說,我們的信心都是迷信,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的上師很好,卻不知道好在哪裡。舉例來說,上師如果很好的話,就應該有出離心,因此我們也要有出離心,或上師很好的話,應該有菩提心,所以我們也要學習菩提心。如果上師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上師好在哪裡?我們自認為很有信心、上師很好,卻不知道上師好在哪裡,那麼信心從哪裡來呢?如果上師需要錢,就供養他錢,這是錯的。為什麼?有出離心的人,不需要錢。要錢的話,就是沒有出離心。為什麼?錢帶不走啊!所以如果上師很好,不要錢、有出離心,這樣是對的;如果上師要健康,就可能沒有出離心。

當我們認為「上師是菩薩」,這第一個念頭很好,但是接著認為「上師特別疼我」,這就不對了。因為這位上師就有分別心。菩薩是沒有分別心的,有分別心的人就不叫菩薩,所以這第一個念頭與第二個念頭是不一樣的。我們對上師的信心或讚歎,經常是不正確的。什麼原因呢?就是沒有聽過佛法,不喜歡聽課、不喜歡看書,就什麼都不懂了。認為自己懂佛法,認為自己有信心,其實這個信心是不正確的。

倘若心裡真的知道上師是菩薩,上師今天打你,你會更有信心,心想:「上師今天的加持特別大。」為什麼?因為他打了我。假如有這樣的想法,是真的有信心。所以上師罵你,你不生氣,卻更增長了信心,這是真的把上師視為菩薩,真正有信心。

當我們修持「上師相應法」的時候,會說上師是佛、上師是金剛總持。假如你看上師是金剛總持,這第一個念頭很好。如果你的上師是我,或金剛總持是我,你把我視為金剛總持,這第一個念頭是正確的。但我是誰?就是這個胖胖的、沒有頭髮的人,你找不到另一個「我」,只有這個胖胖的堪布拉布。然後你心想:「上師累不累呢?」可是金剛總持會累嗎?「上師是不是感冒了?」金剛總持會感冒嗎?這要好好想一想。

你真的知道金剛總持是什麼嗎?還是只是一種迷信?譬如別人說是金剛總持,而你也看了金剛總持的唐卡,就是那個全身藍藍的,就叫金剛總持,然後就把上師視為金剛總持,但金剛總持是誰,你根本不知道。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當我是金剛總持,但等一下我去洗手間排便,從我肚子裡排出來的東西倘若在這裡,你會不會禮拜它?會不會當它是金剛總持呢?我們不會這麼認為的。為什麼?我們腦子裡認為洗手間是很不乾淨的。為什麼不乾淨呢?因為裡面有大小便等排泄物。但這是你視為金剛總持的上師,從他的肚子裡出來的,不是嗎?他是金剛總持,但是從他肚子裡出來的,就不是金剛總持,對不對?我們就是這麼想。如果這麼想的話,剛剛從這個人肚子裡拉出來的是什麼?

醒醒啊,你的念頭是相違背的

密乘不是很容易聽懂的,它是很深奧的,所以「上師相應法」是很深的。如果不觀察,只是迷信的話,什麼都可以,什麼都能想。但只是迷信,真的無法學到這麼高深的法。

上師有出離心,但他的身體跟我們差不多,是血肉的聚合體,會生病、會老、會死。他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應該是對世間的執著、分別心及觀念不同。

例如,我們都知道西方人跟東方人、大陸人跟台灣人、日本人跟台灣人或藏人跟台灣人的觀念與想法都不同。所以,上師跟我們的觀念不同,為什麼?他是修行人、成就者,我們不是,所以我們跟上師的差別就在這裡。先要清楚兩者的不同,才知道上師的功德。如果什麼都不清楚,一味地說上師很好,有菩提心、出離心,但是一點也不明白菩提心、出離心,這種信心就是迷信。這種信心,開心的時候就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沒有,很容易變化。

就好像一個人不明白什麼是好或不好的時候,別人說什麼都相信,至於為什麼好或不好,自己都不明白。所以當我們不明白上師是什麼、上師的功德是什麼的話,我們的信心是很容易退轉的,也很容易變化。那麼這是誰的錯呢?這個錯不在上師,而在自己。自己沒有好好去觀察、仔細去看。

為什麼不觀察、不仔細看呢?其實是我們認為上師不重要。雖然我們嘴上說很重要,但真的重要嗎?如果你要找一個老公,別人說他很好,你們就結婚了嗎?不會的。你會觀察一段時間,看他到底好不好,他的想法、條件怎麼樣,能不能溝通等等。為什麼?因為兩人要相處一輩子,這樣的了解、觀察很重要。假如是玩一玩,不管是誰都沒有關係,人好也好、人不好也好,但是要一起生活一輩子的人就很重要,這樣的關係是需要觀察的。如果某人說這位上師很好,你就相信了,然後真的把他當成上師。這樣的態度,就沒有真的認為上師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上師是很重要的,你一定會觀察。為什麼?因為我們要解脫成佛,需要請他帶路,而且不只是這一生啊。結婚只是一輩子,我們都這麼謹慎,更何況上師是要帶領我們解脫成佛的,所以不光是這一輩子的事,有一些書甚至說到要觀察上師三年。

之前我來台灣的時候,看到新聞中報導有位韓國明星要來,有很多台灣人想去看這位明星,就睡在機場等,可是面對佛法的時候,我們就不是這樣。如果需要坐一個小時的話,在還沒有坐之前就會想:「我會不會生病、拉肚子或我的腳會不會斷掉等等。」我們的考慮很多。但是如果前面是一位明星在唱歌跳舞的話,就不會有這些問題,或者在他唱歌時,有人在下面打瞌睡,對不對?但上師在上課的時候,卻會一直打盹,對不對?

這都是沒有正確的信心,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就像前面舉的例子一樣,在一些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變成一個很矛盾的人。你的第一個念頭覺得他是菩薩、他很好等等,但第二個念頭永遠剛好相反,而且問題還不在這裡,真正大的問題是:「你不知道自己是如此矛盾。」這樣的狀況,佛經裡稱為「凡夫」或「幼稚的人」,就是不知道他的念頭都是相違背的。

第一個念頭是好的,但第二個卻是相違背的,換句話說,這都是沒有信心,或者不知道信心是什麼。總之,我們要多觀察、多想想,尤其是對上師的信心真的要多想一些,或多讀這類相關的內容。讀的時候,不要馬上就相信,這並不代表你沒有信心,因為這種懷疑是好的。這是什麼意思?

就像買東西,你不會看一眼馬上就買,但也不是懷疑它、否定它,而是在買的過程中去了解它,知道如何使用它。同樣地,對「帶領你的上師要生起信心」,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它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叫信心,它背後的道理是什麼,要不斷不斷去觀察,因此重點是讓你的智慧帶領你,不是愚癡。如果是愚癡而進入佛法的話,最後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舉例來說,我們在修「上師相應法」的時候,要觀想上師是金剛總持,所以會聯想到唐卡裡的金剛總持,祂就是身體藍色的那一尊。這個時候,你應該會出現一個念頭:「哎,上師又不是藍色的,但金剛總持是藍色的,他們的顏色是不同的啊!」到底為什麼會不同,其中代表了什麼意義,這些都要去了解。對於上師,我們很清楚,因為他是我們可以經驗到的一個人,而且知道他是一個血肉之軀,身體裡甚至也有一些便便之纇的,但是一講到金剛總持的時候,祂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跟上師一樣嗎?也有血肉之軀嗎?如果這些你都不曾思維的話,就認為上師是金剛總持,代表你根本沒有真的相信這件事。這從「金剛總持是血肉之軀?」的問題中,就知道你其實沒有真的生起信心,也真的不懂什麼叫信心。

對於上師與金剛總持的身體,這兩者都必須了解,不了解的話,上師怎麼會是金剛總持呢?所以先要了解金剛總持的身體,然後再去了解上師的身體,一旦了解了才能去觀想他們是不是一樣的。如果完全不明白,就去觀想的話,就叫胡思亂想。為什麼?因為本來不是這樣,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所以我們真的要知道這些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少了基礎,成了「假觀修」

我覺得整個佛法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它是以智慧來帶領你,而不是一開始就以信心帶領你。其實從最基礎的「四共加行」來看,一開始就是思維「人身難得」,這需要不斷去分析、觀察,譬如要具備「八有暇」與「十圓滿」,才叫作「暇滿的人身」,於是就會知道獲得這樣的人身很難得。接著,還要觀察這樣的人身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同樣地,談到「觀修無常」的時候,也需要智慧來帶領你。

對於「上師是金剛總持」這件事,就要了解什麼是金剛總持,金剛總持也有身、語、意嗎?金剛總持的身的功德是什麼?語的功德是什麼?意的功德是什麼?你都必須知道。但上師有金剛總持的身的功德嗎?如果沒有的話,這樣的觀修不就是「假觀修」嗎?

所謂「假觀修」,就是把沒有的東西當成真的,或把沒有的東西硬說有。譬如,明明不是金子,卻說它是黃金,但觀想上師是金剛總持,並不是這樣的。上師本身就是金,你觀想他是金,這樣才是正確的。所以會把假的觀想成真的,或把不是黃金的,觀想成黃金,這種叫作愚癡。所以我們必須知道金剛總持身、語、意的功德,當你完整了解之後,接著也要知道上師身、語、意的功德。當我們知道上師就是金剛總持,與金剛總持無二無別的時候,你對上師的信心就不會改變。無論他今天對你很好或者突然罵你、打你,你都不會有任何改變。就好像哪一天阿彌陀佛突然現身打你一巴掌,你會說:「喔,太好了,這是加持。」因為你已經真的知道他就是阿彌陀佛了。所以,關鍵還是有沒有真的相信。其實問一些問題或觀察一下,就會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而對他生起信心。

所以生起信心之前,首先要了解與觀察信心的對境。你是對誰、對什麼有信心,清楚地了解那個對境,信心才會穩固,才有可能生起真實的信心,否則生起不清楚、不真實的相信時,最後的結果不會很好的。所以要看到上師的功德,其實還是得從基礎開始,它是有次第的。

首先要從二乘(聲聞乘與緣覺乘,統稱為「小乘」)的法門開始,包括二乘的見解、修持與行為等等。對於二乘的基礎了解之後,慢慢地才會進入所謂具備大信心的乘法,也就是大乘的教法,進一步了解到什麼是菩薩?佛的化身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關於佛陀的故事也要去了解。

接著,進入密乘,才有所謂的上師,了解到上師的功德之後,就能明白什麼是金剛總持,也就是佛的報身。所以如果真的想要修行的話,這些都需要次第的學習,如果沒有這些聞思,再怎麼修,都是浪費時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