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

9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七章 如何不灰心喪志

當我們個人的韌性持續成長,也就是我們更有自覺而且不灰心喪志,便能長期在艱困的環境下仍能保持強大。這種能力,每個人天生本具。

我認識一個人,他為洛杉磯的幫派暴力問題做了很多年的社會工作,主要在拉丁美裔社區。他的工作經常需要申請經費,所寫的計畫書裡總是樂觀十足:每一件事都在進步!改變正在發生!一切都很好!即使他非常成功地幫助人們找到工作,而且為他們找到生命中積極上進的方向,可是在寫這些計畫書時,他覺得自己像個偽君子。他覺得,一切在白紙黑字上看似很好,但在現實中,整體情況一點也沒有好轉。他幾乎天天聽到悲劇。有人浪子回頭,有了好工作和好家庭,然後,有一天,他正在室外洗車時,突然被人槍殺,一切努力在一夕間付諸流水。

我們許多人在從事世間事務時,經常感到沮喪。如果你關心環境、社會公義與平等、獄政改革、移民福利,或人類和整個地球的福祉,很容易灰心。

然而,即使有許多情況看似無法改善,我認為不灰心還是必須的。於是,問題就是:如何辦得到?我們如何不讓自己一路盤旋向下,下降到越來越無助和負面的心態?再不然,如果我們已經走下坡,又如何把自己拉上來?

我一再從不同領域的人那裏聽到令人鼓舞的事:他們看到很多的本初善。我的朋友賈瓦斯‧麥司特思自一九八五年起就是加州的死刑犯,他大部分朋友和鄰居都殺過人,但他有一次對我說:「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沒有本初善的人,當你真心跟這些人談話,他們內心有多少懊悔、心碎和令人悲傷的家庭史,你很容易看到他們的柔軟,他們的本初善。」

一路向下的陷阱

我們之所以會灰心喪志而開始走下坡,往往是被情緒鈎牽。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對政府或大企業或老闆──只要是擋住了社會公義的人──生氣,但無論情況如何,只要我們被激怒,就產生不了任何作用。我們無法再有效地溝通,從而發生改變。我們無法做我們能力所及的事:無法使自己和周遭的人振作起來。我們一旦上鈎──真的很生氣、怨恨、害怕或自私──就失去自覺了。我們失去了「帕玉」,也就是在行為、言語、心念上失去覺知,在這個情況之下,非常容易一路向下。把自己拉上來的第一步,就是觀察並承認你沒有自覺,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如果你連眼前的事都看不清,還能改變什麼事?

你必須自覺自己的不自覺,這聽起來有點吊詭,但如果你能注意到自己開始生氣,你就能讀到生氣的徵象了。當你身陷其中,忘了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脆弱面,忘了每一個人都同樣渴望快樂、避免痛苦,你便脫離了人類的實況,什麼也打不動你。

想像一下,你住在一處美妙的地方,舒適、奢華,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愉悅的同伴,我們大部分人都希望永遠如此。但你若身處這種氣氛之下,可能難以想像世上還有苦難。即使聽到中東有人被炸身亡的新聞,內心也無動於衷。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你灰心喪志,開始跟世界隔絕。你看不出人人都有本初善,也無法分辨哪些問題有解,那些無解。總之,就是失去了信心。從那一刻開始,就進入了灰心喪志的向下循環──不斷地證明自己及人性都一無所值。

我們是否任由自己無知無覺,不只對自己,還對整個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創巴仁波切說,如果有足夠的人對本初善有信心,又有能力把自己提升上來,還可以幫助他人,那麼,社會即使面對巨大的困境,不但不會走下坡,反而因此更強大。

飛機撞向雙子星世貿大樓之後,許多紐約人團結在一起。每一個人所感覺的現實都坍塌了,除了彼此幫助,別無他法。但這只維持了短暫的時間,然後大家開始感受到這個事件造成的創傷,於是自我封閉在恐懼中,最後失去了自覺。九一一事件發生的幾個月以後,在《紐約客》的一幅漫畫裡,一名女子對另一個人說:「好難喔,但慢慢地我開始恢復恨每一個人了。」這種模式在許多困難的情況中都可以看到。舉例來說,如果有人病重,每一個人都會團結起來幫助他,但如果病情拖了一、兩年,人就開始散去,因為撐不了這麼久。當我們個人的韌性持續成長──也就是我們更有自覺而且不灰心喪志,便能長期在艱困的環境下仍能保持強大。這種能力,每個人天生本具。從我自己的經驗中,我知道真是如此,我以前經常走下坡,但多年禪修且接受教法之後,事情若變壞,我反而奮起。當我自覺正在封閉,其實還有一點興奮:現在我可有機會來扭轉老舊習性,並提升自己了!我花了大約八十年才做到這程度,但我知道,如果我可以,每一個人一定都可以,我們都從不同的不自覺層次開始,但不管我們在哪一層,總是可以用修行來改善。

進入更大的場域

當我們因為生命中的掙扎而灰心喪志,一個最好的對治方法,就是把事情放在更大的場域裡。有時候這會自然發生。例如我和一位學生一起處理問題,他是個大好人,可是生命中常有些過不去的關卡。他有一個習慣,自己老是想不開,導致每次都自覺是受害者,總是問:「為什麼是我?」我很想給他點有用的建議。但多年來,他常做心理治療,勇敢地嘗試解決自己的問題,可惜都沒有成功。雖然他有明顯的本初善和力量,卻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進入他的內心。

後來,他發現自己罹患癌症,而且是絕症,一夜之間,他的慣性模式立即治癒。不久之後,我跟他坐在一輛車裡,紅燈換了綠燈之後,有一個人還在慢條斯理過馬路,他開始生氣,這本來是他處在這種狀況下的慣性反應,但他很快打住,說:「我可沒有時間對別人慢吞吞過馬路生氣。」

他也卡在一些人我關係裡,特別是跟母親,他倆每次都照著相同的劇本演出。但自從他診斷出癌症,他跟母親通電話時,母親說出一句過去肯定挑動他神經的話,他只回說:「媽媽,我反正可能快死了,沒有時間再跟妳作對了。」一夜之間完全改變,他多年的禪修和心理治療協助架設了這個背景,但要等他把事情放在一個較大的場域裡,才真正從慣性掙脫出來。發覺自己時日無多,的確能擴大我們的視野,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突然接到一張癌症診斷書,我們不必靠著巨大或威脅生命的事件來喚醒自己。我又想起我的朋友賈瓦斯,因為他長期培育悲心,因此總從寬廣的角度看事情。有次在監獄庭院裡,有個守衛對他冷嘲熱諷,想激怒他,但賈瓦斯沒上鈎。後來他的朋友問他:「你怎麼吞得下這口氣?你怎麼能那麼平靜?是因為你信佛教嗎?」他說:「不是,不是因為我信佛教。我接到守衛孩子的信,告訴我,只要他們的父親那一天過得不順意,回家後就把氣出在家人身上,我不希望這個人回家打孩子。」因此,悲心也可以擴大你的視野。你想到上鈎會產生更大的後果,就不會做出使他人痛苦的事。

直視內心原初的脆弱之感

以前有人曾經指出,你一旦有了自覺,第一件事就是發覺為什麼自己這麼多年都沒有自覺?有自覺意味著:你真的感受到了你的感受,通常都非常脆弱而且原初。我罹患癌症的朋友願意走向那脆弱之處,因為他不想在瑣事上浪費時間,比起即將面臨的事,其他事都太微小了。賈瓦斯在有權力的人面前顯得脆弱,因為他知道後果可能是犧牲那守衛的家人。他們把事情放在一個較大的場域裡,就會進入一個不同領域的修行──學著跟人類原初的脆弱面同在。

若每個人都拓廣視野,更有自覺,對社會必然帶來正面的影響。若有夠多的人能真誠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夠多的人能直面自己的脆弱面,而非一路下滑,自然而然有更多的人可以達到那個境界,彼此互助。

當我讀到新聞,或從現場工作的人那裡聽說,知道事情正往令人心碎的方向發展,就生起一種特殊的感受,這是個訊號,我可能開始走下坡了。每個人都有讓自己走下坡的事,有些人是看到世界上有多少侵犯和暴力,有些人則是看到囂張的貪婪、社會不公義、對別人的痛苦麻木不仁。我已經提過了,最讓我揪心的是看到二元對立觸目皆是:在宗教、種族、性別不平等、社會階級上的二元對立──一切心智和心靈把立場收緊的現象,一切把我們簡約成為「我們」和「他們」的現象。因為二元對立是我最心痛之事,因此這裡不妨將我如何處理當成一個例子。第一步就是在自己內心尋找二元對立,這指喚起足夠的勇氣,觀察自己的煩惱所感受到的脆弱性──跟煩惱一起正襟危坐,而不是萎靡不振或躲藏。一旦我誠實觀照自己內心的二元對立,會發現自己真是冥頑不靈,錯總是出在他人。我常看他人是敵對的,別的沒有,只有過錯──對比之下,自己則是白璧無瑕。他人都會很快提醒我,這些習慣我全有,但我若不湊近看,還真看不到。

一旦我專注於觀察我的慣性,就有一個強烈的發心,要盡一切可能不要在這世上再加上任何二元對立。這是把我的行動放到一個更大的場域裡,我不再只是一意孤行,誰惹到了我,就用直覺慣性來反應。發了心之後,要是不安感推著我往二元對立的方向,就比較容易運用一個方法來對治。例如我可以練習施受法,或者只是如實感受。

至此為止,我不能宣稱成功在握,這不過是一個進行式,但現在我經常能夠對自己的二元對立抱持較為寬廣的視野,這不是關乎要做個好女孩、要像淑女坐得有模有樣、不在背後唱衰別人,也不是關乎「好人絕不會這樣做──特別是阿尼(nuns)。」重點是不要羞愧或責罵自己,把自己歸類為「壞人」。但如果我想到對社會有更大的影響,就比較容易踩煞車。就像很多滴水可以充滿一桶水,也要很多人像我一樣怨艾他人,才會造就一個二元對立的社會。我可不希望成為其中的一滴水。

這裡有另外一個例子。我認識一位女子,一想到這世界上有這麼多人覺得自己有問題,她就不免心痛欲碎。只要有百千萬億人賤視自己,就有百千萬億人不能自覺,因為他們不願感受他們當下的感受。我們很容易看到,這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也很容易看到,這是世界上衝突如此頻繁的重大原因。這個女子開始從一個比較大的場域,去看她批評自己的強烈習氣,她不想在自我批判的桶子裡增加任何一滴水。她只要開始覺得自己很糟,好像一個瑕疵商品,她就對自己說:「我不要這樣,因為我不想再在這個地球上增加任何一分自我批判。」認識到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有關係

這整個重點是,不灰心喪志的方法是認識到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有關係。它可以是雙向道,如果我們充滿防衛性、封閉、不自覺,那麼我們在已因這些習性而遭受痛苦的地球上,又添加了這些成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接受自己的脆弱面,當萎靡不振時,抬頭挺胸;當挑釁來臨時,不出手反擊,便對這個更大的世界產生正面影響。我們只要維持自己的信心和身心健康,定會造福家庭、工作場所,以及每一個跟我們交流的人。快樂是有感染力的。

當我們更多人相信自己有本初善,社會將變得更強大。這不是說我們再也不會遇到困難的時刻,這不意味著暴力、不公義和貧窮會終結,也不意味著極地冰川不會融化,或者海平面不會升高,但這的確意味著會有很多有韌性的人對人性永不放棄,永遠會幫助他人,也意味著在困難的時刻,人們會呈現心中最好的部分,而不是最壞的。如果我們學著不灰心喪志,總會發現一些方法,對世界做出重要的貢獻。

第八章 跳出舒適圈

你越願意踏出舒適圈,生命就越自在。過去會引起恐懼和憎惡的情況,現在鬆動了;反過來說,如果你一直待在舒適圈,圈子又會縮小。

幾年前,我寫了封信給學生,問他們尋求什麼做為歸依:「當你遇到非常艱難的情況──像是害怕、孤獨、憤怒,一切都分崩離析、極端困難的時刻,你向什麼歸依?」一般我寫信都很少人回,但這一次居然得到很多回信。大家發現這個問題很有幫助,因為他們得承認,而且一點也不叫我驚訝,在困難的時刻,他們歸依網飛(Netflix)、暴飲暴食、其他娛樂和分散自己注意力的活動。

在傳統上,佛教修行人說到歸依,就是歸依三寶。佛陀是我們的典範、表率和啟迪,法是佛陀和其他如佛陀一樣覺醒的聖者的教法,僧團是同樣踏上這條覺醒之道的團體。但是當我問學生他們歸依何處,許多人就誠實承認,第一時刻並不是歸依三寶,而是依著慣性,而且找容易的事來做。

「舒適的煩惱」

創巴仁波切以前形容這種歸依,叫做「舒適的煩惱」,每當寶寶需要慰藉,就吸吮自己的拇指,每當成人遇見棘手的事,通常會呈現自己的吮指版本。「所以要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的拇指是什麼?」我讀過一本書,名為《真正的歸依》(True Refuge),作者是紐西蘭的老師塔欽‧哈恩(Tarchin Hearn)。他寫道,人們在他的佛法中心,每天早上唱誦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於是他要他們深入思考,在真正困難的時刻,他們會歸依什麼。假設說人們歸依串流電視節目好了,他建議他們如實稱呼。你要按「播放」的時候,合掌說:「我歸依網飛。」如果食物是你的歸依,要開冰箱時,便合掌說:「我歸依冰箱。」或「我歸依在清晨兩點鐘要吃的這個花生醬三明治。」

再把這個主題深入一點。我發現有一個描繪成長過程的模型很有用,這是蘇聯的心理學家利維‧維高斯基(Lev Vygotsky)在一九三○年代發明的,最近又由科羅拉多州波德(Boulder, Colorado)的教育機構PassageWorks進一步發展出來,我在此處第一次聽到這句「歡迎不速之客」(Welcoming the unwelcome)。這個模型可以畫成一個圖,有三個同心圓,最內圈是「舒適圈」,緊接著環繞它的是「學習圈」或「挑戰圈」,最外圈是「高風險圈」。

「舒適圈」是我們最喜愛的,也是我們最樂意待的地方。我並不是說看串流電影天生有錯,我自己也很愛看電影。每一個人都需要舒適,但如果你餘生只想要舒適,每晚看網飛電影、吃花生醬三明治,這就有問題了。當然追求舒服還有更有害的方法,但我們應該問自己:如果我們常常停留在這個很狹窄的圈子,要怎麼成長?

學習圈是我們有點不舒適的地帶。假設你有吝嗇的問題,根深柢固,把東西給出去就好像把自己立足之地都給了出去,讓整個人都覺得不安。那麼你可以決定先給出非常小的東西,以踏進學習圈。例如我常常找不到好寫的筆,最後終於找到好筆,一想到要把它給人,我就有點暈眩作嘔,還會激發我深度的執著和安全感問題。但如果我真的給了出去,我就踏入「學習圈」,雖然感到不舒適,但活下來了。然後第二天我可以給出其他的小東西──一張郵票、不想笑時微笑、任何把我的限度推出去一點點的東西。學習圈帶來刺激和挑戰,但是大部分成長都在這裡發生。這個模型的最外圈,我們稱為「高風險圈」,這個地帶通常太困難了,所以無法滋養成長。就好像你還不會游泳,就站在游泳池最深的那頭,你還沒準備好呢。如果你強迫自己進入外圈,就會大受打擊,學不了任何東西。有些人在佛法修行中把自己逼得太過,結果尖叫逃跑,以後再也不禪修了。如果你試圖從舒適圈一躍到最外圈,就會有這種後座力。但是如果你花同樣的時間待在學習圈,最終會準備好接受更大的挑戰。

你的高風險圈,也許是他的學習圈

每一個人的三層圈各各不同,一個人的高風險圈可能是另一人的學習圈。例如我常常想到自由乘車者(Freedom Riders)不可思議的勇氣,他們在一九六○年代初期挑戰美國南方的種族隔離法律。他們所到之處遭受所有人的侮辱──甚至於生命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覺得招架不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害怕。幾年前,我遇到一位自由乘車者,他給我的印象是:乘坐那些抗議的公車其實是他的舒適圈,他在這種情況下生機勃發,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覺得舒適。也許對他來說,在辦公室裡接電話還更具挑戰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