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10慈悲的關鍵
慈心和悲心是心非常清淨和清明的狀態,達到那樣的清明和清淨讓心可以對其他人有更不凡的影響。我聽過一個西方的故事,一個小孩被壓在一輛汽車下面,他的母親憑一己之力便把汽車舉了起來,救出了自己的孩子。母親對孩子的愛如此偉大,在需要的那一刻賦予了她身體超人的力量,這便是愛和親情的力量展現。
被深刻體會到的慈愛和悲心會產生心的清明,一種親臨在你所關注的人面前的感覺。當醫生和護士真摯地關心一個人,這樣的感覺所帶來的一種關注會使診斷時的錯誤或偏差不容易發生。這種慈愛和關心也能夠鼓勵起病患的信心,病患能放鬆,在遇到病情嚴峻時也能夠從容。當醫生帶著誠實和友善的面孔,並且在話語中表達出真誠的關心和關注,病人的感覺會比其他人好一百倍。
當一個人感覺害怕和擔心時,遇到了一個有能力的醫生慈愛的話語和面孔,那他會生起信心和信任。我經常聽說當病人有了這類信任,快速病癒的機率也會提升。很多醫生告訴過我,在一場手術之前,如果主刀醫生和病患之間建立了相互的信任,手術的效果會更好。這便是另一個慈悲力的例子。
對你的病人抱以真心的關懷還有另一個利益,那就是有創造力的思惟會更敏捷快速;你能更容易地回憶起重要的信息資料。你能記得有可能早已忘記的事情,你也能做出曾經看來不可能做的選擇。這樣一來,悲心和慈愛能實際幫助你以更精準的方式開展工作。
當我們感到生氣、急躁,甚至憤怒時,我們無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樣開展工作。那些時候,我們會冒的風險是自己的所言所行,與通常自己會說和會做的背道而馳。如果我們真的憤怒至極,我們可能說出的話是自己在一般情況下連做夢都想不到的。憤怒有一種很強的負面力量。因此,正面情緒有力量,負面情緒也同樣有力量。
當慈愛和悲心融入了智慧的清明,這樣合併產生的力量是真正不可思議的。但慈愛、悲心和智慧的這些特質從何而來?它們是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嗎?的確如此。一種慈悲的心態,和智慧的能力,是每一個人、動物或任何型態的生命已經具備的,那是心本具的特質。你可以說慈悲之光已經在閃耀,就像月亮已經在天空升起。但是,不時會發生的是月亮被自私、惡意和其他煩惱的烏雲遮蔽了。因此,我們要做的是確保這些惡意、欺騙、對抗等烏雲從天空淨除。那我們如何可以做到呢?
我們需要訓練自己成為那樣。這個訓練並不一定是佛教的。因為慈悲是我們自性的基礎,訓練慈悲包含了消除那些障礙我們自性慈悲顯耀出來的烏雲—覆障。對此要邁出的最基礎一步是學習放鬆,任何能幫助你學習深度放鬆心的建議或課程都將非常有助益。無論我們跟隨一條心靈道路,或是投入任何一類的宗教修持,如果我們單純從內在去放鬆,我們將不會與任何信仰體系發生衝突,這不可能發生。這是第一步。
放鬆的訓練
我們如何放鬆自己的心呢?任何有效的方法或技巧都很好。不過,最好是以自然的方式。有些藥物也能幫助心放鬆,但它們也許只能在一定程度有效。然而,如果不依靠外在的物質而心能自己放鬆,不是更實際有效嗎?我想大家都會同意如果心自己能放鬆,將是更好、更有益的。那麼,我們如何去做?
我們需要試著讓身體放鬆—越放鬆越好。但如果身體放鬆了,心卻還是緊繃或不安,也還不夠,內心放鬆是更重要的。事實上,當我們內心徹底放鬆,身體也會自動放鬆。那麼,我們如何開始放鬆自己的心呢?只要我們一直被不斷流動的念頭占據,心就不會放鬆。我們越是能停止被念頭束縛的忙碌,心也就能有同等程度的平靜和放鬆。
通常人們在工作中都會穿插休假時段。同樣地,我們也需要給平日的活動配合訓練。我們可以在規律的活動中進行短暫的休假,而我們把這個假期叫做訓練時段。在假期中,我們不需要擔心任何事—我們可以忘掉日常的義務和責任。以此同樣的方式,當我們在做訓練,那就是一個我們可以放下被念頭占據的時段。比如說,我們通常會讓自己有十五分鐘的休息時段,讓身、心只是放鬆著。這樣的休息時段帶來的影響可以延伸到一整天,它的作用能讓我們在不同情況下再次連結上放鬆的感受。
為什麼我把這個休息時段叫做訓練呢?我們在訓練什麼?我們訓練自心不為任何事焦慮,並放下我們對生活的希望和恐懼;我們也訓練不分別,放下對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的分別。當我們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生起貪執,我們就經常會沉溺在這樣的貪執中。如果我們完全讓自己沉溺在這個貪執中,特別是當我們得不到自己貪求的事物時,渴求就會製造出緊張的壓力。對於我們不喜歡的事物,也同理。在嘗試迴避自己感覺不舒服的一個人或一些事的時候,也會對我們造成煩惱。
如果我們放掉那樣的方式,會怎麼樣呢?如果我們停止在內心追隨自己所喜愛、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會如何?如果我們只是讓自己內心放鬆呢?內心保持一個中性的狀態能夠帶來一種平靜的感受。經驗中性的感受或念頭的一種方式,是單純地留意自己的呼吸。留意我們呼吸的進出,並不是什麼特別有吸引力的活動,但也不會讓人厭惡。同時,你不需要造作任何不是在當下發生的事情;而呼吸是你已經在做的。因此,透過運用呼吸來訓練放鬆,我們可以讓自己僅僅留意到已經在發生的。我們在吸氣,這是正在發生的;當我們呼氣,也是正在發生的。我們單純這樣去留意任何中性的事物,自然而然地,我們會感覺更自在,更放鬆。當我們自己放鬆和自在了,也就更容易自發性地感覺到慈愛和悲心。反過來,當我們感覺僵硬和拘謹,也就更難感到慈愛和悲心。
我們把執著和憤怒看作是擾亂自心的負面情緒煩惱。為了深度放鬆,我們需要不被執著和憤怒這類相對更明顯的感受占據;同時,相同的情緒更細微層面的喜歡和不喜歡,也是我們要讓自己解脫的。迷戀和暴怒是極度加強的貪和瞋,如果我們至少能做到沒有迷戀和暴怒,那必然會感覺更放鬆和自在。但即使我們只經驗到內心很細微形式的喜歡或不喜歡,也會讓我們無法完全感覺放鬆。因此,很重要的是要有意願達到一種完全的平和感受。平和意味著不被喜歡和不喜歡干擾。
當我們有愉悅感受時放鬆—放鬆和自在本來就是很好的感覺。同時,內心自在也有可能減少疾病,你或許因此而不會經常生病。如你所知,當一個人的身體和環境之間失去平衡,就會出現一些疾病,另一些疾病是因為身體之內不同因素的失衡引起的。如果環境太惡劣,就會讓你生病,營養不均衡,也會導致疾病。然而,一些疾病單純是因為內心的狀態而引起,比如心中的絕望和悲傷太重,或是有太多憤怒和憎恨,或滋生了強烈的嫉妒。這些強大的煩惱可能導致你身體出現病症。
任何在你心中沉積太久的極端情緒,都會導致疾病。因此,為何放鬆的心態那麼有益有這麼多原因了。如果你很關注於幫助別人,也最好是能比較放鬆。放鬆對個人來說也有很多利益—讓人自然感覺很好。平靜的心是一個很值得去達到的目標—平靜、善意和智慧的心。我們或者可以說:「平和的心、善意的心、清明的心。」平靜能使你慈悲。當我們的慈心和悲心是開放、不偏頗和無限的,我們就能經驗到更棒的清明感和更敏銳的心態。這就把我們帶回到我之前介紹過的佛法中的那句話:充滿慈悲的空性。我們現在便可以開始欣賞它更深的意義。
我建議你們每天能用十到十五分鐘來培養內心的放鬆。不過,這十五分鐘之外,你一天中其他的時間怎麼辦呢?我們需要一種方式提醒自己無論情況如何,在所有狀況中都能放鬆和活在當下。因為當任何時候我們對自己有深刻的自在感受,那就是真正的假期。就在那一刻!你不需要到另外一個地方才能做到。你不需要為了試圖有那樣的感受,而提早規劃時間放假幾天。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帶給自己那樣的經驗—甚至坐在馬桶上時!那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或是昂貴的花費,它即刻就可以獲得。多麼好啊!
放鬆的心其實就是真正的度假。當你從一個真心滿意的假期回來,留意到自己整個心情和氛圍都發生了改變。如果假期過得很好,你能真正放鬆,就能消除壓力,而當你從假期回來,你就會感到更溫柔與慈愛,幾乎達到了轉化的效果。這是怎麼來的呢?這就是從你每天忙碌的念頭中成功地放假而得到的結果。
我們需要學習放鬆和自在。不時有片刻的平靜,是否就夠了呢?如果我們能夠持續地放鬆,效果當然更佳。如何能做到這點?我們學過的每個技巧都是在形成一個新的習慣。我們如何形成新的習慣?透過訓練,透過修持。沒有訓練而能成為某一方面專才的人,極為罕見。每件事只要練習,都能變得容易。因此,讓自己輕鬆就是你能訓練,並透過修持而變得容易做的事。
儘管如此,如果我們只把自己如何放鬆當作理論,那它就不會發生。它需要我們親力親為而帶來的經驗。當我們想到訓練自己放鬆,可能會感到我們不需要每天專門花十五分鐘去做這件事。我們也可能感到內心有抗拒,想說:「我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這麼做。」這樣的想法並不能改變透過一定的訓練而達到的自在和放鬆所能帶來巨大利益的事實。這不是你只透過閱讀的內容,就能欣賞到的。語言所能傳達的利益還不夠完全,你只能透過自己修持而獲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