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佛陀對弟子有一條建議,廣為人知:他所說的一切,若未經查證,就不可照單全收。他倡議的是親身體驗,而非教條。「別就此相信我的話,」他說:「你們要像金匠檢驗金子那樣檢驗我的教義。」譬如,佛陀教導我們:過於關注自我利益,會帶來痛苦和焦慮,而把慈心和關懷擴展到他人身上,則會帶來喜悅和平靜──就算是陌生人或難搞的人也一樣。這一點是可以親身驗證的。我們可以對這教法進行實驗,測試多少次都可以,直到我們信服為止。
然而,本書所介紹的教法似屬另一類別。藏文bardo(中陰)1一詞在書中會經常出現,通常指我們死後和來世之前的一段時期。但我們如何從自己的經驗中證實死後會如何呢?如何證實會有下一世?在這些章節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描述:鮮艷的光、震耳的聲音、餓鬼、和平與忿怒的天神。那麼如何像金匠審視金子一樣,來審視這些教法?
1 譯註:一般意指死亡和受生之間的中間狀態,一般稱「中陰」,又稱「中有」、「中蘊」。本書所稱的中陰則不止於此。
我倒不想說服你接受西藏的世界觀,把這種描述當作死後確切的真相。要說確實「這樣」或「那樣」,都不是重點,有違佛陀教法的精神。同時,今天許多在世的有識之士的確在研究中陰教法,並且認真看待──並非當做學術課題,而是視為深層的智慧根源,可以提升生命。我們可能無法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確認這些傳統教法,但無論我們是否相信西藏的世界觀,只要我們能抓住中陰教法的精髓,那麼,不但我們死後可以受益,其實在今年、今天、此時就能受益。
這些教法是根據一部古老的西藏經典Bardo Tödrol,最初英譯為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字面的意思是《中陰聞教得度》,為的是讀給已死並進入這種狀態的人聽。其中描述了往生者即將經歷的各種現象,因此這是提供一份指南,幫助亡者駕馭這一段公認是從今生到來世的一段迷茫旅程,目的是讓亡者聽了《中陰聞教得度》或稱《西藏度亡經》之後,更有可能平靜離世、走上平靜的旅程,並往生善趣。最佳情況是,亡者將完全從痛苦的生死輪迴,亦即三界2中解脫出來。
2 譯註: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也稱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三界或三有構成生死輪迴的世間。
中陰一詞,通常指這一世與下一生之間的中間狀態,更常見的翻譯是「過渡」或「間隙」。死後的旅程就是這樣一個過渡,但只要我們細密審視自己的經驗,就會發現:我們總是在過渡當中。生命中的每時每刻,一刻正在結束,另一刻正在開始,這並不是一個深奧的概念。只要我們注意到了,這就是我們明確無誤的經驗。
《西藏度亡經》列出了六個中陰:今生的自然中陰、睡夢中陰、禪定中陰、臨終中陰、法性中陰,以及受生中陰。
現在我們正處於「今生的自然中陰」,我將在本書中不斷強調,「今生的自然中陰」是下功夫之處。若我們能理解這一生為何就是一場中陰──一種持續變化的狀態,便為面對以後出現的其他中陰做足了準備,就算再不熟悉其他中陰也沒關係。
「臨終中陰」是從我們意識到自己即將死亡時開始,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為止。接下來是「法性中陰」,意思是「現象的真實本性」。最後是「受生中陰」,這時,我們過渡到了下一生。本書中,我將詳細討論這三種中陰,並跟我們這一生比較熟悉的經驗連繫起來。
我發心將這本書寫成:無論你信仰為何,都會覺得這些教法既重要又有益。同時,我想鼓勵你對這些教法中不太熟悉的方面「保持開放的心」,一如我的老師吉貢.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ul Rinpoche) 常說的。我一直感到,個人最大的成長總是出現在我的心智和心靈感到好奇、而非懷疑的時刻。希望你也用類似的方法來閱讀這本書。
如果我們能學著在今生駕馭不斷流動的過渡,無論我們的世界觀如何,就已為死亡與隨後發生的現象做好了準備。從丘揚.創巴仁波切(Chögyam Trungpa Rinpoche)開始,幾位老師給了我許多教導。我從經驗中了解到,運用這些中陰教法消除了我對死亡大半的恐懼和憂慮。同樣重要的是,這個訓練使我在日常的生活體驗中更有活力、更開放、更有勇氣。這就是我想把這些教法和益處傳遞給你們的理由。
1. 生與死的奇妙之流
這本書是關於死亡的恐懼。說得更準確些,本書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如何處理所有恐懼中最基本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有人把死亡的想法從心中驅逐出境,好似他們會永生。有人告訴自己,活著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就他們看來,死亡等同什麼都沒了。有人執迷於健康和安全,把生活建立在盡量推遲這不可避免的事情。僅有少數人對自己必然死亡,以及由此引發的恐懼,完全敞開心門,並如是生活。
我發現,這樣開放的人反而更能全心生活,更懂得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他們比較不會陷入自我的劇情,因此對他人和整個地球產生了更有益的影響。這些人包括我的老師以及世界上所有精神傳統的聖人。然而,也有許多普通人對死亡既不排斥,也不執著,反而肯定自己終有一天會離開這界,與這種認識和諧同在。
幾年前,我在紐約州萊茵貝克(Reinbeck, New York)的歐米茄學院(Omega Institute)針對這個主題舉辦了一場週末研討會。一位與會者坦率地說,當她第一次聽說我要談論死亡和臨終,她的反應是:「真掃興!」然而,課程結束時,她卻發現這個主題改變了她的生命。因此,我希望分享這些教法,能幫助你面對死亡時更熟悉且自在,更能與以前害怕的事物和諧相處──更能從「真掃興」走向突破。
我第二個密切相關的發心是:向死亡敞開心扉,將幫助你向生命敞開心扉。我在接下來的篇幅中一再重複:死亡不僅僅出現在生命盡頭,死亡其實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生活在生到死、死到生的奇妙之流中。一個經歷的結束是下一個經歷的開始,而這個經歷本身也很快就會結束,引發新的開始,就像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
通常,我們努力以各種方式鞏固經驗,想找到一些能抓得住的東西,任何東西都可以。而這裡的教導反而是放鬆並且放下,此處的訓練是讓我們習慣在這個連續的流動中存在。這種方法可以處理我們對死亡和生命的恐懼,讓它消融。這不是保證;如果事情沒有發生,或者所需時間意外地長,你可不能要求退款。但我一直朝著這個方向慢慢前進,你當然也可以。
我所奉行的大乘佛教傳統,向來在開始任何研讀、修行或善行時,都要思考其深廣的目的。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思惟,與「生死之流」為友,會為我們的周圍環境、生活中其他人,甚至之外的時空,帶來什麽利益?我們也可以反思:若更放鬆面對生死,將如何正面影響我們所遭遇的一切?
混沌理論學家描繪我們的世界是這樣地相互依存:一隻蝴蝶在亞馬遜流域拍打翅膀,會影響歐洲的天氣。我們的心態也像這樣,會影響世界。我們知道自己的心態如何影響周遭的人:如果我們對某人拉長臉,他們就可能對另一個人拉長臉。如果你對他們微笑,他們就會感覺良好,更可能對其他人微笑。同樣地,如果你更加自在地處理生命的瞬逝性和死亡的必然性,這種自在也會傳遞給他人。
我們對自己或他人投入的正能量,會創造出慈心和悲心1的氛圍,然後逐漸蕩漾開來──誰知道蕩漾多遠?我們帶著這樣的想法,便可用最好的自我來探索死亡。最好的自我,是「關切眾生的恐懼和痛苦,並希望救度」的自我。為完成這份發心,我們可以將此一特定的中陰之旅迴向給至少一位正遭遇困難的人,願他安好。你可以先寫下幾個名字,隨時間再增加一些。最後你的名單可能有好幾頁呢。
1. 譯註:慈是與樂,悲是拔苦。
地球上有數以兆計的人需要關懷和支持。我們可以祝願:無論自己的修行取得如何進展,必定能為人們提供所需要的幫助。我們也許只能直接幫助一小部分人,但是把每個人都納入我們的發心當中。
這樣建立我們的出發點,稱為「發菩提心」,即慈悲之心,或如吉貢.康楚仁波切所稱的「覺醒的心態」。我們用佛法教育自己,不僅為了幫助自己,也為了幫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