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問禪:繼程法師的十二堂禪修課

9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至道的簡單生活方式

修學佛法要達到至高無上的「道」,看似困難,可從佛法的理論與實修兩個角度而論,其實是非常簡單的,畢竟再沒什麼比「空」與「無」更簡單了,至於其他理論都是分別有相的,會衍生很多的問題。修行的道本來非常簡單,問題出在人有揀擇、分別的心,如果能真正做到沒有憎愛,並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完成並體驗了「道」。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句話,具有很好的啟發性,讓人知道原來修行並不複雜,甚至可以非常簡單。時下也有很多類似的生活觀,例如提倡「極簡生活」,或是「慢活」、「樂活」,禪眾甚至還有所謂「禪活」的主張,以及現在流行對各種事物練習「斷捨離」。這些觀念與作法都很好,能讓我們更放鬆地過生活。可以說基本上,這些生活觀都是要走向「至道」這種非常簡單的生活方式,包括學佛人也會說,佛法就是一種運用佛理,讓人過得更好、更開心的生活方式。

這些觀念基本上都是正確的,針對這些生活方式的教導與實踐,有時會出現一些問題,因為指導者是針對人們既有的、比較複雜的生活狀態,提出相對的作法,以產生對治與平衡的作用。這樣的方式確實是有作用的,因為當人們習慣了既有的生活模式,就會有很多繁複、雜染的東西藏於其中,例如人很容易因追逐某樣事物不可得而不快樂,一般的對治方法是用更多其他的事物來填補這個不快樂,這就好比用一個秤來秤重,當一邊重了,就加重另一邊來平衡它,可是兩邊都不斷地加重,這樣的處理方式會不會量到最後,整個人就支撐不住了呢?所以,對治與平衡之道,重點在於「減」。

禪修時,我們也提醒大家,無論在禪堂或平日生活,修行的方法就是「減法」,如果某一邊比較重,就將重的這邊減輕,讓秤能夠保持平衡。可是很多人用「減」的方式處理生活,是從外在的角度來看。但是如果斷捨東西送人,心裡卻開始捨不得;或是減了一些舊物,便想加上一些新品……,凡此種種都讓這樣的斷捨離生活潮流,即使看似頗為風行,很多人卻在試了一段時間後,就不了了之。

這都是因為只是停留在外在表象來處理問題,只教導人哪些東西是不需要、該放下的,而沒有教導人在捨放的過程,心該如何與之相應。一旦少了這部分,人是否能真心放下呢?這樣的生活方式又能維持多久呢?畢竟習慣都是長久累積而成的,在累積過程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與障礙,而非得處理這個問題不可。

歸根究柢,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內心,讓外在執著與內心,可以兩邊平衡,在減輕外在執著的同時,心也必須相應。否則,累積的慣性仍在,就無法把問題處理好,即使生活看來是簡化了些,實際上,心仍停留在累積的慣性生活方式,這種簡化就無法持久,可能只是一陣潮流的跟風,潮流過了,慣性還在,心仍會繼續追逐下去。

因此,調心很重要,而依法建立起來的觀念也很重要。〈信心銘〉提醒我們不要有揀擇與分別心,沒有愛憎,而且是洞然明白,整個過程清清楚楚,這在禪修中即是默照。要做到默照,就要從內在去調心,必須具有一個很明確的觀念,知道沒有揀擇、分別的心,即是至道。把握好這一點,我們學習時,就會盡量要求自己做到沒有揀擇與分別。

藉由禪修了解到的默照,是沒有分別、沒有揀擇,沒有貪和瞋的念頭,這就是至道,如此看來,至道好像很容易就能完成,於是緊接著三祖便提醒我們「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這句話非常重要,意指一開始的一點點誤差,到最後就會差得非常遙遠,不可不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