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真正的信仰
心不同,眼也不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金剛經》
  這是佛學裡佛法的五眼,五種眼睛的分類,文字都差不多。都是佛先提出來問,「須菩提!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呢?佛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須菩提就相應地答應世尊: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這是三藏佛經十二種分類之一種,「自說」,就是佛祖他自己開始講,不是人家提出來問的。
  南懷瑾先生說,《金剛經》這裡沒有講「佛」字,而講「如來」。「如來」這個名詞代表形而上的道體,一切眾生同於諸佛菩薩心性之體,就是生命的根源。他說這個裡頭有五種功能,所以叫做五眼。
  聽了南懷瑾通暢的解法,我歸納之:人有身體的肉眼、魂的心眼以及靈裡的天眼。這三眼在筆者看來正對應黃龍三關的山水之境:在肉眼看來,見山就是山,見水就是水:在心眼看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在天眼看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人生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以上雖是三種不同角度的分法,卻暗藏共同的道理。能提供我們人生很多新的啟示。
  道家的《陰符經》就說:眼者心之機。肉眼跟心是連帶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經典,心與眼同論,在講到心的道理時,先提到眼。譬如儒家亞聖孟子講到觀察人,特別要觀察眼睛。
  肉眼為父母所生,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眼睛。眼是心的開關,肉眼能看見物質世界,我們一切的感覺、知覺,都經由它而來。所以心與眼的關係非常密切。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雙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因為有人是散光,有人是近視,有人是一隻眼睛近視,一隻眼睛散光,有人是色盲,各式各樣不同。一切眾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有句俗話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樣。世界上的人類,沒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說明世界上的人,心裡想法也沒有相同的,眼睛的看法,也沒有盡相同的。
  肉眼牽連著我們的心眼,我們的心眼若放寬了,肉眼也就能見到美妙的禪境。但超越肉眼和心眼的則是天眼,心眼太狹隘,就會矇蔽我們的天眼。佛教塑像表現天眼,是把塑的佛像多塑一隻眼睛,以代表天眼,也代表了慧眼。天眼對接的是真理的光。天眼能見肉眼所不能見,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質世界的,譬如說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於看到其他的世界。
  天眼不是多長出一隻眼睛來,是肉眼的本身,有了另一種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與我們普通人一樣,但是他自然會看到多重的世界。
  肉眼是觀看物質世界通常的現象,天眼則能夠透視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世界;所以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當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極點時,可以穿過一切物理的障礙,就是所謂的神通。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