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心自寧
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堪稱是那個時代皇帝中最具道德修養的一位。
梁武帝曾經親自開堂講解《般若經》與《涅槃經》,並且深深以此為驕傲。因此,當他會見遠從天竺來到中國的菩提達摩(達摩祖師)之時,不免露出一種得意自滿的神情。當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曰:「自從朕即位以來,建了不少的佛寺,印了不少的經典,也供養過僧尼不可勝數,您認為我的功德有多少了呢?」
「毫無功德可言。」達摩祖師冷冷地回答。
聽到這個回答,梁武帝大吃一驚,於是便趕忙地轉變話題:「什麼是最高的真理?」
「沒有最高的真理。」達摩答道。
梁武帝又問:「如果這樣,現在面朕的又是誰?」
「不認識。」達摩說。
讀到這裏,彷彿見到了梁武帝驚惶失措的神色。梁武帝自認為造寺、寫經、供僧等所累積的功德必然不小,因此希望藉著達摩祖師給予肯定和讚美。沒想到達摩祖師以冷淡的態度對他說「並無功德」,一口便否定了一切。
達摩回答無功德,乃是用遮斷的手法,使對方瞭解這些所謂的功德,乃是世間小小的因果報應,如果自以為是了不起的成就,反而變成了欲望之因。因此達摩的回答,並非完全否定了造寺、寫經、供僧的價值,而是為了打破梁武帝對佈施功德的執著,使他能夠更加往上提升。
由於梁武帝篤信佛教,廣建寺院,禮遇僧侶,使得當時的首都(建康)成為各地的僧侶們聚集遊學之地。因為梁武帝將財力過度地耗費在保護佛教上,而被指責為財政窘迫、國力衰退的原因。這又謂何功德?
以物悟道
有一個國王生性好鬥,傲慢不羈,以自己為尊。但又有心向佛,可自己卻難以平心修行。
他有一個嗜好就是鬥雞。於是將鬥雞命令一位得道高僧馴養,想從其中有所得獲。
一日,國王問高僧:「和尚,現已多日,雞可養好?」
高僧回答:「還沒,現在雞還驕傲自大,難以控制。」
國王心中自知是在說他,於是回去平和幾日再來詢問。
「高僧,現在此雞可養好?」
「還不行,它們一聽到聲音,就驚慌起來。」高僧答到。
於是國王又回去平和心態,幾日後又問:「現在可否?」
高僧又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此次國王已有所頓悟,又過幾日來問:「師父最近可否安康?」
高僧問:「陛下可否要問鬥雞如何?」
「已經無所謂了,朕現在已經不再鬥雞,此來是想探望師父,更為尋求為事之道。」國王平和地回答。
高僧笑道:「差不多了,它們都已達到了『望之似木雞』的最高境界。」
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堪稱是那個時代皇帝中最具道德修養的一位。
梁武帝曾經親自開堂講解《般若經》與《涅槃經》,並且深深以此為驕傲。因此,當他會見遠從天竺來到中國的菩提達摩(達摩祖師)之時,不免露出一種得意自滿的神情。當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曰:「自從朕即位以來,建了不少的佛寺,印了不少的經典,也供養過僧尼不可勝數,您認為我的功德有多少了呢?」
「毫無功德可言。」達摩祖師冷冷地回答。
聽到這個回答,梁武帝大吃一驚,於是便趕忙地轉變話題:「什麼是最高的真理?」
「沒有最高的真理。」達摩答道。
梁武帝又問:「如果這樣,現在面朕的又是誰?」
「不認識。」達摩說。
讀到這裏,彷彿見到了梁武帝驚惶失措的神色。梁武帝自認為造寺、寫經、供僧等所累積的功德必然不小,因此希望藉著達摩祖師給予肯定和讚美。沒想到達摩祖師以冷淡的態度對他說「並無功德」,一口便否定了一切。
達摩回答無功德,乃是用遮斷的手法,使對方瞭解這些所謂的功德,乃是世間小小的因果報應,如果自以為是了不起的成就,反而變成了欲望之因。因此達摩的回答,並非完全否定了造寺、寫經、供僧的價值,而是為了打破梁武帝對佈施功德的執著,使他能夠更加往上提升。
由於梁武帝篤信佛教,廣建寺院,禮遇僧侶,使得當時的首都(建康)成為各地的僧侶們聚集遊學之地。因為梁武帝將財力過度地耗費在保護佛教上,而被指責為財政窘迫、國力衰退的原因。這又謂何功德?
以物悟道
有一個國王生性好鬥,傲慢不羈,以自己為尊。但又有心向佛,可自己卻難以平心修行。
他有一個嗜好就是鬥雞。於是將鬥雞命令一位得道高僧馴養,想從其中有所得獲。
一日,國王問高僧:「和尚,現已多日,雞可養好?」
高僧回答:「還沒,現在雞還驕傲自大,難以控制。」
國王心中自知是在說他,於是回去平和幾日再來詢問。
「高僧,現在此雞可養好?」
「還不行,它們一聽到聲音,就驚慌起來。」高僧答到。
於是國王又回去平和心態,幾日後又問:「現在可否?」
高僧又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此次國王已有所頓悟,又過幾日來問:「師父最近可否安康?」
高僧問:「陛下可否要問鬥雞如何?」
「已經無所謂了,朕現在已經不再鬥雞,此來是想探望師父,更為尋求為事之道。」國王平和地回答。
高僧笑道:「差不多了,它們都已達到了『望之似木雞』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