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
訂做更好的來生
本書透過人人易懂的淺白文字,傳達萃取自藏傳佛教數千年的深刻智慧。我主要的目的在於揭示這些教法,它們不僅可以療癒我們對死亡與臨終的痛苦與迷惘,也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究竟平靜與喜樂的覺證目的,不僅為了今生,也為了死亡與來生。
佛法教導我們各種方法,為死亡的未知情況做準備,並且從其中獲得最大的效益,而許多證悟實諦的大成就者對此也多有論述。在死亡與死後的領域中,藏傳佛法具有一些最詳盡的法教,而著名的《西藏生死書》不過是其中之一。事實上,一切的佛法皆在於認出並改善生命、死亡以及來生的境況。因此,這本書取材自眾多不同的經典,以及從我的上師們得到的直接傳授,還有我在面對大成就者、密友、陌生人的死亡的第一手經驗。
■西藏的智慧法教
藏傳佛教將輪迴中的旅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1.此生
2.臨終
3.瞥見心的究竟本質和它的光明境相
4.中陰:介於死後與投生中間的過渡時期。
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別總結此四個時期。為了描繪死亡與中陰的經驗,我廣泛引用「還陽者」(藏文:delogs)的歷史記錄。這些還陽者的經驗與當代西方文獻中瀕臨死亡者的經驗,往往有著極為明顯的類似之處。由於我引用的中陰文獻所佔的篇幅最長,所以我特別將整個第五章編排為「中陰的故事」,專門講述死後在地獄或樂土中不尋常的旅程。
在中陰的尾聲,我們為何、從何處,以及如何投生到不同的境域呢?第六章「投生」針對這些問題提供我們一個路徑圖,幫助我們避免投生惡道,教導我們如何選擇正確的投生處,例如投生到快樂的天堂,也就是所謂的淨土。
淨土為天界諸佛的住所,而諸佛為智慧和慈悲的體現。西藏的臨終和度亡儀軌,通常涉及對這些佛和淨土的虔誠觀修,而佛和淨土是加持與力量的來源。在本書中,我們將專注於最廣為人知的觀修對象之一—阿彌陀佛(無量光佛)。憶念並祈請阿彌陀佛,能令亡者投生到大平靜與大樂的極樂淨土。第七章「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則根據佛經的記載,呈現對此加持之源的傳神描述。
在幫助臨終者和亡者度過死亡和來生上,隨侍的生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第八章「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提供家屬、隨侍的生者、助手與照料者一些實用的指南,無論他們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
想要更深入此西藏傳統的讀者,第九章「 臨終和度亡法事」描述的是西藏東部僧眾為臨終者和亡者修持的傳統儀軌,而這即是我成長和接受藏傳佛教寧瑪派訓練的地方。本書的最後,我以簡短的第十章來總結我的一些想法。
我將進一步的佛法內容收錄在兩個附錄中,因為它較為技術性一點,是一些非常簡單但重要的儀軌,可以由僧人或助手為臨終者或亡者修持。
附錄A「禪修投生極樂淨土四因」,是常見的佛教觀修法,內附藏文與解釋。附錄B「佛教密宗八部度亡儀軌」是八項重要的修法,附藏文與解釋。附錄B 還收錄許多讀者感興趣的破瓦法(遷識法)的解釋,而破瓦法是將臨終者(臨終者自修或是我們為他而修)的心識遷往佛淨土的一項特殊修法。
■一些個人的想法
就某種意義而言,本書是我心愛的孩子,這是由於我匯集於此的法教的珍貴。對某些人來說,本書或許不像西藏學術的傳統著作那樣,通常充斥著專有名詞和艱深的哲學預設。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它可能看似缺乏西方學者認為必備的科學證據。但我所關心的不在於試著回答這類的異議。我的目的和願望,是在保存原本法教的正統精華的前提下,讓所有
的讀者盡可能地受用此資訊,無論他們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
引發我著作此書的原因有幾個:25年前,我剛到美國時,我許多的西方朋友正為完成學業、找工作、找對象而奮鬥;但如今,他們有些人正面對疾病與死亡—而我自己也是如此。此私人的理由,便是我著作此書的部份原因。
身為一名佛教徒,我所受到的教育是,我們學習和努力的目標,是為提升自他的生命與死亡。我之前的兩本著作《心靈神醫》(The Healing Power of Mind)和《無盡的療癒》(Boundless Healing),主要談的是療癒此生的疾病。生命重要且珍貴,我們必須善護之;而既然死亡是我們通往無量來生的門戶,我們不也要特別關注死亡嗎?所以此書《臨終寶典》便在指導我們以信心面對死亡,確保一個快樂的來生,並且也幫助他人達到同樣的目標。而這,也是療癒的一種形式。
我從小成長於西藏東部著名的多竹千寺(Dodrupchen Monastery),在大成就者喀拉堪布和其他明智的上師座下,蒙受他們慈愛的佛學教導。他們教育和訓練我的,是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學術和實修成就的傳統,而這也是他們從未稍歇的修持。在過著最充實的日子的同時,他們總是在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因為他們瞭解生命的短暫、死亡的必然,以及死後的遭遇對來世極為重要。他們總是熱忱地幫助他人改善生命、預備死亡。
我們的寺院位於深邃的峽谷,在崇山峻嶺的圍繞下,它是世上最與世隔絕的社群之一。在我童稚的心靈中,我深信我們的寺院是一個永遠平靜與快樂的避難所,它神聖的存在,沒有任何力量能夠碰觸它的一磚一瓦。但我卻錯了,在政治紛亂的撼動下,我們的生活從此永遠改觀。數百年來充滿生命力的寺院修行生活傳統,倏然而止,我們被迫逃亡。寺院殊勝的上師之一怙主多竹千仁波切,他具有本然智慧的特別天賦,我們幾個人在他的指示下,橫越雪域西藏,跋涉一千多英哩,逃到印度,成為難民。
在看到世界各地政治、軍事和社會的衝突和暴力,對人們形成身心上的痛苦時,我們很難不把它歸咎於他人。雖然譴責他人可能帶來滿足感,或讓我們覺得正義獲得伸張,但佛教堅決認為,生命中的不幸,是我們自己過去行為的後果,所以只是責備他人無助於問題的匡正。這樣的見解不是一種自責的遊戲—情緒化地將憤怒指向自身,而沒有指向真正的原因—而是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唯有在承擔這樣的責任後,我們才能為自己掌舵,在輪迴業力的旅途中,開始真正指引自己。
在印度,我像其他許多的難民一樣,親身體驗到人們的慇懃款待,他們毫不保留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一切。如此盛情的美妙經驗,甚至在40年後的今天,仍然令我難忘,而能夠自由自在地祈禱,這對於那些內心受到創傷的人來說,尤其令人感到安慰。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適應了這個新天地的複雜文化和價值。如果獲得允許,年輕人心靈上的創傷,就像是他們身體上的創傷一樣,比較容易癒合,因此,我倖存了下來,沒有任何留下任何永恆的傷口。
我先後以難民和大學教授的身份,在印度度過22個年頭,我非常感恩並珍惜這樣的幸運。接下來超過24年的光陰,我得以在美國極為舒適的環境中,從事如甘露的佛法工作。自由世界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不僅豐富了我每天的生活,也讓我的靈性之旅更具深度和廣度。
但現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太強,令人難以抗拒。時光飛逝,如閃電一般,甚至在我瞭解到所發生的事情,或是能夠好好地享受它之前,日子便已消逝無蹤。在此珍貴的人生中,許多黃金機會就此擦身而過,永遠無法再遇。但生命的每一步都是重要的挑戰,珍貴的分分秒秒,都是真實的加持之源。我得以保存自己辛勤耕耘的許多珍貴成果,以及迴向於未來的功德,這完全歸功於許多上師與朋友的善心協助。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擷取的是我在西藏獲得的甚深智慧法教,以及我從那裡的痛苦經歷所獲得的教訓。但是,如果沒有我在西藏境外的生活經驗—物質的優渥、多元化的知識以及與誘惑角力,這本書將永遠無法誕生。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邁向未知的旅途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我自己,以及許多其他有緣運用它的人。
訂做更好的來生
本書透過人人易懂的淺白文字,傳達萃取自藏傳佛教數千年的深刻智慧。我主要的目的在於揭示這些教法,它們不僅可以療癒我們對死亡與臨終的痛苦與迷惘,也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究竟平靜與喜樂的覺證目的,不僅為了今生,也為了死亡與來生。
佛法教導我們各種方法,為死亡的未知情況做準備,並且從其中獲得最大的效益,而許多證悟實諦的大成就者對此也多有論述。在死亡與死後的領域中,藏傳佛法具有一些最詳盡的法教,而著名的《西藏生死書》不過是其中之一。事實上,一切的佛法皆在於認出並改善生命、死亡以及來生的境況。因此,這本書取材自眾多不同的經典,以及從我的上師們得到的直接傳授,還有我在面對大成就者、密友、陌生人的死亡的第一手經驗。
■西藏的智慧法教
藏傳佛教將輪迴中的旅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1.此生
2.臨終
3.瞥見心的究竟本質和它的光明境相
4.中陰:介於死後與投生中間的過渡時期。
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別總結此四個時期。為了描繪死亡與中陰的經驗,我廣泛引用「還陽者」(藏文:delogs)的歷史記錄。這些還陽者的經驗與當代西方文獻中瀕臨死亡者的經驗,往往有著極為明顯的類似之處。由於我引用的中陰文獻所佔的篇幅最長,所以我特別將整個第五章編排為「中陰的故事」,專門講述死後在地獄或樂土中不尋常的旅程。
在中陰的尾聲,我們為何、從何處,以及如何投生到不同的境域呢?第六章「投生」針對這些問題提供我們一個路徑圖,幫助我們避免投生惡道,教導我們如何選擇正確的投生處,例如投生到快樂的天堂,也就是所謂的淨土。
淨土為天界諸佛的住所,而諸佛為智慧和慈悲的體現。西藏的臨終和度亡儀軌,通常涉及對這些佛和淨土的虔誠觀修,而佛和淨土是加持與力量的來源。在本書中,我們將專注於最廣為人知的觀修對象之一—阿彌陀佛(無量光佛)。憶念並祈請阿彌陀佛,能令亡者投生到大平靜與大樂的極樂淨土。第七章「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則根據佛經的記載,呈現對此加持之源的傳神描述。
在幫助臨終者和亡者度過死亡和來生上,隨侍的生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第八章「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提供家屬、隨侍的生者、助手與照料者一些實用的指南,無論他們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
想要更深入此西藏傳統的讀者,第九章「 臨終和度亡法事」描述的是西藏東部僧眾為臨終者和亡者修持的傳統儀軌,而這即是我成長和接受藏傳佛教寧瑪派訓練的地方。本書的最後,我以簡短的第十章來總結我的一些想法。
我將進一步的佛法內容收錄在兩個附錄中,因為它較為技術性一點,是一些非常簡單但重要的儀軌,可以由僧人或助手為臨終者或亡者修持。
附錄A「禪修投生極樂淨土四因」,是常見的佛教觀修法,內附藏文與解釋。附錄B「佛教密宗八部度亡儀軌」是八項重要的修法,附藏文與解釋。附錄B 還收錄許多讀者感興趣的破瓦法(遷識法)的解釋,而破瓦法是將臨終者(臨終者自修或是我們為他而修)的心識遷往佛淨土的一項特殊修法。
■一些個人的想法
就某種意義而言,本書是我心愛的孩子,這是由於我匯集於此的法教的珍貴。對某些人來說,本書或許不像西藏學術的傳統著作那樣,通常充斥著專有名詞和艱深的哲學預設。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它可能看似缺乏西方學者認為必備的科學證據。但我所關心的不在於試著回答這類的異議。我的目的和願望,是在保存原本法教的正統精華的前提下,讓所有
的讀者盡可能地受用此資訊,無論他們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
引發我著作此書的原因有幾個:25年前,我剛到美國時,我許多的西方朋友正為完成學業、找工作、找對象而奮鬥;但如今,他們有些人正面對疾病與死亡—而我自己也是如此。此私人的理由,便是我著作此書的部份原因。
身為一名佛教徒,我所受到的教育是,我們學習和努力的目標,是為提升自他的生命與死亡。我之前的兩本著作《心靈神醫》(The Healing Power of Mind)和《無盡的療癒》(Boundless Healing),主要談的是療癒此生的疾病。生命重要且珍貴,我們必須善護之;而既然死亡是我們通往無量來生的門戶,我們不也要特別關注死亡嗎?所以此書《臨終寶典》便在指導我們以信心面對死亡,確保一個快樂的來生,並且也幫助他人達到同樣的目標。而這,也是療癒的一種形式。
我從小成長於西藏東部著名的多竹千寺(Dodrupchen Monastery),在大成就者喀拉堪布和其他明智的上師座下,蒙受他們慈愛的佛學教導。他們教育和訓練我的,是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學術和實修成就的傳統,而這也是他們從未稍歇的修持。在過著最充實的日子的同時,他們總是在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因為他們瞭解生命的短暫、死亡的必然,以及死後的遭遇對來世極為重要。他們總是熱忱地幫助他人改善生命、預備死亡。
我們的寺院位於深邃的峽谷,在崇山峻嶺的圍繞下,它是世上最與世隔絕的社群之一。在我童稚的心靈中,我深信我們的寺院是一個永遠平靜與快樂的避難所,它神聖的存在,沒有任何力量能夠碰觸它的一磚一瓦。但我卻錯了,在政治紛亂的撼動下,我們的生活從此永遠改觀。數百年來充滿生命力的寺院修行生活傳統,倏然而止,我們被迫逃亡。寺院殊勝的上師之一怙主多竹千仁波切,他具有本然智慧的特別天賦,我們幾個人在他的指示下,橫越雪域西藏,跋涉一千多英哩,逃到印度,成為難民。
在看到世界各地政治、軍事和社會的衝突和暴力,對人們形成身心上的痛苦時,我們很難不把它歸咎於他人。雖然譴責他人可能帶來滿足感,或讓我們覺得正義獲得伸張,但佛教堅決認為,生命中的不幸,是我們自己過去行為的後果,所以只是責備他人無助於問題的匡正。這樣的見解不是一種自責的遊戲—情緒化地將憤怒指向自身,而沒有指向真正的原因—而是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唯有在承擔這樣的責任後,我們才能為自己掌舵,在輪迴業力的旅途中,開始真正指引自己。
在印度,我像其他許多的難民一樣,親身體驗到人們的慇懃款待,他們毫不保留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一切。如此盛情的美妙經驗,甚至在40年後的今天,仍然令我難忘,而能夠自由自在地祈禱,這對於那些內心受到創傷的人來說,尤其令人感到安慰。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適應了這個新天地的複雜文化和價值。如果獲得允許,年輕人心靈上的創傷,就像是他們身體上的創傷一樣,比較容易癒合,因此,我倖存了下來,沒有任何留下任何永恆的傷口。
我先後以難民和大學教授的身份,在印度度過22個年頭,我非常感恩並珍惜這樣的幸運。接下來超過24年的光陰,我得以在美國極為舒適的環境中,從事如甘露的佛法工作。自由世界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不僅豐富了我每天的生活,也讓我的靈性之旅更具深度和廣度。
但現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太強,令人難以抗拒。時光飛逝,如閃電一般,甚至在我瞭解到所發生的事情,或是能夠好好地享受它之前,日子便已消逝無蹤。在此珍貴的人生中,許多黃金機會就此擦身而過,永遠無法再遇。但生命的每一步都是重要的挑戰,珍貴的分分秒秒,都是真實的加持之源。我得以保存自己辛勤耕耘的許多珍貴成果,以及迴向於未來的功德,這完全歸功於許多上師與朋友的善心協助。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擷取的是我在西藏獲得的甚深智慧法教,以及我從那裡的痛苦經歷所獲得的教訓。但是,如果沒有我在西藏境外的生活經驗—物質的優渥、多元化的知識以及與誘惑角力,這本書將永遠無法誕生。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邁向未知的旅途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我自己,以及許多其他有緣運用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