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所有煩惱萌生之處

▌「這也想要, 那也想要」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各位對佛教抱持著什麼樣的印象呢?
「是那個誦唸南無阿彌陀佛,信奉釋迦牟尼這位神明的宗教吧?」
想必有人是這樣想的。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真正的佛教並非是一種只會向神明祈禱、依賴佛陀的宗教。

我在本書一開頭也曾稍微提及,佛教關注的主題是「心」。
觀照自己內心的念頭,設法減少每個人心中都有的煩惱和痛苦,為了更快活過日子而不斷努力──這是佛陀闡述過的教誨,換言之,就是佛教的本質。
佛教不是立基於神明,而是立基於自己。這一點可說是與其他宗教相當不同的地方。
人都有欲望,而佛陀發現,欲望愈大痛苦也就愈大。
「我想進好學校念書,進好公司上班。」
「我想跟條件優秀的好對象結婚。」
「我想賺很多錢,住豪宅過上奢華的生活。」
在現代來說就像是這些欲望。

人們時常認為只要滿足這些欲望,自己就會獲得幸福。但欲望是無止盡的。即使滿足其中一項欲望了,依然會「這也想要,那也想要」,又開始渴求其他事物,不自覺與他人比較,變得想要「更多」。然後,這個「想要更多」的心念就會帶來更多的痛苦。
佛陀發現一件事—一個人如果一直向外尋求痛苦的原因,痛苦就不會消失,自然也沒辦法感到幸福。

佛陀說,如果真心想獲得幸福,必須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內在(心),付出努力一步步整頓自己的想法。
換句話說,只要能跨越「自己心中那道牆」,放下煩憂,就能過上內心更平靜的生活。

●獲得幸福的提示就在「你的心」

這裡說的「努力」,和我們平常認為的那種努力稍有不同。我們之中有許多人,正為了獲得前面列舉出的那些「好○○」而拚命努力,例如,努力賺取比別人更多的財富、過上富裕生活而在努力,或者從小就被教育「要為此努力」。
我不會說那全是錯的,只是,這種透過外在事物來尋求幸福,並以此為寄託的生存方式,內心很容易因「 想要更多」而產生痛苦。
佛教的宗旨則不同,佛教是要人安頓內心,「為放下心裡面的痛苦而努力」。
而佛陀揭示了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及路徑。
「人生一切皆苦。換言之,一切都始於苦,我們只能接受這件事。為此,我們要培養智慧,化解內心的苦澀,開朗快意地活下去。活著,就是一連串的苦。既然逃不過老病死的苦惱,倒不如徹底看清現實,豁達面對人生大小事,盡量活得盡興歡快,不是嗎?」
簡單來說,佛陀留下了這樣的訊息。

佛教並不是宣揚「只要遵從神的教誨就能獲得幸福」、「只要相信○○就會得救」的宗教,而是「只要這樣思考,這樣去實踐,就能放下煩惱及痛苦」的思考方式及實踐法則。
我會在第五章說明,佛教針對痛苦的處方籤是:「捨棄惡念及負面情緒(這不善心所),培養善念及正面情感(善心所)。」
不是對症治療,而是對因治療(著重治本的根本療法)。當然,要全部實踐並不容易,但只要做到其中的一點點,一個比此刻更輕鬆自在的世界就會在你眼前展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