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喜悅,比快樂大得多。人們時常覺得要靠外在環境才會得到快樂,喜悅卻不必。──德斯蒙德.圖圖一世大主教(Archbishop Desmond Tutu)
我來自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成長於海拔一萬五千英呎的綠色高原山谷中。我們從一個草原游牧到另一個草原,住在一個犛牛毛編織的大帳篷裡,那時我幫忙照料家中的牲口──主要是犛牛和綿羊。當我們家人需要與其他牧民聯絡或者要進城時,都靠騎馬完成。如今,我與人溝通的方式和你一樣:我用智慧型手機、平板和筆記型電腦。一年當中,我仍有很多時間待在西藏,但我也在美國擁有一處住所;此外,我還前往世界各地講授佛法。在所有這些地點,包括西藏,我都需要使用電子設備。
正如你所猜測的,儘管我的成長背景特殊,但我完全融入了如今這個被數位科技綁在一起的現代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與數位世界的連結越來越緊密,越來越依賴它。我發現這種科技化的生活型態有兩個面向:一方面,網際網路和其他數位連結的廣大應用範圍與高速度,讓我輕而易舉就能比從前處理更多的事情。然而,許多人已經察覺,這個科技也會帶來許多困擾和干擾,從而大幅削弱了其優勢。
因此,將數位世界融入我生活的同時,我採用自幼學習的那套佛教修行方法,迎向生活中出現的挑戰。這樣做,我得以保持一個平靜有序的生活型態,對於我心境的平和和生產力都有幫助。雖然我並不在公司任職,不需要向某位老闆或經理負責,但我的生活很活躍;我參與許多專案計畫,必須與許多個人或團體保持聯繫。所以,我了解你們當中許多人,都受困在以數位設備和人互動所感受到的巨大壓力和緊張,包括我的學生、朋友和熟人們。我們都知道,這種數位焦慮在現今的世界已變得越來越普遍。我認為其主要因素分為兩方面──外在的和內在的。數位科技對我們心靈的影響,以外在方面來說,是數位設備本身的節奏。此處所指,並不僅限於你手上握的手機或桌上面對著你的筆記型電腦。這些設備經過脈衝電子網絡連結到數以百萬計的類似設備,更遑論衛星、大型主機和行動通訊基地台等等。我們經由各種方式,和這個繚亂的電網以及數十億使用者連結在一起,即使把手機和電腦關機,我們知道它仍在那裡呼叫著、振動著,給我們留下訊息與推播。既然操控著我們電子設備的許多程式屬於商業行為,這些應用程式(以下簡稱apps)被設計成盡可能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們使用的apps 越多,隨著我們瀏覽、購物、聊天和下載,投入其中的機會就越大。如果我們使用這些設備經營事業,像許多人必須做的那樣,我們可能會感覺自己必須隨時待命。那會製造出壓力、焦慮和疲憊。
關於與數位科技的內在聯繫,則因人而異。我們的內在生命與個人心理狀態,源自我們的整體經驗。我們都在父母、親人、師長、教練、朋友等引導下,走過童年、青春期和成年期。我們都受到自己的文化背景、學校、雇主、信仰、政府、經濟、媒體和政策的影響。這一切塑造出我們的特徵與行為模式。而在今日的世界中,我們的內在生命和數位媒體世界充分交織在一起。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上的apps,將我們與朋友、約會、商務、交通、娛樂、外賣、研究──嗯,可以說一切的一切──都連接在一起。這是一條雙向道:我們向需要的或受到吸引的apps 與程式靠近,然後數位媒體追蹤我們的習慣,獲取我們的數據,並依據這些數據向我們靠近。我們深陷這種「給與取」之中,以至於對許多人來說,只是短暫地停止與數位設備接觸,就會產生孤獨感,以及「錯失了什麼」的恐懼感。如果我們的成長過程包含某些制約化的慣性模式,以至於當遇到某特定對象或處境時,會使我們不安與痛苦,那麼,數位連結甚至可能會放大這種痛苦。
為了將和諧帶入生活的內在與外在面向,我們需要仔細檢視等式的兩端,看看能否做點正向的改變。這樣檢視時,我們很快便發現,思想與情緒的內在世界驅動我們對數位渴求的程度,並不亞於數位通訊本質上會驅使我們分心的程度。當我們探索可用來控制自己數位使用狀況之策略時,將會發現:把我們持續黏在螢幕、觸控板和按鍵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隱性內在渴求。
經由這樣的探索,我們可能也會發現,內在與外在對於數位世界的投入正在限縮著我們。所有人追求的,當然都是快樂,不是嗎?但是現代生活型態讓我們快樂嗎?仔細思考:目前的生活方式是否帶來了我們所希求的回報呢?如果是的話,這些回報──成就、收入水平、知名度、社交網絡和人際關係──是否讓我們深深感到快樂呢?
當我說「深深感到快樂」時,我指的是一種來自內心的喜悅、滿足和幸福感,而並不僅僅是因為外在條件滿足的結果。加薪和升職或許讓你歡喜雀躍、引吭高歌。那很好啊!但有時,不需要外在的原因,我們也會感到快樂,單單是活著就讓我們感覺良好。我們需要更多這種快樂!
這種純正、真實的快樂,就像花兒需要一座被精心照料的寬闊花園才能蓬勃綻放。若以數位環境的外在與內在面向來說,我們需要一些精神和情緒的空間,讓我們有呼吸與成長的餘裕,那樣智慧才得以發展,從而了解快樂真正的內在原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朝著那個方向前進,綻放出花朵。
本書所提供的修行方法和建議,有助於掃除影響我們在事業和人際關係中前進的障礙和干擾。我們需要空間來把事情做得更好,當面對生活中各種繁瑣事務時,這些方法能夠有效地導航。但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只是為了「成功」,那就太可惜了。西藏佛教徒採用這些修行方法來達到真正的快樂與生命的圓滿,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因此我希望你們採行這些法門的時候,同樣也能秉持著這個更遠大的目標。
旅程規畫
這本書有點像是一段飛行旅程。第一部分,我們起程,首先沿著跑道滑行,然後升空,簡略探索人類與數位之間的介面,因為那是今日生活不可忽略的一環。我們如何規畫生活?我們的行為如何受到這些科技的制約?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例如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則以相當類似的情況影響著大多數人。手機多大程度地把我們凝聚在一起,使生活變得更容易?它又如何把我們彼此分隔,並帶著干擾入侵?它在哪些方面增進了我們的自由與快樂,又在哪裡限縮了我們?
第二部分帶著我們深入雲霄。許多人每天經歷著過量的數位活動,就像被厚厚的雲層覆蓋著。我們接收到的電話、訊息和各種推播,以它們的速度和頻率捆綁住我們,模糊掉我們心的明性 (clarity)。在第一部分,我們從現代生活中的個人與電子兩方面進行檢視,描繪出一個基本圖像。第二部分,我將介紹一些佛教的修行方法,幫助我們放鬆一些。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這包含一套全新的工具,這套工具運用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發現效果極為良好。運用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得到更大的自由度,選擇如何經營我們的生活,然後朝向內心更平和的方向移動,減少不必要之干擾。我們對於自己的慣性模式將有一些具洞察力的發現,注意到它們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從而投入能帶給我們更大的和諧與自由度的修行。
在第三部分,我們上升到雲層之上,享受無雲的藍天。我們檢視快樂與痛苦的本質,並探討我們的虛擬真實之更深層意涵,那是將生命中一切事物連結在一起的相互依存性(interdependence)。這些見解將作為通往第四部分的橋梁,在那兒我們將翱翔入虛空。我將邀請你探索一些或許你早就好奇的更深層議題,包括智慧的本質、業的問題,以及慈心(loving-kindness)和悲心(compassion)的重要性等。
然後,在最後一章〈內在與外在的生態學〉中,我們名副其實地「回到地球」,把重點放在探討我們所住的星球及家園。當今環境中的困境如何與我們的內在世界連結?我們又該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療癒地球呢?
我們的內在生命和數位通訊世界可以和諧地交融,但也可能會互相衝撞,帶來壓力、焦慮、紛擾與痛苦。本書旨在對這兩個世界建立一個清晰的認知,可以因此減少受苦,加深我們的快樂幸福。
【第一部分 在散亂的魔咒下】
第一章 數位時代,我們如何生活?
我相信大家都同意,每個人都希望在生活中擁有快樂,並且避開受苦。我不知道如今我們追求快樂是否較以往更為困難,但我確信,除了人類生活中一般遭遇到的問題之外,在我們剛開始了解、正學著配合的「生命之舞」之上,如今的數位通訊世界又增添了新的扭腰與旋轉等複雜舞步。而且,它還一直不斷在增加。
要能充分領略目前的處境,我們需要一些視野。為了看清我們將去往何方,重要的是先了解我們是如何來到這裡的。我們已經如此習慣於匆匆忙忙、緊密連結的現代生活型態,以至於往往忽略了其前後背景。不久之前,美國、德國和中國等現代化國家仍然以農業為主。大多數的人住在鄉間。然後,新科技改變了農業,農民搬到了城市,生活步調加快,而且變得更複雜。好像前一天我們還是家庭農場中悠閒的農夫,隔一天,同一個家庭已在掙扎著適應城市生活。
數位科技的狀況也類似,三十年前,它的巨大影響力才剛開始形成,漸漸地一切都變得更快、更複雜。由於數位產業受到創新所驅動,其速度和複雜度總是不斷地增加。而僅僅因為硬體和軟體屬於「電子」的東西,並不表示人類真的能與數位科技區隔開來,好像我們只是使用著機器,就像作家敲打著鍵盤打字一樣。現今的科技設備和軟體是人類心智的創作物與展現,它們源於心的創造性和原創力。科技研究人員、商人和軍方將它們引進人類社會,而似乎已經成為我們身體與心靈的一個新的延伸。我們創造新的硬體和軟體,但隨著它們對人類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面向造成影響,我們被迫去適應它們──玩它們的遊戲,跳它們的舞。
讓我以一個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舉一種大眾化的競技運動為例。可以是任何一種運動,在此我選擇足球,因為它很容易描述,即使你不是一名球員或是球迷也不難弄懂。雙方球隊各有十一名球員,球場的兩端各設有一個帶網的球門,比賽以一顆足球展開,誰把足球踢入或用頭頂入球門可得一分。雖然比賽還涉及許多複雜的招術和策略,但基本上就是這麼簡單。
現在假設球員進入球場,並被告知會同時使用兩顆足球。然後中場之後,第三顆足球又加進來。下一場比賽,在缺乏足夠預警的情況下,有更多的球、球員、球門加進來,場地的空間被壓縮了。球員們別無選擇,他們必須適應這些改變。這很貼切地描述了我們如今生活在數位世界中的狀況。在巨大的、持續變遷的反饋迴路中,我們和電子產品是夥伴關係:我們拉扯它們,它們拉扯我們。然而,我們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描述我們的「數位生活困境」之最佳詞語是干擾(distraction)。試著比較一支普通的有線電話──落伍的科技產品──和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差異。這支老式的「傻瓜電話」待在原地不動,它只有一個功能:打電話。當你不在家或是離開辦公室而錯過一通來電時,如果這通電話有重要性,對方會再撥過來或在答錄機上留言。我們與電話之間有一點區隔,這會有一種輕鬆感。我們無法把有線電話放入口袋或錢包,讓它跟著我們到處跑。當我們開車、搭公車、散步或與朋友家人在餐廳享用大餐時,我們不會被打斷。同樣地,直到大約一九九〇年之前,大多數人的家中並沒有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Apple Watch 都尚未問世。當然,某些現代化國家在那時生活節奏已經很快了,可以用「老鼠賽跑」來形容。但是較之今日,當年的喘息空間還是多得多。
現在已經很難想像過往那種日子,那是許多年輕人從未經歷過的古老類比世界。如今,對許多人來說,不斷在手機上進行這樣或那樣的交流似乎順理成章。即使沒有實際通話,也不斷有簡訊、通知、廣告或動態消息等湧入。或者我們拍攝了照片或影片,上傳到Facebook、TikTok、Instagram 或Pinterest,並加上文字描述。我們在Google 上搜尋問題的答案,或查詢銀行餘額和投資狀況。然後,如果我們環顧四周,會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做著相同的事情──臉貼在螢幕上。若不是智慧型手機,就是某種其他數位設備。持續不斷流入的干擾把我們的時間都填滿了,但我們認為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在做這件事。為了跟上生活的腳步,我們不得不這樣做。
這些數位干擾如何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特別是影響我們對快樂的追求呢?如果這些干擾威脅到追求快樂,我們是否至少應該開始將它們以和諧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我們對它們因應得宜嗎?或者我們只是習慣了,別無選擇,只能將就著,盡量撐下去呢?如果真是那樣,我們在追求快樂之際,是否已把自己弄得步履闌珊?
喜悅,比快樂大得多。人們時常覺得要靠外在環境才會得到快樂,喜悅卻不必。──德斯蒙德.圖圖一世大主教(Archbishop Desmond Tutu)
我來自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成長於海拔一萬五千英呎的綠色高原山谷中。我們從一個草原游牧到另一個草原,住在一個犛牛毛編織的大帳篷裡,那時我幫忙照料家中的牲口──主要是犛牛和綿羊。當我們家人需要與其他牧民聯絡或者要進城時,都靠騎馬完成。如今,我與人溝通的方式和你一樣:我用智慧型手機、平板和筆記型電腦。一年當中,我仍有很多時間待在西藏,但我也在美國擁有一處住所;此外,我還前往世界各地講授佛法。在所有這些地點,包括西藏,我都需要使用電子設備。
正如你所猜測的,儘管我的成長背景特殊,但我完全融入了如今這個被數位科技綁在一起的現代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與數位世界的連結越來越緊密,越來越依賴它。我發現這種科技化的生活型態有兩個面向:一方面,網際網路和其他數位連結的廣大應用範圍與高速度,讓我輕而易舉就能比從前處理更多的事情。然而,許多人已經察覺,這個科技也會帶來許多困擾和干擾,從而大幅削弱了其優勢。
因此,將數位世界融入我生活的同時,我採用自幼學習的那套佛教修行方法,迎向生活中出現的挑戰。這樣做,我得以保持一個平靜有序的生活型態,對於我心境的平和和生產力都有幫助。雖然我並不在公司任職,不需要向某位老闆或經理負責,但我的生活很活躍;我參與許多專案計畫,必須與許多個人或團體保持聯繫。所以,我了解你們當中許多人,都受困在以數位設備和人互動所感受到的巨大壓力和緊張,包括我的學生、朋友和熟人們。我們都知道,這種數位焦慮在現今的世界已變得越來越普遍。我認為其主要因素分為兩方面──外在的和內在的。數位科技對我們心靈的影響,以外在方面來說,是數位設備本身的節奏。此處所指,並不僅限於你手上握的手機或桌上面對著你的筆記型電腦。這些設備經過脈衝電子網絡連結到數以百萬計的類似設備,更遑論衛星、大型主機和行動通訊基地台等等。我們經由各種方式,和這個繚亂的電網以及數十億使用者連結在一起,即使把手機和電腦關機,我們知道它仍在那裡呼叫著、振動著,給我們留下訊息與推播。既然操控著我們電子設備的許多程式屬於商業行為,這些應用程式(以下簡稱apps)被設計成盡可能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們使用的apps 越多,隨著我們瀏覽、購物、聊天和下載,投入其中的機會就越大。如果我們使用這些設備經營事業,像許多人必須做的那樣,我們可能會感覺自己必須隨時待命。那會製造出壓力、焦慮和疲憊。
關於與數位科技的內在聯繫,則因人而異。我們的內在生命與個人心理狀態,源自我們的整體經驗。我們都在父母、親人、師長、教練、朋友等引導下,走過童年、青春期和成年期。我們都受到自己的文化背景、學校、雇主、信仰、政府、經濟、媒體和政策的影響。這一切塑造出我們的特徵與行為模式。而在今日的世界中,我們的內在生命和數位媒體世界充分交織在一起。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上的apps,將我們與朋友、約會、商務、交通、娛樂、外賣、研究──嗯,可以說一切的一切──都連接在一起。這是一條雙向道:我們向需要的或受到吸引的apps 與程式靠近,然後數位媒體追蹤我們的習慣,獲取我們的數據,並依據這些數據向我們靠近。我們深陷這種「給與取」之中,以至於對許多人來說,只是短暫地停止與數位設備接觸,就會產生孤獨感,以及「錯失了什麼」的恐懼感。如果我們的成長過程包含某些制約化的慣性模式,以至於當遇到某特定對象或處境時,會使我們不安與痛苦,那麼,數位連結甚至可能會放大這種痛苦。
為了將和諧帶入生活的內在與外在面向,我們需要仔細檢視等式的兩端,看看能否做點正向的改變。這樣檢視時,我們很快便發現,思想與情緒的內在世界驅動我們對數位渴求的程度,並不亞於數位通訊本質上會驅使我們分心的程度。當我們探索可用來控制自己數位使用狀況之策略時,將會發現:把我們持續黏在螢幕、觸控板和按鍵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隱性內在渴求。
經由這樣的探索,我們可能也會發現,內在與外在對於數位世界的投入正在限縮著我們。所有人追求的,當然都是快樂,不是嗎?但是現代生活型態讓我們快樂嗎?仔細思考:目前的生活方式是否帶來了我們所希求的回報呢?如果是的話,這些回報──成就、收入水平、知名度、社交網絡和人際關係──是否讓我們深深感到快樂呢?
當我說「深深感到快樂」時,我指的是一種來自內心的喜悅、滿足和幸福感,而並不僅僅是因為外在條件滿足的結果。加薪和升職或許讓你歡喜雀躍、引吭高歌。那很好啊!但有時,不需要外在的原因,我們也會感到快樂,單單是活著就讓我們感覺良好。我們需要更多這種快樂!
這種純正、真實的快樂,就像花兒需要一座被精心照料的寬闊花園才能蓬勃綻放。若以數位環境的外在與內在面向來說,我們需要一些精神和情緒的空間,讓我們有呼吸與成長的餘裕,那樣智慧才得以發展,從而了解快樂真正的內在原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朝著那個方向前進,綻放出花朵。
本書所提供的修行方法和建議,有助於掃除影響我們在事業和人際關係中前進的障礙和干擾。我們需要空間來把事情做得更好,當面對生活中各種繁瑣事務時,這些方法能夠有效地導航。但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只是為了「成功」,那就太可惜了。西藏佛教徒採用這些修行方法來達到真正的快樂與生命的圓滿,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因此我希望你們採行這些法門的時候,同樣也能秉持著這個更遠大的目標。
旅程規畫
這本書有點像是一段飛行旅程。第一部分,我們起程,首先沿著跑道滑行,然後升空,簡略探索人類與數位之間的介面,因為那是今日生活不可忽略的一環。我們如何規畫生活?我們的行為如何受到這些科技的制約?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例如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則以相當類似的情況影響著大多數人。手機多大程度地把我們凝聚在一起,使生活變得更容易?它又如何把我們彼此分隔,並帶著干擾入侵?它在哪些方面增進了我們的自由與快樂,又在哪裡限縮了我們?
第二部分帶著我們深入雲霄。許多人每天經歷著過量的數位活動,就像被厚厚的雲層覆蓋著。我們接收到的電話、訊息和各種推播,以它們的速度和頻率捆綁住我們,模糊掉我們心的明性 (clarity)。在第一部分,我們從現代生活中的個人與電子兩方面進行檢視,描繪出一個基本圖像。第二部分,我將介紹一些佛教的修行方法,幫助我們放鬆一些。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這包含一套全新的工具,這套工具運用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發現效果極為良好。運用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得到更大的自由度,選擇如何經營我們的生活,然後朝向內心更平和的方向移動,減少不必要之干擾。我們對於自己的慣性模式將有一些具洞察力的發現,注意到它們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從而投入能帶給我們更大的和諧與自由度的修行。
在第三部分,我們上升到雲層之上,享受無雲的藍天。我們檢視快樂與痛苦的本質,並探討我們的虛擬真實之更深層意涵,那是將生命中一切事物連結在一起的相互依存性(interdependence)。這些見解將作為通往第四部分的橋梁,在那兒我們將翱翔入虛空。我將邀請你探索一些或許你早就好奇的更深層議題,包括智慧的本質、業的問題,以及慈心(loving-kindness)和悲心(compassion)的重要性等。
然後,在最後一章〈內在與外在的生態學〉中,我們名副其實地「回到地球」,把重點放在探討我們所住的星球及家園。當今環境中的困境如何與我們的內在世界連結?我們又該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療癒地球呢?
我們的內在生命和數位通訊世界可以和諧地交融,但也可能會互相衝撞,帶來壓力、焦慮、紛擾與痛苦。本書旨在對這兩個世界建立一個清晰的認知,可以因此減少受苦,加深我們的快樂幸福。
【第一部分 在散亂的魔咒下】
第一章 數位時代,我們如何生活?
我相信大家都同意,每個人都希望在生活中擁有快樂,並且避開受苦。我不知道如今我們追求快樂是否較以往更為困難,但我確信,除了人類生活中一般遭遇到的問題之外,在我們剛開始了解、正學著配合的「生命之舞」之上,如今的數位通訊世界又增添了新的扭腰與旋轉等複雜舞步。而且,它還一直不斷在增加。
要能充分領略目前的處境,我們需要一些視野。為了看清我們將去往何方,重要的是先了解我們是如何來到這裡的。我們已經如此習慣於匆匆忙忙、緊密連結的現代生活型態,以至於往往忽略了其前後背景。不久之前,美國、德國和中國等現代化國家仍然以農業為主。大多數的人住在鄉間。然後,新科技改變了農業,農民搬到了城市,生活步調加快,而且變得更複雜。好像前一天我們還是家庭農場中悠閒的農夫,隔一天,同一個家庭已在掙扎著適應城市生活。
數位科技的狀況也類似,三十年前,它的巨大影響力才剛開始形成,漸漸地一切都變得更快、更複雜。由於數位產業受到創新所驅動,其速度和複雜度總是不斷地增加。而僅僅因為硬體和軟體屬於「電子」的東西,並不表示人類真的能與數位科技區隔開來,好像我們只是使用著機器,就像作家敲打著鍵盤打字一樣。現今的科技設備和軟體是人類心智的創作物與展現,它們源於心的創造性和原創力。科技研究人員、商人和軍方將它們引進人類社會,而似乎已經成為我們身體與心靈的一個新的延伸。我們創造新的硬體和軟體,但隨著它們對人類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面向造成影響,我們被迫去適應它們──玩它們的遊戲,跳它們的舞。
讓我以一個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舉一種大眾化的競技運動為例。可以是任何一種運動,在此我選擇足球,因為它很容易描述,即使你不是一名球員或是球迷也不難弄懂。雙方球隊各有十一名球員,球場的兩端各設有一個帶網的球門,比賽以一顆足球展開,誰把足球踢入或用頭頂入球門可得一分。雖然比賽還涉及許多複雜的招術和策略,但基本上就是這麼簡單。
現在假設球員進入球場,並被告知會同時使用兩顆足球。然後中場之後,第三顆足球又加進來。下一場比賽,在缺乏足夠預警的情況下,有更多的球、球員、球門加進來,場地的空間被壓縮了。球員們別無選擇,他們必須適應這些改變。這很貼切地描述了我們如今生活在數位世界中的狀況。在巨大的、持續變遷的反饋迴路中,我們和電子產品是夥伴關係:我們拉扯它們,它們拉扯我們。然而,我們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描述我們的「數位生活困境」之最佳詞語是干擾(distraction)。試著比較一支普通的有線電話──落伍的科技產品──和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差異。這支老式的「傻瓜電話」待在原地不動,它只有一個功能:打電話。當你不在家或是離開辦公室而錯過一通來電時,如果這通電話有重要性,對方會再撥過來或在答錄機上留言。我們與電話之間有一點區隔,這會有一種輕鬆感。我們無法把有線電話放入口袋或錢包,讓它跟著我們到處跑。當我們開車、搭公車、散步或與朋友家人在餐廳享用大餐時,我們不會被打斷。同樣地,直到大約一九九〇年之前,大多數人的家中並沒有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Apple Watch 都尚未問世。當然,某些現代化國家在那時生活節奏已經很快了,可以用「老鼠賽跑」來形容。但是較之今日,當年的喘息空間還是多得多。
現在已經很難想像過往那種日子,那是許多年輕人從未經歷過的古老類比世界。如今,對許多人來說,不斷在手機上進行這樣或那樣的交流似乎順理成章。即使沒有實際通話,也不斷有簡訊、通知、廣告或動態消息等湧入。或者我們拍攝了照片或影片,上傳到Facebook、TikTok、Instagram 或Pinterest,並加上文字描述。我們在Google 上搜尋問題的答案,或查詢銀行餘額和投資狀況。然後,如果我們環顧四周,會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做著相同的事情──臉貼在螢幕上。若不是智慧型手機,就是某種其他數位設備。持續不斷流入的干擾把我們的時間都填滿了,但我們認為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在做這件事。為了跟上生活的腳步,我們不得不這樣做。
這些數位干擾如何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特別是影響我們對快樂的追求呢?如果這些干擾威脅到追求快樂,我們是否至少應該開始將它們以和諧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我們對它們因應得宜嗎?或者我們只是習慣了,別無選擇,只能將就著,盡量撐下去呢?如果真是那樣,我們在追求快樂之際,是否已把自己弄得步履闌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