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是由身體與心理所組成的,人們習慣上總是將生理現象之外的一切功能,包括認知、思惟、記憶、判斷、感受、情緒、決定等等,統稱為「心的作用」。但是一個人究竟有幾個心呢?
您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雖然心裡知道生氣是不好的,可是卻控制不了憤怒的情緒,甚至管不住自己的嘴?
您是否想過:這想要不生氣的心,與決定出口罵人的心,是同一個嗎?又或者:對於課堂上的內容提不起興趣,聽著聽著開始昏昏欲睡,雖然努力作筆記想要趕走瞌睡蟲,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
您是否曾經懷疑:這想要振作精神的心,與決定睡著的心,是同一個嗎?
自古以來,人類的心理活動一直是心理學家、哲學家、神經生理學家研究的重點,但是各家各派有著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些人,就依於不完整的觀察和自己的臆想,把人類的心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或層次,因此就有了潛意識、本我、超我、靈性、靈魂等等名詞的施設,甚至有人直接把心的作用當作是大腦的功能。
顯然,他們對心的瞭解都還不夠清楚。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降生了一位悉達多太子,他長大之後,由於看到世人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因此想要尋求能讓人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於是他決心出家學道,後來在菩提樹下證得究竟圓滿的覺悟而成為佛陀,佛名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盡其一生教導大眾解脫生死以及成就佛道的方法,為人們演說生命的真相,詳細講述「心」的種種內涵,讓弟子們可以深入觀察自己的心。您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說的嗎?
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我們每個人都有八個功能各不相同的心。在佛經裡,這八個「心」通常被稱為八個「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識」是指具有識別的功能,而這八個心識所能識別的內容與範圍各不相同。
您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雖然心裡知道生氣是不好的,可是卻控制不了憤怒的情緒,甚至管不住自己的嘴?
您是否想過:這想要不生氣的心,與決定出口罵人的心,是同一個嗎?又或者:對於課堂上的內容提不起興趣,聽著聽著開始昏昏欲睡,雖然努力作筆記想要趕走瞌睡蟲,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
您是否曾經懷疑:這想要振作精神的心,與決定睡著的心,是同一個嗎?
自古以來,人類的心理活動一直是心理學家、哲學家、神經生理學家研究的重點,但是各家各派有著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些人,就依於不完整的觀察和自己的臆想,把人類的心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或層次,因此就有了潛意識、本我、超我、靈性、靈魂等等名詞的施設,甚至有人直接把心的作用當作是大腦的功能。
顯然,他們對心的瞭解都還不夠清楚。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降生了一位悉達多太子,他長大之後,由於看到世人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因此想要尋求能讓人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於是他決心出家學道,後來在菩提樹下證得究竟圓滿的覺悟而成為佛陀,佛名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盡其一生教導大眾解脫生死以及成就佛道的方法,為人們演說生命的真相,詳細講述「心」的種種內涵,讓弟子們可以深入觀察自己的心。您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說的嗎?
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我們每個人都有八個功能各不相同的心。在佛經裡,這八個「心」通常被稱為八個「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識」是指具有識別的功能,而這八個心識所能識別的內容與範圍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