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直心是道
大千世界,花紅柳綠;歲月時光,平淡無奇。
當我們從九天雲霞般玄妙的理義中解脫出來,
以平凡之心落足於實實在在的大地,
「禪」的大門便向我們打開,「道」原來就在足下。
漸悟、頓悟,皆由此而生。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釋迦牟尼出世時,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周行七步,開口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當然,實際情形不過是一個小嬰兒眼睛滴溜溜地轉了轉,「哇」地哭喊了一聲而已,而禪者卻把這一聲哭喊看成「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於是「我」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所謂「禪的經驗」,就是一種自覺,是「沒有自己,則一切都是自己」的自覺。所以「獨尊」的「我」是與天地一體、萬物同根,平等自由的我。
【品曰】
參佛至難,也至易。佛道即究明自我之道。能夠參透這個「獨尊」的真正內涵,人人皆佛。
平常心是道
趙州和尚問南泉和尚:「道是什麼?」
南泉答道:「平常心是道。」
趙州又問:「那麼把平常心作為修煉的目標可以嗎?」
南泉回答:「不可!那樣反而更偏離真道。」
趙州又問:「如果不起心修心,怎麼能知道那就是道。」
南泉的解釋是:「道不屬於知或者不知的範圍。知是妄覺,不知只是虛無而已。如果真正達到不疑這一步,你就會領悟到心像太空一樣,洞澈明朗,無遮無礙,這時還有什麼是非可言呢?」
趙州聞言頓悟。
【品曰】
「平常心是道」是最能說明中國禪宗本質的一句話,類語有「即心即佛」、「煩惱即菩提」、「心心不異」等,讓人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悟。
近禪
成都縣令范某聽說圓悟克勤禪師回到成都,住在昭覺寺,於是前去禮拜,並請圓悟禪師指示入道門徑。
圓悟禪師要他去參馬祖所說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那到底是個什麼?」這個公案。
范某參了很久,一無所得,哭著對圓悟禪師說:「老和尚還是教我一個更為方便的路子,讓我懂得禪,好嗎?」
圓悟禪師說:「我這裡正好有一個簡便的,你只須去想:它是什麼,也不是什麼?」
范縣令終於開悟了,說:「禪原來與我半點也不隔,是這麼地近呵!」
【品曰】
禪,說遠亦遠,說近亦近。
以其為「玄」者,如遙隔萬里;知其為「平常」者,則近在心中!
古佛過去久
一僧問南陽的慧忠國師:「永世不滅的佛法是什麼?」
國師對他說:「你去把那邊的水瓶替我取來。」
和尚照他的吩咐拿來了水瓶。國師又說:「再搬回原來的地方去吧!」
和尚又把水瓶放回了原處。放好水瓶,和尚又提出剛才的問題。國師這時說了一句:「什麼永世不滅的佛法,這種古董早已不知到哪裡去了!」
玄沙和尚與韋將軍一起吃果子。
將軍問:「佛語云:『日用而不知。』講的是什麼道理?」
和尚拿起果子,給將軍:「你請食用吧!」
將軍把果子吃了,又問剛才提出的問題。這時和尚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所謂『日用而不知』,就是這個。明白了嗎?」
【品曰】
佛法妙義只是最普通平常的「自然而然」。品嘗食物之時,搬動水瓶之際,便體現了這一真諦。故古佛早已「過去」,古佛又始終「常在」。
世界與古鏡
雪峰義存禪師對僧眾說:「你們知道嗎,認識和認識的對象是平行的,契合的。世界如果是方圓一尺,那麼古鏡我們的認識也是方圓一尺。如果世界是方圓一丈,我們的認識也是方圓一丈。」
他的學生玄沙師備指著火爐子問:「這個又有多大呢?」
雪峰說:「和古鏡(認識)一樣大小。」
【品曰】
古鏡映照世界。
萬事萬物皆恰如其分地容納於「古鏡」之中。
今日明日
有一僧人問演教禪師:「什麼是祖師西來的旨意?」
演教禪師回答:「今日明日。」
【品曰】
今日明日,何其平常!「平常」即禪也。
不悟者,多說無益:領會者,日日在道中。
大千世界,花紅柳綠;歲月時光,平淡無奇。
當我們從九天雲霞般玄妙的理義中解脫出來,
以平凡之心落足於實實在在的大地,
「禪」的大門便向我們打開,「道」原來就在足下。
漸悟、頓悟,皆由此而生。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釋迦牟尼出世時,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周行七步,開口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當然,實際情形不過是一個小嬰兒眼睛滴溜溜地轉了轉,「哇」地哭喊了一聲而已,而禪者卻把這一聲哭喊看成「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於是「我」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所謂「禪的經驗」,就是一種自覺,是「沒有自己,則一切都是自己」的自覺。所以「獨尊」的「我」是與天地一體、萬物同根,平等自由的我。
【品曰】
參佛至難,也至易。佛道即究明自我之道。能夠參透這個「獨尊」的真正內涵,人人皆佛。
平常心是道
趙州和尚問南泉和尚:「道是什麼?」
南泉答道:「平常心是道。」
趙州又問:「那麼把平常心作為修煉的目標可以嗎?」
南泉回答:「不可!那樣反而更偏離真道。」
趙州又問:「如果不起心修心,怎麼能知道那就是道。」
南泉的解釋是:「道不屬於知或者不知的範圍。知是妄覺,不知只是虛無而已。如果真正達到不疑這一步,你就會領悟到心像太空一樣,洞澈明朗,無遮無礙,這時還有什麼是非可言呢?」
趙州聞言頓悟。
【品曰】
「平常心是道」是最能說明中國禪宗本質的一句話,類語有「即心即佛」、「煩惱即菩提」、「心心不異」等,讓人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悟。
近禪
成都縣令范某聽說圓悟克勤禪師回到成都,住在昭覺寺,於是前去禮拜,並請圓悟禪師指示入道門徑。
圓悟禪師要他去參馬祖所說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那到底是個什麼?」這個公案。
范某參了很久,一無所得,哭著對圓悟禪師說:「老和尚還是教我一個更為方便的路子,讓我懂得禪,好嗎?」
圓悟禪師說:「我這裡正好有一個簡便的,你只須去想:它是什麼,也不是什麼?」
范縣令終於開悟了,說:「禪原來與我半點也不隔,是這麼地近呵!」
【品曰】
禪,說遠亦遠,說近亦近。
以其為「玄」者,如遙隔萬里;知其為「平常」者,則近在心中!
古佛過去久
一僧問南陽的慧忠國師:「永世不滅的佛法是什麼?」
國師對他說:「你去把那邊的水瓶替我取來。」
和尚照他的吩咐拿來了水瓶。國師又說:「再搬回原來的地方去吧!」
和尚又把水瓶放回了原處。放好水瓶,和尚又提出剛才的問題。國師這時說了一句:「什麼永世不滅的佛法,這種古董早已不知到哪裡去了!」
玄沙和尚與韋將軍一起吃果子。
將軍問:「佛語云:『日用而不知。』講的是什麼道理?」
和尚拿起果子,給將軍:「你請食用吧!」
將軍把果子吃了,又問剛才提出的問題。這時和尚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所謂『日用而不知』,就是這個。明白了嗎?」
【品曰】
佛法妙義只是最普通平常的「自然而然」。品嘗食物之時,搬動水瓶之際,便體現了這一真諦。故古佛早已「過去」,古佛又始終「常在」。
世界與古鏡
雪峰義存禪師對僧眾說:「你們知道嗎,認識和認識的對象是平行的,契合的。世界如果是方圓一尺,那麼古鏡我們的認識也是方圓一尺。如果世界是方圓一丈,我們的認識也是方圓一丈。」
他的學生玄沙師備指著火爐子問:「這個又有多大呢?」
雪峰說:「和古鏡(認識)一樣大小。」
【品曰】
古鏡映照世界。
萬事萬物皆恰如其分地容納於「古鏡」之中。
今日明日
有一僧人問演教禪師:「什麼是祖師西來的旨意?」
演教禪師回答:「今日明日。」
【品曰】
今日明日,何其平常!「平常」即禪也。
不悟者,多說無益:領會者,日日在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