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廣論之平議 第一輯

79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變質的藏傳佛教
太虛法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作序言云:
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喀巴祖師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教授世苑漢藏院學僧,將梓行而問世,余為參訂其譯文,閱至「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能速滿二資糧故。設踰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種性功能虛劣,不樂趣密咒者,則唯應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
太虛法師基於法尊喇嘛的情誼與要求,作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序言,然從其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太虛法師對於藏密「佛教」的不認同。首先他不稱法尊為佛教法師,只稱為西藏學者;又把藏密祖師宗喀巴稱為黃衣士,不尊稱為宗喀巴大師;最後又下了結論說:「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可見宗喀巴之《菩提道次第廣論》只是個餌,目的只是為《密宗道次第廣論》的邪淫法門鋪路,終結還是要學人趣入無上瑜伽兩性合修的雙身修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不是真正的佛教的修行次第,只能說是喇嘛教的前行次第而已,這從以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探討中即可了然明白。
第一節 略述初期天竺佛教概況
第一目 概說
印度初期的佛教本來沒有宗派之諍,是因為許多未悟實相的後人沒有實證的智慧,不瞭解佛語,將聖 龍樹菩薩與聖 無著菩薩強行分割為中觀派與唯識派二大車軌,主張認為中觀與唯識二法互不相容,於是開始了「空」與「有」之爭,綿延幾世紀。這是無智慧的人落於兩邊,不瞭解非空非有之真實中道觀,也不瞭解真正的唯識與中觀真義所致。後來所謂的中觀派又自行分割為應成與自續二派,二派相互評論,最後都亡於天竺密教。又天竺密教傳入西藏後,天竺的密教不久就被土耳其的回教軍隊所消滅,流亡於西藏的密教,由於地理阻隔的緣故,得以繼續弘揚。
本來佛教雖有三乘菩提之分法,而大小乘也只是依眾生的根器而作方便施設教化,只是應眾生根器的不同,而其修學的內容、次第、深淺、廣狹有差別而已,本來都屬於唯一佛乘中的完整佛法所攝。後來由於聲聞人各自理念的不同,才有聲聞法的部派分裂。後來有些大乘法教的空有爭論,也只是未悟及錯悟的大乘法中學人,基於對法義執著誤解的不同而分派別;但是真正的大乘法教仍然一貫不變的弘揚下來,並未分宗分派,法義始終是一貫不變的。佛滅後諸聲聞弟子,如阿羅漢大迦葉尊者……等人,會同阿難尊者開始結集 佛陀遺教,這就是第一次結集——五百阿羅漢的結集,成果是四阿含諸經及律藏、雜藏。聲聞教派在初期分成大眾部與上座部,後又分裂成二十部。諸聲聞弟子結集 佛的遺教成為四大部阿含諸經,屬於小乘教,然而其中已有大乘法理隱說於中,因此大乘之名,並不是始於 龍樹、無著二菩薩,在阿含經中就有明文記載;這是因為 佛開示大乘經典時,聲聞聖人也同時聽聞大乘經典,但是不能親證、無法勝解憶念,唯能以解脫道所證的見解,而結集成聲聞解脫道的法義,成為阿含中的解脫道經典。大乘法從四阿含隱說,卻於 佛陀遺教二、三轉法輪中,有更明確深細的演說,聖 龍樹菩薩與聖 無著菩薩只是依之而發揚光大而已,一貫的法義並未改變過。
至於唯識與中觀都是 佛說,並無不同,只是深淺廣狹有別罷了!只因未悟、錯悟的後人未證空性心,不瞭解佛語,而把兩者分別為「空」和「有」兩個對立的宗派,這是不正確的;這種空有之諍,在歷代真悟菩薩中都不曾存在過,都是只在未悟或錯悟空性的凡夫菩薩中存在。尤其應成派中觀,從安惠、佛護、月稱、宗喀巴,到現今之達賴喇嘛,及在臺灣的印順法師等人,都公開或暗中成為應成派中觀的繼承者,卻把聖 龍樹菩薩的中觀見扭曲,以歪曲錯誤的見解欲來破斥唯識宗正義,而又以「不立自宗,專破他宗」的宗旨成就外道斷滅見;從月稱的《入中論》、《顯句論》,宗喀巴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菩提道次第廣論》,達賴喇嘛的《般若與佛道次第》,印順法師的《中觀今論》、《中觀論頌講記》等等諸書,可以證知一向都是如此。雖號稱「不立自宗,專破他宗」,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其實也因此而建立了自家宗旨,因為他們的法義一開始就錯誤了,當然難逃被破斥的命運。從古至今的佛教事業,因證悟甚難,證悟者稀少,凡夫眾生無有慧眼簡擇,就這樣在這些邪見熏習的演變下開始變質、開始沉淪;若不加以即時導正,佛教正法最後將會因為被西藏密教滲透、寄生而導致滅亡,將重演天竺佛教滅亡之命運。因此,凡我 世尊的正信弟子,應當奮起摧邪顯正,荷擔如來家業,否則法滅期將會很快的提前到來。
第二目 略說中觀
後人說,中觀派於西元三、四世紀為聖 龍樹菩薩與聖 提婆菩薩師徒所創,是源於聖 龍樹菩薩的著作《中論》而得名。其實聖 龍樹菩薩自己也不知道會被後人夤緣為「中觀派」的始祖,如果知道了,一定是啼笑皆非,因為佛法唯一,無二無別,只是深淺廣狹有異罷了。
《中論》開卷就說: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這是聖 龍樹菩薩很有名的「八不偈」,偈中很明白的點出法界的實相即是空性如來藏。法界根本只有一法,體性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因為此一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即是有情空性心體如來藏之體性。空性心體永不壞滅,由於祂本來不生故從來都不曾壞滅;祂無始以來不滅即無有生,所以不生不滅;如來藏體如虛空,無形無相,本來不生,未來成佛時也不會滅,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祂也依然自在獨存,所以不斷滅,故名不生亦不滅。
眾生如來藏雖然不斷滅,但含有異熟性,因此生生世世有異熟果報的出生,也就是異熟生;因為有異熟生,才有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法的運作,不停的流注變化,所以說不常。五蘊身心是如來藏所生,身心會壞滅,而如來藏真實不壞,因此說五蘊與如來藏不一;如來藏雖非五蘊,但是如來藏遍五蘊身心,兩者和合似一,所以說不異。如來藏不來不出,來者即是事相上的生起,出者即是事相上的消失,有來必定有去,有來有去必定是生滅之法;例如如來藏所生出的五蘊終會老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來來去去,生生世世不斷的生死交替;而如來藏本身從來無生,所以不來;既然從來無生,所以從來無死,所以不出。又如祂從來不離一切三界六塵境界,所以不出三界一切境界;但又從來不在三界六塵境界中了別,所以不入三界一切六塵境界,所以又名不出亦不入。祂又自從無始以來就不斷地出生世世的五陰,不曾遠離五陰,所以說不曾出離五陰之外;但祂又不被五陰所拘束,不是五陰所有,而是五陰被祂所出生,五陰始從出生以來就一直是活在祂裡面,從來不曾外於如來藏而存在,不曾存在於如來藏以外,所以說祂不入五陰之中,所以說祂不出也不入五陰,所以是不出亦不入。
如此透過五陰的因與緣而了知中道觀,因者即是如來藏,緣者如來藏所生之十八界法互相為緣,而成就一切萬法,所以聖 龍樹菩薩的《中論》,都在說明如來藏的中道義。若離如來藏自心而說中道,將會是不離斷常的假名中道,因為都是以意識為中心、為主體而思惟想像出來的,都無實體,都是想像假名的虛相法,意識本即虛妄故,入涅槃後意識亦告滅失故。《中論》後面又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大正藏》冊三○,頁三三)從這四句偈中,更可瞭解大乘中觀派的中道義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是一切法的能生因,一切法以如來藏為因,透過如來藏所生的各種緣而生一切法;因此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從世俗諦來看是虛妄無實,是空、是假名;依勝義諦來看是非有亦非無,所以說如來藏所生一切法非真非假、非空非有,這就是中道義。
第三目 略說唯識
未悟的佛門後人說,大乘唯識派大約在西元五世紀時,由聖 無著菩薩及世親菩薩兄弟所創,源於聖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等著作。同樣的,聖 無著菩薩等並非有意創建派別,只是後人不明佛法唯有一法,妄作分別而將他們扣上唯識派的帽子而已,但是大乘佛法根本就沒有唯識派或中觀派的區分,若要區分也只是先後次第及深淺廣狹之差別而已。
「唯識」的意思是:眾生由於執著自我,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來看,認為五根和五塵外境等實有,卻不知外境是眾生自心所變現;或只知道境界無常生滅,因此又執我空及法空,而成為惡取空。而唯識的「唯」,就是要破除心外有境的「有」;唯識的「識」,是要破除因為虛妄的「有」而輾轉出生的「空」,揭示實相「有」而體性「空」之真實義,由於這兩重意義破有、破空,而因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三界有的虛妄而說空相是無,或因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空相而說有相也是無,因而顯示非有非空的中道觀。
又 佛三轉法輪時,《解深密經》很清楚的說明,無上無容大法「阿賴耶識」,有三種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唯識師認為,在大乘佛教思想中,諸法是空相,但是諸法空相是有條件的,是依於有八種「識」的運作及轉變,而說諸法是空相。八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識、末那及阿賴耶。阿賴耶識是「根本識」,無生無滅;又是「藏識」,含藏一切法種,前七識及一切法都由祂出生,前七識的染污種子也由祂收藏;又是「阿陀那識」,所以生命才能維持及延續不斷;而阿賴耶識心體自性清淨,是圓成實性,性空而真實有,所以又稱「空性」。末那識是遍計所執性,恆執阿賴耶識為內自我,也恆執前六識及有根身為外自我;末那識是虛妄無實的,是無始以來恆住不斷而遍計一切法,並執著一切法;末那識也是前六識現行的所依緣,也是前六識運作時的所依緣,若無末那識,前六識即無法現行;若無末那識配合運作,前六識即無法運作,所以末那識在三界世俗法上來說,祂是實有的,在凡夫位及菩薩位也都是通三世的,只有在聲聞、緣覺法的阿羅漢及辟支佛位,才會在捨壽後滅除而不再現起。
前六識是依他因緣而生,非有真實不壞之自體,是依他起性。又《楞伽經》說眾生心不離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相者,是一切法所顯示出來的形相、色像、處所等等,函蓋我相、定相、法相等;名者,一切法相的名稱;分別者,是不論是否有語言文字的了知及分別;正智者,如理作意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也就是透過相、名、分別的觀行,瞭解五蘊十八界皆非實相,卻不離實相;如如者,即是實相,實相非有相非無相,本身是無相卻不離世間相;證得實相才知實相是名「空性」,無形無相又不離一切相;「空性」與眾生五蘊並存,以十八界法示現祂遠離貪厭淨垢……等二邊的清淨自性,這就是如如。三自性與五法的關係是:遍計所執是無常空而非真實有,圓成實是真實有而非無常空,依他起則函蓋相、名、分別、正智四項,圓成實是如如。唯識師依這五法三自性,而建立了「非有非空」的中道義,又稱為「法相唯識宗」。以上略述唯識非空非有的中道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