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推薦序
近聞摯友許明銀教授,完成漢譯克主杰著《宗喀巴傳記‧信的津梁》,全書藏文有71枚(folios)。青海民族出版以塔爾寺木刻板,在1982年3月印成140頁出版。
本書在宗喀巴大師(1357-1419)為數眾多的傳記中,是成立最古老且被視為最值得信賴的資料。宗喀巴大師的有名弟子,根據格魯派的隆多剌麻(kLong rdol Ngag dbang blo bzang,譯語自在善慧,1719-1795)的全集(gSung 'bum)載有147人(恰白•次旦平措主編,《龍朵阿旺洛桑全集》下冊,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1年,Za, p.365)。
今日吾人常見到的格魯派父子三尊相,居中的就是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正對面的右側是克主杰•善祥賢(mKhas grub rje dGe legs dpal bzang, 1385-1438),其左側乃賈曹杰•盛寶(rGyal tshab rje Dar ma rin chen, 1364-1432)。宗喀巴大師的眾多師父當中,仁達瓦(Red mda' ba, 1349-1412)是他的很重要的一位師父,而賈曹杰和克主杰的共同師父是仁達瓦,這三位原先都是薩迦派僧人。以後經由仁達瓦的介紹,1396年賈曹杰依止宗喀巴大師,而克主杰在1407年謁見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53時(1409),建立甘丹寺,晚年長住在此寺,是第一世甘丹赤巴(khri pa,座主,法台),他圓寂後,由弟子賈曹杰•盛寶繼位,賈曹意為代理人,杰意為尊者。他任第二世甘丹赤巴,到他圓寂前一年(1431),後由克主杰繼任第三世甘丹赤巴,譯本也提及克主杰後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剌麻。
克主杰的這本傳記,法尊法師有譯述本,民國27年以木刻本面世。其中,法尊法師有不少補筆,且未給與西藏原語的轉寫,故和其他傳記比對時,確實不方便、有困難。譯者為了彌補此一缺憾,他說漢譯時戰戰兢兢,力求精準可靠,望能做到手握藏文原文與漢譯本對照著閱讀,此其一。
另外,在譯注(包含本文和注釋)方面,出現有藏文、梵文和英譯的情形,據譯者言,是為了更清楚深入理解文義。或許每一章的注釋多少有重複之處,不過這無傷大雅,請讀者諸君見諒!當然譯者在前言內亦提及,注釋的部分勿等閒視之。據譯者告知,此次譯事是他一生中,將所學結晶全盤出,奉獻給追求佛教之有緣者,尤其是西藏佛教之學眾。此其二。
克主杰大師在此著作中,透露出很多跟其師父宗喀巴大師的互動,言談之間對師父的尊敬,自不在話下。拜讀當下,宛若使人置身其中,法喜充滿,不可言宣。此其三。
總之,許教授是國內少數西藏佛教學者之一人,相信此漢譯本的問世,能讓世人更加了解西藏佛教的真正價值所在。謹此,由衷祝禱西藏佛教寶增廣!永遠留傳人世間!
大千出版社發行人 梁崇明 敬啓
2025年9月15日
譯者前言與參考書目
本書稱為“尊者上師宗喀巴大師稀有卓越之傳記‧信的津梁”(rJe btsun bla ma Tsong kha pa chen po'i ngo mtshar rmad du byang ba'i rnam par thar pa dad pa'i 'jug ngogs zhes bya ba bzhugs so),《東北藏外目錄》,No.5259. Ka. 71枚(folios). 譯本以《宗喀巴傳記》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第一版為底本。這本子是依照塔爾寺(sKu 'bum byams pa gling)的木板印刷之古書編排而成,全書共有140頁。
這著作是為數眾多的宗喀巴傳中,成立最古老且被視為最值得信賴的資料。作者是宗喀巴三師徒中二大弟子之一的克主杰•善祥賢(mKhas grub rje dGe legs dpal bzang, 1385-1438)。後來他被格魯派追認為第一代班禪喀爾德尼(Paṇ chen Er te ni'i sku phreng brgyud rin du 'dren pa dang po)。第三代甘丹赤巴(dGa' ldan khri pa,甘丹寺法台)。按:班禪喀爾德尼為西藏佛教格魯派——轉世化身(朱古)名。班系梵語,是班支達(paṇḍita)一詞的簡稱,意為學者;喀爾德尼系蒙語,意為寶貝(rin po che)。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初以此名封五世班禪羅桑耶歇貝桑保(bLo bzang ye śes dpal bzang po,譯善慧智•祥賢,1663-1737),從此遂成定制。
克主杰•善祥賢,於第六饒迥木牛年(1385)生於拉堆絳(La stod byang,薩迦縣屬地名)。佛海(Sangs rgyas rgya mtsho, 1653-1705)著《黃琉璃鏡(佛教)史》(Vaiḍūrya / Bai ḍūra / Ser po'i me long)作後藏堆多雄(gTsang sTod mdog gzhung),中國藏學出版社(青海省),1989年11月,75頁言:出家後依止道果師父智祥(Ye śes dpal)、慶喜幢(Kun dga' rgyal mtshan)、仁達瓦•童慧(Red mda' ba gZhon nu blo gros, Kumāramati, 1349-1412)學習一切顯密,故成為大學者,且傳為克主•拉旺洛(mkhas grub lHa dbang blo,譯帝釋心)大師的轉世,因而被尊稱為克主法王(mkhas grub chos rje),意為學者與成就者。十七歲時從師博東•喬列南杰(Bo dong phyogs las rnam rgyal,博東埃(Bo dong e)人,譯廣勝,又稱博東班禪Bo dong paṇ chen, 1375-1451。與覺囊派的博東•喬列南杰Jo nang Bo dong phyogs las rnam rgyal, 1308-86,不是同一人)學習教理(lung rigs,經教和道理)。從仁達瓦等大師受近圓戒後到前藏(dBus,衛),1407年春,在色拉曲頂(Se ra chos sdings,色拉寺後東側山腰一小寺名)謁見宗喀巴大師後改宗格魯派。又從賈曹•達瑪仁欽(rGyal tshab Dar ma rin chen, 1364-1432,賈曹•盛寶。簡稱賈曹杰rGyal tshab rje,意為繼宗喀巴大師甘丹寺法座,為第二任甘寺巴(法台),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大師圓寂後由他繼任此職位。他原本也是仁達瓦大師的弟子,於1396年依止宗喀巴大師)、堆增•扎巴堅贊('Dul 'dzin Grags pa rgyal mtshan,譯持律•名稱幢)聆聼佛法。不久返回後藏(gTsang,藏),受江孜(rGyal rtse)法王饒丹袞桑帕(Chos rje Rab brtan Kun bzang 'phags, 1389-1442,譯永固普賢聖者)之邀,策劃年堆(Nyang/Myang stod,年楚河上游)柳園古寺(lCang ra'i gtan sa),故有克主柳園(mKhas grub lcang ra ba)之稱。時在1413年,法王饒丹袞桑帕封克主杰為江孜佛教總管,兩人建立施主與福田(yon mchod)的關係,建立白居寺(dPal 'khor chos sde,吉祥輪寺、班古爾曲底寺),漢文名稱白居寺即是這一藏文簡稱的漢語音譯。1421年柳園冬季法會後,正式出任白居寺堪布,在任六年。由於與江孜法王之間發生波折,1427年離開白居寺,去日沃當欽山寺(Ri bo mdang chen/ Ri bo mdangs can)靜修。貴庚47歲(鐵猪年,1431),賈曹杰赴乃寧寺(gNas rnying)時,彼前去拜謁,並同往衛地。同年(1431)出任甘丹寺第三任赤巴(法台),1438年圓寂。
其著作,有《宗喀巴傳記•信的津梁》等傳記,《現觀莊嚴論注疏》、《釋量論正理海大疏》等法相典籍,此外,還有灌頂、傳承和教導之要訣、修法、讚頌文、書翰等論著七十六種,集為十二函,有甘丹寺刻版。
本書共分七個章節:1. 書首禮讚與緣起;2. 誕生和童年時代的場合、普遍解說章;3. 由家趨於非家出離、普遍領受章;4. 首先,以波羅蜜多乘(顯教)為主從事多聞、尋求章;5. 主要從密乘從事多聞、尋求章;6. 自己證得法王地位後,怎樣做佛教和眾生的利益、說總結章;7. 如何示現涅槃的行狀章;8. 尾文和後記。附錄:宗喀巴大師自傳《善願傳記》。後面附藏文影本。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都非常謹慎處理,遇上頌文(gāthā)時,因涉及修辭學、辭藻學等問題,各句字數相等,每四句為一頌。若九個字一句,或是七個字一句,均予該字數譯出,以彰顯藏文文體之美。
另外注釋的部分也費了較大的力氣,請讀者勿等閒視之。當然盡量避免重複加注。時有附上梵語或英譯。以下,列舉參考書目:
一、工具書(辭典)
H. A. Jäschke. 1977, 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revailing Dialects, to which is added an English-Tibetan vocabulary, London, 1881, reprinted 1934, 1949, 1958......
Das (Bahadur), Sarat Chandra. 1979.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Calcutta, 1902, reprinting compact Edition. Kyoto: Rinsen.
格西曲札《藏文辭典》附漢文注解,北京1957, 1981 (brda dag ming tshig gsal ba bzhugs so)法尊、張克強等譯。
楊質夫《新編藏漢小辭典》上、下2卷。(gSar bsgrigs rGya Bod ming gi rgya mtsho),青海藏文研究社,民國21年。民國48年7月蒙藏委員會以1冊裝再版。
《藏漢詞典》,西北民族學院藏文教研組編。(rGya Bod ming mdzod),甘肅人民出版社,1979年10第1版,1990年5月第4次印刷。
于道泉主編《藏漢對照拉薩口語詞典》,(Bod rGya śan sbyar gyi lHa sa'i kha skad tshig mdzod),民族出版社(北京),1983年10月。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二卷本,(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民族出版社(北京),1993年12月第2版。
榊亮三郎編著《梵藏漢和四譯對校 翻譯名義大集》,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叢書第三、第三附卷,京都大正五年(1916)。全二卷,國書刊行會(東京),昭和56年(1981)5月發行。
芳村修基編《チベット(西藏)語字典(草稿本)》,法藏館(京都),昭和61年(1986)4月第4刷。
財團法人鈴木學術財團編集《漢譯對照 梵和大辭典》(新裝版),講談社(東京),昭和62年(1987)3月第3刷。
王沂暖主編《佛學詞典》(Sangs rgyas chos gzhung gi tshig mdzod),青海民族出版社(西寧),1992年7月第一版。
中村元監修《新•佛教辭典》(增補),誠信書房(東京),昭和55年(1980)3月25日增補第1刷發行。
宇井伯壽監修《佛教辭典》,大東出版社(東京),昭和55年(1980)9月30日,CONCISE型新版第1刷發行。
贊拉•阿旺措成編著《古藏文辭典》,(brDa dkrol gser gyi me long zhes bya ba bzhugs so),民族出版社(北京),1997年5月第1版。
二、藏文目錄
Ngag dbang blo bzang rgya mtsho(語自在善慧海,1617-1682):Gangs can yul gyi sa la spyod pa'i mtho ris kyi rgyal blon gtso bor brjod pa'i deb ther/rdzogs ldan gzhon nu'i dga' ston dpyid kyi rgyal mo'i glu dbyangs, 1643, Ed. Zhol, 113 fols., 達賴剌麻《五世年代記》,《東北藏外目錄》,No.5664. 第五世達賴剌麻著《西藏王臣記》(藏文),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5次印刷。劉立千譯注《西藏王臣記》,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薩),1992年9月。
'Jigs med grags pas brtsam(晉美札巴著):Rab brtan Kun bzang 'phags kyi rnam thar(《江孜法王傳》),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S. C. Das ed. Pag Sam Jon Zang, Calcutta, 1908, reprinted 1984, Kyoto: Rinsen Book Co. 蒲文成、才讓譯《如意寶樹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Sangs rgyas rgya mtsho: dPal mnyam med ri bo dga' ldan pa'i bstan pa zhva ser cod pan 'chang ba'i ring lugs chos thams cad kyi rtsa ba gsal bar byed pa Bai ḍūrya Ser po'i me long zhes bya ba bzhugs so. 1692-1698, Ed. 419fols.《黃琉璃鏡(佛教)史》。又被稱做dGa' 'dan chos 'byung Bai ḍūrya Ser po.《甘丹寺教法史——黃琉璃》,中國藏學出版社(青海省新華書店),1989年11月第1版。
bLo bzang 'phrin las rnam rgyal: Khyab bdag rje btsun bla ma dam pa thub dbang rdo rje 'chang dang ngo bo dbyer ma mchis pa 'jam mgon chos kyi rgyal po Tsong kha pa chen po'i rnam par thar pa thub bstan mdzes pa'i rgyan gcig ngo mtshar nor bu'i 'phreng ba.《與遍主尊者先師能仁金剛持體性無別之文殊怙主法王宗喀巴大師傳——佛教唯一美妙莊嚴稀有寶鬘》,簡稱為《宗喀巴廣傳》,376a枚,1843-1845年作。
《宗喀巴傳記•信的津梁》之全文,由《宗喀巴廣傳》全部引用。《廣傳》已由郭和卿居士漢譯作《至尊宗喀巴大師傳》,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三、目錄類
民族圖書館編《藏文典籍文集類子目》(Śes bya'i gter mdzod)(上)(中)(下),民族出版社(北京),1984年7月,1989年12月,1997年3月。
西藏自治區文管會布達拉宮文保所編《布達拉宮典籍目錄》,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4月第1版。
《西藏撰述佛典目錄 東北大學藏版》,日本仙台,1953年。略號《東北藏外目錄》。
東北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編《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東北帝國大學藏版》,(仙台,1934年)。略號:D. No.
西藏大藏經研究會編《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索引》(縮刷版)大谷大學監修,臨川書店刊(京都),1985年。略號:P. No.
四、漢文書目
《西藏研究》編輯部編輯,《明實錄藏族史料》(全書共三集),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拉薩),1982年,1985年。
《西藏地名》,國家測繪局地名研究所編,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1996年8月第1版。
《西藏佛教史》,法尊法師編,佛教出版社(台北),民國67年7月初版。此書原名《西藏民族政教史》。
《西藏佛教發展史略》,王森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甘青藏傳佛教寺院》,蒲文成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青海佛教史》,蒲文成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衛藏道場勝迹志》,欽則旺布著、劉立千譯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中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白居寺壁畫藝術研究》,熊文彬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宗略巴大師傳》,法尊法師譯述,佛教出版社(台北),民國65年4月印行。此文原載於《海潮音16-9~12》,1935年9~12月。民國27年木刻本二冊。日本京都大學已故長尾雅人教授(1907-2005)曾指出:此書的根幹也許仍舊是克主杰[之著作],另外法尊的補筆也很多。是甚為出色的著作,只是未給與西藏原語的文字,故與其他傳記之比對有困難而不方便。這的確是肺腑之言,就是前述的《宗略巴廣傳》也全部引用克主杰的《信的津梁》一書。兹為彌補此漢譯缺憾,故譯者以學術的標準譯出,以獻給西藏佛教之同好者。
《西藏密教》,許明銀著,世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縣中和市),2010年4月初版。
五、外文書目
Mullin, Glenn H. Selected Works of the Dalai Lama II:The Tantric Yogas of Sister Niguma, Snow Lion Publications, Ithaca, New York, 1982, 1985.
Tucci, Giuseppe.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3 Vols. Rome: La Libreria Dello Stato, 1949; reprint Kyoto: Rinsen Book Co., 1980.
Thupten Jinpa. The Book of Kadam: The Core Texts. Wisdom. Boston, 2008
松長有慶著,《密教經典成立史論》,法藏館(京都),1981年(昭和56年)12月第2刷發行。
佐藤 長著,《中世チベット(西藏)史研究》(東洋史研究叢刊之三十八),同朋社刊(京都),1986.
Tucci, Giuseppe. To Lhasa and Beyond(到拉薩及其以外)——Diary of the Expedition to Tibetan in the Year 1948. First published, 1956, Reprint 1985. Snow Lion Publications, Ithaca, New York USA. 此書有日譯本:Giuseppe Tucci著,杉浦滿譯,《チベット(西藏)佛教探檢誌》,平河出版社(東京),1992年12月10日第一版第一刷。
Tantra in Tibet: The Great Exposition of Secret Mantra I by Tsong-ka-pa, Introduced by His Holiness the Fourteenth Dalai Lam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effrey Hopkins. Unwin Hyman, London, 1977. Third impression 1987.
The Yoga of Tibet: the Great Exposition of Secret Mantra 2 and 3 by Tsong ka pa. George Allen Unwin, Ltd., London, 1981. 後易名為 Deity Yoga. H. H. the Dalai Lama, Tsong ka pa, Jeffrey Hopkins. Snow Lion Publications 1987.
責任編集: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玉成康四郎,《佛典解題事典》,春秋社(東京),1980年5月30日第二版第3刷。
最後,附上宗喀巴大師自傳《善願傳記》一文。全文除了開頭 “Oṃ bde legs su gyur cig”「唵!願幸福來臨(但願得吉慶)!」六個字,及「最後總結開示我的傳記」除外,文中全部都以九個字綴成偈頌體,故譯者亦以九個字譯出。以饗讀者!
此自傳有英譯和日譯,分別為由Robert A. F. Thurman譯成Destiny Fulfulled, Tsong Khapa's Education as a Song of Realization.出版,收入Robert A. F. Thurman ed.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Tsong Khapa, Dharamsala, 1982. 日譯由 Tshul khrims skal bsang Khang dkar (白館戒雲)、小谷信千代合譯《阿賴耶識和末那識之研究——Kun gzhi'i dka' 'grel》文榮堂書店(京都),昭和61年(1986)6月1日發行。收入在該書[附錄],pp.125-133.
此漢譯時參考上述二譯文,受益良多,謹此致謝。
時在2025年4月16日於屏東東港完稿。
PS. 譯者取得本譯文之藏文本,是第一次離台至甘南夏河拉卜楞寺70天,時在1994年10月5日購得。
去年(2024)3、4月時,決定將它譯出,事隔三十年的歲月,於今年(2025)4月始完稿。
今承蒙陳惠珍女居士輸入電腦打字;以及獲得大千出版發行人梁崇明居士應允出版,在此表示由衷地謝意。但願此書的面世,能使佛教寶廣大流傳!吉祥如意(bKra śis bde legs phun sum tshogs)!
譯者在2025年8月17日誌。
主要從密乘從事多聞、尋求章
此時尊者宗喀巴大師在諸大寺院中遊學辯經的那些時間中,[人們]也以信心的力量祈請,而且聼受他所說正法,出現許多承認是他的弟子之三藏法師。這些欲求正法者,從依止這樣的聖人怙主,是可獲得所希求之處。不過,他人不是這樣設想,也允許作這位宗喀巴大師的僕從。於是結束澤當(孜塘)寺的遊學辯經後,他在雅隆尊勝佛堂(經堂)(1),恭請繼承未來第三佛喀伽(迦濕彌羅,克什米爾)的班支達乞食大德釋迦祥賢(2)(Śākyaśrībhadra)的戒師傳承——措欽布(Tshogs chen po. 寺名)的堪布(住持)噶希巴(四難論師)戒寶(Tshul khrims rin pa)為親教師(戒師),措巴結仁(Tshogs pa byi/bye rdzing. 寺名)的堪布(住持)上座(長老,gnas brtan)持律慧依(Śer rab mgon pa)為羯磨師(教授師),結仁之翁則(dbu mdzad. 維那)比丘福金剛為屏教師(密戒師),並二寺之比丘補足合宜數目圓滿[二十人]為證戒僧眾(dad pa'i dge 'dun)(3),正受苾蒭清淨戒律——受具足戒(bsnyen par rdzogs pa)(4)。增上戒學(5)以圓滿天河神水(6)遍滿心識的聚寶瓶(7)中,而且成了單獨具有諸天的世間福田。此後去丹薩替寺(gdan sa mthil/thel)(8),拜謁京俄仁波切名稱菩提(9)膝下,呈上自己的著作作為禮物,且作了正法的討論。因此,法王京俄仁波切由於信心的力量流下眼淚。以後法王京俄對他的近侍說:宗喀巴年齡這樣年輕就擁有這樣的功德大寶藏,所以贈送我這樣的禮物。傳說一再說出由衷之言論。那時,宗喀巴大師向京俄仁波切聼受包含道果的圓滿教授(man ngag, Skt. upadeśa. 優婆提舍),與拏熱巴的六法(10),至尊帕木竹巴(rJe phag mo gru pa, 1110-1170),法王•世間怙主(11)的全集等。當時,由京俄大師迎請來上師譯師虛空賢(Nam mkha' bzang ba),所以宗喀巴大師有很大的希望想在他的跟前圓滿地聼受《聲明粉板字聲論》(sGra'i sa ris)(12),不過出現些許違緣,故未成其事。此後來到温('On, 地在温河河谷,屬乃東縣。意為耳聾)的佛堂革如(Ke ru, 在温河河西)法之間(chos bar/dbar),為擦科侄子(13)等許多三藏法師講說《現觀莊嚴論》、《釋量論》、《入中論》等許多教法。此後來到吉雪(sKyid śod. 吉曲下游,拉薩河下游),住在蔡貢塘之蔡寺(Tshal),詳細閱讀在博域(Bol yul. 藏區)所有翻成藏文的經、論(即甘珠爾bKa' 'gyur. 佛說部,與丹珠爾bsTan 'gyur. 論疏部)佛典。對於一切經典的意義,心中產生許多觀察妙慧。大師年三十二歲(1388),首造《般若波羅蜜多優波提舍論現觀莊嚴及註釋廣釋“善說金鬘”》(14)。那時,有著名的善於記憶的嶺沖麥(gLing mtshungs med)、多麥巴•贍貝札西(mDo smad pa 'Dzam dpal bkra śis)和釋迦珠(Śākya grub)三人,與這位尊者宗喀巴試測記憶力的差別大小。宗喀巴大師在太陽出現在蔡寺正殿經堂的金頂之同時,他能閱讀過去從未閱讀過的一箭桿等九行字(mda' tshad phreng dgu ma)之四枚(śog lde bzhi),且非常地熟記於心中;嶺沖麥能熟記少許二枚半,其他二人據說只能熟記各一枚。
有一時期中,偕擦科侄子•大堪布•語自在稱(Tsha go/kho dbon po mkhan chen Ngag dbang grags pa)為隨從,往拉薩大昭寺在天成五位一體的大悲觀音像(15)前,受大悲齋戒(16)多日。那時,有一天晚上師徒兩人殷重祈請後,觀察夢相。擦科瓦夢有兩大海螺從天而落,墜於他的衣襟中,隨即二螺合而為一。他拿取出海螺後吹之,能發無量廣大音聲。後來他在甲摩絨(rGyal mo rong)(17)下部弘揚且廣大佛教事業。似乎是該徵兆。在尊者宗喀巴本人的夢中,他上昇到聶塘(sNye/mnyes thang. 尼塘、聶當,村名。屬曲水縣)的牙昌牙拉(Yar 'phrang yar la. 山名)之似那岩箭翎(brag mda' sgro)的險峻石山,見一極光滑白石板上,有一朵盛開的青蓮花,顏色鮮美,花瓣未萎而帶有花柄。以手取之,心想此乃救度母(sGrol ma, Skt. Tārā. 多羅,度母)之標幟(phyag mtshan. 所持物),何以在此,以此是否菩薩慈悲攝受?有聲云:目下,此非耶。是壽相也。
次返蔡寺。冬季法會時,他從蔡寺前往極樂寺,宣講許多法藏。春季法會期間,前往前藏上部(dBu stod)賈隅(Bya yul. 屬隆子縣,漢字曾譯賈域、加玉),對約七十位善知識宣講《現觀莊嚴論》、《釋量論》、《入中論》、《阿毗達磨集論》等論。他又返回蔡寺之後,繼續寫《現觀莊嚴及註釋廣釋“善說金鬘”》的剩餘部分,而末尾在極樂寺完成。在蔡寺有一位精通顯密許多大小經論,尤其是擅長著稱包括《時輪金剛經》(18)支分,宗喀巴大師請求這位上師證士(rtogs ldan. 智者、佛)智幢(Ye śes rgyal mtshan)宣說《時輪》,他接受後師徒二人住錫覺摩隆寺。宗喀巴大師仔細聼取《時輪大疏無垢光》(19)的注釋,並學一切事相籌數(rgyu mtshan rtsis)及實踐等,且善巧精通。在覺摩隆寺,大師也為許多三藏法師講授大小經論的注釋。又在那第二年,夏季法會(20)住錫極樂寺,對智者如大海般聚集的僧眾,賜與三藏的許多注釋。此後冬季在堆龍(21)措梅與昂噶寺(22),極為勤奮地修持《時輪金剛》法門;也對許多善知識智者宣講許多三藏經論。然後宗基寺(rDzong ji/chi. 地名。在雅隆地方)稱寶(Grags pa rin chen)從前即對宗喀巴大師具有堅固的信仰,因此他前後多次邀請大師本人,於是接受前往雅隆(Yar klung/klungs/lung)方面,來到羅剎山(Srin po ri)時,那時在貢噶(Gong dkar)有貢巴法王(sGom pa chos rgyal),他也對宗喀巴大師具有由衷地信仰的緣故,殷切地請求。該春季駐錫於五佛佛堂(rigs lnga lha khang),為七十餘位三藏法師宣講《現觀莊嚴論》、《釋量論》、上下對法(23)(《阿毗達磨集論》和《阿毗達磨俱舍論》)、《律經根本律》(24)、《入中論》等。無量供養和承事皆由貢噶貢巴法王任之。以後抵達雅隆後駐錫門喀(sMon/Mon mkhar)宣講許多三藏經論。一切資具、各種用品都由宗基寺寶稱恭敬供養。如是,前後連續宣講無量三藏經論,在那些的時間當中,以上下密乘(25)的諸大曼荼羅(壇城),為善根所化有情灌頂,以成熟根器。另外,還傳授了不同本尊的隨許法(26)和經教教授(man ngag, Skt. upadeśa. 優婆提舍)等,他以相應的法成熟且解脫了無量的所化眾生。尤其是那時,這位上師(指宗喀巴大師)本身流傳由語佛母妙音天女(27)所攝受,且那隨許法何處出現請求時,都有許多有情眾生前來求法。然後冬季駐錫門喀吉祥面(音譯札西棟,bKra śis gdong. 寺名),那時,有一天晚上共諸善知識圍著燈火,論述博地(Bod. 西藏)諸賢哲(mkhas grub)的各種傳記時,云:「噶希巴(bKa' bzhi pa. 四難論師)慧獅子(Śer seng)在一次定期法會中,同時能十一種經函(po ti, 每日講十一座,每座講一種)。最近在博地同時宣講經函,似乎是他最多。」於是格西夏敦(Śa ston)等人請求說:「從這也請大師同時講授這麼多經典,大師容許否?」大師說:「若稍努力,似乎能講這麼多經典。」那麼,無論如何也請求講一下,由於大家恭敬勸請,師始允許。於是大師從那月的初十日起至三十日,閉關閱讀經卷。三十日(月底)的那一天,綁緊所有經卷典籍的帶子(藏文經卷看後須包紮起來)。本來他許諾從初一起建立法會開講。時桑樸等處前來求法的許多三藏法師,必須等待,故大約三天當中宣講米拉日巴(28)和瑪爾巴(29)等的一些零散的傳記。從初五日起,在那一天同時,說十五種的印地語(rGya gar skad. 印度話)的首頁(每種卷帙的首頁都有在梵語為......,此乃由於從梵本譯成藏文典籍之故)以作為法會的開始。每天從黎明起到傍晚時分,講十五座,無有間斷。在十五種大論中,小卷帙者講畢兩部時,再以兩部小者補替續講,所講典籍計有:《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上下對法》兩種(即《集論》與《俱舍論》)、《律經根本律》=《律經》、《慈氏五論中後四論》(指《莊嚴經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中觀理聚五論》(《中論》、《迴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頌)正理論》、《細研磨論》=《廣破論》)、《入中論》、《四百論》、《入行論》,即十七論的一些大難處的注釋,每論各依博地(Bod)的廣注結果,抉擇包含破立注釋的許多解釋方法,而且其他諸論典大都在各自的注釋上,無餘地詳細解說大小論典。凡經三月,法會圓滿。在此法會期中,每日晚座講畢,仍修閻曼德迦(30)自受灌頂(31)等二種次第(32)瑜伽,未曾間斷。[那時]眾人咸讚嘆言:大師若非本尊之所加持,則是獲得總持(bzungs, Skt. dhāraṇī. 陀羅尼)大菩薩而無疑。否則不能堪任此大佛事也。在那一年夏季裡,在雅隆奧噶扎(Yar lung O kar brag. 茅蓬名或寺名),安住在極佳的閉關中,修薄伽梵吉祥勝樂輪法(dPal 'khor lo bde mchog. 無上瑜伽續本尊泗魯迦的異名)及四座瑜伽(33),而且實修尼古六法(34)的各種所緣法類,善修習,乃每天修臍輪氣息瑜伽,也都是每種作百次修習,產生臍輪等處的修證之許多妙善經驗。
此後秋季,宗喀巴大師來到吉曲,尊者仁達瓦也親臨衛(dBus)法之間,所以師徒兩人駐錫在布達拉(Po ta la)做了許多正法的討論,並且也對所化諸有情賜給善說的禮物,之後尊者仁達瓦又返回藏(gTsang. 後藏)。宗喀巴大師在那一年冬天,住在覺摩隆的岩(brag)寺,為許多大三藏法師講說《時輪》、《現觀莊嚴論》、《釋量論》、《集論》和《俱舍》等許多論典。
其次,在那春季庚午年(1390),宗喀巴大師三十四歲,他想對諸大密續的解說,以及灌頂、實踐訣竅(lag len man ngag)等等一切要做圓滿調查。因為必須和上師尊者仁達瓦做一些師徒商談,他來到藏,住在絨地(Rong. 羊卓雍湖西北容河河谷)的拏却隆(sNu chos lung),從措寺(Tshogs)堪布仁波切名稱善知識(Grags pa bśes gnyen)聼受了《五次第法類》等(35)各種傳授。當時,在宗喀巴大師的隨從有先後到來的寺院管理人福稱(bSod nams grags pa)與多麥巴•格西慧稱(mDo smad pa dge bśes Śes rab grags)二人,他倆前往駐錫在勝樂上(bDe mchog steng)的阿蘭若(dben gnas, Skt. araṇya. 空閑處)之上師中觀師•精進獅子(dBu ma pa brTson 'grus seng ge)。謁見其跟前,求得法緣。彼此談論時,中觀師他說:我必須向汝的阿闍梨請求妙音天女之隨許法灌頂。此後他與宗喀巴大師本人會了面,向宗喀巴大師求得妙音天女隨許法。爾時詳談法義,於是上師中觀師自述他自己在多康(mDo khams. 青海和康區總名)放牧時(36)起,至尊文殊菩薩經常來現身說法,對此仔細地進行前後(37)考察方法等,對此我打從心底尚無獲得定解,因此請求大師關懷,作一正確的觀察。此次也是至尊文殊菩薩親口這麼說之後,對我們說趕快去請求妙音天女的隨許法後,是這樣來的。針對如此說明,尊者宗喀巴本人從中觀見等、法的諸甚深要點之尋根問底等門徑,善加考察,故能解答。於是說到:「不需要生三心二意,但須殷重祈請。然至尊文殊菩薩之真實身語,不是現在(現前)根識之所能見,它是本尊親自交付的方式(行相),在意識(第六識)如實顯現。我對文殊菩薩的修行法類、教授(man ngag, Skt. upadeśa.)等這方面有很大的想要知道的慾望,故須請求,但是這次尊者仁達瓦今將至達倉(sTag tshang. 地名)(38),我師徒必須在決定期間相會。時間迫促,不能如願。但願以後無論如何安排此一因緣。」
此後,宗喀巴大師來到達倉宗。時有堪欽譯師名稱幢(Grags pa rgyal mtshan),尊者善士仁達瓦、上師譯師義賢(Don bzang ba)和宗喀巴大師本人同會。以及為此諸師服侍的隨從,蒞臨的許多善知識圓滿的三藏法師、加上常時住(常住)的僧眾等殊勝對境,現前一切座位。[此等]必需的生活資具、食物和旅店等圓滿接待之廣大照顧等,都由佛子(菩薩)大持律師精通無邊教典,且是一同帶領珍貴佛法的擔子不衰(39)之持戒者——法王譯師殊勝依怙祥賢(sKyabs mchog dpal bzang po. 又名Śrībhadra. 祥賢)所供給。並且由他做媒介之後,最善巧諸師似鵝王商主發出說法的聲音,故在佛教蓮池中也能饒益有緣眾生。爾時仁波切名稱幢宣講《現觀莊嚴論》,法王殊勝依怙宣講《喜金剛續第二品》(Kye rdor rgyud kyi brtag gnyis),尊者仁達瓦講他自己造的《釋量論莊嚴大解說》(rNam 'grel rgyan gyi 'grel bśad chen mo),宗喀巴大師聼受,而且師徒倆作了許多抉擇難處的理路爭論。然後師徒倆同赴巴鄔巴聶('Ba' 'u 'ba' gnyer)法之間。宗喀巴大師在尊者仁達瓦的近前,聼受了一遍《吉祥集密根本續》(dPal gsang ba 'dus pa, Skt. Guhyasamāja Tantra. 略作《集密》或《密集》)的解說。此時,宗喀巴大師意欲在貢松德欽巴(Gong gsum sde chen pa)上師仁波切法祥(Chos kyi dpal ba, 法勝)的近前,聼受一次《時輪》,一夜在夢中聼到說:「法祥是在布敦仁波切(Bu ston rin chen grub, 1290-1364)座前聼受《時輪詳解》凡十七遍。」後大師謁見他時,請問云:「在仁波切布敦近前聼受《時輪》多少遍?」大師回答說:「聼了十七遍。」[所以顯然與出現在宗喀巴大師的清淨預言是一致的。」(40)那時尊者仁達瓦說:「僅那樣作密呪(sngags, Skt. mantra. 真言)的調查,會長時期耽擱。現在講說三藏(經、律、論)將會生廣大饒益,因此你暫時作講說,是否更為適當?」宗喀巴大師答說:「我對密呪的方面有強烈的欲求,所以預先要作密呪方面(密乘)的追究。其次,現時的追求聞法人們,大部分對法相乘方面(顯教)的典籍少許嚮往時,則對密乘的典籍,自己也就不想要進入其中。遵循接受自己言詞的人們,也以許多方便背離。有些對密乘生起如同信解景象時,就以此作為理由,於是對波羅蜜多乘(顯教)的三藏經典,認為意義小且低下,因此自他的興趣就此背離。謗法業的障礙非常可怕,而且果報的確很大,這些心先前進行後執受。至於承認稟性善良之具本性者,也不採取意樂進入反面的方向(指密乘方面),也只不作公開譏毁(密乘),此乃其關鍵而已。渴望從一切佛教門徑受持之普遍積集善業者,如是者雖有一些,但也很難目睹。對於以前雪鄉(西藏)的大善知識們來說,擁有未了知少分的法眼,顯然是非常地稀少。」雖然如此,這位大德(bdag nyid chen po, Skt. mahātmā. 指宗喀巴大師),從青少年起就急忙地要去負荷圓滿的教法之擔子。尊者宗喀巴大師親口說:「我對於密乘,不須要由他人來策動的。從小時起對此有很強烈的想要知道的欲望,即心想必須圓滿學習所有續部,這從一開始就有的。」
此後,上師尊者仁達瓦去了薩迦寺。尊者宗喀巴本人到絨却隆(Rong chos lung),與上師中觀師做了許多法的談論;也聼受許多至尊文殊菩薩的法類。從那時起聼受密呪的諸見解,確定要專修密法。然後想到年堆(Nyang/Myang stod. 年楚河上游)仁波切德欽巴(sDe chen pa)的近前,却聼說帕木竹巴(Phag mo gru pa)的大軍正在班師返回到拉堆(La stod, 在日喀則地區定日縣境)。在那軍事未確定之間,這秋季駐錫在絨的仁隆普(Rong gi ring lung phug)。然後秋末抵達年堆的貢松德欽之後,謁見在仁波切法祥(Chos kyi dpal ba. 法勝)的近前,法祥是一切智(41)布敦仁波切大弟子們之中,精通《時輪》之超絶殊勝者;另外密乘的典籍和修行事相(實踐訣竅)等無邊際中擁有圓滿。在最初見面的晚上,宗喀巴大師的隨從以黃色哈達(黃綾)一匹獻給法祥大師。第二天獻上茶請安,供鸚鵡綠緞一匹,請講《時輪詳解》與支分等等。那時法祥在講說詳解,正好在圓滿第一品時,於時他說:「[緣起好!](42)昨晚獻的黃色哈達(黃綾)符合地界收攝次第(黃色表地界),因此將會成就圓滿次第。今晨的這整匹緞子綠色是虛空界,與生起次第符合,因此將會成就生起次第。法閒時(43)正好講到第二品之首,說到諸凡重要的人們在成熟的意義上[若為成熟諸大人故],出現這樣的說法,故緣起極為善妙。必須令滿足一切法。」於是欣喜接受講法。從那一品(第二品)開頭講說,繼後再從第一品之起首,重講(第一品)一遍。從那秋末起春季法會之前尚未結束時,駐錫在年堆的貢松德欽之後,圓滿地聼受《續釋解說》(44)、作法指引、六支加行(45)的傳授經驗等。此後宗喀巴大師想聼受所有瑜伽(yoga)的教敕解說,但是想預先學習瑜伽的作法(儀式)。於是在夏魯寺那時是布敦仁波切主要行茶僧(46),公認為非常精通瑜伽的作法之瑜伽師壽自在(Tshe dbang. 讀做策旺)的弟子合適,該弟子說是瑜伽師善依(mGon bzang. 讀做衮桑),將他迎請後,與他二人駐錫在年楚河上下游(Nyang stod smad)交界處的次咱康('Khris rtsva khang. 地在江孜、日喀則之間白朗,Pa snam)後,非常純熟地學習了金剛界(47)與金剛頂(48)等瑜伽大壇城(曼荼羅)一切的彈線(bri thig)、舞讚(gar dbyangs)、壇城儀軌(dkyil chog)的儀軌次第(chog khrigs)、結印(phyag rgya 'ching ba)等。那時,有一天晚上,大師在夢中見一大寶座上,坐有一位年老的上師,頭帶冠冕(五佛冠),手持鈴杵,說是上師琼波雷巴號童福(Khyung po lhas pa gZhon nu bsod nams)。大師亦坐彼身前。那位大剌麻起立,以金剛步的步法右繞宗喀巴大師三匝,而且念珠自然發出埃迦蘇積迦(E ka su tsi ka)等呪聲。次持鈴杵置於大師的頭上,謂:羯磨班札(Karma Vajra)。說後回坐於座上。宗喀巴大師從夢覺後作了觀察,想昔日的密號為不空金剛(Don yod rdo rje),今為羯磨班札(業金剛),也相同於義成(don grub)俱是羯磨部之種姓名。
近聞摯友許明銀教授,完成漢譯克主杰著《宗喀巴傳記‧信的津梁》,全書藏文有71枚(folios)。青海民族出版以塔爾寺木刻板,在1982年3月印成140頁出版。
本書在宗喀巴大師(1357-1419)為數眾多的傳記中,是成立最古老且被視為最值得信賴的資料。宗喀巴大師的有名弟子,根據格魯派的隆多剌麻(kLong rdol Ngag dbang blo bzang,譯語自在善慧,1719-1795)的全集(gSung 'bum)載有147人(恰白•次旦平措主編,《龍朵阿旺洛桑全集》下冊,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1年,Za, p.365)。
今日吾人常見到的格魯派父子三尊相,居中的就是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正對面的右側是克主杰•善祥賢(mKhas grub rje dGe legs dpal bzang, 1385-1438),其左側乃賈曹杰•盛寶(rGyal tshab rje Dar ma rin chen, 1364-1432)。宗喀巴大師的眾多師父當中,仁達瓦(Red mda' ba, 1349-1412)是他的很重要的一位師父,而賈曹杰和克主杰的共同師父是仁達瓦,這三位原先都是薩迦派僧人。以後經由仁達瓦的介紹,1396年賈曹杰依止宗喀巴大師,而克主杰在1407年謁見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53時(1409),建立甘丹寺,晚年長住在此寺,是第一世甘丹赤巴(khri pa,座主,法台),他圓寂後,由弟子賈曹杰•盛寶繼位,賈曹意為代理人,杰意為尊者。他任第二世甘丹赤巴,到他圓寂前一年(1431),後由克主杰繼任第三世甘丹赤巴,譯本也提及克主杰後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剌麻。
克主杰的這本傳記,法尊法師有譯述本,民國27年以木刻本面世。其中,法尊法師有不少補筆,且未給與西藏原語的轉寫,故和其他傳記比對時,確實不方便、有困難。譯者為了彌補此一缺憾,他說漢譯時戰戰兢兢,力求精準可靠,望能做到手握藏文原文與漢譯本對照著閱讀,此其一。
另外,在譯注(包含本文和注釋)方面,出現有藏文、梵文和英譯的情形,據譯者言,是為了更清楚深入理解文義。或許每一章的注釋多少有重複之處,不過這無傷大雅,請讀者諸君見諒!當然譯者在前言內亦提及,注釋的部分勿等閒視之。據譯者告知,此次譯事是他一生中,將所學結晶全盤出,奉獻給追求佛教之有緣者,尤其是西藏佛教之學眾。此其二。
克主杰大師在此著作中,透露出很多跟其師父宗喀巴大師的互動,言談之間對師父的尊敬,自不在話下。拜讀當下,宛若使人置身其中,法喜充滿,不可言宣。此其三。
總之,許教授是國內少數西藏佛教學者之一人,相信此漢譯本的問世,能讓世人更加了解西藏佛教的真正價值所在。謹此,由衷祝禱西藏佛教寶增廣!永遠留傳人世間!
大千出版社發行人 梁崇明 敬啓
2025年9月15日
譯者前言與參考書目
本書稱為“尊者上師宗喀巴大師稀有卓越之傳記‧信的津梁”(rJe btsun bla ma Tsong kha pa chen po'i ngo mtshar rmad du byang ba'i rnam par thar pa dad pa'i 'jug ngogs zhes bya ba bzhugs so),《東北藏外目錄》,No.5259. Ka. 71枚(folios). 譯本以《宗喀巴傳記》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第一版為底本。這本子是依照塔爾寺(sKu 'bum byams pa gling)的木板印刷之古書編排而成,全書共有140頁。
這著作是為數眾多的宗喀巴傳中,成立最古老且被視為最值得信賴的資料。作者是宗喀巴三師徒中二大弟子之一的克主杰•善祥賢(mKhas grub rje dGe legs dpal bzang, 1385-1438)。後來他被格魯派追認為第一代班禪喀爾德尼(Paṇ chen Er te ni'i sku phreng brgyud rin du 'dren pa dang po)。第三代甘丹赤巴(dGa' ldan khri pa,甘丹寺法台)。按:班禪喀爾德尼為西藏佛教格魯派——轉世化身(朱古)名。班系梵語,是班支達(paṇḍita)一詞的簡稱,意為學者;喀爾德尼系蒙語,意為寶貝(rin po che)。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初以此名封五世班禪羅桑耶歇貝桑保(bLo bzang ye śes dpal bzang po,譯善慧智•祥賢,1663-1737),從此遂成定制。
克主杰•善祥賢,於第六饒迥木牛年(1385)生於拉堆絳(La stod byang,薩迦縣屬地名)。佛海(Sangs rgyas rgya mtsho, 1653-1705)著《黃琉璃鏡(佛教)史》(Vaiḍūrya / Bai ḍūra / Ser po'i me long)作後藏堆多雄(gTsang sTod mdog gzhung),中國藏學出版社(青海省),1989年11月,75頁言:出家後依止道果師父智祥(Ye śes dpal)、慶喜幢(Kun dga' rgyal mtshan)、仁達瓦•童慧(Red mda' ba gZhon nu blo gros, Kumāramati, 1349-1412)學習一切顯密,故成為大學者,且傳為克主•拉旺洛(mkhas grub lHa dbang blo,譯帝釋心)大師的轉世,因而被尊稱為克主法王(mkhas grub chos rje),意為學者與成就者。十七歲時從師博東•喬列南杰(Bo dong phyogs las rnam rgyal,博東埃(Bo dong e)人,譯廣勝,又稱博東班禪Bo dong paṇ chen, 1375-1451。與覺囊派的博東•喬列南杰Jo nang Bo dong phyogs las rnam rgyal, 1308-86,不是同一人)學習教理(lung rigs,經教和道理)。從仁達瓦等大師受近圓戒後到前藏(dBus,衛),1407年春,在色拉曲頂(Se ra chos sdings,色拉寺後東側山腰一小寺名)謁見宗喀巴大師後改宗格魯派。又從賈曹•達瑪仁欽(rGyal tshab Dar ma rin chen, 1364-1432,賈曹•盛寶。簡稱賈曹杰rGyal tshab rje,意為繼宗喀巴大師甘丹寺法座,為第二任甘寺巴(法台),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大師圓寂後由他繼任此職位。他原本也是仁達瓦大師的弟子,於1396年依止宗喀巴大師)、堆增•扎巴堅贊('Dul 'dzin Grags pa rgyal mtshan,譯持律•名稱幢)聆聼佛法。不久返回後藏(gTsang,藏),受江孜(rGyal rtse)法王饒丹袞桑帕(Chos rje Rab brtan Kun bzang 'phags, 1389-1442,譯永固普賢聖者)之邀,策劃年堆(Nyang/Myang stod,年楚河上游)柳園古寺(lCang ra'i gtan sa),故有克主柳園(mKhas grub lcang ra ba)之稱。時在1413年,法王饒丹袞桑帕封克主杰為江孜佛教總管,兩人建立施主與福田(yon mchod)的關係,建立白居寺(dPal 'khor chos sde,吉祥輪寺、班古爾曲底寺),漢文名稱白居寺即是這一藏文簡稱的漢語音譯。1421年柳園冬季法會後,正式出任白居寺堪布,在任六年。由於與江孜法王之間發生波折,1427年離開白居寺,去日沃當欽山寺(Ri bo mdang chen/ Ri bo mdangs can)靜修。貴庚47歲(鐵猪年,1431),賈曹杰赴乃寧寺(gNas rnying)時,彼前去拜謁,並同往衛地。同年(1431)出任甘丹寺第三任赤巴(法台),1438年圓寂。
其著作,有《宗喀巴傳記•信的津梁》等傳記,《現觀莊嚴論注疏》、《釋量論正理海大疏》等法相典籍,此外,還有灌頂、傳承和教導之要訣、修法、讚頌文、書翰等論著七十六種,集為十二函,有甘丹寺刻版。
本書共分七個章節:1. 書首禮讚與緣起;2. 誕生和童年時代的場合、普遍解說章;3. 由家趨於非家出離、普遍領受章;4. 首先,以波羅蜜多乘(顯教)為主從事多聞、尋求章;5. 主要從密乘從事多聞、尋求章;6. 自己證得法王地位後,怎樣做佛教和眾生的利益、說總結章;7. 如何示現涅槃的行狀章;8. 尾文和後記。附錄:宗喀巴大師自傳《善願傳記》。後面附藏文影本。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都非常謹慎處理,遇上頌文(gāthā)時,因涉及修辭學、辭藻學等問題,各句字數相等,每四句為一頌。若九個字一句,或是七個字一句,均予該字數譯出,以彰顯藏文文體之美。
另外注釋的部分也費了較大的力氣,請讀者勿等閒視之。當然盡量避免重複加注。時有附上梵語或英譯。以下,列舉參考書目:
一、工具書(辭典)
H. A. Jäschke. 1977, 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revailing Dialects, to which is added an English-Tibetan vocabulary, London, 1881, reprinted 1934, 1949, 1958......
Das (Bahadur), Sarat Chandra. 1979.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Calcutta, 1902, reprinting compact Edition. Kyoto: Rinsen.
格西曲札《藏文辭典》附漢文注解,北京1957, 1981 (brda dag ming tshig gsal ba bzhugs so)法尊、張克強等譯。
楊質夫《新編藏漢小辭典》上、下2卷。(gSar bsgrigs rGya Bod ming gi rgya mtsho),青海藏文研究社,民國21年。民國48年7月蒙藏委員會以1冊裝再版。
《藏漢詞典》,西北民族學院藏文教研組編。(rGya Bod ming mdzod),甘肅人民出版社,1979年10第1版,1990年5月第4次印刷。
于道泉主編《藏漢對照拉薩口語詞典》,(Bod rGya śan sbyar gyi lHa sa'i kha skad tshig mdzod),民族出版社(北京),1983年10月。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二卷本,(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民族出版社(北京),1993年12月第2版。
榊亮三郎編著《梵藏漢和四譯對校 翻譯名義大集》,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叢書第三、第三附卷,京都大正五年(1916)。全二卷,國書刊行會(東京),昭和56年(1981)5月發行。
芳村修基編《チベット(西藏)語字典(草稿本)》,法藏館(京都),昭和61年(1986)4月第4刷。
財團法人鈴木學術財團編集《漢譯對照 梵和大辭典》(新裝版),講談社(東京),昭和62年(1987)3月第3刷。
王沂暖主編《佛學詞典》(Sangs rgyas chos gzhung gi tshig mdzod),青海民族出版社(西寧),1992年7月第一版。
中村元監修《新•佛教辭典》(增補),誠信書房(東京),昭和55年(1980)3月25日增補第1刷發行。
宇井伯壽監修《佛教辭典》,大東出版社(東京),昭和55年(1980)9月30日,CONCISE型新版第1刷發行。
贊拉•阿旺措成編著《古藏文辭典》,(brDa dkrol gser gyi me long zhes bya ba bzhugs so),民族出版社(北京),1997年5月第1版。
二、藏文目錄
Ngag dbang blo bzang rgya mtsho(語自在善慧海,1617-1682):Gangs can yul gyi sa la spyod pa'i mtho ris kyi rgyal blon gtso bor brjod pa'i deb ther/rdzogs ldan gzhon nu'i dga' ston dpyid kyi rgyal mo'i glu dbyangs, 1643, Ed. Zhol, 113 fols., 達賴剌麻《五世年代記》,《東北藏外目錄》,No.5664. 第五世達賴剌麻著《西藏王臣記》(藏文),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5次印刷。劉立千譯注《西藏王臣記》,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薩),1992年9月。
'Jigs med grags pas brtsam(晉美札巴著):Rab brtan Kun bzang 'phags kyi rnam thar(《江孜法王傳》),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S. C. Das ed. Pag Sam Jon Zang, Calcutta, 1908, reprinted 1984, Kyoto: Rinsen Book Co. 蒲文成、才讓譯《如意寶樹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Sangs rgyas rgya mtsho: dPal mnyam med ri bo dga' ldan pa'i bstan pa zhva ser cod pan 'chang ba'i ring lugs chos thams cad kyi rtsa ba gsal bar byed pa Bai ḍūrya Ser po'i me long zhes bya ba bzhugs so. 1692-1698, Ed. 419fols.《黃琉璃鏡(佛教)史》。又被稱做dGa' 'dan chos 'byung Bai ḍūrya Ser po.《甘丹寺教法史——黃琉璃》,中國藏學出版社(青海省新華書店),1989年11月第1版。
bLo bzang 'phrin las rnam rgyal: Khyab bdag rje btsun bla ma dam pa thub dbang rdo rje 'chang dang ngo bo dbyer ma mchis pa 'jam mgon chos kyi rgyal po Tsong kha pa chen po'i rnam par thar pa thub bstan mdzes pa'i rgyan gcig ngo mtshar nor bu'i 'phreng ba.《與遍主尊者先師能仁金剛持體性無別之文殊怙主法王宗喀巴大師傳——佛教唯一美妙莊嚴稀有寶鬘》,簡稱為《宗喀巴廣傳》,376a枚,1843-1845年作。
《宗喀巴傳記•信的津梁》之全文,由《宗喀巴廣傳》全部引用。《廣傳》已由郭和卿居士漢譯作《至尊宗喀巴大師傳》,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三、目錄類
民族圖書館編《藏文典籍文集類子目》(Śes bya'i gter mdzod)(上)(中)(下),民族出版社(北京),1984年7月,1989年12月,1997年3月。
西藏自治區文管會布達拉宮文保所編《布達拉宮典籍目錄》,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4月第1版。
《西藏撰述佛典目錄 東北大學藏版》,日本仙台,1953年。略號《東北藏外目錄》。
東北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編《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東北帝國大學藏版》,(仙台,1934年)。略號:D. No.
西藏大藏經研究會編《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索引》(縮刷版)大谷大學監修,臨川書店刊(京都),1985年。略號:P. No.
四、漢文書目
《西藏研究》編輯部編輯,《明實錄藏族史料》(全書共三集),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拉薩),1982年,1985年。
《西藏地名》,國家測繪局地名研究所編,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1996年8月第1版。
《西藏佛教史》,法尊法師編,佛教出版社(台北),民國67年7月初版。此書原名《西藏民族政教史》。
《西藏佛教發展史略》,王森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甘青藏傳佛教寺院》,蒲文成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青海佛教史》,蒲文成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衛藏道場勝迹志》,欽則旺布著、劉立千譯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中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白居寺壁畫藝術研究》,熊文彬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宗略巴大師傳》,法尊法師譯述,佛教出版社(台北),民國65年4月印行。此文原載於《海潮音16-9~12》,1935年9~12月。民國27年木刻本二冊。日本京都大學已故長尾雅人教授(1907-2005)曾指出:此書的根幹也許仍舊是克主杰[之著作],另外法尊的補筆也很多。是甚為出色的著作,只是未給與西藏原語的文字,故與其他傳記之比對有困難而不方便。這的確是肺腑之言,就是前述的《宗略巴廣傳》也全部引用克主杰的《信的津梁》一書。兹為彌補此漢譯缺憾,故譯者以學術的標準譯出,以獻給西藏佛教之同好者。
《西藏密教》,許明銀著,世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縣中和市),2010年4月初版。
五、外文書目
Mullin, Glenn H. Selected Works of the Dalai Lama II:The Tantric Yogas of Sister Niguma, Snow Lion Publications, Ithaca, New York, 1982, 1985.
Tucci, Giuseppe.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3 Vols. Rome: La Libreria Dello Stato, 1949; reprint Kyoto: Rinsen Book Co., 1980.
Thupten Jinpa. The Book of Kadam: The Core Texts. Wisdom. Boston, 2008
松長有慶著,《密教經典成立史論》,法藏館(京都),1981年(昭和56年)12月第2刷發行。
佐藤 長著,《中世チベット(西藏)史研究》(東洋史研究叢刊之三十八),同朋社刊(京都),1986.
Tucci, Giuseppe. To Lhasa and Beyond(到拉薩及其以外)——Diary of the Expedition to Tibetan in the Year 1948. First published, 1956, Reprint 1985. Snow Lion Publications, Ithaca, New York USA. 此書有日譯本:Giuseppe Tucci著,杉浦滿譯,《チベット(西藏)佛教探檢誌》,平河出版社(東京),1992年12月10日第一版第一刷。
Tantra in Tibet: The Great Exposition of Secret Mantra I by Tsong-ka-pa, Introduced by His Holiness the Fourteenth Dalai Lam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effrey Hopkins. Unwin Hyman, London, 1977. Third impression 1987.
The Yoga of Tibet: the Great Exposition of Secret Mantra 2 and 3 by Tsong ka pa. George Allen Unwin, Ltd., London, 1981. 後易名為 Deity Yoga. H. H. the Dalai Lama, Tsong ka pa, Jeffrey Hopkins. Snow Lion Publications 1987.
責任編集: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玉成康四郎,《佛典解題事典》,春秋社(東京),1980年5月30日第二版第3刷。
最後,附上宗喀巴大師自傳《善願傳記》一文。全文除了開頭 “Oṃ bde legs su gyur cig”「唵!願幸福來臨(但願得吉慶)!」六個字,及「最後總結開示我的傳記」除外,文中全部都以九個字綴成偈頌體,故譯者亦以九個字譯出。以饗讀者!
此自傳有英譯和日譯,分別為由Robert A. F. Thurman譯成Destiny Fulfulled, Tsong Khapa's Education as a Song of Realization.出版,收入Robert A. F. Thurman ed.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Tsong Khapa, Dharamsala, 1982. 日譯由 Tshul khrims skal bsang Khang dkar (白館戒雲)、小谷信千代合譯《阿賴耶識和末那識之研究——Kun gzhi'i dka' 'grel》文榮堂書店(京都),昭和61年(1986)6月1日發行。收入在該書[附錄],pp.125-133.
此漢譯時參考上述二譯文,受益良多,謹此致謝。
時在2025年4月16日於屏東東港完稿。
PS. 譯者取得本譯文之藏文本,是第一次離台至甘南夏河拉卜楞寺70天,時在1994年10月5日購得。
去年(2024)3、4月時,決定將它譯出,事隔三十年的歲月,於今年(2025)4月始完稿。
今承蒙陳惠珍女居士輸入電腦打字;以及獲得大千出版發行人梁崇明居士應允出版,在此表示由衷地謝意。但願此書的面世,能使佛教寶廣大流傳!吉祥如意(bKra śis bde legs phun sum tshogs)!
譯者在2025年8月17日誌。
主要從密乘從事多聞、尋求章
此時尊者宗喀巴大師在諸大寺院中遊學辯經的那些時間中,[人們]也以信心的力量祈請,而且聼受他所說正法,出現許多承認是他的弟子之三藏法師。這些欲求正法者,從依止這樣的聖人怙主,是可獲得所希求之處。不過,他人不是這樣設想,也允許作這位宗喀巴大師的僕從。於是結束澤當(孜塘)寺的遊學辯經後,他在雅隆尊勝佛堂(經堂)(1),恭請繼承未來第三佛喀伽(迦濕彌羅,克什米爾)的班支達乞食大德釋迦祥賢(2)(Śākyaśrībhadra)的戒師傳承——措欽布(Tshogs chen po. 寺名)的堪布(住持)噶希巴(四難論師)戒寶(Tshul khrims rin pa)為親教師(戒師),措巴結仁(Tshogs pa byi/bye rdzing. 寺名)的堪布(住持)上座(長老,gnas brtan)持律慧依(Śer rab mgon pa)為羯磨師(教授師),結仁之翁則(dbu mdzad. 維那)比丘福金剛為屏教師(密戒師),並二寺之比丘補足合宜數目圓滿[二十人]為證戒僧眾(dad pa'i dge 'dun)(3),正受苾蒭清淨戒律——受具足戒(bsnyen par rdzogs pa)(4)。增上戒學(5)以圓滿天河神水(6)遍滿心識的聚寶瓶(7)中,而且成了單獨具有諸天的世間福田。此後去丹薩替寺(gdan sa mthil/thel)(8),拜謁京俄仁波切名稱菩提(9)膝下,呈上自己的著作作為禮物,且作了正法的討論。因此,法王京俄仁波切由於信心的力量流下眼淚。以後法王京俄對他的近侍說:宗喀巴年齡這樣年輕就擁有這樣的功德大寶藏,所以贈送我這樣的禮物。傳說一再說出由衷之言論。那時,宗喀巴大師向京俄仁波切聼受包含道果的圓滿教授(man ngag, Skt. upadeśa. 優婆提舍),與拏熱巴的六法(10),至尊帕木竹巴(rJe phag mo gru pa, 1110-1170),法王•世間怙主(11)的全集等。當時,由京俄大師迎請來上師譯師虛空賢(Nam mkha' bzang ba),所以宗喀巴大師有很大的希望想在他的跟前圓滿地聼受《聲明粉板字聲論》(sGra'i sa ris)(12),不過出現些許違緣,故未成其事。此後來到温('On, 地在温河河谷,屬乃東縣。意為耳聾)的佛堂革如(Ke ru, 在温河河西)法之間(chos bar/dbar),為擦科侄子(13)等許多三藏法師講說《現觀莊嚴論》、《釋量論》、《入中論》等許多教法。此後來到吉雪(sKyid śod. 吉曲下游,拉薩河下游),住在蔡貢塘之蔡寺(Tshal),詳細閱讀在博域(Bol yul. 藏區)所有翻成藏文的經、論(即甘珠爾bKa' 'gyur. 佛說部,與丹珠爾bsTan 'gyur. 論疏部)佛典。對於一切經典的意義,心中產生許多觀察妙慧。大師年三十二歲(1388),首造《般若波羅蜜多優波提舍論現觀莊嚴及註釋廣釋“善說金鬘”》(14)。那時,有著名的善於記憶的嶺沖麥(gLing mtshungs med)、多麥巴•贍貝札西(mDo smad pa 'Dzam dpal bkra śis)和釋迦珠(Śākya grub)三人,與這位尊者宗喀巴試測記憶力的差別大小。宗喀巴大師在太陽出現在蔡寺正殿經堂的金頂之同時,他能閱讀過去從未閱讀過的一箭桿等九行字(mda' tshad phreng dgu ma)之四枚(śog lde bzhi),且非常地熟記於心中;嶺沖麥能熟記少許二枚半,其他二人據說只能熟記各一枚。
有一時期中,偕擦科侄子•大堪布•語自在稱(Tsha go/kho dbon po mkhan chen Ngag dbang grags pa)為隨從,往拉薩大昭寺在天成五位一體的大悲觀音像(15)前,受大悲齋戒(16)多日。那時,有一天晚上師徒兩人殷重祈請後,觀察夢相。擦科瓦夢有兩大海螺從天而落,墜於他的衣襟中,隨即二螺合而為一。他拿取出海螺後吹之,能發無量廣大音聲。後來他在甲摩絨(rGyal mo rong)(17)下部弘揚且廣大佛教事業。似乎是該徵兆。在尊者宗喀巴本人的夢中,他上昇到聶塘(sNye/mnyes thang. 尼塘、聶當,村名。屬曲水縣)的牙昌牙拉(Yar 'phrang yar la. 山名)之似那岩箭翎(brag mda' sgro)的險峻石山,見一極光滑白石板上,有一朵盛開的青蓮花,顏色鮮美,花瓣未萎而帶有花柄。以手取之,心想此乃救度母(sGrol ma, Skt. Tārā. 多羅,度母)之標幟(phyag mtshan. 所持物),何以在此,以此是否菩薩慈悲攝受?有聲云:目下,此非耶。是壽相也。
次返蔡寺。冬季法會時,他從蔡寺前往極樂寺,宣講許多法藏。春季法會期間,前往前藏上部(dBu stod)賈隅(Bya yul. 屬隆子縣,漢字曾譯賈域、加玉),對約七十位善知識宣講《現觀莊嚴論》、《釋量論》、《入中論》、《阿毗達磨集論》等論。他又返回蔡寺之後,繼續寫《現觀莊嚴及註釋廣釋“善說金鬘”》的剩餘部分,而末尾在極樂寺完成。在蔡寺有一位精通顯密許多大小經論,尤其是擅長著稱包括《時輪金剛經》(18)支分,宗喀巴大師請求這位上師證士(rtogs ldan. 智者、佛)智幢(Ye śes rgyal mtshan)宣說《時輪》,他接受後師徒二人住錫覺摩隆寺。宗喀巴大師仔細聼取《時輪大疏無垢光》(19)的注釋,並學一切事相籌數(rgyu mtshan rtsis)及實踐等,且善巧精通。在覺摩隆寺,大師也為許多三藏法師講授大小經論的注釋。又在那第二年,夏季法會(20)住錫極樂寺,對智者如大海般聚集的僧眾,賜與三藏的許多注釋。此後冬季在堆龍(21)措梅與昂噶寺(22),極為勤奮地修持《時輪金剛》法門;也對許多善知識智者宣講許多三藏經論。然後宗基寺(rDzong ji/chi. 地名。在雅隆地方)稱寶(Grags pa rin chen)從前即對宗喀巴大師具有堅固的信仰,因此他前後多次邀請大師本人,於是接受前往雅隆(Yar klung/klungs/lung)方面,來到羅剎山(Srin po ri)時,那時在貢噶(Gong dkar)有貢巴法王(sGom pa chos rgyal),他也對宗喀巴大師具有由衷地信仰的緣故,殷切地請求。該春季駐錫於五佛佛堂(rigs lnga lha khang),為七十餘位三藏法師宣講《現觀莊嚴論》、《釋量論》、上下對法(23)(《阿毗達磨集論》和《阿毗達磨俱舍論》)、《律經根本律》(24)、《入中論》等。無量供養和承事皆由貢噶貢巴法王任之。以後抵達雅隆後駐錫門喀(sMon/Mon mkhar)宣講許多三藏經論。一切資具、各種用品都由宗基寺寶稱恭敬供養。如是,前後連續宣講無量三藏經論,在那些的時間當中,以上下密乘(25)的諸大曼荼羅(壇城),為善根所化有情灌頂,以成熟根器。另外,還傳授了不同本尊的隨許法(26)和經教教授(man ngag, Skt. upadeśa. 優婆提舍)等,他以相應的法成熟且解脫了無量的所化眾生。尤其是那時,這位上師(指宗喀巴大師)本身流傳由語佛母妙音天女(27)所攝受,且那隨許法何處出現請求時,都有許多有情眾生前來求法。然後冬季駐錫門喀吉祥面(音譯札西棟,bKra śis gdong. 寺名),那時,有一天晚上共諸善知識圍著燈火,論述博地(Bod. 西藏)諸賢哲(mkhas grub)的各種傳記時,云:「噶希巴(bKa' bzhi pa. 四難論師)慧獅子(Śer seng)在一次定期法會中,同時能十一種經函(po ti, 每日講十一座,每座講一種)。最近在博地同時宣講經函,似乎是他最多。」於是格西夏敦(Śa ston)等人請求說:「從這也請大師同時講授這麼多經典,大師容許否?」大師說:「若稍努力,似乎能講這麼多經典。」那麼,無論如何也請求講一下,由於大家恭敬勸請,師始允許。於是大師從那月的初十日起至三十日,閉關閱讀經卷。三十日(月底)的那一天,綁緊所有經卷典籍的帶子(藏文經卷看後須包紮起來)。本來他許諾從初一起建立法會開講。時桑樸等處前來求法的許多三藏法師,必須等待,故大約三天當中宣講米拉日巴(28)和瑪爾巴(29)等的一些零散的傳記。從初五日起,在那一天同時,說十五種的印地語(rGya gar skad. 印度話)的首頁(每種卷帙的首頁都有在梵語為......,此乃由於從梵本譯成藏文典籍之故)以作為法會的開始。每天從黎明起到傍晚時分,講十五座,無有間斷。在十五種大論中,小卷帙者講畢兩部時,再以兩部小者補替續講,所講典籍計有:《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上下對法》兩種(即《集論》與《俱舍論》)、《律經根本律》=《律經》、《慈氏五論中後四論》(指《莊嚴經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中觀理聚五論》(《中論》、《迴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頌)正理論》、《細研磨論》=《廣破論》)、《入中論》、《四百論》、《入行論》,即十七論的一些大難處的注釋,每論各依博地(Bod)的廣注結果,抉擇包含破立注釋的許多解釋方法,而且其他諸論典大都在各自的注釋上,無餘地詳細解說大小論典。凡經三月,法會圓滿。在此法會期中,每日晚座講畢,仍修閻曼德迦(30)自受灌頂(31)等二種次第(32)瑜伽,未曾間斷。[那時]眾人咸讚嘆言:大師若非本尊之所加持,則是獲得總持(bzungs, Skt. dhāraṇī. 陀羅尼)大菩薩而無疑。否則不能堪任此大佛事也。在那一年夏季裡,在雅隆奧噶扎(Yar lung O kar brag. 茅蓬名或寺名),安住在極佳的閉關中,修薄伽梵吉祥勝樂輪法(dPal 'khor lo bde mchog. 無上瑜伽續本尊泗魯迦的異名)及四座瑜伽(33),而且實修尼古六法(34)的各種所緣法類,善修習,乃每天修臍輪氣息瑜伽,也都是每種作百次修習,產生臍輪等處的修證之許多妙善經驗。
此後秋季,宗喀巴大師來到吉曲,尊者仁達瓦也親臨衛(dBus)法之間,所以師徒兩人駐錫在布達拉(Po ta la)做了許多正法的討論,並且也對所化諸有情賜給善說的禮物,之後尊者仁達瓦又返回藏(gTsang. 後藏)。宗喀巴大師在那一年冬天,住在覺摩隆的岩(brag)寺,為許多大三藏法師講說《時輪》、《現觀莊嚴論》、《釋量論》、《集論》和《俱舍》等許多論典。
其次,在那春季庚午年(1390),宗喀巴大師三十四歲,他想對諸大密續的解說,以及灌頂、實踐訣竅(lag len man ngag)等等一切要做圓滿調查。因為必須和上師尊者仁達瓦做一些師徒商談,他來到藏,住在絨地(Rong. 羊卓雍湖西北容河河谷)的拏却隆(sNu chos lung),從措寺(Tshogs)堪布仁波切名稱善知識(Grags pa bśes gnyen)聼受了《五次第法類》等(35)各種傳授。當時,在宗喀巴大師的隨從有先後到來的寺院管理人福稱(bSod nams grags pa)與多麥巴•格西慧稱(mDo smad pa dge bśes Śes rab grags)二人,他倆前往駐錫在勝樂上(bDe mchog steng)的阿蘭若(dben gnas, Skt. araṇya. 空閑處)之上師中觀師•精進獅子(dBu ma pa brTson 'grus seng ge)。謁見其跟前,求得法緣。彼此談論時,中觀師他說:我必須向汝的阿闍梨請求妙音天女之隨許法灌頂。此後他與宗喀巴大師本人會了面,向宗喀巴大師求得妙音天女隨許法。爾時詳談法義,於是上師中觀師自述他自己在多康(mDo khams. 青海和康區總名)放牧時(36)起,至尊文殊菩薩經常來現身說法,對此仔細地進行前後(37)考察方法等,對此我打從心底尚無獲得定解,因此請求大師關懷,作一正確的觀察。此次也是至尊文殊菩薩親口這麼說之後,對我們說趕快去請求妙音天女的隨許法後,是這樣來的。針對如此說明,尊者宗喀巴本人從中觀見等、法的諸甚深要點之尋根問底等門徑,善加考察,故能解答。於是說到:「不需要生三心二意,但須殷重祈請。然至尊文殊菩薩之真實身語,不是現在(現前)根識之所能見,它是本尊親自交付的方式(行相),在意識(第六識)如實顯現。我對文殊菩薩的修行法類、教授(man ngag, Skt. upadeśa.)等這方面有很大的想要知道的慾望,故須請求,但是這次尊者仁達瓦今將至達倉(sTag tshang. 地名)(38),我師徒必須在決定期間相會。時間迫促,不能如願。但願以後無論如何安排此一因緣。」
此後,宗喀巴大師來到達倉宗。時有堪欽譯師名稱幢(Grags pa rgyal mtshan),尊者善士仁達瓦、上師譯師義賢(Don bzang ba)和宗喀巴大師本人同會。以及為此諸師服侍的隨從,蒞臨的許多善知識圓滿的三藏法師、加上常時住(常住)的僧眾等殊勝對境,現前一切座位。[此等]必需的生活資具、食物和旅店等圓滿接待之廣大照顧等,都由佛子(菩薩)大持律師精通無邊教典,且是一同帶領珍貴佛法的擔子不衰(39)之持戒者——法王譯師殊勝依怙祥賢(sKyabs mchog dpal bzang po. 又名Śrībhadra. 祥賢)所供給。並且由他做媒介之後,最善巧諸師似鵝王商主發出說法的聲音,故在佛教蓮池中也能饒益有緣眾生。爾時仁波切名稱幢宣講《現觀莊嚴論》,法王殊勝依怙宣講《喜金剛續第二品》(Kye rdor rgyud kyi brtag gnyis),尊者仁達瓦講他自己造的《釋量論莊嚴大解說》(rNam 'grel rgyan gyi 'grel bśad chen mo),宗喀巴大師聼受,而且師徒倆作了許多抉擇難處的理路爭論。然後師徒倆同赴巴鄔巴聶('Ba' 'u 'ba' gnyer)法之間。宗喀巴大師在尊者仁達瓦的近前,聼受了一遍《吉祥集密根本續》(dPal gsang ba 'dus pa, Skt. Guhyasamāja Tantra. 略作《集密》或《密集》)的解說。此時,宗喀巴大師意欲在貢松德欽巴(Gong gsum sde chen pa)上師仁波切法祥(Chos kyi dpal ba, 法勝)的近前,聼受一次《時輪》,一夜在夢中聼到說:「法祥是在布敦仁波切(Bu ston rin chen grub, 1290-1364)座前聼受《時輪詳解》凡十七遍。」後大師謁見他時,請問云:「在仁波切布敦近前聼受《時輪》多少遍?」大師回答說:「聼了十七遍。」[所以顯然與出現在宗喀巴大師的清淨預言是一致的。」(40)那時尊者仁達瓦說:「僅那樣作密呪(sngags, Skt. mantra. 真言)的調查,會長時期耽擱。現在講說三藏(經、律、論)將會生廣大饒益,因此你暫時作講說,是否更為適當?」宗喀巴大師答說:「我對密呪的方面有強烈的欲求,所以預先要作密呪方面(密乘)的追究。其次,現時的追求聞法人們,大部分對法相乘方面(顯教)的典籍少許嚮往時,則對密乘的典籍,自己也就不想要進入其中。遵循接受自己言詞的人們,也以許多方便背離。有些對密乘生起如同信解景象時,就以此作為理由,於是對波羅蜜多乘(顯教)的三藏經典,認為意義小且低下,因此自他的興趣就此背離。謗法業的障礙非常可怕,而且果報的確很大,這些心先前進行後執受。至於承認稟性善良之具本性者,也不採取意樂進入反面的方向(指密乘方面),也只不作公開譏毁(密乘),此乃其關鍵而已。渴望從一切佛教門徑受持之普遍積集善業者,如是者雖有一些,但也很難目睹。對於以前雪鄉(西藏)的大善知識們來說,擁有未了知少分的法眼,顯然是非常地稀少。」雖然如此,這位大德(bdag nyid chen po, Skt. mahātmā. 指宗喀巴大師),從青少年起就急忙地要去負荷圓滿的教法之擔子。尊者宗喀巴大師親口說:「我對於密乘,不須要由他人來策動的。從小時起對此有很強烈的想要知道的欲望,即心想必須圓滿學習所有續部,這從一開始就有的。」
此後,上師尊者仁達瓦去了薩迦寺。尊者宗喀巴本人到絨却隆(Rong chos lung),與上師中觀師做了許多法的談論;也聼受許多至尊文殊菩薩的法類。從那時起聼受密呪的諸見解,確定要專修密法。然後想到年堆(Nyang/Myang stod. 年楚河上游)仁波切德欽巴(sDe chen pa)的近前,却聼說帕木竹巴(Phag mo gru pa)的大軍正在班師返回到拉堆(La stod, 在日喀則地區定日縣境)。在那軍事未確定之間,這秋季駐錫在絨的仁隆普(Rong gi ring lung phug)。然後秋末抵達年堆的貢松德欽之後,謁見在仁波切法祥(Chos kyi dpal ba. 法勝)的近前,法祥是一切智(41)布敦仁波切大弟子們之中,精通《時輪》之超絶殊勝者;另外密乘的典籍和修行事相(實踐訣竅)等無邊際中擁有圓滿。在最初見面的晚上,宗喀巴大師的隨從以黃色哈達(黃綾)一匹獻給法祥大師。第二天獻上茶請安,供鸚鵡綠緞一匹,請講《時輪詳解》與支分等等。那時法祥在講說詳解,正好在圓滿第一品時,於時他說:「[緣起好!](42)昨晚獻的黃色哈達(黃綾)符合地界收攝次第(黃色表地界),因此將會成就圓滿次第。今晨的這整匹緞子綠色是虛空界,與生起次第符合,因此將會成就生起次第。法閒時(43)正好講到第二品之首,說到諸凡重要的人們在成熟的意義上[若為成熟諸大人故],出現這樣的說法,故緣起極為善妙。必須令滿足一切法。」於是欣喜接受講法。從那一品(第二品)開頭講說,繼後再從第一品之起首,重講(第一品)一遍。從那秋末起春季法會之前尚未結束時,駐錫在年堆的貢松德欽之後,圓滿地聼受《續釋解說》(44)、作法指引、六支加行(45)的傳授經驗等。此後宗喀巴大師想聼受所有瑜伽(yoga)的教敕解說,但是想預先學習瑜伽的作法(儀式)。於是在夏魯寺那時是布敦仁波切主要行茶僧(46),公認為非常精通瑜伽的作法之瑜伽師壽自在(Tshe dbang. 讀做策旺)的弟子合適,該弟子說是瑜伽師善依(mGon bzang. 讀做衮桑),將他迎請後,與他二人駐錫在年楚河上下游(Nyang stod smad)交界處的次咱康('Khris rtsva khang. 地在江孜、日喀則之間白朗,Pa snam)後,非常純熟地學習了金剛界(47)與金剛頂(48)等瑜伽大壇城(曼荼羅)一切的彈線(bri thig)、舞讚(gar dbyangs)、壇城儀軌(dkyil chog)的儀軌次第(chog khrigs)、結印(phyag rgya 'ching ba)等。那時,有一天晚上,大師在夢中見一大寶座上,坐有一位年老的上師,頭帶冠冕(五佛冠),手持鈴杵,說是上師琼波雷巴號童福(Khyung po lhas pa gZhon nu bsod nams)。大師亦坐彼身前。那位大剌麻起立,以金剛步的步法右繞宗喀巴大師三匝,而且念珠自然發出埃迦蘇積迦(E ka su tsi ka)等呪聲。次持鈴杵置於大師的頭上,謂:羯磨班札(Karma Vajra)。說後回坐於座上。宗喀巴大師從夢覺後作了觀察,想昔日的密號為不空金剛(Don yod rdo rje),今為羯磨班札(業金剛),也相同於義成(don grub)俱是羯磨部之種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