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韓佛教文化交流概說
第一節 古朝鮮、箕子朝鮮及漢武帝設郡
中國和韓國(朝鮮)地理上唇齒相依,歷史上關係密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自古以來就十分頻繁和深入。這種交流是雙向、互動的,中國文化固然對韓國(朝鮮)的文化產生過久遠而深刻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受韓國(朝鮮)文化的影響也頗多。並且,中國文化傳入韓國(朝鮮)之後,就不再是簡單的延續,它必然會和半島的社會情況及文化傳統相互結合,多少改變原來的面貌,變成韓(朝鮮)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而變成中國佛教一樣。
中韓兩國佛教的交流,是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因此,本章先對兩國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以儒釋道為主的傳統思想文化的交流,進行概略性的論述。
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表明,朝鮮半島(韓半島)在距今四十萬年乃至六十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生存,他們和其他許多古老民族的先民一樣,也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等漫長的發展和進步過程。
韓(朝鮮)民族有著不同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歷史,傳統習俗等方面也與中華民族有所不同,有自己的文化特質。關於朝鮮民族(韓民族)的起源,在十三世紀高麗時代的一然禪師所著《三國遺事.古朝鮮》中,就記述有檀君開國的神話。《三國遺事》引《魏書》說:「乃往二千載,有檀君王儉,立都阿斯達,開國號朝鮮。」
據說這位古朝鮮的開國者檀君,是天帝桓因的庶子桓雄的兒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桓因便讓他帶著三個天符印,率領三千天兵天將,降到太伯山頂的神檀樹下,「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當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再三祈請天神桓雄把牠們變成人。於是桓雄給了牠們一把靈艾和二十個大蒜,對牠們說:「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牠們遵囑吃完了靈艾和蒜,開始過起不見天日的生活。但老虎忍耐不了潮溼陰暗的環境,不幾天就跑出洞見了陽光,所以未能如願變人。熊則謹守著桓雄規定的條件,堅持不見陽光,到第二十一天,提前變成了熊女。這熊女與桓雄結合,生下一子,就是檀君王儉,也就是古朝鮮的開國之君。
這個神話傳說表現出了韓民族祖先的敬天思想和圖騰崇拜。熊女之說可能出自北方民族的圖騰。北方民族的圖騰動物有熊、狼、虎、鷲、鴉等等,其中以熊的崇拜最為普遍。
據說,當中國的堯即帝位的第五十年,檀君王儉在朝鮮稱王,定都平壤,後又移都於白嶽山阿斯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後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檀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檀君神話,無其他史料可考,而箕子封於朝鮮的傳說,則見於中國的史書。《史記》說,箕子是殷商末朝紂王的叔父。紂王無道,殺戮忠臣,箕子諫而不聽,「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不久,周武王起來「革命」,伐紂成功,「釋箕子之囚」又請箕子作〈洪範〉九疇,以明彝論攸敘,「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這是有關古朝鮮的最重要的傳說之一。
第一節 古朝鮮、箕子朝鮮及漢武帝設郡
中國和韓國(朝鮮)地理上唇齒相依,歷史上關係密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自古以來就十分頻繁和深入。這種交流是雙向、互動的,中國文化固然對韓國(朝鮮)的文化產生過久遠而深刻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受韓國(朝鮮)文化的影響也頗多。並且,中國文化傳入韓國(朝鮮)之後,就不再是簡單的延續,它必然會和半島的社會情況及文化傳統相互結合,多少改變原來的面貌,變成韓(朝鮮)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而變成中國佛教一樣。
中韓兩國佛教的交流,是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因此,本章先對兩國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以儒釋道為主的傳統思想文化的交流,進行概略性的論述。
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表明,朝鮮半島(韓半島)在距今四十萬年乃至六十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生存,他們和其他許多古老民族的先民一樣,也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等漫長的發展和進步過程。
韓(朝鮮)民族有著不同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歷史,傳統習俗等方面也與中華民族有所不同,有自己的文化特質。關於朝鮮民族(韓民族)的起源,在十三世紀高麗時代的一然禪師所著《三國遺事.古朝鮮》中,就記述有檀君開國的神話。《三國遺事》引《魏書》說:「乃往二千載,有檀君王儉,立都阿斯達,開國號朝鮮。」
據說這位古朝鮮的開國者檀君,是天帝桓因的庶子桓雄的兒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桓因便讓他帶著三個天符印,率領三千天兵天將,降到太伯山頂的神檀樹下,「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當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再三祈請天神桓雄把牠們變成人。於是桓雄給了牠們一把靈艾和二十個大蒜,對牠們說:「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牠們遵囑吃完了靈艾和蒜,開始過起不見天日的生活。但老虎忍耐不了潮溼陰暗的環境,不幾天就跑出洞見了陽光,所以未能如願變人。熊則謹守著桓雄規定的條件,堅持不見陽光,到第二十一天,提前變成了熊女。這熊女與桓雄結合,生下一子,就是檀君王儉,也就是古朝鮮的開國之君。
這個神話傳說表現出了韓民族祖先的敬天思想和圖騰崇拜。熊女之說可能出自北方民族的圖騰。北方民族的圖騰動物有熊、狼、虎、鷲、鴉等等,其中以熊的崇拜最為普遍。
據說,當中國的堯即帝位的第五十年,檀君王儉在朝鮮稱王,定都平壤,後又移都於白嶽山阿斯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後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檀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檀君神話,無其他史料可考,而箕子封於朝鮮的傳說,則見於中國的史書。《史記》說,箕子是殷商末朝紂王的叔父。紂王無道,殺戮忠臣,箕子諫而不聽,「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不久,周武王起來「革命」,伐紂成功,「釋箕子之囚」又請箕子作〈洪範〉九疇,以明彝論攸敘,「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這是有關古朝鮮的最重要的傳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