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古代的社會和佛教傳入日本
日本是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古代社會文明雖然起步較晚,然而由於受到以中國為代表的大陸先進文化的影響,發展速度很快。在漫長的中日兩國彼此交往和文化交流過程中,佛教曾發揮過重要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在西元6世紀中葉前後開始傳入日本的佛教,曾長期對日本社會政治和文化發揮重大作用,成為日本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同時,中國的儒家學說對於日本的政治、文化教育、宗教和日本民族道德倫理的形成與發展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為論述方便,筆者首先根據中國史書和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佛教傳入以前的日本社會和宗教文化情況作概要介紹,然後介紹佛教如何傳入日本。
第一節 佛教傳入前的日本社會及其宗教文化
一、日本自然環境和早期歷史概況
日本是個島國,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四個大島和近四千個小島組成。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為鄰,東臨浩瀚的太平洋。早在幾萬年以前,日本原與亞洲大陸連接在一起,大約在一萬多年以前,由於地質和自然氣候的巨變,才逐漸形成與大陸隔離的日本列島。
日本國擁有很長的海岸線,港灣很多。境內多山,山地約占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八十,大小火山數量達二百多座,最高山峰是海拔3,776公尺的圓錐形活火山富士山。河谷交錯,河流湍急,水量充沛。日本的氣候屬溫和溼潤的海洋季風性氣候,除本州北部和北海道冬季比較寒冷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四季常青。耕地較少,但宜於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
早在兩萬多年以前,當日本土地尚未完全從亞洲大陸分離的時候,日本人的祖先已開始在這裡棲息生活。從西元前1萬年至西元前2世紀前後,人們主要靠採集、狩獵和捕魚為生。因為所使用的陶器帶有繩紋,史學界稱這個歷史時期為繩紋時期。
在日本的歷史發展中,受到來自隔海相望的大陸國家中國、朝鮮的影響很大。隨著日本與大陸國家交往的逐漸頻繁,大陸的水稻種植技術傳入日本,大約在西元1世紀又從大陸傳入青銅器、鐵器,並在此後日本民眾學會製造和使用金屬工具。日本史學界把從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3世紀的歷史時期稱為彌生時期(因反映這個時代文化特徵的陶器在東京彌生町發現,故以「彌生」命名)。在這個時期,日本開始進入階級社會。
據中國史書記載,西元一、二世紀以後日本出現一些部落和部落聯盟國家。東漢班固(西元32~92年)《漢書.地理志》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所謂「樂浪海」即指日本的瀕臨日本海及東海一帶;「倭」指日本。據此,漢時日本有百餘國,並且有的已經與中國建立連繫。東漢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年),倭奴國遣使自稱大夫奉獻,光武帝賜以印綬。此印西元1784年在九州福岡縣志賀島被發現,上書「漢委奴國王」。三國時約有三十餘國與魏朝之間有使節往來,如西晉陳壽(西元233~297年)《三國志.魏書.倭人傳》所載:「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大約在進入二、三世紀以後,相繼在日本九州北部興起邪馬台國,在本州西南部(以今奈良為中心)興起古大和國。
考古證明,三、四世紀在以畿內的奈良、大阪一帶為中心的全國各地,陸續建造了以前方後圓為特徵的高大古墳,埋葬著各地國王、部族首領的遺體和大量豐富奢侈的陪葬品。以此為指標,日本進入了古墳時期。在各個小國中,大和國最為強盛,透過對外兼併擴張,大約在西元4~7世紀逐漸統一了日本。
										日本是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古代社會文明雖然起步較晚,然而由於受到以中國為代表的大陸先進文化的影響,發展速度很快。在漫長的中日兩國彼此交往和文化交流過程中,佛教曾發揮過重要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在西元6世紀中葉前後開始傳入日本的佛教,曾長期對日本社會政治和文化發揮重大作用,成為日本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同時,中國的儒家學說對於日本的政治、文化教育、宗教和日本民族道德倫理的形成與發展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為論述方便,筆者首先根據中國史書和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佛教傳入以前的日本社會和宗教文化情況作概要介紹,然後介紹佛教如何傳入日本。
第一節 佛教傳入前的日本社會及其宗教文化
一、日本自然環境和早期歷史概況
日本是個島國,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四個大島和近四千個小島組成。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為鄰,東臨浩瀚的太平洋。早在幾萬年以前,日本原與亞洲大陸連接在一起,大約在一萬多年以前,由於地質和自然氣候的巨變,才逐漸形成與大陸隔離的日本列島。
日本國擁有很長的海岸線,港灣很多。境內多山,山地約占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八十,大小火山數量達二百多座,最高山峰是海拔3,776公尺的圓錐形活火山富士山。河谷交錯,河流湍急,水量充沛。日本的氣候屬溫和溼潤的海洋季風性氣候,除本州北部和北海道冬季比較寒冷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四季常青。耕地較少,但宜於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
早在兩萬多年以前,當日本土地尚未完全從亞洲大陸分離的時候,日本人的祖先已開始在這裡棲息生活。從西元前1萬年至西元前2世紀前後,人們主要靠採集、狩獵和捕魚為生。因為所使用的陶器帶有繩紋,史學界稱這個歷史時期為繩紋時期。
在日本的歷史發展中,受到來自隔海相望的大陸國家中國、朝鮮的影響很大。隨著日本與大陸國家交往的逐漸頻繁,大陸的水稻種植技術傳入日本,大約在西元1世紀又從大陸傳入青銅器、鐵器,並在此後日本民眾學會製造和使用金屬工具。日本史學界把從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3世紀的歷史時期稱為彌生時期(因反映這個時代文化特徵的陶器在東京彌生町發現,故以「彌生」命名)。在這個時期,日本開始進入階級社會。
據中國史書記載,西元一、二世紀以後日本出現一些部落和部落聯盟國家。東漢班固(西元32~92年)《漢書.地理志》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所謂「樂浪海」即指日本的瀕臨日本海及東海一帶;「倭」指日本。據此,漢時日本有百餘國,並且有的已經與中國建立連繫。東漢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年),倭奴國遣使自稱大夫奉獻,光武帝賜以印綬。此印西元1784年在九州福岡縣志賀島被發現,上書「漢委奴國王」。三國時約有三十餘國與魏朝之間有使節往來,如西晉陳壽(西元233~297年)《三國志.魏書.倭人傳》所載:「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大約在進入二、三世紀以後,相繼在日本九州北部興起邪馬台國,在本州西南部(以今奈良為中心)興起古大和國。
考古證明,三、四世紀在以畿內的奈良、大阪一帶為中心的全國各地,陸續建造了以前方後圓為特徵的高大古墳,埋葬著各地國王、部族首領的遺體和大量豐富奢侈的陪葬品。以此為指標,日本進入了古墳時期。在各個小國中,大和國最為強盛,透過對外兼併擴張,大約在西元4~7世紀逐漸統一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