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弘一大師傳

85特價408
停售
下次再買
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

弘一大師曾抄錄這樣一句格言:「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自古以來,為政者都是把「得民心」列為第一要務。任何施政措施,總希望得到民眾的心悅誠服,鼎力支持,如此便是領導階層最大的成就。若是把範圍縮小,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又何嘗不是希望彼此之間能以最真誠赤裸的心來相待?但是年歲越長,相識的人越多,則會發現,想要擁有「以心相交」的朋友,真是談何容易?
在這一則格言之中,弘一大師為我們指出,「得人心」最好的方法便是多行「救濟事」。
佛法說因果,要怎麼收,便要先怎麼栽。若只是為了應付敷衍,只求顏面上好看,甚或只為了求成績表現,可以炫耀於世人,驕傲於同儕,他所能得到的回報,也只有這短暫而虛榮的光環而已。但是他若能出於至誠,以人溺為己溺、以人饑為己饑、以人苦為己苦,他所得到的回報則必然是受濟助者由衷的感念,成為他們在苦難的世間指引生命向前的一盞明燈。弘一大師的說法,受濟助者心懷之中的感念,是會「倒浸入肝脾」的。是在這樣的心境當中,再以佛法的智慧開導,讓人明白,對一個人最大的供養幫助,是能夠讓他明瞭佛法,進而信受奉行,永離生死輪迴之苦,這就是最實在的人間菩薩行者了。
人間有善、惡兩種力量。在我們的人格裡,這兩種力量也同樣存在。在傳統儒教中,對人性的善惡始終存有爭議,既有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又有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之見,究竟孰是孰非?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在我們的生命中,這兩種力量是共同存在的。學佛就是要開發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和善法相應,使我們的慈悲念念增長。
《華嚴經》中有一著名的偈頌:「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當年,白居易在向鳥巢大師問法時,大師正是以此偈作答,可見其重要意義。佛法固然博大精深,但在具體行持中,又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勿因惡小而為之,勿因善小而不為。
聲聞乘強調持戒,即「諸惡莫做」。事實上,持戒本身就是一種行善的方式。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殺生,我們就不必擔心受到他人的傷害;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偷盜,我們就可以夜不閉戶;如果每個人都能不邪淫,就少了許多家庭糾紛;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妄語,我們就不必擔心上當受騙;如果每個人都不飲酒,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
而菩薩乘更強調「眾善奉行」,不僅要以持戒來利益眾生,還要積極行善。善事不論大小,凡是自己能夠做到的,都應隨分、隨力、隨時去做。像觀音菩薩那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只要眾生有困苦,就積極主動地為人分憂解難。對所有眾生都視如己出,無有分別,眾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困難就是自己的困難,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不求回報,不論得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惟德,可以服人。」賢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惡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輕忽小善之德、小惡之害,能夠真正斷惡修改完善,所以令人心悅誠服。
一己之善,不但能為自己積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絲毫之惡,非唯損害自己的品格,也會危害到他人。如此輾轉影響,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塊小石頭,漣漪不斷地擴大,導致整個湖面水紋的波動,其影響層面絕非自己所能事先預料。因此,對世間人而言,起一個善念、說一句好話、一個善意的回應,乃至露出一個微笑,不但能夠讓內心越來越光明,也可以拉近親子間的關係、提高公司的業績、促進國家社會的和諧,甚至可以消弭種種人為的災難。
這種由小因而成大果的例子,俯拾即是。舉例來說,當世界某個角落發生災難需要援助時,大眾盡己之力,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的善款、救援物資、救援人力,即可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佛經》中也有記載,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彌徒弟只剩七日的壽命,於是慈悲地讓他回家探親。途中,正好遇到一場大雨,小沙彌發現一群螞蟻正努力地從積水的地方爬出,但卻不斷地被雨水沖回去。於是小沙彌心生憐憫,先將它們一一救出,確定安全無虞後,才繼續他的旅程。七日後,小沙彌又回到寺院,師父感到非常驚訝,於是入定觀察,發現原來是小沙彌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螞蟻,也增加了自己的壽命。
除了自己廣發善心外,更進一步,對於他人的善行也要真心讚歎,如此可增進其信心,令發廣大心量而行大善;面對自己的惡行要有所覺悟,趕快懺悔改進,千萬不可積小過患而成大罪。如《四十二章經》云:「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就是最好的訓誡。《梵岡經》亦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也是提醒世人要處事老實,行善造惡自有因緣果報,不可不慎!
「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見其長而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未見其滅而有所損。」修改完善斷惡一定要在高處著眼、小處著手。如果我們能夠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走下去,不僅能成為世間的賢人,家業、學業、事業、志業,事事如意;更進一步,也能成為出世間的聖人,斷惑、證真、度眾、成佛,樣樣成就!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弘一大師主張「吃虧是福」的處世原則。他曾這樣寫道:
「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只要與人相處,就免不了會有長短比較。言語上愛占上風的人,總不免喜歡自我吹噓、自我膨脹,言談之中儘是自贊毀他之語。這樣的人往往自以為聰明,處處佔便宜;但事實上,卻是他自己在扯自己的後腿。等到人際關係落到一敗塗地之後,他還會以為人家是嫉妒他,見不得別人好。而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則凡事就會算計:我從這裡可以得到多少好處?於是,只顧著自己吃肉,卻忘了好歹也要留一點湯給別人喝。這樣下去,怎麼能夠不集天下之怨懟於其一身呢?
弘一大師曾給弟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一世為人做得還算不錯。當他重新投胎之時,閻王還讓他開條件,看他想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說:「我也沒有什麼奢求,我的條件很簡單:『小小良田五百畝,一妻一妾美又賢,父為宰相子狀元……」
當他說到這裡時,閻王起身打斷他的話:「有這麼好的事情,我還想要呢,你來當閻王好了!」
大部分的人總覺得:「我要求得並不多。」但是不知不覺間,卻是已經意圖要占盡天下的便宜了:讀書時要獨佔鰲頭;找對象時要才貌雙全;在事業職場上更希望扶搖直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若是一生真是如此平順,難免志得意滿、目中無人,回過頭來,他會看不起那些命運多舛、時運不濟的人。因為以他的高標準來看,一個人若是人生拓展不順,必然是因為怠惰愚笨或是前世造了什麼孽,罪障深重!這樣,他自然很難有同理心去體諒別人的困難處境,更不要說發揮慈悲心去幫助別人脫離身心的困境了!但是若是這麼一個「大人物」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大家眼睜睜看著天下所有的好處便宜都讓他占盡,能隨喜讚歎者恐怕少之又少;相反的,招來尖酸不平反應的可能性恐怕要大出許多。須知,天下的利益好處就只有這些,當你多占了一分,也就意味著別人少了一分。除非你是真正腳踏實地貨真價實地付出,那麼得到你應得的代價,自然是沒有話說;否則同樣的努力,同樣的付出,憑什麼你就比人家佔便宜,在因果上來說也是讓人無法平心靜氣來接受的。
不過,事實上我們確實也曾見過,有一種福報特別大的人,似乎只要有他在,自然所有的便宜都歸到他的身上,別人能沾到一點光彩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大家卻認為那是理所當然之事。依佛法來說,那必然是他前世辛勤付出、與人為善、廣修功德累積得來的大福報、大威德,任何人都無須難過不平或忌妒。若是你也想要自己成為那樣的人,方法很簡單,就是用毫不執著無礙的心,立刻把所有的好處便宜都讓給別人,內心更能清楚觀照,世間無常,人生苦短,今天就算擁有了全世界,又能保有多久呢?倒不如把到手的便宜歡歡喜喜地佈施出去,這才是真正有大智慧大福報的人!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間叫做娑婆世界,明明白白就說清楚了,這是一個「堪忍」的世間。許多時候,我們必須要去面對很多自己不喜歡面對的人與事。甚至更為不堪的,不僅止於「不喜歡」而已,挫折、凌辱、打擊也常是我們一生當中必須要修學的功課。只是當年歲日長,從生命的經驗當中,我們學習到如何儘量避免,不要讓難堪的處境發生的智慧,更不知不覺培育出一份胸襟,不能天下所有的好處都由我一個人來占盡;凡事愛與人計較,一點虧都不肯吃的人,很可能到頭來只有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人的一生過程中究竟在哪一個階段最肯「受氣吃虧」呢?以正常的生命成熟成長角度來看,當年歲越長,人格愈臻成熟,對於人情世事愈為通達,對於包容那些給我們氣受的人、讓我們吃虧的人,應該能有更大的度量與承受的雅量。但是經過長久的觀察,卻發現這樣「想當然爾」的推斷並不正確。若是一個人雖然年歲日增,但是他並未在「自我修正」上用心,心心念念所思維的乃是如何增加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分量,不論是從錢財的較量、權力的拼比、別人的認同甚至知識的廣博,不論有沒有真材實料,總希望所到之處都能一言九鼎,人人仰望;若是竟然有人不把他放在眼裡,甚至批評貶抑給他氣受,面子上掛不住的結果,必然風度盡失,許多難看的態度、難聽的言辭必然傾瀉而出,到頭來招致更大的難堪,更確切的惡評,想要不受大氣則難矣哉!
年歲越大,維護面子的決心愈強,受氣的耐力則明顯的是愈來愈差!但是修行的功夫就是必須在這樣的情境中來磨煉。
事實上,佛菩薩的圓滿人格都是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淬煉之中,培育而成的。正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便是喜歡讓人奉承,讓人另眼相看;最好不必付出什麼,就能坐享人家的尊敬服從,還有偌大的豐碩成果讓他享用,世間並非沒有這樣的「幸運兒」,但是追究到因果的源頭,必然是他過去曾經為眾生付出,認真地扮演好他生命中的角色,努力走過所留下的痕跡。而凡夫眾生往往所見短淺,所追求的並非是無上佛道,所在意的只是當前不要受氣、不要吃虧。
而弘一大師則主張,眼前若是不想吃大虧,就必須先忍受吃點小虧;不想受大氣,就要忍受小氣。若是不能忍,有一點小阻礙就激烈反應,吃一點小虧就吵鬧喧嚷,很可能賠上的是自己的形象、人格與他人的尊敬。
「不佔便宜、肯吃虧」不僅是就世間法上的一種警惕;以此出發,不知不覺中培養出忍辱的胸襟,不與人計較得失的涵養,回歸到佛法,即是修行境界的提升,實際上也就是菩薩道的確切展現!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