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禪淨歸元:高僧學思與行誼之研究

79特價474
上市通知我
下次再買
1998年,聖嚴法師為了慶賀佛教大學前學長水谷幸正博士古稀紀念作,於紐約法鼓山分會撰寫了〈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文中詳述了「人間淨土」理念的佛教淵源及歷史發展。人間淨土說的源流可往上追溯,是來自印度的大、小乘諸種經論,佛教傳入中國自然地也把人間淨土的思想帶入中國,在中國歷經了天台、淨土、華嚴、禪等諸宗對淨土觀的激盪,到宋初的永明延壽結合諸宗,匯歸華嚴的理事等齊,唱出「一念成佛」之說,使得淨土思想達至最高境界。

聖嚴法師提倡的「人間淨土」理念,所依據的主要經典,可歸納為六種:1.《仁王般若經》的「唯佛一人居淨土」;2.《華嚴經》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3.《法華經》的「我此土安隱」;4.《維摩詰所說經》的「直心是菩薩淨土」;5.《大般若經》的「成熟有情,嚴淨佛土」;6.《觀無量壽經》及《無量壽經》的淨土生因說,此六種經典在以下的探討之中,會有進一步地敘述。

本研究首先以四種角度釐清淨土為主題,深入探究聖嚴法師的淨土概念為何?其次探討聖嚴法師如何從最初只有一個「心法」,漸漸地有了「心靈環保」?他在1992年提出了「心靈環保」這個名詞後,產生了以「心靈環保」為主軸,淨化人心的觀念。接著再探討如何發展成「心靈、禮儀、生活、自然」等四種環保?並陸續推出了「三大教育」、「心五四」運動、「心六倫」運動等,目的為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一、以四種角度釐清淨土之時期

「淨土」一詞,聖嚴法師曾在〈淨土思想之考察〉以泛指大小、廣狹,比較級、究竟級,主觀的、客觀的,包容各種意義,而加以分別探討過。在一般佛教學者的觀點,所謂淨土泛指諸佛為度一類眾生,而以其本願力所成就的佛國淨土。而一般通常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此種認知是信仰上普遍地深植人心的原故。聖嚴法師依修行的成果不同,所建造的淨土也不一樣的思考,把淨土分為四種等級:1.法身土;2.報身土;3.化身土;4.凡聖同居土。又從現實生活的角度,把淨土分為四種:1.人間淨土;2.天國淨土;3.佛國淨土;4.自心淨土。聖嚴法師認為淨土雖然有四種等級、四種種類,卻認為只有心願及層次上的不同,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而且主張若能自淨其心,則通見四種淨土。

聖嚴法師認為「自淨其心」必須從十善業開始,而十善業在佛法的基礎戒、定、慧三學上是屬於戒,戒的精神在於存心的善惡,心若純善,即入於定的層次,定力若深厚而且持久,便發生智慧的功能。所以三學的根本,乃在於內心的功用。這內心的功用就是自淨其心。自淨其心便是修行三學淨化身心,心不受夢想顛倒煩惱的影響,心既清淨,身亦清淨,身心既清淨,所處的國土亦無不清淨。這也就是《維摩經》所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能夠自淨其心則四種淨土皆能見到。

聖嚴法師依據心願與層次上的不同而分四種淨土,又進一步依據佛經把四種淨土逐一分類:人間淨土有兩種,《彌勒下生經》所說彌勒淨土、《起世因本經》所說鬱單越洲淨土;天國淨土也有兩種,《彌勒上生經》所說兜率內院淨土、《長阿含經》所說淨居天淨土;佛國淨土也有兩種,《阿彌陀經》所說他方世界淨土、《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所說靈山淨土;自心淨土在《法華經.方便品》所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華嚴經.梵行品》所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維摩詰經》所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雜阿含經》所說:「心淨故眾生淨。」皆是唯心淨土。

以下就聖嚴法師依現實生活的四種角度釐清四種淨土,加以整理﹕

(一)人間淨土

「人間」是由梵文「末奴沙」(manusyaka)而來,翻譯成中文是「思考」、「思考者」之義。而「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住的國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願力所成的世界。依據《彌勒下生經》、《起世因本經》等經,人間淨土可分為彌勒淨土、鬱單越洲淨土,可是這兩種淨土都不在我們的現實世界。太虛大師說:「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為人間淨土。」註29這也正是聖嚴法師提倡人間淨土的依據。

(二)天國淨土

聖嚴法師依據佛經,將天國分為兩類:一是有漏凡夫所生處,一是補處菩薩所居處。解釋第一類天國淨土是修行十善,便生天國。此天國尚在三界的範圍,還是有漏有限的,由於積福,享受欲界天的欲樂,或修禪定,享受諸禪天的定樂,但在欲天的福報享盡之時,禪天的定力退失之際,又會從天國下降到人間或更向下而墮落到三塗惡道。解釋第二類天國淨土是在欲界天裡的兜率天,分內院和外院,外院是凡夫所居,內院是彌勒佛教化眾生的地方,真正是清淨的天國淨土,見到彌勒法相,親聞彌勒說法,不為享受天福,而是修行佛法。

又說明修四無量心,則能近於解脫,得生色界第四禪的五淨居天,乃是小乘的三果聖者,死後所生之所,在此修成阿羅漢果,即出三界;生於五淨居天者,雖未出三界,但已決定不再還至輪迴生死界中,故又稱之為五不還天。所謂五淨居天,分別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就是阿迦膩吒)。

(三)佛國淨土

我們從藏經資料之中,雖見有許多佛及佛土之名,而對於特定的佛土有較為詳細的介紹者,卻寥寥可數。聖嚴法師以藥師佛、阿閦佛、阿彌陀佛為例,分別介紹其概況:1.有關藥師佛的經典及儀軌雖然不少,言及琉璃光淨土的經典更多,但對琉璃光淨土的詳細介紹則未見之。2.依據《阿閦佛國經》的敘述,妙樂世界的物質建設,已超過人間淨土。在精神建設方面則眾生尚有微薄的貪欲、瞋恚、愚癡,雖不著於愛欲淫佚,仍有自然愛樂而有女人的懷孕生產,比兜率淨土已無男女欲事,皆係蓮華化生者,尚嫌不足。3.相關《阿彌陀經》等共六十餘種經典,皆介紹了極樂世界。由於資料龐雜,異見亦不少。綜合言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既無欲事,更無女人,又且往生彼國的眾生,皆能住不退位,以至最後成佛,此為其他佛國之所不及。

(四)自心淨土

聖嚴法師指出《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梵網經》的「菩薩心地法門」;《法華經》的「靈山淨土」;《維摩經》的「直心」、「深心」是「菩薩淨土」,又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等,都是指的自心淨土。中國到了宋代的永明延壽、天台家大學者四明知禮及靈芝元照,元代的天如惟則等諸師,都主張唯心淨土的思想,倡導「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一直到明末的蕅益大師也主張「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念佛三昧而豎出三界者,便見唯心淨土,以他力方便而橫出三界者,則生西方淨土。

聖嚴法師釐清四種淨土之後,融合諸經而主張的淨土思想:一念念阿彌陀佛時,一念得見阿彌陀佛淨土,念念念阿彌陀佛時,念念得見阿彌陀佛淨土。這種阿彌陀佛的淨土,是自心中的淨土,也未離開西方的淨土,這就是與四種淨土相接相連、不一不異的人間淨土。因此聖嚴法師主張的人間淨土,是指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就是淨土。也就說娑婆世界即是淨土,這種主張應該如何理解?法師解釋說:「當我們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持誦佛名號,那怕僅有一人修行,那人即見淨土,能有二人修行,那二人便見淨土,許多人修行,則許多人都能見到人間淨土;若因修行而體驗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現。」因此能念佛、持淨戒、修禪定、得智慧的人,雖然生活於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也能享受到淨土的無礙解脫。

聖嚴法師更細膩且深入地把念佛分為四種:1.以「深心」念佛,當下就離煩惱的痛苦。2.以「專心」念佛,便會發現煩惱本不住在心內。3.以「一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便是《楞嚴經》中所說的「淨念相繼」。4.以「無心」念佛,立即會失去能念的自己和所念的佛號,便是《楞嚴經》所說的「入流亡所」。以這四種念佛方法,來達成一人念佛一人得見淨土,多人念佛多人得見淨土的目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