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道教」的修行心法
「道教」的修行方法很多,歷代的各類《丹經》,有許多人箋注,但是看法不同,解釋不一。再加上各類《丹經》的專有名詞太多,例如:存思注想、存思吐納、閉息行氣、屈伸導引、沐浴、守印堂、守臍輪、守眉間玄關、抽添取坎、烹鍊、玄牝、採藥、眞鉛眞汞、五氣朝元、降龍伏虎、鍊精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三花聚鼎、黃婆、活子時……等等,「專有名詞」眞的是琳瑯滿目,讓人摸不著邊,看了眼花撩亂,頭昏腦脹,似懂非懂,不知如何修練是好?
「道教」的「修行方法」雖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修行心法」,卻只有一個,而且散見於《道藏》裡的各類經書。這個「修行心法」,是一個「藥引」,沒有這個「藥引」,研究再多的「修行方法」都是枉然。
由於「道教」的「經書」實在太多,所以我精選《淸靜經》、《太乙金華宗旨》和《道言淺近說》這三部「經書」,來說明「道教」的「修行心法」。
本單元介紹「道教」的「修行心法」,但是要先簡介「佛教」的「修行心法」。因為,「佛教」的「唯識論」,是一門「佛法心理學」,而「修道」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心理」的變化過程。因此,唯有借助「唯識論」的學理,我們才能夠看懂各宗教的「修行心法」。
一、「佛教」的「唯識論」
各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心法」,一般人都很難「看懂」,原因出在我們修煉時,不懂我們「心理」的變化過程,經書的「專有名詞」又不易理解,所以就覺得很困難。
我早年研究閱覽各宗教的經書時,也是遇到同樣的問題,對各宗教的「修行心法」有看沒有懂。直到我研究「佛教」的「唯識學」時,我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了解原來如此。「讀者們」若有興趣深入了解「佛教」的「唯識論」,請參閱拙作《看懂心經》和《看懂禪機》。
「佛教」的「唯識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是談論我們凡夫的「心理狀態」。所謂的「禪定修練」,就是要改變我們平常的「心理狀態」,固定在某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下。
下面先簡述「唯識學」的基礎概念。
⑴人類的心理有八個「心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
⑵人往生後,「靈魂」就脫離肉體,佛法稱為「中陰身」,第八識「阿賴耶識」跟隨著「中陰身」,在「業力」的引導下,到「六道(天人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去投胎轉世。
⑶假如投胎到「人道」,「中陰身」會尋找有緣的男女做父母。「中陰身」和父精(精子)、母血(卵子)三者結合,才能在母親的子宮裡成為「胎兒」。成為胎兒之後,「中陰身」裡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開始運作,陸續生出七個「心識」。胎兒長出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以上合稱五根)之後,就生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
⑷胎兒一出生,成為「嬰兒」。這個時候,「五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接觸到外界的五種環境,稱為「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就產生「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進而生出第六識「意識」。「五識」必定是與外境接觸後而產生的。此「五識」本身單獨並不能產生任何功能,必須與第六識「意識」相結合,才能產生作用。
⑸第六識「意識」的功能有尋伺、作意、判斷、記憶、決定和引發喜怒哀樂的情緒作用。只要前「五識」一起作用,第六識「意識」就跟著起作用,進行了別、思惟、作意等功能。
第六識「意識」還有另外一個功能,叫做「獨頭意識」。它是單獨生起,不與前「五識」俱起。「獨頭意識」可分為四種:夢中、禪定中、精神錯亂中和精神疾病中。
我們的見聞覺知、思想判斷,都是以第六識「意識」為主,第六識「意識」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牽引我們去受業報的,也是第六識「意識」的功能。
⑹第七識「末那識」是第六識「意識」的根,它又把第八識「阿賴耶識」當成「我、自己」,而牢執不捨。第七識「末那識」的作用,是經常的審慮思量,執著自我,它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心識,是自私的心識。
⑺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功能非常大,前面七個心識的種子,都儲存在第八識中,就像電腦的資料庫與存取一樣。第八識「阿賴耶識」能把所有「業識種子」儲存下來,不論多少,永遠不會滿,像一顆無限量的「硬碟」一樣。
我們出生到人間,雖然是帶著我們前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業識種子」而來。但是在今世,也自然會造出各種新的「業識種子」,又將新的「業識種子」儲存到第八識「阿賴耶識」裡去。
第八識「阿賴耶識」到了下一世,「業識種子」成熟了,成為「果報」。我們就這樣,生生世世把「業識種子」儲存進第八識「阿賴耶識」,生生世世的果報,也從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業識種子」顯現出來。
最後,總結「佛教」的「修行心法」。「唯識學」告訴我們一個原理,唯有透過「靜坐禪定」的練習,停止自己第六識「意識」的分析判斷功能,讓第六識「意識」無法傳遞分析判斷的結果,給第七識「末那識」做決定,第七識「末那識」就會停止作用。
一旦第七識「末那識」停止作用,我們的思想活動就停止,「妄想執著」當然就不存在。這時候,你的「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自性佛」,就顯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見性成佛」。
簡單的說,只要停止自己第六識「意識」的分析判斷功能,第七識「末那識」就會停止作用,我們的「思想活動」就會停止。當下就沒有「妄想執著」,就沒有「分別心」,只有自己的「覺知心」,淸淸楚楚,明明白白,與宇宙間的「大道」頻率相連結,這就是所謂的「見性成佛」。
二、《清靜經》的修行心法
《太上老君說常淸靜經》又名《淸靜經》或《常淸靜經》,作者不詳,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道教」宣稱「太上老君(老子)」西遊「崑崙山」時,為「西王母」說《常淸靜經》,經「仙人」轉傳傳授,「葛玄」筆錄而傳世。
《太上老君說常淸靜經》中的「太上老君」,是指「老子」;「常」是指恆久、經常、常住;「淸靜」是指淸心寡欲不煩擾,無為和靜,為修煉「內丹」的基本原則。
「學者」推斷《淸靜經》出自於「六朝」或「唐代」,「葛仙翁、左玄眞人、正一眞人」的題記,應當為「依託者」所題。也有「學者」認為,《淸靜經》應該是「三國時代」的「葛玄」依託之作。從內容文字來看,《淸靜經》似乎深受「大乘佛教」的「中觀哲學」和初唐「重玄學」的影響。
《淸靜經》篇幅短小,不足四百字,教導人「靜心淸神、遣欲入靜、得性悟道」,被「道教」視為「修煉性功」的法寶,是「道士」日常誦習的功課之一。
《淸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談「好淸靜則得道」,下章說「勿貪求而沉苦海」。經文中所敍述的心法,有三個層次。
⑴首先,人必須「澄心遣慾」以致「淸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於空。
⑵其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進入「空有不異、不即不離」的「中觀」見地,得到諸法淸靜。
⑶最後,達到「人能常淸靜,天地悉皆歸」的證悟。
「金朝」的「王重陽」創立「全眞教」後,非常重視《淸靜經》,成為「全眞教」的日常功課之一。
《淸靜經》不講「修道方法」,而是講「修道心法」,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淸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淸靜」兩個字為主,簡明地敍述「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
但是,要了解《淸靜經》這個「修道心法」,必須借用「佛家」的「唯識學」理論來理解。因為,在各宗教中,只有「佛家」的「唯識學」,用「心理學」的角度,明白解說靜坐時的「心理狀態」,讓讀者能夠務實的理解。
我把《淸靜經》的經文,分成三大重點來解說如下:
(一)「人神」好清,「人心」好靜。
【原文】
夫人神①好淸,而心②擾之。人心好靜。而欲③牽④之。常能遣⑤其欲,而心自靜。澄⑥其心,而神自淸。自然⑦六欲⑧不生,三毒⑨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註釋】
①人神:陰陽不測謂之「神」,指「元神、本性」,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②心:即「識神」,「道教」認為「識神」是人認識世界和操控身體行動的意識體,它屬於後天的意識,即第七識「末那識」。
③欲:是欲望,即性情之所好者。
④牽:牽引、牽動。
⑤遣:格除、消除。
⑥澄:由濁入淸,使沉澱、淸澈。
⑦自然:無所勉強之意。
⑧六欲:是色、聲、香、味、觸、法。
⑨三毒:貪、嗔、癡。
【白話翻譯】
人的「元神(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本來是「純潔無染,虛空無礙」的。因為受到「人心(識神、第七識﹃末那識﹄)」的擾亂,便將靈明的「元神(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給蒙蔽了。
人降生後的「初心(識神、第七識﹃末那識﹄)」,無嗜無欲,也是很安靜的。因為逐漸長大,受到「世間知識」的薰陶污染,於是有了「私慾」的念頭,又受到俗情物慾的牽動引誘,便將「人心(識神、第七識﹃末那識﹄)」驅使的有如脫韁的野馬。
如果能夠永久的將一切「私慾雜念」格除,那麼「人心(識神、第七識﹃末那識﹄)」自然能夠平靜不妄動,再加上「澄淸污心」的功夫,「元神(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自然能夠回復到「純潔無染,虛空寂靜」的狀態。自然「六欲(色、聲、香、味、觸、法」不再生起,「三毒(貪、嗔、癡)」也就消滅了。
修行人為何不能夠達到「心自靜,神自淸」的境界呢?這是因為「心中的雜念」還沒有澄淸,「私慾」還沒有除盡的緣故。
【作者解析】
以「唯識學」的角度來解釋這段經文,我們的「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元神)」原本是純潔淸靜的,但是我們出生為人之後,被我們第七識「末那識(識神)」所產生的「妄想執著(慾念)」所蒙蔽。而第七識「末那識(識神)」會產生「妄想執著(慾念)」,是因為第六識「意識」,把分析判斷的結果,傳遞給第七識「末那識」做決定。
所以,只要停止自己第六識「意識」的分析判斷功能,讓第六識「意識」無法傳達分析判斷的結果,給第七識「末那識」做決定,第七識「末那識」就會停止作用「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元神)」自然顯現。
以上內容節錄自《看懂道教》呂冬倪◎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138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