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代張三丰其人及其內丹修煉法門
摘 要
張三丰是明代內丹成就最大的道士,不僅有〈大道論〉、〈玄要篇〉、〈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呂祖《百字碑》註傳世,生於金世,或說元世,至明成祖時仍在世。他的壽命長達一百六十餘歲以上,可以印證他內丹修煉功法,確有明顯的成效,可供世人驗證,因而成祖稱之為神仙。明成祖為了見他一面,曾派使者奉香案御書,歷經數年以訪尋,並派三十萬軍夫,重建武當山宮觀。他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至為深遠。
張三丰不僅在內丹上有成就,在拳技上也有大成果,世人傳言太極拳為其所創、所傳,清.王士禎稱少林拳法為外家拳,張三丰所傳為內家拳。 今日太極拳已流傳海內外,為華人重要的養生功夫。
關鍵字:張三丰 內丹 無根樹 明代
壹、張三丰生平事蹟
張三丰,名君實,字玄玄,號三丰,遼東懿州人,《明史》說他是金朝時人,陸西星《淮海雜記.列傳》及清汪錫齡《三丰先生本傳》說他是漢留侯張良之後,父名昌,生於元初。後來有人將張三丰寫成了張三豐,以早期史料看,應以張三丰為是。「豐」為「丰」之俗寫,《康熙字典.丰》:「《六書正譌》:『(丰)俗作豐。』」今將史料所載張三丰事蹟今分述於下。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方伎.張三丰傳》云: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丰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燬於兵,三丰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岳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丰言。或言三丰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上文談到張三丰的出生年代及平生遊歷事蹟,說張三丰不飾邊幅,所以又號張邋遢。身體高大,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過目不忘。至於他的出生年代,文中說他是「金時人」,和劉秉忠(1216-1274)同師,經元初至永樂帝時還在。金朝始於西元1115年,亡於1234年,如以金亡的一年(1234)算起,至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遣人尋找張三丰止,已達178年,則張三丰的年齡將近兩百歲或兩百歲以上。這樣的年壽,很難令人信服,但又沒有反面的證據,來反駁上述說法的錯誤。
關於張三丰出生的年代,另外陸西星《淮海雜記.列傳》說他是漢留侯張良之後,父名昌。 清.汪錫齡《三丰先生本傳》更確切的說他的出生年是元定宗丁未(1247)夏四月初九日子時,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舉茂才,至元甲子年(1264)仕宦為中山博陵令,記載張三丰為官及辭官訪道事蹟極為詳盡。
以上是張三丰出生年代的記載,《明史》和陸西星、汪錫齡等人的說法明顯不同,二說無可用的史料來斷其對錯,但以張三丰自己的詩文來看,他應是曾仕宦於元朝,後辭家修道,在明成祖時仍在世,如此看來張三丰必是百歲以上的人,是位修煉有成而得長壽的人。
張三丰,在元朝曾任官,後來才棄官離家尋道,在他的《上天梯》詩歌中,曾談到他是中年棄官,離家時妻兒難捨的情形。《張三丰先生全集.卷四.玄要篇上.上天梯》說: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㦸。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游海嶽,辛苦尋丹秘。辭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捨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沖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于役。悠悠催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煉已忘世情,採藥按時節。先天無觔兩,火候無爻策。只將老嫩分,但把文武別。純以眞意求,刀圭難縷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換鼎復生孫,騎龍起霹歷。天地壞有時,仙翁夀無極。
又,同卷〈煉鉛歌〉云:
煉鉛之法何人曉,得此便為眞仙了。痛嗟老大無覓處,遍游五湖及三島,六十七歲入終南,得遇眞人傳至寶。
上引兩首歌詩和他離家求道有關。第一首說:「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捨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詳細描述在大清早,棄婦別子,離家遠遊的痛苦心情。中年婦,指三、四十歲的婦人。丱角兒,約指7-8歲小孩,頭髮分束成兩角突出的樣子,也稱「總丱」。他的年紀應與妻子相仿或略長,則辭去博陵令,應在元世祖至元末(1294),是中壯年,約四十餘歲,致仕後求道,曾經「遍游五湖及三島,六十七歲入終南,得遇眞人傳至寶。」他在終南山得遇仙人真傳而得道,年已六十七歲。張三丰所遇的仙師,有火龍真人(陳摶弟子)、呂祖等。
汪錫齡《三丰先生本傳》說:「延佑元年年六十七」 ,元仁宗延佑元年,為西元1314年,如此換算,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丁未(1367),已百二十歲。其後,明太祖於洪武十七年甲子(1384)夏,詔求故元退老時,已一百三十七歲老人武當山隱士張三丰,張三丰不見;據《張三丰先生全集.無根樹詞註釋.自題無根樹詞二首》一為鷓鴣天,一為賣花聲,文末題云:「明洪武十七年,歲在甲子中和節,大元遺老張三丰自記於武當天柱峯之草廬。」洪武十七年,張三丰在武當山天柱峰撰無根樹詞。
明成祖永樂初,曾混跡京師,後離去。 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二月,親製御書,遣使致香奉書請見張三丰,說是:「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 ,同年三月又下詔給武當道士孫碧雲,因欽慕張三丰之故,欲在武當山營建宮觀,事見《大嶽太和山志.誥副墨第一篇.卷之第二.大明詔誥》。以上是據張三丰的詩文配合汪錫齡《三丰先生本傳》來推算他的年紀。
在明成祖永樂年間,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於是成祖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岳山,設官鑄印以守。又,《張三丰先生全集.三丰張真人源流》云:「皇帝勑修武當,眞人隱於工人之中,勤勞行功,人皆不識,惟碧雲孫眞人深知。時碧雲為武當山住持,與眞人來往,多受眞人益,眞人名達天庭,皇帝遣使屢召,不赴,惟以詩詞托碧雲奏之,後以道授道人丘元靖,不知所終。」 其後載錄〈三丰託孫碧雲轉奏書詞〉云:「聖師親口訣,明方萬古遺,傳與世間人,能有幾人知?衣破用布補,樹衰以土培,人損將何補?陰陽造化機,取將坎中寶,金花露一枝,慶雲開天際,祥光塞死基。歸已昏昏默,如醉亦如癡。大丹如黍米,脫殻證無為,優游天地廓,萬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藥,夀與天地齊。如若不延夀,吾言皆是非。金丹重一斤,閉目靜存神,只在家中取,何勞向外尋?煉成離女汞,吞盡坎男精,金丹並火候,口口是元音。」 據此,張三丰雖不出來見永樂帝,卻曾混跡武當山建造宮廟的工人群中,並託書孫碧雲將內丹修煉法門,奏呈永樂帝。
張三丰後來雖一直未再出來見明代的皇帝,卒於何時亦未見記載。至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眞人,見文末附圖。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春,詔特封前太和山隱士張三豐為韜光尚志眞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秋,封張三丰為淸虛元妙眞君。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秋,張三丰神現宮廷,晉封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眞君。
張三丰生平事蹟,明.陸西星、郎瑛、清.汪錫齡等多人,皆為之作傳,記述甚多,並有人為之考證,詳見清.李西月編《張三丰先生全集》。
張三丰的著作甚多,清.李西月曾加以輯編成《張三丰先生全集》。全集總目依次為:卷一:序、誥、傳、仙派、正訛、顯蹟。卷二:古文、隱鑑。卷三:大道論、玄機直講、道言淺近。卷四:玄要篇上、玄要篇下、補遺。卷五:雲水前集、雲水後集、雲水三集。卷六:天口篇、訓世文。卷七:九皇經、三教經、度人經、菩提經、鐘偈。八卷:水石閒談、古今題贈、隱鏡、彙記。
張三丰的內丹修煉法門,見載於其著作中。以《張三丰先生全集》的內容看,有張三丰詩文、題辭及應酬之作,有他人所寫和張三丰相關的史料。其中和內丹修煉相關者,當為卷三:大道論、玄機直講、道言淺近。卷四:玄要篇上、玄要篇下、補遺。
《張三丰先生全集》今所見有:《道藏輯要》及《藏外道書》本子。《道藏輯要》續畢集,文字內容和前面所列目次相合;而《藏外道書》第五冊,則文字內容次第紊亂,如將第四卷文字內容挪在第三卷前。今宜以《道藏輯要》本為主。以第三、四兩卷來論述張三丰的內丹修煉法門。
貳、張三丰〈大道論〉三篇之內丹修煉法門
張三丰〈大道論〉分上、中、下三篇,收入清.李西月編《張三丰先生全集》卷三。
〈大道論〉上篇,首述天地萬物之生化,起於陰陽動靜,源於無極太極。其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媾精,十月形全而脫離母體。再述修仙之道,在於勤修仁義,「仁屬木,木中藏火,大抵是化育光明之用,乃曰仁。義屬金,金中生水,大抵是裁制流通之用,乃曰義。仙家汞鉛,卽仁義之種子也。金木交併,水火交養,故嘗隱居求志,高尚其志而后汞鉛生,丹道凝。志包仁義汞鉛而兼金木水火之四象,求之尚之者,誠意為之意土,合而五行全,大道之事備矣。」 其後論述三教之仙聖高真,皆「三千功行,濟人利世為先資」,求仙在於尚志,而所尚者,在於仁與義。「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學長生者只要以陰功為體,金丹為用,則天數亦可逃也。」說明修仙以仁義道德為先為體,然後再以金丹鉛汞之修煉為用,才能長生不死。文中並說金丹修煉在道書中已有詳載,文云:「伏維我太上道祖,列聖高眞,施好生之心,廣度人之願,宏開玄教,祕授仙方,名曰金丹原始要終,因此盡露天機,大洩元奥,其中行持妙用,三候三關,九琴九劍,藥材法器,火候符章,悉已敷衍全備,各宜詳究諸經,以還其性命之本。」
〈大道論〉上篇說明修煉首以仁義道德為體,次以金丹修煉為用,如此方能得道長生。
〈大道論〉中篇,嘆息世人因貪慾功名,沈淪生死,未能修煉金丹,而得長生。勉人殷勤修煉,必能入聖超凡。文云:「世人以德行為先,陰功為本,察陰陽造化之機,求玄牝乾坤之妙,辨二八坎離之物,定金花水月之時,施降龍伏虎之威,明立命生身之處。其間致虛守靜,他主我賓,日月交光,戊己為用,則丹成反掌矣。」 修仙之法,以德行、陰騭為主,以陰陽坎離為藥物,掌握活子時,引龍虎交媾,使日月水火交輝,以戊己土之心為用,則丹道易成。
〈大道論〉下篇,重在說明修道之方。以為修道之道,即是一陰一陽,一性一命之道。聖人立教原於性,本於命。「然守其未發,則在內也,明朗朗天活潑潑地,盡其性而內丹成矣。」「存心養性,此顧命之勤勞也。集義生氣,此用令之法度也。煉氣化神,煉神還天,復其性兼復其命,而外丹就矣。」張三丰以修性為內丹,以修命為外丹,內外兼修,性體命用。「修道以修身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誠意。意誠心正,則物欲皆除,然後講立基之本。氣為使焉,神為主焉。學者下手之初,必須知一陽初動之候,眞鉛始生之時。其氣迅速如電,而不能久居。於先天霎時而生癸水,頃刻而變經流,迨至生形化質,已屬後天而不可用矣。崑崙之上有玄門,其竅甚小,陰陽會合時不許動搖,待其情性相感,自然彼我相通。凡有形質者不能升入竅內,夫惟眞氣槖籥,乃能進於竅內也。故聖人直指先天一炁沖開此竅。又曰:修行之徑路,可以續命延年。修眞而全眞,無來無去,不生不滅。」 其後詳述有為無為、內外藥、築基等法。
〈大道論〉下篇敘述修道法則及步驟,文云:
以有為入無為,以外藥修內藥,以己而求彼,以陰而配陽,以鉛而投汞,以炁而合神。無為者,非防危守城之方,溫養沐浴之事,乃得丹之後,脫胎神化之功也。有為者,非採戰提吸之術,九一動搖之法,乃安靜虛無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卽未得丹之前,煉己築基之事也。有為、無為,體用之始終,已見於此內藥外藥出處之法相,又詳於彼外藥者,在造化窟中而生;內藥者,在自已身中而產。內藥是精,外藥是炁。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大修行人,欲求先天外藥,必煉己以待陽生。用神炁煉成慧劍,採金水勻配柔剛。古人採藥進火,全憑此物除七情之患,去五賊之害。若無煉己以去賊之患害,則不能常應常靜,魂魄焉能受制,情慾豈不相干?若要入室施功,臨爐下手,則外火雖動,而內符不應,只因剛柔未配,以此慧劍無鋒,羣魔為害,心神不甯,欲念雜起,故乃逐境飄流,致使汞火飛揚,聖胎不結。如使煉己純熟,則心無雜念,體若太虛,一塵不染,萬慮皆空,心死則神活,體虛則氣運。方許求一陽之道,二候之功。還丹容易,煉已最難。憑慧劍剖破鴻濛,舒匠手鑿開混沌,卻用陰陽顚倒之法,水火旣濟之道,乃行地天交泰,使陽居下,火必照上;令陰在上,水能潤下,只要苦行忍辱,身心不動。己之性若往,彼之氣自回。人能如此,便得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效也。太極將判之閒,靜以極而未至於動,陽初復而未離乎陰,候此眞先天炁降,以法追攝,送入黃庭之中。日運己汞,包固周密,汞氣漸多,鉛氣漸散,合丹於鼎。又須調停眞息,周流六虛,至聲寂而意合,乃氣勻而脈住,丹始凝結,只待聖胎氣足,十月功圓。脫胎神化,降生嬰兒,調之純熟,出入縱橫,往來無礙,不被羣魔引誘,只待九轉功成。面壁之時,煉精則化炁,煉神則化虛,形神俱妙,與道合眞,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
摘 要
張三丰是明代內丹成就最大的道士,不僅有〈大道論〉、〈玄要篇〉、〈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呂祖《百字碑》註傳世,生於金世,或說元世,至明成祖時仍在世。他的壽命長達一百六十餘歲以上,可以印證他內丹修煉功法,確有明顯的成效,可供世人驗證,因而成祖稱之為神仙。明成祖為了見他一面,曾派使者奉香案御書,歷經數年以訪尋,並派三十萬軍夫,重建武當山宮觀。他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至為深遠。
張三丰不僅在內丹上有成就,在拳技上也有大成果,世人傳言太極拳為其所創、所傳,清.王士禎稱少林拳法為外家拳,張三丰所傳為內家拳。 今日太極拳已流傳海內外,為華人重要的養生功夫。
關鍵字:張三丰 內丹 無根樹 明代
壹、張三丰生平事蹟
張三丰,名君實,字玄玄,號三丰,遼東懿州人,《明史》說他是金朝時人,陸西星《淮海雜記.列傳》及清汪錫齡《三丰先生本傳》說他是漢留侯張良之後,父名昌,生於元初。後來有人將張三丰寫成了張三豐,以早期史料看,應以張三丰為是。「豐」為「丰」之俗寫,《康熙字典.丰》:「《六書正譌》:『(丰)俗作豐。』」今將史料所載張三丰事蹟今分述於下。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方伎.張三丰傳》云: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丰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燬於兵,三丰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岳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丰言。或言三丰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上文談到張三丰的出生年代及平生遊歷事蹟,說張三丰不飾邊幅,所以又號張邋遢。身體高大,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過目不忘。至於他的出生年代,文中說他是「金時人」,和劉秉忠(1216-1274)同師,經元初至永樂帝時還在。金朝始於西元1115年,亡於1234年,如以金亡的一年(1234)算起,至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遣人尋找張三丰止,已達178年,則張三丰的年齡將近兩百歲或兩百歲以上。這樣的年壽,很難令人信服,但又沒有反面的證據,來反駁上述說法的錯誤。
關於張三丰出生的年代,另外陸西星《淮海雜記.列傳》說他是漢留侯張良之後,父名昌。 清.汪錫齡《三丰先生本傳》更確切的說他的出生年是元定宗丁未(1247)夏四月初九日子時,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舉茂才,至元甲子年(1264)仕宦為中山博陵令,記載張三丰為官及辭官訪道事蹟極為詳盡。
以上是張三丰出生年代的記載,《明史》和陸西星、汪錫齡等人的說法明顯不同,二說無可用的史料來斷其對錯,但以張三丰自己的詩文來看,他應是曾仕宦於元朝,後辭家修道,在明成祖時仍在世,如此看來張三丰必是百歲以上的人,是位修煉有成而得長壽的人。
張三丰,在元朝曾任官,後來才棄官離家尋道,在他的《上天梯》詩歌中,曾談到他是中年棄官,離家時妻兒難捨的情形。《張三丰先生全集.卷四.玄要篇上.上天梯》說: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㦸。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游海嶽,辛苦尋丹秘。辭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捨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沖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于役。悠悠催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煉已忘世情,採藥按時節。先天無觔兩,火候無爻策。只將老嫩分,但把文武別。純以眞意求,刀圭難縷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換鼎復生孫,騎龍起霹歷。天地壞有時,仙翁夀無極。
又,同卷〈煉鉛歌〉云:
煉鉛之法何人曉,得此便為眞仙了。痛嗟老大無覓處,遍游五湖及三島,六十七歲入終南,得遇眞人傳至寶。
上引兩首歌詩和他離家求道有關。第一首說:「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捨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詳細描述在大清早,棄婦別子,離家遠遊的痛苦心情。中年婦,指三、四十歲的婦人。丱角兒,約指7-8歲小孩,頭髮分束成兩角突出的樣子,也稱「總丱」。他的年紀應與妻子相仿或略長,則辭去博陵令,應在元世祖至元末(1294),是中壯年,約四十餘歲,致仕後求道,曾經「遍游五湖及三島,六十七歲入終南,得遇眞人傳至寶。」他在終南山得遇仙人真傳而得道,年已六十七歲。張三丰所遇的仙師,有火龍真人(陳摶弟子)、呂祖等。
汪錫齡《三丰先生本傳》說:「延佑元年年六十七」 ,元仁宗延佑元年,為西元1314年,如此換算,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丁未(1367),已百二十歲。其後,明太祖於洪武十七年甲子(1384)夏,詔求故元退老時,已一百三十七歲老人武當山隱士張三丰,張三丰不見;據《張三丰先生全集.無根樹詞註釋.自題無根樹詞二首》一為鷓鴣天,一為賣花聲,文末題云:「明洪武十七年,歲在甲子中和節,大元遺老張三丰自記於武當天柱峯之草廬。」洪武十七年,張三丰在武當山天柱峰撰無根樹詞。
明成祖永樂初,曾混跡京師,後離去。 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二月,親製御書,遣使致香奉書請見張三丰,說是:「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 ,同年三月又下詔給武當道士孫碧雲,因欽慕張三丰之故,欲在武當山營建宮觀,事見《大嶽太和山志.誥副墨第一篇.卷之第二.大明詔誥》。以上是據張三丰的詩文配合汪錫齡《三丰先生本傳》來推算他的年紀。
在明成祖永樂年間,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於是成祖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岳山,設官鑄印以守。又,《張三丰先生全集.三丰張真人源流》云:「皇帝勑修武當,眞人隱於工人之中,勤勞行功,人皆不識,惟碧雲孫眞人深知。時碧雲為武當山住持,與眞人來往,多受眞人益,眞人名達天庭,皇帝遣使屢召,不赴,惟以詩詞托碧雲奏之,後以道授道人丘元靖,不知所終。」 其後載錄〈三丰託孫碧雲轉奏書詞〉云:「聖師親口訣,明方萬古遺,傳與世間人,能有幾人知?衣破用布補,樹衰以土培,人損將何補?陰陽造化機,取將坎中寶,金花露一枝,慶雲開天際,祥光塞死基。歸已昏昏默,如醉亦如癡。大丹如黍米,脫殻證無為,優游天地廓,萬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藥,夀與天地齊。如若不延夀,吾言皆是非。金丹重一斤,閉目靜存神,只在家中取,何勞向外尋?煉成離女汞,吞盡坎男精,金丹並火候,口口是元音。」 據此,張三丰雖不出來見永樂帝,卻曾混跡武當山建造宮廟的工人群中,並託書孫碧雲將內丹修煉法門,奏呈永樂帝。
張三丰後來雖一直未再出來見明代的皇帝,卒於何時亦未見記載。至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眞人,見文末附圖。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春,詔特封前太和山隱士張三豐為韜光尚志眞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秋,封張三丰為淸虛元妙眞君。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秋,張三丰神現宮廷,晉封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眞君。
張三丰生平事蹟,明.陸西星、郎瑛、清.汪錫齡等多人,皆為之作傳,記述甚多,並有人為之考證,詳見清.李西月編《張三丰先生全集》。
張三丰的著作甚多,清.李西月曾加以輯編成《張三丰先生全集》。全集總目依次為:卷一:序、誥、傳、仙派、正訛、顯蹟。卷二:古文、隱鑑。卷三:大道論、玄機直講、道言淺近。卷四:玄要篇上、玄要篇下、補遺。卷五:雲水前集、雲水後集、雲水三集。卷六:天口篇、訓世文。卷七:九皇經、三教經、度人經、菩提經、鐘偈。八卷:水石閒談、古今題贈、隱鏡、彙記。
張三丰的內丹修煉法門,見載於其著作中。以《張三丰先生全集》的內容看,有張三丰詩文、題辭及應酬之作,有他人所寫和張三丰相關的史料。其中和內丹修煉相關者,當為卷三:大道論、玄機直講、道言淺近。卷四:玄要篇上、玄要篇下、補遺。
《張三丰先生全集》今所見有:《道藏輯要》及《藏外道書》本子。《道藏輯要》續畢集,文字內容和前面所列目次相合;而《藏外道書》第五冊,則文字內容次第紊亂,如將第四卷文字內容挪在第三卷前。今宜以《道藏輯要》本為主。以第三、四兩卷來論述張三丰的內丹修煉法門。
貳、張三丰〈大道論〉三篇之內丹修煉法門
張三丰〈大道論〉分上、中、下三篇,收入清.李西月編《張三丰先生全集》卷三。
〈大道論〉上篇,首述天地萬物之生化,起於陰陽動靜,源於無極太極。其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媾精,十月形全而脫離母體。再述修仙之道,在於勤修仁義,「仁屬木,木中藏火,大抵是化育光明之用,乃曰仁。義屬金,金中生水,大抵是裁制流通之用,乃曰義。仙家汞鉛,卽仁義之種子也。金木交併,水火交養,故嘗隱居求志,高尚其志而后汞鉛生,丹道凝。志包仁義汞鉛而兼金木水火之四象,求之尚之者,誠意為之意土,合而五行全,大道之事備矣。」 其後論述三教之仙聖高真,皆「三千功行,濟人利世為先資」,求仙在於尚志,而所尚者,在於仁與義。「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學長生者只要以陰功為體,金丹為用,則天數亦可逃也。」說明修仙以仁義道德為先為體,然後再以金丹鉛汞之修煉為用,才能長生不死。文中並說金丹修煉在道書中已有詳載,文云:「伏維我太上道祖,列聖高眞,施好生之心,廣度人之願,宏開玄教,祕授仙方,名曰金丹原始要終,因此盡露天機,大洩元奥,其中行持妙用,三候三關,九琴九劍,藥材法器,火候符章,悉已敷衍全備,各宜詳究諸經,以還其性命之本。」
〈大道論〉上篇說明修煉首以仁義道德為體,次以金丹修煉為用,如此方能得道長生。
〈大道論〉中篇,嘆息世人因貪慾功名,沈淪生死,未能修煉金丹,而得長生。勉人殷勤修煉,必能入聖超凡。文云:「世人以德行為先,陰功為本,察陰陽造化之機,求玄牝乾坤之妙,辨二八坎離之物,定金花水月之時,施降龍伏虎之威,明立命生身之處。其間致虛守靜,他主我賓,日月交光,戊己為用,則丹成反掌矣。」 修仙之法,以德行、陰騭為主,以陰陽坎離為藥物,掌握活子時,引龍虎交媾,使日月水火交輝,以戊己土之心為用,則丹道易成。
〈大道論〉下篇,重在說明修道之方。以為修道之道,即是一陰一陽,一性一命之道。聖人立教原於性,本於命。「然守其未發,則在內也,明朗朗天活潑潑地,盡其性而內丹成矣。」「存心養性,此顧命之勤勞也。集義生氣,此用令之法度也。煉氣化神,煉神還天,復其性兼復其命,而外丹就矣。」張三丰以修性為內丹,以修命為外丹,內外兼修,性體命用。「修道以修身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誠意。意誠心正,則物欲皆除,然後講立基之本。氣為使焉,神為主焉。學者下手之初,必須知一陽初動之候,眞鉛始生之時。其氣迅速如電,而不能久居。於先天霎時而生癸水,頃刻而變經流,迨至生形化質,已屬後天而不可用矣。崑崙之上有玄門,其竅甚小,陰陽會合時不許動搖,待其情性相感,自然彼我相通。凡有形質者不能升入竅內,夫惟眞氣槖籥,乃能進於竅內也。故聖人直指先天一炁沖開此竅。又曰:修行之徑路,可以續命延年。修眞而全眞,無來無去,不生不滅。」 其後詳述有為無為、內外藥、築基等法。
〈大道論〉下篇敘述修道法則及步驟,文云:
以有為入無為,以外藥修內藥,以己而求彼,以陰而配陽,以鉛而投汞,以炁而合神。無為者,非防危守城之方,溫養沐浴之事,乃得丹之後,脫胎神化之功也。有為者,非採戰提吸之術,九一動搖之法,乃安靜虛無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卽未得丹之前,煉己築基之事也。有為、無為,體用之始終,已見於此內藥外藥出處之法相,又詳於彼外藥者,在造化窟中而生;內藥者,在自已身中而產。內藥是精,外藥是炁。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大修行人,欲求先天外藥,必煉己以待陽生。用神炁煉成慧劍,採金水勻配柔剛。古人採藥進火,全憑此物除七情之患,去五賊之害。若無煉己以去賊之患害,則不能常應常靜,魂魄焉能受制,情慾豈不相干?若要入室施功,臨爐下手,則外火雖動,而內符不應,只因剛柔未配,以此慧劍無鋒,羣魔為害,心神不甯,欲念雜起,故乃逐境飄流,致使汞火飛揚,聖胎不結。如使煉己純熟,則心無雜念,體若太虛,一塵不染,萬慮皆空,心死則神活,體虛則氣運。方許求一陽之道,二候之功。還丹容易,煉已最難。憑慧劍剖破鴻濛,舒匠手鑿開混沌,卻用陰陽顚倒之法,水火旣濟之道,乃行地天交泰,使陽居下,火必照上;令陰在上,水能潤下,只要苦行忍辱,身心不動。己之性若往,彼之氣自回。人能如此,便得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效也。太極將判之閒,靜以極而未至於動,陽初復而未離乎陰,候此眞先天炁降,以法追攝,送入黃庭之中。日運己汞,包固周密,汞氣漸多,鉛氣漸散,合丹於鼎。又須調停眞息,周流六虛,至聲寂而意合,乃氣勻而脈住,丹始凝結,只待聖胎氣足,十月功圓。脫胎神化,降生嬰兒,調之純熟,出入縱橫,往來無礙,不被羣魔引誘,只待九轉功成。面壁之時,煉精則化炁,煉神則化虛,形神俱妙,與道合眞,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