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華人情境下的基督宗教與社會關懷

9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編者序

基督宗教一方面是要信徒仰望神,追求天國,另一方面則是具有積極入世的精神,除要信徒潔身自愛外,還要關懷弱勢,依公義而行。如舊約有:「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以賽亞書》1: 16-17)在《彌迦書》則更清楚的講到上帝對信徒的要求為「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6: 8)在新約中要求基督徒「行善」,更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命令,如「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 10)「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 16)

是以「社會關懷」是基督宗教的重要教義,亦為所有信徒奉為圭臬。舉凡基督宗教所到之地,無不顯示教會(包括傳教士、信徒與教會機構)對於當地社會之關懷,形成教會與社會密切的互動關係。而自基督宗教入華以來,「社會關懷」更是引起極大的反響,一方面是有著各種慈善、愛心的活動,進而延伸到促進社會與政治的改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教會介入許多事物,衝擊到社會的許多層面,在地方或國家引起不同的感受,甚至是排斥。這個有趣又複雜的現象,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與探討的課題。

雖然基督徒都同意「社會關懷」的基本意義,但是應用到社會時,卻會因宗派、領袖、過去經歷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見解與做法。是以「社會關懷」的光譜極大,從醫療、教育、救災、孤兒院等慈善活動,以迄戒毒、反纏足、提升婦女地位、改善工人農民生活等社會改革都有。顯示出「社會關懷」工作上有極大的差異性與多元性。到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現代派」神學思想的興起與「社會福音」的流行,也讓「社會關懷」的思想被廣泛的應用在許多教會的活動上。

過去極少以「社會關懷」作為探討主題的著作,同時坊間往往以慈善的角度來看待基督宗教的「社會關懷」,造成各界對於基督宗教「社會關懷」的了解有所侷限,而教會界也未有共識。然而,如果未能知悉基督宗教「社會關懷」的意涵,不惟不夠了解教會與社區互動的情形,更無法正確解讀教會發展、教會立場,以及教會的歷史。是以本書邀集對於基督宗教「社會關懷」卓有研究的中外學者,針對理論與案例撰文,而後經過審核,選編論文成為專輯,藉以呈現基督宗教在華發展的豐富面向,盼能提升認識,嘉惠學界。

此書共分為五部分來開展,每一部分的文章都是依據探討主題時間的先後來排列。第一部分是「解經與應用」,包括三篇文章。首先是Edmund Ryden(雷敦龢)教授的 “Modalities and Changes in Christian Social Concern”。此文係以天主教的歷史脈絡來分析其中所演化的五種社會關懷模式,以大歷史的角度,提供讀者一個思考與比較的架構。接著是郭承天教授的論文 “In the Beginning, There Were Hermeneutical Mistakes of Church-State Relations in Modern China” 則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論文。他認為由於在中文《聖經》翻譯上的誤差,導致華人長期以來把「政教分立」當作「政教分離」,影響教會的社會參與,更影響到政權對待教會的立場與態度。相信這個背景,也一定影響到基督宗教「社會關懷」的層面。此部分最後一篇文章,則是李向平教授的〈私人信仰方式與基督教的社會關懷:以改革開放後的江浙城市為例〉。這篇文章基於在江浙一帶的田野調查,指出中國當代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方式已經呈現了一種私人化的信仰方式,產生對內優先、肢體互助的特性,也影響到社會關懷的態度與做法,但這情況是否能存續與繼續發展,則有待觀察主客觀的環境與互動。

第二部分為「關懷機構」之研究,主要在介紹「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靈實協會」與「愛德基金會」三個單位。第一篇是李宜涯教授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全人關懷」:以《青年進步》(1917-1920)為中心的探討〉。基督教青年會是常被注意到的教會團體,但是過去的研究卻沒有將其放在「全人關懷」的角度來檢視。根據作者對於該會機關報《青年進步》的研究,青年會所提出「德智體群」之論說與活動,相當符合今日「全人教育」的理念,也就是在塑造出一個有人格、有學識、健全體魄又具有公民意識的現代青年。第二篇文章是劉義章教授的〈「尊重生命.改變生命」:基督教靈實協會的服侍理念及其實踐(1953-2013)〉。「基督教靈實協會」誕生於香港1950年代初期的調景嶺難民營,自始就是懷著福音與救濟的目的來服務流離失所者。而後隨著時間的發展,該協會產生很有意義的演化,從醫藥宣教士到本土醫護人員接棒,從個人救濟到社區健康,建立起「尊重生命.改變生命」的核心價值與優良傳統。第三篇的作者是Philip L. Wickeri(魏克利)教授,他是撰寫「愛德基金會」最理想的人選,不但曾經是該基金會在香港最早的代表,並且是實際推動工作的人士,與當時中國教會領袖交往甚深。而他這篇 “The Amity Found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Context”,就是在探討「愛德基金會」成立的經過,其與中國教會領袖的互動,以及如何度過這段磨合期。

第三部分的主題為「醫療事工」。這是社會上廣為人知、最受大眾稱道的教會關懷行動。第一篇是R. G. Tiedemann(狄德滿)教授的文章 “Catholic Missions & the Ministry of Healing in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ealth Care in Shandong”,主要在探討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天主教在山東的醫療事工。他檢視在現代專業醫療制度以前,天主教修女在地方上所經營醫院和診所的特色與問題。第二篇文章〈二十世紀前期《使信月刊》中的臺灣:以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的事工為中心〉,作者是張勤瑩博士,是藉傳教士辦的《使信月刊》來呈現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的醫療關懷與福音事工。《使信月刊》是英國長老教會的機關報,自十九至二十世紀中葉報導不少有關臺灣的報導,不但向英國基督徒讀者介紹臺灣社會的生活與福音事工,亦圖激起基督徒讀者支持海外的宣教事業。第三篇是皮國立教授的文章〈民國時期農村的醫療與衛生:以基督教人士之相關言論為主的分析〉。此文先論述1920年代末起基督教對中國農村社會的觀察,特別著眼於環境衛生與醫療方面的論述和作為。文章中很微妙的展現基督宗教的鄉村衛生論述與工作,及其在民國史上的特色與地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