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熱情的靈魂不起皺

9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找到你自己的大提琴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請問:『你是誰?』」是我們經常 被問到的問題。對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們通常會快捷明確地用 自己的姓名回答提問的人:「我是某某某!」在這種情形下, 似乎只要知道一個人姓甚名誰,就能知道那個人是什麼人了。
認識一個人,真的只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嗎?只要知道他 姓甚名誰,就能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嗎?恐怕不真是 那麼簡單吧!「人是什麼?」「我是誰?」這些看似簡單的問 題,不是從古到今一直困擾我們、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 嗎?
其實,只要是人,我們就會不斷地問自己:「我是誰?我 是誰?我到底是誰?」我們也喜歡追問:「你是誰?你是誰? 你到底是誰?」這兩個基本的問題,沒有搞清楚之前,人是無 法與自己建立關係、了解自己的;一個人連與自己建立關係、了解自己都無法完成,他當然也無法告訴另一個人有關自己是 誰這個問題;更遑論盼望要求他去認識、了解、建構與另一個 人的關係。
「人是什麼?」這個大哉問,看來是無法用人的理性頭腦 測度分析出來的。因為人之所「是」,是先於人之「存在」而 有的。聖經創世記一章 1 節開宗明義告訴我們,宇宙萬物的源 起,只用了「起初、上帝、創造」六個字。
簡單地說,宇宙萬物都有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連我 們分分秒秒所經歷的時間,也是在創造之後才有的。而一切的 有、一切萬物的產生,均在先於時間而存在、自有永有上帝的 計畫操控中。上帝對宇宙萬物的創造,是說有便有、命立便立 的;但是談到人的受造,則顯然有所不同。
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人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按照上 帝自己的形像與樣式所造出來的,是一個「有靈的活人」,因 此能與「是靈」的上帝相通。從創世記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 到,上帝的創造有先後順序,並且各從其類。凡上帝所造的, 都有其不可改變、不可混淆 的秩序與意義。
在創世記中,我們看到,每一個階段的創造之後,聖經都 寫著「上帝看著是好的」這幾個字;但在創造人之後,創世記 寫的卻是:「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於是上帝告訴亞 當跟夏娃,除了分別善惡那棵樹上的果子不可吃,他們可以隨意享用園中所有結種子的菜蔬,和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並且 把修理看守上帝一切所造萬物的重責大任交付給他們。
由此可知,在基督教的神學觀點中,宇宙萬物都各從其 類、各具特質,不可跨越變亂。人類雖在眾生之間,卻有其從 創世以來,由上帝所賦予的獨特尊嚴,以及不可毀損的生命特 質。自古以來,只要是人都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反覆追尋求問。
中國孟子就曾在〈離婁下〉十九章說:「人之所以異於禽 獸者幾希。」在孟子看來,這「幾希」之處,指的就是仁義而 已。雖不巨大明顯,但確是人與禽獸的不同之處。在中國儒家 傳統的眼中,人與禽獸雖有許多相似雷同之處,但只有人能有 意識地認清分辨,何為仁義之道;並且有意識地遵行仁義之 道,從此人禽分別,不可混淆。萬事萬物既然各從其類,自有 其絕對神聖意義在焉,豈可錯亂混淆?
剛過去的 2017 年,是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五百週年紀念,宇宙光為這個特別的紀念日,推出一連串的紀 念活動。從馬丁路德的生命故事中 ,我們會發現,人不僅是活 在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現實生活中;人傾盡心力,在看 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現實生活中打拚奮鬥之餘,更會被一 些比較抽象、無法即時體驗了解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問題,緊緊 纏繞,無法自拔。諸如: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活著的意義何在?」
「苦修打拚、努力掙扎,就能找到生命意義、人生答案?」
「人死了以後要到哪裡去?」
「死亡是什麼?」

在馬丁路德的生命故事中,他自幼在嚴酷家教及學校教育 中,辛苦努力掙扎成長。但是所有外顯的成就,都不能回答他 主體內在的疑慮困惑,特別是年輕時,一連三次因面臨死亡的 威脅,逃入修道院中,苦修求道卻不得的經驗,終於使他在絕 望之時,從保羅的經驗中,發現上帝早已為人類預備好的救贖 恩典;人來到上帝為人類預備好的救贖恩典之前,只需憑藉信 心,接受上帝藉著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恢復上帝原先創 造人的榮美形像,成為一個有上帝形像與樣式的「有靈的活 人」,因而活出更豐盛的生命見證。
有了這層生命的了悟,馬丁路德成為一個新造的人,舊事 已過,都成為新的了。原來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外在擁有的是 多是少,上帝從不在意;正所謂:「君王也好,乞丐也好,可 以同時並肩跪在上帝面前祈禱。」上帝看到的既不 是君王,也 不是乞丐,而是一個一個的人。祂所看的是「人之所是」,而不是「人之所有」。誠如保羅所說:我們原是他的傑作,是在 基督耶穌裡創造的,為著叫我們行在上帝早先預備好了的良善 事工中。(參以弗所書二章 10 節)
原來我們都是那位創造者的「傑作」,從基督教信仰來 看,上帝不僅創造我們,而且是有計畫、有目的,精心設計地 創造了我們。有了這樣的信念成為我們生命的前提,然後再跨 步向前,行走人生生命路程,向著標竿直跑,生命的獎杯,遙 遙在望,路途或艱辛、或順暢,何懼之有?
可惜活在今生現世理性思考、物化科技、去神去人的文化 社會框架中的現代人,只活在當下極其有限的理性經驗中,卻 妄圖以自身現有有限的理性經驗,窺探上帝所造無限浩渺宇宙 生命的奧祕。儘管他們殫精竭慮、耗盡一切,也許才稍能見到 一點前人所未見。
但其所得結論,猶九牛一毛,掛一漏萬,必然無法窺探尋 獲宇宙真相於萬一。以其所得,短期之內,雖可恣意縱橫,洋 洋得意,但不旋踵即另有嶄新論述,將之增補改寫、甚至徹底 推翻。所謂科學進步,即不 斷有新知新論,推翻既有權威學 說,另建解說架構理論。
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必然先是一個承認自己有所不知的 人,然後謙恭自律,尋找上帝在創造時所定下「各從其類」的 規律秩序。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從來沒有發明創造任何一個新的規律秩序,他只是謙卑地找出這些從創世以來,就由創造者 上帝精心設計設置在那兒的規律秩序,並且告訴大家小心謹慎 地遵守這些規律秩序。
你也許會懷疑,宇宙間真有上帝嗎?近代科學發達以後, 無神論者不是越來越多嗎?其實誰也無法證明無神,需知:有 神無神都是前提信仰,證明有上帝,固然有其困難;證明沒有 上帝,就更不可能了。誰能證明一件不存在的存在呢?有關這 個問題的思考討論,著名的物理學家黃小石博士在他的著作
《無神論的再思:盼望的緣由》(宇宙光出版)中,有詳盡深 入、精采動人的探討分析,可資覆按,茲不贅引。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 ‧ 塞勒(Richard Thaler),曾在 2003 年一次對大學畢業生的演 講中,鼓勵年輕學生:「Find Your Own Cello.」(找到你自己的 大提琴。)
在那篇演講中,塞勒以世界知名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為 例,指出每個人均有不同的秉賦。馬友友出生在音樂世 家,父 親馬孝駿和姊姊馬友乘均是小提琴演奏家,母親盧雅文是聲樂 家。馬友友不到三歲就接觸學習鋼琴、小提琴,但在他年僅三 歲的時候就令人不解地愛上了大提琴,六歲時就在音樂會中演 奏巴哈大提琴作品,從此確定他成為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的地位。
從馬友友的故事,可見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各種各樣 可能性的選擇,必須經過一連串「消去的過程」(a process of elimination),早日「找到你自己的大提琴」,然後集中精 力,把「你自己的大提琴」作為你自己的生命呼召、人生使命
(life's calling),全力以赴,向前衝刺。 只有這樣,你才會在艱苦辛勞的過程中,確定目標、向前
奔走,始終興致勃勃地繼續奮鬥。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因此獲得滿足。只有在這個時刻,「我是誰?」「你是誰?」 這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有關生命終極問題的大哉問,才能找 到答案。
在此,塞勒提出了「選擇」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面臨不 間斷的選擇,在伊甸園中,上帝就把選擇的自由賜給了亞當、 夏娃,上帝對人的獨特與尊重,由此可見。人不是被先天本能 限制的動物,每個人在上帝創造時,均有其獨特性,均有屬於 他自己的「大提琴」。人唯有在上帝面前認識自己的獨特,找 到自己的「大提琴」,才能知道「我是誰?」才能活出璀璨的 人生,沉穩滂沛地演奏他的「大提琴」。
2018 年!宇宙光成立至今,已邁入第四十五個年頭了。 而我何其有幸,在四十五年前、我三十五歲那一年,清楚明白 上帝的呼召,找到了屬於我的「大提琴」,全心投入,成為宇 宙光的志工,從事深入華人歷史文化、預備好土,以利福音種子落土生長,開花結實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工作。 四十五年來,我與宇宙光一批同樣擁有自己「大提琴」的 朋友同心協力,歡喜快樂地演奏上帝給我們的生命交響樂曲。 誠如塞勒所云:「找尋屬於你自己的『大提琴』,永遠不會太 晚。」(It's never too late to find your own cello.)我們準備好 了,等待上帝交給我們曲譜手稿,辛勤排練、快樂享受每一場
演出的機會。 親愛的朋友,請問:「你是誰?」你知道該如何回答嗎?

(本文刊登於 2018年1月號《宇宙光》雜誌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