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講
1939年6月16日
這堂講座,我們會轉到較為不同的章節。然而,這個章節會再次回到想像(imaginatio)這個重大的問題,也就是關於想像的應用、發展,以及人類富有想像力的構成。經過漫長的東方靈性之旅,我們回到西方世界:即歐洲。這個過渡並無捷徑,現今人們或許很容易用三週時間便可以乘車從印度到歐洲,不過,智性的旅程則是另一回事,從東方來到西方是完全不同的靈性氛圍。
在東方,除了明顯的抽象概念外,所有一切都是簡單、清明和賦有哲學性的。那是關於啟悟、分辨和了解。從其本質上來說,那是一種安寧和平和的狀態,一個人透過這過程發生了變化或被改變了。從來沒有忐忑、考驗或勉強。瑜伽士讓生長、綻放、發展、展開的意象於內在呈現,他觀照這些意象並經驗這些過程在身體中發生。但這些並非無法預期,也毋須做決定或承受煎熬,也不曾聽聞良心。道德觀只會偶然地出現在這些意象之中,就如一種技術上的失誤。
如果你是修習佛學,基於它高度的道德倫理發展,你看見的不單是人生路向,更是極高的人倫道德態度。如果那人想成為僧侶,但不想要守獨身,那麼他可以成為在家居士,不用住在寺廟。如果因為自身的不完美而在此生有些什麼搞砸了,是的,這會引致一些不愉快或因果業力,但你可以在下輩子彌補。因為因果業力,你的來生會多些困難,但你也可以嘗試做些改善,因果會給你機會。
技術上的錯誤可以透過輪迴轉世來漸漸根除。佛祖在成佛之前也有數不清的前世,他曾是植物、動物等;然後漸漸成為更高等的存在。這好像一棵古樹經歷數百年綻放出最大最美麗的花,這大體是東方心理氛圍的形象。
來到西方,我們遇到的是最獨特的宗教和哲學狀況,這裡我們需要回顧歷史,來理解某些努力促成的事是如何發生的,然後我們會把這些與東方技巧進行比較。特別地,我會和你們探索依納爵.羅耀拉的《神操》。它直到十六世紀末才發展出來,而且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哲學背景。這種改變人類心靈的努力由來已久,像在東方,這些東西原本來自原始主義(primitives)。在原始時期, 他們已有特定的時間和人生階段:青少年儀式或後期過渡到成年男性的儀式,其中包含諸如施行魔法作為準備、啟蒙、指示、考驗,甚至磨難之類,目的是達至某種心靈轉化。從這些在每個原始民族中都找到的原始儀式開始,古老的奧祕漸漸演化。以上描述所指的是古老而神性的厄留息斯(Eleusis)崇拜,在著名的厄留息斯祕儀(Eleusinian mysteries)中,最標誌性的魔法和宗教啟蒙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厄留息斯祕祕儀持續至公元392 年,因此延伸至我們的基督教時代,直到拜占庭君王 的一項特別法令把它廢除。它們顯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意味著我們實際上對它們的內容知之甚少。不過,根據不同作家的暗示和考古發掘的結果,我們已經能夠拼湊出大部分內容。這些祕密儀根本地改變了意識,以至於體驗到了不朽──也就是說,一種在時間中不變的存在體驗。這也透過時間的懸置象徵性地被表達了。
類似的啟蒙儀式,我們在埃及文化中也有所發現。厄留息斯的啟蒙儀式最有可能是源自埃及,並在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隨著穀物培植被帶到希臘。這原本是個農耕之謎,與之相應的是埃及的伊西絲(Isis)神話。我們最近有更多的資料關於它。我推薦普魯塔克(Plutarch)有關這些奧祕的著作,頗值得閱讀,他本人就是一個啟蒙者。我也極之推薦阿普列烏斯(Apuleius)的著名古老故事《金驢記》(Asinus aureus),它最後也描述了一個神祕的儀式,整個故事實際上是個奧祕,描述了啟蒙者在達到完全救贖狀態之前所經歷的各種變化。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像這樣的祕儀, 例如: 在薩莫雷斯(Samothracian) 神祕崇拜中所進行的卡比里(Cabiri) 啟蒙儀式。這些神祕儀式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就融合在一起了,與新畢達哥拉斯哲學(neo-Pythagorean)和新柏拉圖(Neoplatonic)哲學一起形成了希臘化的融合主義(Hellenistic syncretism),即各種宗教和哲學觀點的集合體。實際上,這導致了不同祕儀的多重變化。例如,你可以在雷瑟岡(Leisegang)的《靈知》(Gnosis)一書中獲得更全面的了解。在那裡你會發現這些獨特的靈性運動的許多踪跡。我再提你們去年夢後我談到的狄密特(Demeter)和卡比里(Cabiri)。
基督教從這些運動中冒起。在西方世界,我們對基督教的印象似乎是從天而降、沒有任何歷史淵源,從歷史角度來說這是不準確的。基督教的主要內容充滿哲學思想,一方面是諾斯替主義(Gnosticism),另一方面是新柏拉圖(Neoplatonic)哲學,兩者思想極其廣泛,而且有意識地繁密分布在基督教思想之中。這又可以追溯到畢達哥拉斯(Pythagorean)、柏拉圖等。
從這特定的融合,其他靈性運動也在猶太內部興起,但之後卻因拉比的教條主義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唯一留下來的是卡巴拉(Kabbalah,希伯來文是「傳統」或「傳播」的意思),是一種遺留至今的靈知(Gnosis)。 還有在東方名為薩比安人(Sabians)的群體,他們是巴士拉(Basra)的曼達人(Mandaeans)和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的庫特阿馬拉人(Kut al-Amara)。還有今天仍然存在的基督徒群體聖約翰(Saint John)-諾斯替主義存在的地方。 直到1050 年巴格達仍有新柏拉圖主義派活躍,但因伊斯蘭教的迫害而被消滅。
在西方,這些只有少數仍然遺留下來,而且是以祕祕密的方式,大多數則被併入基督宗教。因此,不感意外的是,基督宗教很快便恢復那些我們在神祕祕教派所遇見的,即心靈轉化上的嘗試,這在修道院裡尤為明顯。修道院本身應基於聖經權威所建立,但實際上它在基督以前已經出現。我們從亞歷山卓的斐洛(Philo of Alexandria’s)的描述性小冊子《論默觀生活》(De vita contemplativa) 中知道,他們的修道群體被教會誤以為是基督徒,但實際上他們是諾斯替群體。然而,他們是埃及早期基督教修道院的前身,在亞歷山卓我們也發現了第一個隱士修道院社區,僧侶們能夠不受干擾地致力於他們的靈性實踐,修道院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建立的。
在任何有系統的過程或方法成立之前,那些從根本上改變人類靈魂的努力都是在修道院進行的。有無數的例子,例如在中世紀,大量的書籍和小冊子載有祈禱和冥想的指引,這些靈性實踐到那時已變得更具條理。 其中一個例子是阿爾坎塔拉的佩特魯斯(Petrus of Alcántara)所著的《金小冊子》(Goldene Büchlein)。1471 年逝世的托馬斯.肯皮斯(Th omas à Kempis)撰寫了《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較近期的蓋永夫人(Guyon)的《每個人都可以操練的簡短且非常簡單的祈禱方法》(Moyen court et trèsfacile de faire oraison que tous peuvent pratiquer)是一本非常有趣的靈性作品。她是一位法籍的神祕祕主義者,她的告解神父是著名的費內隆(Abbé Fénelon)。所有的祈禱指引都用於 默想,它們通常包含描述和分析人們進行默想的經驗。這些靈性生活的經驗都會被檢視,然後串聯在一起,並按照與古代奧祕祕相應的階段排序,形成一度進程的階梯。舊約中的雅各梯(Jacob’s ladder) 常被用來象徵這種逐步攀登到與上帝結合的神祕過程。
這些著作都是關於一種與神祕祕聯合的特別經驗,就好像僧侶們的操練手冊。它們不單提供時間、地點、形式和方法上正式的指引,還包含默想的內容和材料。因此,中世紀創造了許多這種宗教冥想系統。維克多家族(Victorines)的著作就是這類文學很好的例子—例如,聖維克多的休(Hugh of Saint Victor, 1096-1141)寫了一段人類與靈魂之間有趣的對話,這是典型的西方冥想。冥想被理解為一個人與他的靈魂、他良善的天使、他的神的對話。依納爵在他的操練中也採取這種方式,通常操練會在對禱時達到高峰—與一位神祇形象的內心對話,就是這種默想的原型。休(Hugh)給了一個關於與內心對話很好的例子。這種內心的辯論,一種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與東方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對我們來說,一切都更加個人化。
十三世紀,維克多家族之後,這些冥想系統持續發展。「靈性操練」(spiritual exercise)一詞出現:exercitium。與之同時,形式變得更加精確。來到十四世紀,實作的說明或手冊相繼出版,指導人如何進行這些操練。 所有這些操練的目的是人類意識發展的階段,達致所謂的完美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即與神的結合(unio mystica)發生了。原初通常有三個階段,但漸漸階段的數目增加,甚至有些小冊子多達四十個階段。德國中世紀文學尤其擅長將此擴展成有條理的步驟,以達致意識可以揚昇的程度。十四世紀後期,正值修道院的道德和見識沒落變得明顯,一種靈性的改革運動出現了。這運動始於荷蘭,由傑拉.德.格魯特(Gérard de Groote, 1340-84)和他的追隨者組成一個名為「共同生活兄弟會」(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的團體。他們奉行現代奉獻精神(devotio moderna)或稱奉獻(Devoti),獻身於追隨內心的敬虔,此舉對天主教甚至後期的新教都有重大影響。奉獻產生了一些關於靈性修習的著名文本,例如托馬斯.肯皮斯的《效法基督》,它們都是令人印象深刻又精巧的宗教默想文本。奉獻運動在十五世紀尤其發展,成為當時最負盛名、最著名的靈性運動。許多傑出的人物都屬於這場運動,他們做了重大的工作,對當時聲名狼藉的修道院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特別是德國的約翰內斯.布施(Johannes Busch, 1399-1479)、法國的約翰內斯.莫伯努斯(Johannes Mauburnus, 1460-150134 和義大利的盧多維科.巴爾博(Ludovico Barbo, 1381-1443),特別提到巴爾博的原因是他最終把這些靈修的方法和文本帶到西班牙。多虧巴爾博的貢獻,才讓依納爵最終熟悉默想運動。巴爾博對義大利本篤會修道院進行了改革,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他還撰寫了一篇特別稱之為〈醫療和治療方法〉(modus meditandi et orandi)的文章。
這些成功的修道院式默想變得聞名天下,甚至傳至當時遠離歐洲(其他地區)的西班牙。1442 年,巴爾博與幾位修道士來到就近巴塞隆納(Barcelona)的蒙塞拉特(Monserrat)的修道院,該修道院如今以依納爵曾待在這裡而聞名。巴爾博最先帶領了修道院的徹底改革,他逝世後卻又迅速衰落;及後,來了另一位同樣是現代奉獻運動(devotio moderna movement)改革者的修道院院長,西斯內羅斯(Cisneros, 1455-1510),他是依納爵的老師。 他再次徹底地推行了現代奉獻運動,並從法國帶來許多有關文獻。在此我會提及兩個書目:《關於靈性提升的小書》(Libellus de spiritualus ascensionibus), 和莫伯努姆(Mauburnus)(我已經提到過)的另一本書《精神操練和神聖冥想的玫瑰園》(Rosetum exercitiorum spiritualium et sacrarum meditationum)。這是我們首次(在靈修文獻中)遇到「操練」(exercitium)這樣的表達。
依納爵從西斯內羅斯本人撰寫的一本名為《靈修生活鍛練》(Ejercitatorio de la vida spiritual)(那是操練或訓練規則)的書中學習蒙塞拉特修道院的奉獻運動。它符合我們西方對訓練、軍事演習等的喜好。院長西斯內羅斯酷愛秩序,他為來到蒙塞拉特的虔誠朝聖者寫了本小冊子,這些朝聖者的行為顯然相當沒紀律,需要透過有系統的操練來使他們遵守紀律。這本小冊子本身就是將各種方法組合成默想步驟的彙編。它取自「奉獻」並加入一些有關軍事特性的新面向。默想步驟的持續時間是三十天。每天都有靈性目標,且必須於三十天內完成,就像基本的軍事訓練一樣。退省(retreat)這個觀念在古時已經存在,「退省」一詞現在被用來形容修士隱居到修院附近的地方,在那裡他甚至不會受到其他弟兄的打擾。這本書為這樣的靜修活動制定了系統性的流程和精確的規則。因此,當依納爵(我們稍後會詳細介紹他)前往曼雷薩(Manresa)並住在修道院時,他偶然發現了這本小書,這些靈性生活操練的規則讓他異常地高興(他是一名徹頭徹尾的軍官),儘管這比他遇到的任何事情都要困難。我想給你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說明這些操練規則是怎麼樣的,全部操練分為四個星期,三個不同的部分:
1. 〈煉淨之道〉(Via purgativa),指的是淨化之路;
2. 〈光明之道〉(Via illuminativa),指的是啟蒙之路;
3. 〈合一之道〉(Via unitativa),指的是與神結合的道路。
第四週則是默想主的生命和苦難。本質上,它被視為支持以上三種道路。
由此可見,連思想的順序也是完全技術性的。它的意念取材自「奉獻」及更古老的靈修操練,是與神的神祕結合。儘管赴湯蹈火,也必須經過技術上正確的管道,透過極大的意志力來實現,這是典型的西方模式,你在東方找不到。我會稍後再詳述這三個階段。它們等同於神祕哲學(occult philosophy),那是與這些操練差不多同時期出現的。這些修習代表了公開認可的、光明正大的靈性努力,所有這些都以付出巨大的智力和意志為特徵。同時期也有赫密士哲學(hermetic philosophy),但它沒有被公開認可,特別是沒有被視為一種有效的靈性修習,但靈性理念卻是完全一樣的。然而,我們不能說神操這個理念來自這裡,它實際上要古老得多。所有三個階段都對應於一個赫密士(hermetic)的概念。
1939年6月16日
這堂講座,我們會轉到較為不同的章節。然而,這個章節會再次回到想像(imaginatio)這個重大的問題,也就是關於想像的應用、發展,以及人類富有想像力的構成。經過漫長的東方靈性之旅,我們回到西方世界:即歐洲。這個過渡並無捷徑,現今人們或許很容易用三週時間便可以乘車從印度到歐洲,不過,智性的旅程則是另一回事,從東方來到西方是完全不同的靈性氛圍。
在東方,除了明顯的抽象概念外,所有一切都是簡單、清明和賦有哲學性的。那是關於啟悟、分辨和了解。從其本質上來說,那是一種安寧和平和的狀態,一個人透過這過程發生了變化或被改變了。從來沒有忐忑、考驗或勉強。瑜伽士讓生長、綻放、發展、展開的意象於內在呈現,他觀照這些意象並經驗這些過程在身體中發生。但這些並非無法預期,也毋須做決定或承受煎熬,也不曾聽聞良心。道德觀只會偶然地出現在這些意象之中,就如一種技術上的失誤。
如果你是修習佛學,基於它高度的道德倫理發展,你看見的不單是人生路向,更是極高的人倫道德態度。如果那人想成為僧侶,但不想要守獨身,那麼他可以成為在家居士,不用住在寺廟。如果因為自身的不完美而在此生有些什麼搞砸了,是的,這會引致一些不愉快或因果業力,但你可以在下輩子彌補。因為因果業力,你的來生會多些困難,但你也可以嘗試做些改善,因果會給你機會。
技術上的錯誤可以透過輪迴轉世來漸漸根除。佛祖在成佛之前也有數不清的前世,他曾是植物、動物等;然後漸漸成為更高等的存在。這好像一棵古樹經歷數百年綻放出最大最美麗的花,這大體是東方心理氛圍的形象。
來到西方,我們遇到的是最獨特的宗教和哲學狀況,這裡我們需要回顧歷史,來理解某些努力促成的事是如何發生的,然後我們會把這些與東方技巧進行比較。特別地,我會和你們探索依納爵.羅耀拉的《神操》。它直到十六世紀末才發展出來,而且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哲學背景。這種改變人類心靈的努力由來已久,像在東方,這些東西原本來自原始主義(primitives)。在原始時期, 他們已有特定的時間和人生階段:青少年儀式或後期過渡到成年男性的儀式,其中包含諸如施行魔法作為準備、啟蒙、指示、考驗,甚至磨難之類,目的是達至某種心靈轉化。從這些在每個原始民族中都找到的原始儀式開始,古老的奧祕漸漸演化。以上描述所指的是古老而神性的厄留息斯(Eleusis)崇拜,在著名的厄留息斯祕儀(Eleusinian mysteries)中,最標誌性的魔法和宗教啟蒙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厄留息斯祕祕儀持續至公元392 年,因此延伸至我們的基督教時代,直到拜占庭君王 的一項特別法令把它廢除。它們顯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意味著我們實際上對它們的內容知之甚少。不過,根據不同作家的暗示和考古發掘的結果,我們已經能夠拼湊出大部分內容。這些祕密儀根本地改變了意識,以至於體驗到了不朽──也就是說,一種在時間中不變的存在體驗。這也透過時間的懸置象徵性地被表達了。
類似的啟蒙儀式,我們在埃及文化中也有所發現。厄留息斯的啟蒙儀式最有可能是源自埃及,並在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隨著穀物培植被帶到希臘。這原本是個農耕之謎,與之相應的是埃及的伊西絲(Isis)神話。我們最近有更多的資料關於它。我推薦普魯塔克(Plutarch)有關這些奧祕的著作,頗值得閱讀,他本人就是一個啟蒙者。我也極之推薦阿普列烏斯(Apuleius)的著名古老故事《金驢記》(Asinus aureus),它最後也描述了一個神祕的儀式,整個故事實際上是個奧祕,描述了啟蒙者在達到完全救贖狀態之前所經歷的各種變化。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像這樣的祕儀, 例如: 在薩莫雷斯(Samothracian) 神祕崇拜中所進行的卡比里(Cabiri) 啟蒙儀式。這些神祕儀式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就融合在一起了,與新畢達哥拉斯哲學(neo-Pythagorean)和新柏拉圖(Neoplatonic)哲學一起形成了希臘化的融合主義(Hellenistic syncretism),即各種宗教和哲學觀點的集合體。實際上,這導致了不同祕儀的多重變化。例如,你可以在雷瑟岡(Leisegang)的《靈知》(Gnosis)一書中獲得更全面的了解。在那裡你會發現這些獨特的靈性運動的許多踪跡。我再提你們去年夢後我談到的狄密特(Demeter)和卡比里(Cabiri)。
基督教從這些運動中冒起。在西方世界,我們對基督教的印象似乎是從天而降、沒有任何歷史淵源,從歷史角度來說這是不準確的。基督教的主要內容充滿哲學思想,一方面是諾斯替主義(Gnosticism),另一方面是新柏拉圖(Neoplatonic)哲學,兩者思想極其廣泛,而且有意識地繁密分布在基督教思想之中。這又可以追溯到畢達哥拉斯(Pythagorean)、柏拉圖等。
從這特定的融合,其他靈性運動也在猶太內部興起,但之後卻因拉比的教條主義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唯一留下來的是卡巴拉(Kabbalah,希伯來文是「傳統」或「傳播」的意思),是一種遺留至今的靈知(Gnosis)。 還有在東方名為薩比安人(Sabians)的群體,他們是巴士拉(Basra)的曼達人(Mandaeans)和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的庫特阿馬拉人(Kut al-Amara)。還有今天仍然存在的基督徒群體聖約翰(Saint John)-諾斯替主義存在的地方。 直到1050 年巴格達仍有新柏拉圖主義派活躍,但因伊斯蘭教的迫害而被消滅。
在西方,這些只有少數仍然遺留下來,而且是以祕祕密的方式,大多數則被併入基督宗教。因此,不感意外的是,基督宗教很快便恢復那些我們在神祕祕教派所遇見的,即心靈轉化上的嘗試,這在修道院裡尤為明顯。修道院本身應基於聖經權威所建立,但實際上它在基督以前已經出現。我們從亞歷山卓的斐洛(Philo of Alexandria’s)的描述性小冊子《論默觀生活》(De vita contemplativa) 中知道,他們的修道群體被教會誤以為是基督徒,但實際上他們是諾斯替群體。然而,他們是埃及早期基督教修道院的前身,在亞歷山卓我們也發現了第一個隱士修道院社區,僧侶們能夠不受干擾地致力於他們的靈性實踐,修道院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建立的。
在任何有系統的過程或方法成立之前,那些從根本上改變人類靈魂的努力都是在修道院進行的。有無數的例子,例如在中世紀,大量的書籍和小冊子載有祈禱和冥想的指引,這些靈性實踐到那時已變得更具條理。 其中一個例子是阿爾坎塔拉的佩特魯斯(Petrus of Alcántara)所著的《金小冊子》(Goldene Büchlein)。1471 年逝世的托馬斯.肯皮斯(Th omas à Kempis)撰寫了《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較近期的蓋永夫人(Guyon)的《每個人都可以操練的簡短且非常簡單的祈禱方法》(Moyen court et trèsfacile de faire oraison que tous peuvent pratiquer)是一本非常有趣的靈性作品。她是一位法籍的神祕祕主義者,她的告解神父是著名的費內隆(Abbé Fénelon)。所有的祈禱指引都用於 默想,它們通常包含描述和分析人們進行默想的經驗。這些靈性生活的經驗都會被檢視,然後串聯在一起,並按照與古代奧祕祕相應的階段排序,形成一度進程的階梯。舊約中的雅各梯(Jacob’s ladder) 常被用來象徵這種逐步攀登到與上帝結合的神祕過程。
這些著作都是關於一種與神祕祕聯合的特別經驗,就好像僧侶們的操練手冊。它們不單提供時間、地點、形式和方法上正式的指引,還包含默想的內容和材料。因此,中世紀創造了許多這種宗教冥想系統。維克多家族(Victorines)的著作就是這類文學很好的例子—例如,聖維克多的休(Hugh of Saint Victor, 1096-1141)寫了一段人類與靈魂之間有趣的對話,這是典型的西方冥想。冥想被理解為一個人與他的靈魂、他良善的天使、他的神的對話。依納爵在他的操練中也採取這種方式,通常操練會在對禱時達到高峰—與一位神祇形象的內心對話,就是這種默想的原型。休(Hugh)給了一個關於與內心對話很好的例子。這種內心的辯論,一種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與東方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對我們來說,一切都更加個人化。
十三世紀,維克多家族之後,這些冥想系統持續發展。「靈性操練」(spiritual exercise)一詞出現:exercitium。與之同時,形式變得更加精確。來到十四世紀,實作的說明或手冊相繼出版,指導人如何進行這些操練。 所有這些操練的目的是人類意識發展的階段,達致所謂的完美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即與神的結合(unio mystica)發生了。原初通常有三個階段,但漸漸階段的數目增加,甚至有些小冊子多達四十個階段。德國中世紀文學尤其擅長將此擴展成有條理的步驟,以達致意識可以揚昇的程度。十四世紀後期,正值修道院的道德和見識沒落變得明顯,一種靈性的改革運動出現了。這運動始於荷蘭,由傑拉.德.格魯特(Gérard de Groote, 1340-84)和他的追隨者組成一個名為「共同生活兄弟會」(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的團體。他們奉行現代奉獻精神(devotio moderna)或稱奉獻(Devoti),獻身於追隨內心的敬虔,此舉對天主教甚至後期的新教都有重大影響。奉獻產生了一些關於靈性修習的著名文本,例如托馬斯.肯皮斯的《效法基督》,它們都是令人印象深刻又精巧的宗教默想文本。奉獻運動在十五世紀尤其發展,成為當時最負盛名、最著名的靈性運動。許多傑出的人物都屬於這場運動,他們做了重大的工作,對當時聲名狼藉的修道院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特別是德國的約翰內斯.布施(Johannes Busch, 1399-1479)、法國的約翰內斯.莫伯努斯(Johannes Mauburnus, 1460-150134 和義大利的盧多維科.巴爾博(Ludovico Barbo, 1381-1443),特別提到巴爾博的原因是他最終把這些靈修的方法和文本帶到西班牙。多虧巴爾博的貢獻,才讓依納爵最終熟悉默想運動。巴爾博對義大利本篤會修道院進行了改革,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他還撰寫了一篇特別稱之為〈醫療和治療方法〉(modus meditandi et orandi)的文章。
這些成功的修道院式默想變得聞名天下,甚至傳至當時遠離歐洲(其他地區)的西班牙。1442 年,巴爾博與幾位修道士來到就近巴塞隆納(Barcelona)的蒙塞拉特(Monserrat)的修道院,該修道院如今以依納爵曾待在這裡而聞名。巴爾博最先帶領了修道院的徹底改革,他逝世後卻又迅速衰落;及後,來了另一位同樣是現代奉獻運動(devotio moderna movement)改革者的修道院院長,西斯內羅斯(Cisneros, 1455-1510),他是依納爵的老師。 他再次徹底地推行了現代奉獻運動,並從法國帶來許多有關文獻。在此我會提及兩個書目:《關於靈性提升的小書》(Libellus de spiritualus ascensionibus), 和莫伯努姆(Mauburnus)(我已經提到過)的另一本書《精神操練和神聖冥想的玫瑰園》(Rosetum exercitiorum spiritualium et sacrarum meditationum)。這是我們首次(在靈修文獻中)遇到「操練」(exercitium)這樣的表達。
依納爵從西斯內羅斯本人撰寫的一本名為《靈修生活鍛練》(Ejercitatorio de la vida spiritual)(那是操練或訓練規則)的書中學習蒙塞拉特修道院的奉獻運動。它符合我們西方對訓練、軍事演習等的喜好。院長西斯內羅斯酷愛秩序,他為來到蒙塞拉特的虔誠朝聖者寫了本小冊子,這些朝聖者的行為顯然相當沒紀律,需要透過有系統的操練來使他們遵守紀律。這本小冊子本身就是將各種方法組合成默想步驟的彙編。它取自「奉獻」並加入一些有關軍事特性的新面向。默想步驟的持續時間是三十天。每天都有靈性目標,且必須於三十天內完成,就像基本的軍事訓練一樣。退省(retreat)這個觀念在古時已經存在,「退省」一詞現在被用來形容修士隱居到修院附近的地方,在那裡他甚至不會受到其他弟兄的打擾。這本書為這樣的靜修活動制定了系統性的流程和精確的規則。因此,當依納爵(我們稍後會詳細介紹他)前往曼雷薩(Manresa)並住在修道院時,他偶然發現了這本小書,這些靈性生活操練的規則讓他異常地高興(他是一名徹頭徹尾的軍官),儘管這比他遇到的任何事情都要困難。我想給你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說明這些操練規則是怎麼樣的,全部操練分為四個星期,三個不同的部分:
1. 〈煉淨之道〉(Via purgativa),指的是淨化之路;
2. 〈光明之道〉(Via illuminativa),指的是啟蒙之路;
3. 〈合一之道〉(Via unitativa),指的是與神結合的道路。
第四週則是默想主的生命和苦難。本質上,它被視為支持以上三種道路。
由此可見,連思想的順序也是完全技術性的。它的意念取材自「奉獻」及更古老的靈修操練,是與神的神祕結合。儘管赴湯蹈火,也必須經過技術上正確的管道,透過極大的意志力來實現,這是典型的西方模式,你在東方找不到。我會稍後再詳述這三個階段。它們等同於神祕哲學(occult philosophy),那是與這些操練差不多同時期出現的。這些修習代表了公開認可的、光明正大的靈性努力,所有這些都以付出巨大的智力和意志為特徵。同時期也有赫密士哲學(hermetic philosophy),但它沒有被公開認可,特別是沒有被視為一種有效的靈性修習,但靈性理念卻是完全一樣的。然而,我們不能說神操這個理念來自這裡,它實際上要古老得多。所有三個階段都對應於一個赫密士(hermetic)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