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聖經的三十六計

9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古代一本重要的智謀之書,集結了歷史上高深的三十六計,其中最後一個策略,便是「走為上策」。在沒有勝利的把握,情況不利時,就撤退,可以避免遭受攻擊。而且可以保存實力,準備下一場戰爭。

約拿聽到神的命令,要他往東北方,他卻起來下到約帕,正好有一隻船,要往西方的他施(西班牙)。他就給了船價,上了船,要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往他施的方向正與尼尼微相反(拿1:3-5)。

約拿的家境必定不錯,他有足夠的本錢要躲避神。從約帕往他施的船資,必定要不少的錢,他不必東借西措,一次就付清。所以一上船,就下到底艙,躺臥,沉睡。

約拿起來,躲避耶和華。他不願意去向尼尼微人宣告神的信息。然而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甚至船幾乎破壞。船上的人為要追究這災難臨到他們是因誰的緣故。於是他們掣籤,竟然掣出約拿來。約拿自知這大風暴是由他惹的禍,雖然船上的人要保全約拿,盼望能安全靠岸,但一切努力都是徒然。因此他們就把約拿抬起來,拋在海中,暴風立刻止住,海的狂浪就平息了。我們從約拿躲避神,注意到幾件事:

1.約拿失去了見證
約拿做耶和華的先知,在患難中應該抓住機會向這些外邦人介紹全能的神。並為大家禱告,說安慰,鼓勵的話。然而他卻在底艙,躺臥,沉睡,反而是由船主去叫醒這位沉睡的先知,要他起來,求告神。他失去了做先知的職份與見證。尤其這一次的大風浪是因約拿引起的,使水手們懼怕不安。

新約裡記載,有一艘開往羅馬的船,其中有一位為基督的福音掛鐵鍊要到羅馬的保羅。從革哩底出發之前保羅就勸眾人說,我看這次行船,不但貨物會盡失,船也會大遭破壞,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但百夫長信從掌船的和船主,不信從保羅所說的。剛起錨出帆微微起了南風,他們以為得意,就繼續前行。但過不久就有狂風大作,船敵不住風,就落下篷來任風颳去。第二天眾人就把貨物拋在海裡。到第三天,他們又親手把船上的器具拋棄。大家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眾人多日沒有吃什麼。那時候,保羅就出來,站在他們中間說,眾位本該聽我的話,不離開革哩底,免得遭這樣的傷損破壞。現在我還勸你們放心,你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惟獨失喪這船。因我所屬所事奉的神,他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邊說:「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該撒面前。並且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結果二百七十六個人性命,一個也不失喪,因他所敬畏事奉的神,得到安慰,鼓勵,並因著保羅,使他們在米利大島得到善待,也因著他得到祝福。
第一計 聲東擊西

用心良苦力挽狂瀾,執迷不悟難避災難。

主前第八世紀以色列國耶羅波安二世治國以前,本來經過約四百年士師秉政時期,其間屢遭鄰邦侵犯欺壓。到撒母耳興起做士師,建立君主制度,經掃羅、大衛、所羅門等為王執政,國家漸次強盛,但當所羅門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登基做以色列國王,他無法化解民怨,國家從此一分為二,北方十支派擁護耶羅波安成立以色列國。其餘的由羅波安繼續統治,從此兩國分道揚鑣,兩個兄弟之邦有時和平相處,有時干戈相向。

話說希伯來人的先祖亞伯拉罕的後裔約瑟,曾經為埃及籌謀,度過饑荒難關有功,躍居埃及宰相高職。為了饑荒遍及父家之地,因此把全家搬遷埃及定居,竟在那裡生養眾多而不想離開。 (請參看第八計:李代桃僵、第九計:打草驚蛇、十七計:連環計、十九計:欲擒故縱 )

後來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興起,治理埃及。看見這種情況,恐怕他們多起來,日後為患。於是使以色列人淪為奴隸,派督工的轄制他們、加添重擔苦害他們。他們為法老建造兩座積貨城,就是比東和蘭塞。叫他們和泥、做磚,或是作田間各樣的工,並在一切的工作上都嚴嚴的待他們。因此耶和華上帝興起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從為奴之地出來,經過四十年的日子在曠野漂流,最後帶領他們進入位於地中海東岸的迦南地。

鄰近的亞蘭國及其他民族常來侵犯。自從亞述國興起之後,帶給這些國家很大的威脅。為了抵禦亞述,因此無暇顧及南邊,反而邀請以色列加盟抵抗亞述。在這種國際局勢的微妙變化中,以色列國得到一個緩衝時期,耶羅波安二世甚至把以色列的版圖擴展到幾乎與大衛和所羅門時期相似。他又與腓尼基,和亞拉伯通商,商旅往來之間稅收增加。那時國泰民安,人民相當奢華。有錢人生活水準快速提高,舶來品,奢侈品以及外國的風俗應運而生。中產階級反而變成窮人,甚至淪為奴隸,貧富差距益增,有錢人為富不仁,自私奢靡,欺負壓榨窮人。誠如中國唐朝詩人杜甫所寫的長詩,內中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況。

除了這些社會與宗教危機之外,政治的厄運迫在眉睫,因為過了不久亞述攻取了大馬士革,乘其破竹之勢向西南揮鞭,直向以色列前進,但是以色列人仍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不知國之將亡,迫在眉睫。

當大難未臨以色列之前,人民處於太平盛世,正當自我陶醉時,突然從猶大提高亞來了一位牧羊人,也是修剪桑樹的,那就是令人瞧不上眼的鄉巴佬阿摩司先知。他突然出現在北國重鎮撒瑪利亞,以簡潔有力的話語,勇敢的向以色列國敲響喪鐘,指出罪惡已經瀰漫了以色列的社會。政治,經濟,國運將近末時。他以優美的文筆,華麗的風格,向當代020的人傳述上帝啟示給他的訊息。

我的名,他們在各壇邊鋪人所當的衣服,臥在其上,又在他們的神廟中喝受罰之人的酒」。(摩二9-16)

其實這個國家只是金玉其外,裡面卻充斥社會的混亂、道德的敗壞。表面上看來,繁榮一時,社會安寧,宗教活動非常活躍,按時舉行隆重的節期儀式,用豐盛的祭品敬拜上帝。但實際上,社會每個階層都有不可告人的罪。在法院裡,審判官收受賄賂,屈枉正直,欺壓窮人(五12)。在市場上,做生意的用詭詐的天平欺哄人(八5)。

阿摩司書前兩章列述非利士、推羅、以東、亞捫、摩押等國的罪狀,三番四次的犯罪,必不免去他的刑罰,並宣告神的審判就要來到。

阿摩司接著又攻擊他本國猶大,述說耶路撒冷百姓的罪狀,因為他們厭棄耶和華的訓誨,不遵守祂的律例,以律法和保管聖殿而自豪,其實他們是背道而馳,隨從虛假的偶像而迷失。神也要降火在猶大,燒滅耶路撒冷的宮殿,以撒的祭壇必然荒涼。上帝要審判這些罪惡滿盈的國家。相信周邊的聽眾必定舒暢滿懷,激發以色列人愛國主義者拍掌歡慶,因為以色列人最討厭猶太人的宗教狂傲,因而感到欣慰。如果阿摩司的言論至此為止,必定備受以色列人民的歡迎,但緊接著他便轉向了以色列,耶和華說:「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子賣了窮人,他們見窮人頭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礙謙卑人的道路,父子與同一個女人行淫,褻瀆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況屢見不鮮(四1、六4-6)。在聖殿裡,敬拜者心不在焉,所關心的是月朔幾時過去,我們好賣糧;安息日幾時過去,我們好擺開麥子(八5)。

全國人民的生活都十分腐化,不道德,宗教信仰與道德行為彼此風馬牛不相及,換句話說,他們熱心守節獻祭,事實上心目中根本沒有上帝。

當時大部分人自我陶醉,以為熱心守節期,按時獻祭敬拜,就能討神喜悅,那福樂光明的日子就必會來到。其實整個國家陷入無可救藥的地步,社會腐敗墮落,惡霸稱雄,目無法紀。黑道猖行,放高利貸,剝削窮人,義人任人宰割欺淩,審判官收受賄賂,正直人的訟訴並不受接納,只要有錢,法律是可以因人而更改的。誠如台灣民間流行的俗諺:一審重判,二審減半,三審豬腳麵線。有人際關係,司法黃牛,有金錢,都講得通。

整個國家快到奄奄一息的光景而不自知。他們對先知的話充耳不聞,繼續過著麻木不仁的生活。阿摩司告訴他們,神的審判和懲罰將不能例外的要臨到他們。「看哪,在你們所住之地,我必壓你們,如同裝滿禾捆的車壓物一樣。快跑的不能逃脫,有力的不能用力,剛勇的也不能自救。拿弓的不能站立,腿快的不能逃脫,騎馬的也不能自救。到那日,勇士中最有膽量的,必赤身逃跑。這是耶和華說的。」(摩二13-16)

阿摩司懂得運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先列述以色列周邊列國的罪狀,將遭受上帝的審判,吸引眾人的注意;宣告攻擊列國的弊病,繞個圈,先遠而近。當以色列百姓在自我陶醉的時刻,突然來個急轉彎,他像一個拳擊高手揮出一記左勾拳,命中他們的要害,讓以色列人措手不及,叫他們從惡夢初醒。

和華攻擊你們的話: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因此必追討你們一切的罪孽。」(摩三1-2)他們若不轉換跑道,離棄罪惡尋求上帝,使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不然所期待耶和華的日子,不是光明燦爛歡樂的日子,反而是黑暗可怕的日子。其景況好像人躲避獅子,又遇見熊,進入房屋,手靠牆就被蛇咬,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日子。(摩五18-20)因為他們缺乏神的話語,將陷於飢渴難忍的危機災難之中。(摩八 11)可惜先知的勸告忠言逆耳,百姓和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反而向國王控告阿摩司是間諜特務,妖言惑眾,是搖動國本的人物,因此向阿摩司發出逐客令,叫他趕快滾回猶大,在那裡說預言糊口,不要在這裡胡言亂語攪亂民心。但是阿摩司抱著威武不屈的精神,清楚的告訴亞瑪謝:我並非無業遊民,靠說預言來糊口騙吃,乃是神揀選我來替他說話,勸你們悔改歸向神。

火已熄滅,右下角是一本破舊的小說,是左拉所寫的《愉悅人生》,透過這畫,梵谷在說什麼?聖經是西方世界長久以來的價值體系,但在梵谷時代的社會,完全沒有福利政策。階級劃分明顯,貧富懸殊,而最能代表貧苦小人物發言的教會,卻與自私,有錢的人勾結,為了教會的利益,緘默不言。

左拉的小說《愉悅人生》顯然是為貧困人民請命,小說中陳述中下階層的貧困、疾病、骯髒與墮落,當時的教會都指責左拉梵谷靜物畫的作品是污濁、下流,卻不注意左拉作品中所陳述因貧困而有的苦難,所以梵谷用兩支熄滅的蠟燭來控訴當時西方社會中最重要的價值體系──信仰中應當存有的慈悲、憐憫、公義,在教會界已經蕩然無存,聖經被闔起來,社會陷入黑暗,貧困的人被棄絕。這幅畫不但對當時代產生震撼,相信對今日的社會與教會同樣有啟發作用。

綜觀阿摩司的言論給人的印象深刻,鐵面無私的先知,勇敢斥責罪惡,揭露黑暗,令人生畏。其實他的內心充滿溫柔與愛心。當他聽見神要降災給以色列民時,就為以色列百姓迫切代禱,他不是聽到耶和華上帝要降災禍給以色列人民,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當人遭遇困難,或軟弱跌倒的時候,就興高采烈的去定罪別人。阿摩司懇切的祈求神,免去所要降給以色列的災難,他誠摯關愛同胞的心,深切表露無遺。(摩七1-9)

從先知的訊息,很明顯的看見人民的道德腐敗,帶給國家無窮的災難。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常使人過著靡爛的生活,工廠的建設,只追求省本多利的原則,剝削勞工福利,空氣污染,污水充塞河溝,影響生態,有的工廠甚至將至毒的污水鑿孔管深入地層,導致後代子孫將承擔這些遺毒,但願先知阿摩司的勸言,給我們這時代的人做一面借鏡,提醒我們,大家共同來建立一個有公義、注重環保,並且和諧健康的社會與國家。失而復得天人歡欣,不知父心嘆氣怨聲。──路加福音十五章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依聖經學者的研究,是醫生路加所寫的。路加福音的主題介紹降世為人的耶穌,最大的使命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展現在這本福音書裡的特色是路加的「吃飯神學」。書中有好幾處特別記載耶穌與人吃飯的事。

當時的「稅吏」被人鄙視,他們是稅收人員,直接間接地受雇於猶太人所憎惡的羅馬帝國。被認為是侵略者的幫兇,通常勒索人民,又壓榨斂財。在政治和道德上都被猶太人痛恨與唾棄。法利賽人看不起「罪人」和稅吏,他們絕不會與這兩種人來往。不願意接近他們,而且也不希望別人與他們接近。一般人通常只跟要好的親友吃飯,而耶穌卻與一些正統人士

「吃」的文化,不光是為肚腹的享受,路加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耶穌如何透過人的基本需要來和人打成一片。一起用膳是一件舒暢快樂的事,不只是為身體的需要,而且是最富友情的社交方法。耶穌曾經與罪人和稅吏一起吃飯,理解他們,與他們做朋友,而在輕鬆的場合中與人分享上帝之愛的真,善,美。卻因此引起法利賽人和文士批評:「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十五 1-2)

威尼斯的藝術學院,有一幅義大利畫家韋羅內塞( Paolo Veronese)的作品,當時觸怒了天主教的宗教法庭。這幅畫的內容是耶穌與學生坐席,羅馬軍人在一個角落玩樂,有一個鼻子流血的人,有一條流浪狗,另有幾個醉漢、侏儒、摩爾人、匈牙利人。

宗教法庭傳韋羅內塞出庭,要他說明其作品為什麼那麼輕浮。韋羅內塞引路加福音十五章 1至2節為證說:「耶穌正與這些人相處。」宗教法庭的人很不高興,強迫韋羅內塞改眼中所謂的罪人和稅吏吃飯,又與他們作朋友。這對法利賽人和文士來說是一種冒犯,是叛逆不道。

耶穌並不是故意叛逆社會的潮流,祂不否認稅吏和罪人是迷失、墮落的群體;祂更不是對罪掉以輕心,縱容人們犯罪。而是耶穌深知他來世界的目的:「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因為健康的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十九11-13)耶穌更呼召稅吏利未馬太加入使徒的行列。因為法利賽人和文士討厭耶穌的作風,耶穌為了提醒那些自以為義的群眾,連續說了三個比喻來教導他們:「迷失的羊」,「遺失的銀子」和「浪子回頭」。把重要的真理深刻在人的心版上。耶穌論述罪人和稅吏也是神所愛的,在上帝眼中也是祂的心肝寶貝。

路加福音十五章裡所說的三個比喻,可以說是把全本聖經的重點,神的心意,永世救贖的計劃,神偉大奇妙的愛,都濃縮在這裡面。

迷羊的比喻說:某牧羊人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他便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去找那迷失的一隻,及至找到了,就歡喜地扛在肩上回家,與鄰舍歡樂慶賀。

失錢的比喻說:某婦人有十個銀子,丟失了一個。便點燈打掃,仔細尋找,及至找到了,就找朋友鄰舍一同歡喜快樂。

這兩個比喻的結束都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樂更大。」

第三個比喻,「浪子回家」的比喻,是世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說,耶穌用很少的字句,描寫最感動人的故事,自古迄今,令人喜愛。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兩個兒子。過沒多久,小兒子收拾一切,就往遠方去了。在那裡生活放蕩,浪費錢財。他花盡了一切所有的,那地方又遇上嚴重的飢荒,就窮困起來。於是他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居民。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餓到恨不得吃豬所吃的豆莢,也沒有人給他。

他回想過去在父家的生活情況與今日的對比,父親家有雇工,佣人,口糧有餘。現在竟如此落魄潦倒,在飢餓交迫中過日子。最後他決定厚著臉皮回家,並想好了向父親認錯的台詞。於是他起身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過去抱住他,連連與他親嘴。

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不配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家裡作樂跳舞的聲音。就叫了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就生氣,不肯進去。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你看,我服事你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可是你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在一起花盡了你的產業,他一回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

父親對他說:「孩子,你常和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這三個比喻中都談到失去的痛苦,為尋找付出的代價,以及尋回的快樂。在每段故事中,我們都看見上帝愛人的模式,當一個迷失的靈魂被尋回時,是如何的喜樂。這些比喻其中有幾樣的共同點:

1.迷失。
2.去找。
3.直到找到。
4.一同歡喜。

那裡任意放蕩,未賺先花,輝煌一時。卻不知坐吃山空的危機,竟耗盡一切所有的。那地方又遇上了嚴重的大飢荒,正遇屋漏偏逢連夜雨。當走投無路時,只得替人放豬維生,那是對於猶太人來說最討厭,不清潔的工作,因為豬屬於不潔淨的動物。而他窮困到不得不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可以說走到非常坎坷的地步,苦不堪言。有一天他醒悟過來,想起父親的家,是多麼的優裕,而自己倒要面臨餓死的困境?他不確定回家後父親會怎樣對他。

這些比喻正好說明三一真神的愛:

●聖子的愛:耶穌從天上降世為人,祂是好牧人。來到人間尋找迷失的羊,甚至為我們捨命。(約十 11-13)
●聖靈的愛:婦人點燈打掃直到找到銀子,聖靈光照人,感動人悔改認罪歸向神。
●聖父的愛:祂像浪子的父親,相離還遠,就動了慈心,跑去抱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這是多麼美麗感人的畫面。大兒子生氣不要進家門,給父親在這麼歡樂的場面丟臉,父親委屈求全去找他,勸他。祂描述奇妙的愛,像尋找迷羊的牧人,尋找遺失銀子的婦人,以及等待浪子回家的慈父。同時說明浪子之兄的心態,闡明他也是屬於迷失、墮落的一群,需要回轉。故事中的小兒子要求父親分產業,帶著錢財往遠方,在他,只抱著痛悔的心回去,寧作父親臨時的僱工,也勝過現在的情況。他蹣跚的步伐,搖搖晃晃地朝向父家的方向走。

但意想不到「相離還遠,父親看見他」這不是偶然發生的;父親必定是天天倚門眺望,痴痴地等待兒子回家。當父親一看見,在小兒子還未曾說一句話以前,父親就已動了慈心。「就動了慈心」,原文是「就有了憐憫」。「跑去」,顯明了父親是何等迫切!這是用最短的時間來縮短空間的距離。「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這是溫暖慈愛的接納。本節對父親的描述非常生動︰

●「看見」:眼動了。
●「動了慈心」:心動了。
●「跑去」:腳動了。
●「抱著」:手動了。
●「連連與他親嘴」:口動了。

父親的全人都動了。

其次,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最後的台詞還沒說,父親就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表示父親無條件的愛,完全接納小兒子。

一群罪人和稅吏聽。他也針對那些自認為在社會上高人一等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們聽。浪子就像罪人和稅吏,遭遇患難時醒悟過來痛悔,歸向神,蒙神的憐憫赦免。因此耶穌說稅吏和娼妓先進神的國(太二十一 31)。大兒子就像法利賽人和文士,忙碌作工卻不是行神的旨意。

大兒子以為自己過去默默的耕耘,忠心服事。表面上他盡了一切孝道,內心卻遠離了父親。他履行責任,日日辛勤。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發現家裡有異,便叫僕人來問家裡發生什麼事。僕人的回答,竟令他氣忿不回家。他雖然是父親的兒子,卻與父親為敵,原先是有親密的關係,如今卻失落了。

做父親的委曲求全的出來勸他。大兒子尖刻苦毒的怒言,並沒有招來譴責與詰難。父親不為自己辯解,更沒有責罵大兒子,父親超出一切的評斷,直指他與兄弟血親的關係:「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這話更清楚的顯出父親對大兒子不保留,無限度的愛。這個故事,耶穌清楚的說明,神從不拒絕願意悔改的人,神是愛我們的,我們都是神的產業,是祂所珍惜,所愛的。我們若悔改,就像:「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的歡喜。」耶穌說這比喻,到底誰是真正的浪子!是揮霍浪蕩的小兒子?或是懷恨生氣的大兒子?耶穌所說的比喻,不只是說給那些被當時社會看不起,屬於迷失的
工作,但是他履行一切義務,卻愈來愈不快樂,愈來愈受梏桎。他以為不違背父命是值得自吹自擂,自傲的事。外表看來,大兒子無可指責。可是當他撞見父親為小兒子回來的欣喜,卻有一股黑暗的勢力從心裡沸騰而爆發。

大兒子不知父親的心,不體諒父親,傷了父親的心。他不願意加入父親歡迎弟弟歸回的行列。在這種場合,大兒子應該向父親盡孝,站在門口迎接客人,周旋在賓客之中。但是他固執、傷心、孤單,感覺被欺騙。他站在外面,拒絕走進家裡,對父親公開的侮辱及不服,甚至對弟弟的名譽作出攻擊,指明弟弟是一個叛徒:「你這個兒子」,而不是說:「我的弟兄」。他讓自己的憤怒和創傷全部傾倒出來,破壞宴會的氣氛,其實他跟弟弟一樣也是迷失的。他迷失在抱怨、批判、嫉妒、怒氣、苦毒、多疑、固執、自義、自憐尤有甚者而不自知,他也需要從迷失中歸回。

耶穌以很巧妙的「聲東擊西」策略,顯露出這群一直感覺自己很正直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不覺得自己需要悔改,因他們留在家中,守律法,盡職責。當耶穌向罪人宣告好消息時,就加深了他們的憤怒。

耶穌以浪子回頭及大兒子的怨恨與法利賽人對比。這些盡職的宗教人士聽來一定震驚不已;他們最後終得面對自己的怨氣,並且決定如何回應神對罪人的愛。這不只是當時代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挑戰,至今對於我們同樣是一項挑戰,我們所站的立場,所扮演的角色,都需要在神的光照之下,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我們不能推測這個結局,但相信法利賽人和文士會知道故事的含意。他們一些人可能會在這毫不可愛的人物中看到自己,謙卑悔改,歸回父神的家中。其中有些偏執己見的,不肯悔改,竟採取無理的敵對邪惡的行為,把這位從加利利來的教師,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彌賽亞,捏造莫須有的罪名控告他,置他於死地。常常反省自己,免得陷於自義而不自知。上帝創造宇宙萬物,也造了世人。上帝就是比喻中的慈父,天天在家門口等小兒子歸家,祂深深的愛著祂的兒子──世上的人。可惜我們都是浪子,不體諒天父的心意,只按自己心意和喜好去行,放縱情慾,離開神,就像浪子自討苦吃。

有人像大兒子靠自己的善行,自命清高,自以為義,其實我們都是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賽六十四6),而實質的行為並不公義,像大兒子一般。兩者好似各有千秋,其實骨子裡相差無幾。主耶穌故意不講明,提醒我們,自以為義的人,不明白父親的心意而行,同樣是叫父親傷心難過的迷失浪子。祂忍受恥辱,走出家門,沒有等待悔過,或道歉,或是要求饒恕,在愛中放下自己。父親溫柔地提醒大兒子,他不是僕人,而是一個兒子:「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