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清晨嗎哪到我家:馬可福音

9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上)

壹、 本章大意(1-20)
1. 施洗約翰出來傳道,猶太人和耶穌都到約旦河受他的洗。
2. 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接受魔鬼的試探。
3. 約翰下監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傳福音。
4. 耶穌呼召西門、安得烈、雅各和約翰成為門徒。

貳、 釋經與亮光
【1-11對照太三1-17、路三1-22、約一19-28節】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1):「耶穌」原文指「耶和華拯救、耶和華醫治」之意;表明耶和華要透過耶穌來拯救世人、醫治世人,使世人得著祂的救恩。「基督」原文指「受膏者」,表明祂是被神用聖靈所膏(路四18),分別出來歸於神,作神國度的君王與祭司,來到地上實現神的計畫,完成神的旨意。「起頭」指第2-8節有關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的記載。
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祢前面預備道路(2):這段經文是根據希臘文舊約七十士譯本,故與賽四十3-5的文字略有出入。「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祢前面預備道路」,其中的「我」指神;「我的使者」指施洗約翰;「祢」指耶穌基督。
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3):引自賽四十3。古時君王出巡時,有一批先遣人員在前呼喝開路,遇道路有坑洞或崎嶇難行時,必先修補,使之平坦。耶穌是救主、是君王,來臨前,施洗約翰替耶穌預備道路。當先知以賽亞如此形容施洗約翰時,表明他的任務就是替主舖路──促使人的心思回轉歸向主,好讓主有平坦的道路能進到人的心中掌權作王。
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4):「照這話」原文沒有,和合本聖經加入這話,是為了讓文意更通順。「悔改」原文指心思的轉變。這裡沒有含行動的意思,而是指在思想、看法上有所改變;也就是指人的心思原來是遠離神、背向神,如今必須從心裡歸向神。
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這是一個概括性的講法;「都」字指「許多人」,而非「所有的人」,但可以確定的是約翰的傳道已經引起廣大群眾的注意。「承認他們的罪」指承認他們心中離棄神的罪。事實上,人所有的罪行都是由於離棄神而產生的。「洗」原文是「浸」,指全然浸入水中。約翰的浸禮與基督徒奉耶穌的名受浸不同,因為基督徒的受浸,重在與基督的聯合,不但包括消極方面的埋葬(與基督同死),也包括積極方面的復活(與基督同活,參羅六3-5)。約翰的浸,則是領人相信能力比他更大,即將要來的耶穌(路三16),僅重在消極方面的對付,藉浸入水中,將以往離棄神的罪行做個了結,所以又稱作「悔改的浸」(徒十九3-4)。「悔改的浸」代表人認罪悔改,得著神的饒恕,但不是歸入基督,而是預備人準備接受基督。
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6):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是祭司(路一8-13),祭司是在耶路撒冷聖殿中供職,其衣食均需嚴守規定(利八6-9、十12-15)。猶太人向來是子承父職,但如今約翰身在曠野,他的穿著和吃食,完全違反祭司的規定,所以他在此不是作祭司,而是作先知。耶穌說他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太十一14)。施洗約翰的裝束,與先知以利亞極為相似(王下一8)。「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是窮人的衣著,在猶太人的眼中也是先知的裝束。「蝗蟲」是合乎猶太人潔淨條例的食物,現在的窮人仍然吃牠。「野蜜」則盛產於巴勒斯坦的荒野。
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祂解鞋帶也是不配的(7):「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指耶穌基督。「我就是彎腰給祂解鞋帶也是不配的」:施洗約翰自認,連作耶穌的僕人都不配。「解鞋帶」太三11譯為「提鞋」,可能是亞蘭文同一個字的不同解釋,都是指卑微的僕役對主人的服事。按猶太習俗,主人和客人進門後,由奴僕代解鞋帶、脫鞋和提鞋,然後拿盆水來替他們洗腳。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祂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8):「用水給你們施洗」代表悔改與罪過得著赦免。「用聖靈給你們施洗」乃強調帶給人新生與能力,因為聖靈來,要使人為罪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太三11記載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火施洗代表審判、聖靈的對付與煉淨。
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裡受了約翰的洗(9):這不是說耶穌承認自己有罪,需要領受悔改的洗,而是表明祂要站在人的地位上與百姓認同,履行神對所有人的定規,並做好榜樣(太三15盡諸般的義)。「加利利」指加利利海西邊的一帶地方,在當時素為一般猶太人所藐視(約七52)。「拿撒勒」位於加利利海和地中海之間的一個小鄉鎮,也是被猶太人瞧不起的小地方(約一46),卻是耶穌長大的家鄉(太二23)。
祂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10):表明耶穌就是神用聖靈所膏的基督。當耶穌得著聖靈的膏抹後,從此大有能力和智慧去傳道、行神蹟。「祂從水裡一上來」表明耶穌受浸時,是全身浸入水中。「就」原文指「立刻」或「立即」之意。「天裂開」指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天上的景象(徒七56)。天向耶穌開啟,表明神悅納了祂;聖靈降在祂身上,表明神恩膏祂的服事。「鴿子」是聖靈的表記,象徵聖靈的柔和、溫順和單純。
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祢是我的愛子,我喜悅祢(11):「祢是我的愛子」是父神向人們的宣告和介紹,表明耶穌的神性,祂到地上來彰顯父神(約一18)。「我喜悅祢」表明耶穌的所作所為,在在蒙父神的喜愛,也預表我們都要聽從祂(太十七5)。

本書的開始並沒有記載耶穌的降生,直接就提到施洗約翰的傳道。施洗約翰的角色是耶穌基督的開路先鋒,他來傳悔改赦罪的信息,有許多猶太人到他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受他的洗,耶穌也到施洗約翰那裡受洗。當耶穌受洗後,聖靈就像鴿子降在祂身上,並有聲音從天上來說:「祢是我的愛子,我喜悅祢。」施洗約翰在描述耶穌時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祂解鞋帶也是不配的。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祂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這在在提醒我們:
1. 挑戰自己成為耶穌基督福音的鋪路者,使人藉著我們的好行為認識主。正如施洗約翰為耶穌基督作好福音預工,把人引到耶穌的面前(2-3)。切記!我們是見證主,不是見證我們自己;是把人引到主面前,不是引到自己面前。
2. 學習聽道行道,承認自己的罪過,謙卑悔改認罪,依靠神天天過聖潔的生活。當猶太人聽見施洗約翰所傳講的信息後,就謙卑承認自己的罪,藉著洗禮表明要離開罪惡,過聖潔的生活(4-5)。
3. 學習過簡樸的生活,花心思在屬靈的追求上。雖然施洗約翰是神所重用的僕人,但是他卻過著相當簡樸的生活(6),花時間向人傳講神的話語。
4. 學習謙卑待人,討神喜悅、得人歡心。雖然施洗約翰是神相當重用的僕人,但是他清楚明白自己來到世上的身分,所以謙卑高舉耶穌(7),不敢竊奪神的榮耀。由於耶穌謙卑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進而得著天上父神的喜悅(11)。
5. 生命不僅需要外在的洗禮,更需要內在的破碎與更新,才能得著神豐富的祝福。就因為如此,施洗約翰特別強調他來是用水施洗,耶穌來是用聖靈與火施洗(8)。
6. 學習耶穌凡事做好榜樣,使我們的領導和服事帶來能力。施洗約翰的洗禮是認罪悔改的洗禮,耶穌雖然沒有罪,卻願意成為別人的榜樣去受施洗約翰的洗(9、太三13-15),值得我們效法。
7. 順服神的人必然得著神的肯定與欣賞。當耶穌謙卑順服,做人的榜樣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後,天上的父神就從天對祂說:「祢是我的愛子,我喜悅祢。」(11)
8. 挑戰自己用話語欣賞和肯定別人,使聽見的人得著益處。正如天父對耶穌說:「祢是我的愛子,我喜悅祢。」(11)作父母親的,當學習天父對愛子耶穌的談話,使自己的兒女得著祝福。

【12-20對照太四1-22、路四1-14、路五1-11節】
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祂在曠野四十天受撒旦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祂(12-13):神要耶穌接受這個考驗,而且是在身體極其軟弱的情況下進行(禁食40晝夜,肚子極其飢餓,參太四1-11),目的是要人知道耶穌能勝過,就可以成為信靠祂者得勝罪惡的盼望和力量(來四15-16)。耶穌受魔鬼的試探,乃出於聖靈的引導;也就是神主動要藉魔鬼的試探,來顯明耶穌的得勝。馬太指出耶穌禁食40晝夜後才開始接受試探(太四2-3);馬可認為耶穌是在禁食的40晝夜中接受試探;路加則認為在禁食的40晝夜中和40晝夜後都受到試探(路四1-3)。「與野獸同在一處」:只有馬可福音特別提到「野獸」,這或許是為著表明:①在這罕無人跡,只有野獸存在的環境中,祂孤獨對抗魔鬼;②祂不只在內心裡勝過撒旦的誘惑,並且也在外面環境中勝過魔鬼的威嚇(兇猛野獸為代表);③祂就是彌賽亞。當彌賽亞國實現在地上時,野獸要與人同住,並不傷人(賽十一1-9)。「有天使來伺候祂」:大概是指天使來供給耶穌食物(王上十九5)和力量(路廿二43)。
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14):馬可與馬太(太四12)一樣,以約翰的下監作介紹耶穌傳道的開始。這或許是用以引申施洗約翰是耶穌的先鋒的一種方式,約翰做完了鋪路的工作而入獄後,耶穌開始了祂的工作。「約翰下監」詳細情況記載在六17-18。希律休了原配,迎娶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腓力還在世,卻奪了他的妻子),是摩西律法所不容許的事(利十八16)。猶太人雖有弟娶兄妻之風俗,但只限於兄長死後,替兄續嗣才可以。「加利利」是外邦人所聚居的地區(太四15),素為猶太人所藐視,故它象徵外邦世界。耶穌本來是在猶太地傳道施洗(約三22-24),當祂聽到施洗約翰下監的消息後,就從猶太地區轉向代表外邦世界的加利利去,表明耶穌的工作因猶太人的棄絕,使救恩臨到外邦人。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15):「日期滿了」指根據神救贖計畫的時間表,差遣祂兒子耶穌基督降世來執行計畫的時機已經成熟了。「神的國」指接受神掌權治理的範圍。由於馬太福音是為猶太人而寫的,所以多用「天國」,因猶太人尊敬神的名,不敢輕易使用,故「天國」已成習慣用語。其他三卷福音書用「神的國」,為讓非猶太人讀者容易了解。「近了」在原文中只表達一種急迫性,沒有「立刻出現」的意思;指神最終介入歷史,在地上施展祂王權的時候快到了。所以百姓現在必須脫離罪惡,回轉歸向神。「你們當悔改」指人的心思原來是遠離神、背向神,如今為著進入神的國度,必須從心裡歸向神。「悔改」原文並不含行動的意思,乃指在思想、看法上有所改變。「信福音」指相信神的國快到來的好信息。
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16):加利利海實際是一個淡水湖,又名「革尼撒勒湖」(路五1),或「提比哩亞海」(約六1),古時名為「基尼烈湖」(民卅四11)。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17):彼得和安得烈早已跟從了耶穌(約一40-42),後來又回去捕魚為生;現在主第二次呼召他們,要他們放下職業,從事「得人」的傳道工作。主第一次的呼召,使他們得救;第二次的呼召,使他們得人。得救在先,得人在後。「來」字在原文是一個命令式動詞;「來跟從我」指來作我的門徒。古時猶太拉比(聖經教師)收門徒,不單是傳授道理和教訓,並且無論拉比走到哪裡,門徒就跟從到哪裡;藉著日常生活在一起,使門徒可以學習為師者的行事為人。「得人如得魚」或作「像得人的漁夫」。在此特指人歸向基督、進入天國的工人。
耶穌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20):雅各和約翰的母親撒羅米,是耶穌母親馬利亞的親姊妹(十五40),他們弟兄是耶穌的表兄弟。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可能有錢有勢,所以雇得起工人。

本段經文記載三件要事:①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接受魔鬼的試探;②約翰下監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傳福音;③耶穌呼召西門、安得烈和雅各、約翰成為門徒。這三個事蹟提醒我們:
1. 依靠耶穌戰勝一切試探,因為祂是試探的得勝者。當耶穌面對魔鬼的試探全然得勝時,祂就值得我們信賴(13-14、太四1-11)。
2. 挑戰自己對神的話語保持高度彈性,並用行動來回應。耶穌提到神的國近了,當悔改信福音(15),這是有急迫性的信息,世人當用行動來回應。
3. 在神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被神所重用,千萬不要輕看自己。正如耶穌呼召西門、安得烈及雅各、約翰,他們都是打魚的(16、19),是沒有甚麼學問的市井小民(徒四13)。
4. 挑戰自己的生命作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投資,免得讓自己的生命留白。正如耶穌呼召西門、安得烈及雅各、約翰時,他們就立刻捨下自己的職業,全然跟隨耶穌(17-20),向世人分享天國的福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