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神未止息的工程:神子民的呼召與重建

79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01
看哪!人類的歷史在上帝手中

以斯拉記是以色列人被擄歸回時期的書卷。以色列人是上帝揀選的民族,透過這民族,上帝要讓地上的萬族、萬民得知祂的救恩計畫,也進入祂的救恩計畫中。但是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有一段時間他們偏離了上帝的救恩計畫,離棄真神去敬拜虛無的偶像,他們的道德敗壞、淪喪,所以上帝容許他們被其他國家消滅。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併吞,南國猶大被巴比倫帝國併吞。而亞述及巴比倫帝國統治戰敗國家的方式皆為高壓政策,他們會把被征服國家的百姓遷移到帝國其他地區,也把其他地區的人民遷來,這作法是為了讓戰敗國的百姓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很難叛變。所以絕大部分的以色列人被迫離開家鄉,移民到帝國的其他地區,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這就是所謂被擄到外邦的經歷。
舊約的以色列人預表新約的基督徒。信主的那一刻,我們就離開撒但黑暗的國度,進入上帝光明的國度,成為祂國度的子民,開始經歷上帝要給祂子民的種種福分。不過撒但沒有就此善罷甘休,牠不斷用各種方法,要把我們從上帝的國度再擄掠回牠黑暗、罪惡的國度中。若我們的生活不行在真理中,還是照著世俗的價值觀行事為人,就可能再次落入仇敵撒但手中,受奴役而不得自由。罪的捆綁與轄制會讓我們落在痛苦的遭遇與環境裡。所以有時我們需要經歷從被擄中歸回,需要再次出埃及;而歸回之後還需要進行重建,因為我們的身心靈和人際關係在被擄時期都受到極大的破壞,需要重新建設、醫治與恢復。而以斯拉記的信息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從被擄中歸回,以及歸回後要進行哪些重建,好讓我們可以持續地活在上帝的同在、祝福和保護之中。

塞魯士王主導下的波斯帝國新政策
以斯拉記一章1-4 節:「波斯王塞魯士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塞魯士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塞魯士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殿(只有祂是上帝)。願上帝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上帝的殿甘心獻上禮物。」』」
這段經文中提到波斯王塞魯士元年,他下了一個通告全國的詔書,內容是:在波斯帝國中的猶太人,只要願意,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回到故鄉猶大地或繼續留在目前居住的地方。選擇回猶大地的,可以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選擇不回猶大地的,要奉獻一些金銀財寶,作為重建聖殿的經費之用。在這封詔書中塞魯士王強調,這樣的命令是以色列人所敬拜的耶和華上帝囑咐他如此行的,而且塞魯士王宣稱是耶和華上帝幫助他打下江山,建立波斯帝國,他稱耶和華上帝是天上的上帝,只有耶和華是上帝。
因著波斯王塞魯士在建立波斯帝國之初所下的這份詔書,有42,360 名以色列人選擇移民回到他們的祖國猶大地去定居(拉二:64),這就是被擄歸回的開始。以後陸續有以斯拉帶領第二批猶大人歸回(拉八:1-20),尼希米帶領第三批猶大人歸回(尼希米記)。而啟動以色列人從被擄歸回的關鍵人物就是波斯王塞魯士。
當我們讀以斯拉記一章2-4節,塞魯士所頒布的這份詔書時,可能會認為塞魯士是很虔誠信靠耶和華上帝的外邦君王,因為他稱耶和華上帝是天上的上帝,只有耶和華是上帝,還下令要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舊約聖經不乏願意信靠耶和華上帝的外邦人,如亞蘭國的乃縵將軍,來訪問所羅門的示巴女王)。但如果對照一下塞魯士王頒布給波斯帝國中其他民族的詔書,可能會有不同的體會與判斷。目前在大英博物館保存著塞魯士王時代的遺物,稱為塞魯士銘筒或塞魯士圓柱(Cryus Cylinder),其部分內容如下:1
「我已將以下這些事物歸還給那些神聖的城市⋯⋯,包括:那些傾頹許久的聖堂,以及住在聖堂中諸神之像。我又召聚了來自不同城市的居民,將他們送返原居地⋯⋯。唯願眾位被我安置在眾城之中的諸神明,每日均為我的長壽向比勒與尼波代求。又願眾神向馬爾杜克我主提說:『塞魯士王是敬奉你的⋯⋯。』」
「比勒」、「尼波」、「馬爾杜克」都是巴比倫人所敬拜的神明。塞魯士王打敗巴比倫王拿波尼度後建立波斯帝國,而他之所以能打敗拿波尼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拿波尼度失去巴比倫百姓的民心,而拿波尼度失去民心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拿波尼度不太敬拜巴比倫的主神「馬爾杜克」(Marduk),他把心思全放在敬拜月神「辛」(Sin)上面,這引起巴比倫祭司及百姓極大的不滿。所以當塞魯士的軍隊進攻巴比倫城時,沒有遇上太大的抵抗。塞魯士進入巴比倫城時,他禁止軍隊搶掠,如同秦朝末年劉邦攻入秦朝首都咸陽城時與百姓約法三章,避免咸陽城的百姓被燒殺擄掠一樣。塞魯士王是以解放者而非征服者的姿態出現,他把自己塑造成「馬爾杜克」揀選的統治者,派來治理他們。塞魯士這樣的包裝帶來很好的效果,原本巴比倫帝國的祭司與官員都很歡迎他,願意接受塞魯士的統治。
在波斯帝國之前的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均以高壓政策對待被征服民族和藩屬國。他們將征服國家的百姓遷移到帝國其他地區,把其他地區的人民遷來,列王紀下十七章就有很具體的例子。而波斯帝國對待被征服民族、藩屬國採取的是懷柔政策。塞魯士王在短短二十幾年間迅速崛起,其所建立的波斯帝國的根基還不是很穩固,為了爭取帝國內各個民族的支持,他下令過去被強迫移民到其他國家的百姓,凡願意的人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回到其祖先所居住的地方,而且可以重建其民族的神廟,恢復其宗教制度與生活。另外塞魯士王對宗教的態度也是兼容並蓄,他希望得到所有民族神明的祝福,因此願意照著各民族的宗教背景遣詞用字,不過那只是外交辭令,不代表他真正的信仰立場。剛才所提到塞魯士銘筒上的文字,可以清楚表達他的政策,而且波斯帝國後繼的君王也都保持與塞魯士王同樣的作法。
今天在一般民主社會,特別是選舉文化充斥和當道的社會中,我們對塞魯士王的作法其實一點都不陌生,許多候選人(等他們當選成為政府首長或民意代表後還是一樣)為了爭取不同群體的選票,向什麼人就作什麼人,對什麼人就說什麼話。當候選人、政府官員、民意代表被邀請到不同的宗教團體時,他們多半會講一些迎合該宗教團體的話。當然這些話不一定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每位候選人、政府官員、民意代表都會有他的幕僚、助理、助選員及支持團體,他們會針對不同場合,提供演講用的底稿供候選人參考。面對不同的宗教團體,這些政治人物會找具有該宗教背景的相關人員,協助他們擬定討好該宗教的政策與說詞來爭取支持。
可能在塞魯士王的執政團隊中有一些猶大人,這些猶大裔的官員幫助他擬訂給帝國內猶大民族的詔書草稿。而這些猶大官員草擬詔書內容時,把他們心中多年的盼望,就是猶太人可以從被擄中歸回,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盼望寫到詔書中。這內容剛好符合新成立的波斯帝國對各民族宗教寬容和尊重的態度,希望藉此爭取各民族支持新政權,於是形成了正式、有效力的詔書內容。塞魯士王的新帝國政策容許猶太人自由選擇是否要歸回耶路撒冷,猶太人很快地成為波斯帝國忠實的擁戴及支持者。如果當年有投票制度,我相信幾乎所有猶太人都會投塞魯士王一票。
解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有一點失望,搞半天原來塞魯士王的詔書只是為了爭取帝國內各個民族支持的政治辭令,他下詔讓猶大人歸回猶大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並不獨厚猶大人,而是帝國內所有民族一體適用,但這仍舊是上帝的作為!為什麼有把握可以這麼說?關鍵在以斯拉記一章1節:「波斯王塞魯士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塞魯士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還是用政治人物的選舉和施政為例。一個政治人物有許多幕僚,他也要面對很多不同群體的期待與施壓,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也會有所衝突。當幕僚們提供各式各樣的對策與建議,政治人物最後還是必須自己判斷要選擇推動、執行哪些政策。有些政策的選擇就在執政者的一念之間,而以斯拉記一章1 節強調塞魯士王會施行這樣的政策,是因為上帝激動他的心,而上帝激動塞魯士王下詔讓猶太人可以歸回耶路撒冷並且重建聖殿,是為要應驗先知耶利米的話: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後,滿了七十年便可以自被擄之地歸回。

 .「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七十年滿了以後,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並迦勒底人之地,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這是耶和華說的。」(耶二十五:11-12)
 .「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

以斯拉記一章1 節強調的是,塞魯士王的興起是上帝的作為。塞魯士王所下詔書的內容,以及背後所代表波斯帝國的民族政策,是上帝感動他的心,賜給他智慧所帶來的結果。正如箴言二十一章1 節所說的:「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