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周文王是猷太人
周文王根據古聖經河圖洛書演出64卦的易經。
為什麼要根據摩西五經?
周文王和周公旦這對父子,怎麼會希伯來文,除非他們是猷太人?!
本書將詳細回答這個問題!
◆一、周文王的時空背景
1.希伯來人和希伯來文
過河受洗、重獲新生
希伯來是希望伯伯你有來生,希伯來人是過河的人(如受洗)之後,重獲新生,還希望有永生。
猷太人的第一代祖先亞伯拉罕,上帝呼召遠離兩河流域的故鄉,到「應許之地」,一再過河,前往「應許之地」。這一再過河,要到「應許之地」,每次都如同重獲新生的人,這種人希伯來文叫「希伯來人」。例如亞伯拉罕為了救他的姪兒羅得之前,上帝叫希伯來人(5680 עִבְרִי ;創世記14:13a)的亞伯蘭(後改名「罕」),另有拯救的意涵。
因而,連帶著希伯來人的文字就叫希伯來文。由此,摩西使用希伯來文寫的古聖經叫Ha Torah(התורה)(河妥拉)音若《河圖洛》書。參看丁達剛(2020;2023)兩本書都列舉詳例證實,真相確是如此。
在易經64卦其中有11個卦都有「利涉大川」,這也意謂著,周文王認定能夠涉過大川,必然有「利」,重獲新生。例如猷太人第三代的傳人,雅各在97歲,面對哥哥以掃帶著滅門的四百個殺手,歷經了在易經最後兩個卦〈既濟〉和〈未濟〉,雅各在「雅博(原文倒空)渡口,經歷了一生起死回生的轉折點,到底要如何越過這個「濟口」,結果是他要面對神人,摔跤之後,瘸腿、下拜以掃哥哥之後,有如受洗,逃過殺身的死亡之禍,重獲新生,也獲賜新名叫「以色列」。詳情參看戴維揚(2022)〈易經蘊藏聖經故事—新解攸關雅各的二十個卦〉,《國文天地》,450,頁111-136。
周文王家譜、自西遷東皆「天命」
吳宏一(1998)在《詩經與楚辭》一書提出《詩經》在〈大雅〉中:〈生民〉、〈公劉〉、〈緜〉、〈皇矣〉、〈大明〉共五篇,以史詩的方式,主要歌頌從后稷以至文王、武王,皆宣揚「天命」,和「祭祀」上帝。(頁49,78)。
文王這位「猷」太人,總是「小心翼翼」,「作廟翼翼」,「厥猷翼翼」。此「猷」也出現在毛公鼎及史墻盤。這個「猷」正如座落在台北市仁愛路的「猶台文化交流協會」,可代表猷太人、猷大地、猷太文化、信仰上帝、常讀《妥拉》(《摩西五經》)。
文王獻祭聽天命、得天下、事奉上帝
雖然周文王的祖先,離不開身為猷太人的宿命,四處顛沛離散(diaspora),一旦安居樂業(一賜樂業教),就聽天命,得天下,事奉上帝,獻燔祭以及日常獻祭。
2. 希伯來文的古聖經和周文王金文的易經
周文王根據摩西以希伯來文寫的《妥拉(torah)古聖經》,另以金文「演」繹「摘要其精髓」,妥拉可有三種解說:a. 古聖經 b. 摩西五經 c. 律法或神的話(如詩篇119篇出現25次希伯來文「妥拉」這個語詞,亦即,「律法法則」之意)。
整部易經在紂王暴政之下,為了隱晦,全都省略古聖經中的人名、地名和時間,只取原則、精華裁成心得摘要,改寫成中文版64卦的《易經》,因此常有語焉不詳,無法瞭解。幸好,丁達剛和戴維揚即將易經64卦全部解開,將陸續出版集冊成書。
3. 以色列是人名、地名、也是國名
猷太人的第一代亞伯拉罕傳給第二代的以撒,再傳給第三代的雅各。
雅各97歲在雅博渡口,遇見神人摔跤後,賜給新名「以色列」,此後,新改的名「以色列」也是地名,更成為國名,同時也是宗教的名稱。中國唐朝稱此一宗教:「一賜樂業」教,語音就是「以色列」,見陳垣(1919)《開封一賜樂業教考》。
周文王在易經〈師卦〉寫到「開國承家」,即為古聖經中,日後稱為以色列「國」。因為雅各(改名以色列);之後,遷到埃及地,只有70個人;到埃及430年後,摩西帶出埃及,人口總數竟然達到大約兩百萬人(連婦女、小孩)。(丁達剛,2023,7)。現今的國家名稱仍為「以色列國」。尤其最令人驚訝的是,亡國將近三千年,竟然到1948年,以色列復國,其國名仍叫以色列。
4. 周文王應來自猷太人,到中國,自稱「猷」(大酋領)
以色列(雅各)之後,傳給12個孩子的12支派,其中第4個兒子叫猶大,這一支派,再傳到14代的大衛王和15代的所羅門王,成為猷太人最重要的哲王和舊約聖經最感人的詩歌書:詩篇、箴言、傳道書和雅歌。因為大衛王是猷大支派,之後,南國首都在耶路撒冷,屬猷太地,所以希伯來人,一般人叫猷太人。
雅各的第五個孩子叫但,這但族一直往東遷,周文王以及其子周公旦為其後代,這對父子仍然精通希伯來文,精讀或背誦古聖經後,以金文極其精簡,取其精華,寫成易經及繫辭上、下傳。
「猷」出現在出土文獻,也在傳世文獻(如詩經)
「猷」原意其實是大酋長、大頭目、大族長(Patriarch)。亞伯拉罕身為猷太人第一代的大族長(Patriarch),他一生有兩件大事,仍然是「在祀與戎」,他都達到最高極至:首要之務「在祀」,每到一處,必築壇獻祭,最終竟然要將他的「獨生愛子(以撒)獻為燔祭」,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上帝「易」之以公羊(羝羊),詳情請參閱本書第四篇〈大壯篇〉。
其次「在戎」亞伯拉罕「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318人,……殺敗敵人(雖然之前,四王勝五王,並將他姪兒羅得和財務搶回)」(創世記14:14-15)。
周文王和武王獻祭(祀),也訓練精兵(戎),文王要在翦商殺死紂王,之前11年,已經開始嚴謹訓練精兵,應該不少於三百勇士。周武王伐紂當天帶著四萬五千個精兵,其中有三千「虎賁」(勇士,御林軍),至終才能夠突破,衝鋒陷陣的就是最精簡的三百重騎軍,奮力在一天之內,終能殺死商紂王。
猷太人以「猷」自稱,見於金文的毛公鼎以及史墻盤、㝬鐘,都是左邊部首就是「酋」長的大頭,右邊部件是個「大」字,下有旌旗。
再加上《詩經.大雅.文王》記載周文王「厥猷翼翼」,訓練多有「濟濟多士」,文王、武王才能至終伐紂翦商,建立八百年的周朝。檢視《章太炎學術論文集》(2008),章太炎論及西侯昌(周文王)是「侯則草味部族之酋」,必然是遊牧民族,「其侯酋豪」;「易之興」,「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謂其享帝,作樂崇德,殷薦上帝。」(頁123)。
周文王根據古聖經河圖洛書演出64卦的易經。
為什麼要根據摩西五經?
周文王和周公旦這對父子,怎麼會希伯來文,除非他們是猷太人?!
本書將詳細回答這個問題!
◆一、周文王的時空背景
1.希伯來人和希伯來文
過河受洗、重獲新生
希伯來是希望伯伯你有來生,希伯來人是過河的人(如受洗)之後,重獲新生,還希望有永生。
猷太人的第一代祖先亞伯拉罕,上帝呼召遠離兩河流域的故鄉,到「應許之地」,一再過河,前往「應許之地」。這一再過河,要到「應許之地」,每次都如同重獲新生的人,這種人希伯來文叫「希伯來人」。例如亞伯拉罕為了救他的姪兒羅得之前,上帝叫希伯來人(5680 עִבְרִי ;創世記14:13a)的亞伯蘭(後改名「罕」),另有拯救的意涵。
因而,連帶著希伯來人的文字就叫希伯來文。由此,摩西使用希伯來文寫的古聖經叫Ha Torah(התורה)(河妥拉)音若《河圖洛》書。參看丁達剛(2020;2023)兩本書都列舉詳例證實,真相確是如此。
在易經64卦其中有11個卦都有「利涉大川」,這也意謂著,周文王認定能夠涉過大川,必然有「利」,重獲新生。例如猷太人第三代的傳人,雅各在97歲,面對哥哥以掃帶著滅門的四百個殺手,歷經了在易經最後兩個卦〈既濟〉和〈未濟〉,雅各在「雅博(原文倒空)渡口,經歷了一生起死回生的轉折點,到底要如何越過這個「濟口」,結果是他要面對神人,摔跤之後,瘸腿、下拜以掃哥哥之後,有如受洗,逃過殺身的死亡之禍,重獲新生,也獲賜新名叫「以色列」。詳情參看戴維揚(2022)〈易經蘊藏聖經故事—新解攸關雅各的二十個卦〉,《國文天地》,450,頁111-136。
周文王家譜、自西遷東皆「天命」
吳宏一(1998)在《詩經與楚辭》一書提出《詩經》在〈大雅〉中:〈生民〉、〈公劉〉、〈緜〉、〈皇矣〉、〈大明〉共五篇,以史詩的方式,主要歌頌從后稷以至文王、武王,皆宣揚「天命」,和「祭祀」上帝。(頁49,78)。
文王這位「猷」太人,總是「小心翼翼」,「作廟翼翼」,「厥猷翼翼」。此「猷」也出現在毛公鼎及史墻盤。這個「猷」正如座落在台北市仁愛路的「猶台文化交流協會」,可代表猷太人、猷大地、猷太文化、信仰上帝、常讀《妥拉》(《摩西五經》)。
文王獻祭聽天命、得天下、事奉上帝
雖然周文王的祖先,離不開身為猷太人的宿命,四處顛沛離散(diaspora),一旦安居樂業(一賜樂業教),就聽天命,得天下,事奉上帝,獻燔祭以及日常獻祭。
2. 希伯來文的古聖經和周文王金文的易經
周文王根據摩西以希伯來文寫的《妥拉(torah)古聖經》,另以金文「演」繹「摘要其精髓」,妥拉可有三種解說:a. 古聖經 b. 摩西五經 c. 律法或神的話(如詩篇119篇出現25次希伯來文「妥拉」這個語詞,亦即,「律法法則」之意)。
整部易經在紂王暴政之下,為了隱晦,全都省略古聖經中的人名、地名和時間,只取原則、精華裁成心得摘要,改寫成中文版64卦的《易經》,因此常有語焉不詳,無法瞭解。幸好,丁達剛和戴維揚即將易經64卦全部解開,將陸續出版集冊成書。
3. 以色列是人名、地名、也是國名
猷太人的第一代亞伯拉罕傳給第二代的以撒,再傳給第三代的雅各。
雅各97歲在雅博渡口,遇見神人摔跤後,賜給新名「以色列」,此後,新改的名「以色列」也是地名,更成為國名,同時也是宗教的名稱。中國唐朝稱此一宗教:「一賜樂業」教,語音就是「以色列」,見陳垣(1919)《開封一賜樂業教考》。
周文王在易經〈師卦〉寫到「開國承家」,即為古聖經中,日後稱為以色列「國」。因為雅各(改名以色列);之後,遷到埃及地,只有70個人;到埃及430年後,摩西帶出埃及,人口總數竟然達到大約兩百萬人(連婦女、小孩)。(丁達剛,2023,7)。現今的國家名稱仍為「以色列國」。尤其最令人驚訝的是,亡國將近三千年,竟然到1948年,以色列復國,其國名仍叫以色列。
4. 周文王應來自猷太人,到中國,自稱「猷」(大酋領)
以色列(雅各)之後,傳給12個孩子的12支派,其中第4個兒子叫猶大,這一支派,再傳到14代的大衛王和15代的所羅門王,成為猷太人最重要的哲王和舊約聖經最感人的詩歌書:詩篇、箴言、傳道書和雅歌。因為大衛王是猷大支派,之後,南國首都在耶路撒冷,屬猷太地,所以希伯來人,一般人叫猷太人。
雅各的第五個孩子叫但,這但族一直往東遷,周文王以及其子周公旦為其後代,這對父子仍然精通希伯來文,精讀或背誦古聖經後,以金文極其精簡,取其精華,寫成易經及繫辭上、下傳。
「猷」出現在出土文獻,也在傳世文獻(如詩經)
「猷」原意其實是大酋長、大頭目、大族長(Patriarch)。亞伯拉罕身為猷太人第一代的大族長(Patriarch),他一生有兩件大事,仍然是「在祀與戎」,他都達到最高極至:首要之務「在祀」,每到一處,必築壇獻祭,最終竟然要將他的「獨生愛子(以撒)獻為燔祭」,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上帝「易」之以公羊(羝羊),詳情請參閱本書第四篇〈大壯篇〉。
其次「在戎」亞伯拉罕「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318人,……殺敗敵人(雖然之前,四王勝五王,並將他姪兒羅得和財務搶回)」(創世記14:14-15)。
周文王和武王獻祭(祀),也訓練精兵(戎),文王要在翦商殺死紂王,之前11年,已經開始嚴謹訓練精兵,應該不少於三百勇士。周武王伐紂當天帶著四萬五千個精兵,其中有三千「虎賁」(勇士,御林軍),至終才能夠突破,衝鋒陷陣的就是最精簡的三百重騎軍,奮力在一天之內,終能殺死商紂王。
猷太人以「猷」自稱,見於金文的毛公鼎以及史墻盤、㝬鐘,都是左邊部首就是「酋」長的大頭,右邊部件是個「大」字,下有旌旗。
再加上《詩經.大雅.文王》記載周文王「厥猷翼翼」,訓練多有「濟濟多士」,文王、武王才能至終伐紂翦商,建立八百年的周朝。檢視《章太炎學術論文集》(2008),章太炎論及西侯昌(周文王)是「侯則草味部族之酋」,必然是遊牧民族,「其侯酋豪」;「易之興」,「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謂其享帝,作樂崇德,殷薦上帝。」(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