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這遠不是一部學術著作。對我這個未受過正統聖經神學培育的神哲學學者來說,本書的完成,正顯出天主的大能在軟弱卑微者身上,賜予何等豐厚的恩寵。
書中題綱列出的十個聖經問題,都曾深深困擾我,以及為數眾多的基督徒。當他們問我相同問題時,常令人難以招架;有時,我的回答連自己也說服不了。講道台上的牧者也經常碰到這些經文,我發現他們要不是跳過不講,就是支吾其詞,無法自圓其說。解開這些疑惑,確實是我深藏多年的心願。
想起十年前,我和妻子放棄了都市生活,到鄉下學習農務,過基層農民的生活,我曾像伯多祿一樣問耶穌說:「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而跟隨了祢。那我們會得到什麼?」耶穌的答案多麼吸引人:「人為了我,為了福音,而捨棄了……沒有不在今時就得百倍的……」(參谷十28-30;瑪十九27)
多年後,雖然沒有得到原本預期的百倍房屋、田地、財產,但我住過百倍大的房屋,真的就像擁有百倍財產那樣的安全感。從體驗上說,確實印證了耶穌的許諾,不過仍無法解開「沒有不在今時就得百倍的」這段文字給人的困惑。
因此,我在〈第一章〉就直接面對這道難題。我渴望藉著本書,讓困擾基督徒許久的聖經問題重新浮上檯面,邀請讀者以開放的心一起尋找可能的答案。換句話說,我的解答,不會也不應是終極的唯一解釋。耶穌不斷激勵我們去透澈領會祂話中的精神,並在生活中實踐出來,而非將祂的話以字面意義去規範我們所處的時代樣貌。我雖確信聖神引導我的心靈所寫下的一切,能拓展讀者的視野,然而,這本著作不應限制讀者自身接受聖神的指引,來更深、更廣地認識聖言─耶穌基督──祂是天主奧祕的啟示。
《耶穌,為什麼?》雖不是學術著作,仍具有些許學術價值。書中運用海德格現象學作為釋經原則,依此進行經文解析與詮釋。在方法論上,我仍未有機會予以系統化,但這套方法相當重要且實際運用於每一章。然而,不論在學界或是信仰生活中,很少人專門探討聖經詮釋的方法論,並建構系統化的理論;我懇切求主,助我將來完成這項任務。
請注意,在處理每一章的問題時,我試圖將每一部福音書視為獨立作品,盡量不透過另一本福音書來解釋正在探討的經文,除非為了幫助讀者聯想其他福音所記載的相似細節,或是為了突顯該福音書作者的某個特殊觀點和視角。雖然,聖經學者普遍接受文本源流說,認為《馬爾谷福音》的底稿與所謂「Q」文本(德文Quelle,「源流」之意),共同成為對觀福音作者的底稿;但是,每部福音的作者都有自己的編輯目的與對象,即使相同的事件,各部福音的敘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相互解釋,則可能抹去了這些差異所隱含的作者編輯意向。
我解析福音難題的第二個原則,是透過語義學的闡釋(〈第一章〉就是如此),嘗試揣度作者遣詞用字隱含的思考。特別是古典希臘文具有嚴謹文法,語義學的運用有助於扮演導演的角色,恢復每一個場景人物的情緒、氛圍、張力、辯論……。我也嘗試拓展每道難題的文本脈絡,掌握福音著作的整體思維、經文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繫,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整體性是本書詮釋經文所持守的第三個原則。
第四個原則是歷史性。耶穌道成肉身,是一位歷史上的真人,福音書不僅是對祂的生活記錄,並且也是作者對祂的詮釋。歷史中的耶穌和每個人一樣,面對各種阻礙及磨難都有自己的奮鬥掙扎。在祂的身旁有家人、祂召叫一起合作的門徒、跟隨的群眾、與祂為敵的法利塞人,還有祂醫治的病人和被排擠的邊緣人。我在各章的詮釋,嘗試從經文重構耶穌的歷史處境及時空脈絡下的人物互動,希冀深入領會祂的思言行為、祂存在的情況──祂更是「存在自身」(我是)。
(全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見《耶穌,為什麼?:解開福音的難題》)
這遠不是一部學術著作。對我這個未受過正統聖經神學培育的神哲學學者來說,本書的完成,正顯出天主的大能在軟弱卑微者身上,賜予何等豐厚的恩寵。
書中題綱列出的十個聖經問題,都曾深深困擾我,以及為數眾多的基督徒。當他們問我相同問題時,常令人難以招架;有時,我的回答連自己也說服不了。講道台上的牧者也經常碰到這些經文,我發現他們要不是跳過不講,就是支吾其詞,無法自圓其說。解開這些疑惑,確實是我深藏多年的心願。
想起十年前,我和妻子放棄了都市生活,到鄉下學習農務,過基層農民的生活,我曾像伯多祿一樣問耶穌說:「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而跟隨了祢。那我們會得到什麼?」耶穌的答案多麼吸引人:「人為了我,為了福音,而捨棄了……沒有不在今時就得百倍的……」(參谷十28-30;瑪十九27)
多年後,雖然沒有得到原本預期的百倍房屋、田地、財產,但我住過百倍大的房屋,真的就像擁有百倍財產那樣的安全感。從體驗上說,確實印證了耶穌的許諾,不過仍無法解開「沒有不在今時就得百倍的」這段文字給人的困惑。
因此,我在〈第一章〉就直接面對這道難題。我渴望藉著本書,讓困擾基督徒許久的聖經問題重新浮上檯面,邀請讀者以開放的心一起尋找可能的答案。換句話說,我的解答,不會也不應是終極的唯一解釋。耶穌不斷激勵我們去透澈領會祂話中的精神,並在生活中實踐出來,而非將祂的話以字面意義去規範我們所處的時代樣貌。我雖確信聖神引導我的心靈所寫下的一切,能拓展讀者的視野,然而,這本著作不應限制讀者自身接受聖神的指引,來更深、更廣地認識聖言─耶穌基督──祂是天主奧祕的啟示。
《耶穌,為什麼?》雖不是學術著作,仍具有些許學術價值。書中運用海德格現象學作為釋經原則,依此進行經文解析與詮釋。在方法論上,我仍未有機會予以系統化,但這套方法相當重要且實際運用於每一章。然而,不論在學界或是信仰生活中,很少人專門探討聖經詮釋的方法論,並建構系統化的理論;我懇切求主,助我將來完成這項任務。
請注意,在處理每一章的問題時,我試圖將每一部福音書視為獨立作品,盡量不透過另一本福音書來解釋正在探討的經文,除非為了幫助讀者聯想其他福音所記載的相似細節,或是為了突顯該福音書作者的某個特殊觀點和視角。雖然,聖經學者普遍接受文本源流說,認為《馬爾谷福音》的底稿與所謂「Q」文本(德文Quelle,「源流」之意),共同成為對觀福音作者的底稿;但是,每部福音的作者都有自己的編輯目的與對象,即使相同的事件,各部福音的敘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相互解釋,則可能抹去了這些差異所隱含的作者編輯意向。
我解析福音難題的第二個原則,是透過語義學的闡釋(〈第一章〉就是如此),嘗試揣度作者遣詞用字隱含的思考。特別是古典希臘文具有嚴謹文法,語義學的運用有助於扮演導演的角色,恢復每一個場景人物的情緒、氛圍、張力、辯論……。我也嘗試拓展每道難題的文本脈絡,掌握福音著作的整體思維、經文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繫,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整體性是本書詮釋經文所持守的第三個原則。
第四個原則是歷史性。耶穌道成肉身,是一位歷史上的真人,福音書不僅是對祂的生活記錄,並且也是作者對祂的詮釋。歷史中的耶穌和每個人一樣,面對各種阻礙及磨難都有自己的奮鬥掙扎。在祂的身旁有家人、祂召叫一起合作的門徒、跟隨的群眾、與祂為敵的法利塞人,還有祂醫治的病人和被排擠的邊緣人。我在各章的詮釋,嘗試從經文重構耶穌的歷史處境及時空脈絡下的人物互動,希冀深入領會祂的思言行為、祂存在的情況──祂更是「存在自身」(我是)。
(全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見《耶穌,為什麼?:解開福音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