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之概述
耶利米在國破家亡、城毀民擄之際(王下二五1-21;耶三九1-10,五二4-27),目睹斷垣殘壁的家園,以豐富情感的淚水(哀一2、16,二11,三48-49;耶九18,十三17,十四17)灑落在希伯來文字母之中,遂以「何竟(אֵֵיךְ)」的感嘆為首字,湧動悖逆之禍的輓歌(哀一1)。七十士譯本於卷首說明:「以色列人被擄,耶利米坐著哭泣,為耶路撒冷唱出哀歌」;拉丁文譯本又加上:「他心中極為憂苦、嘆息與哭號」。然而,那位賜人忍耐安慰、使人仍有盼望的神,祂的慈愛與憐憫不至斷絕,因耶和華是我的分,我要仰望祂(羅十五5、13;哀三22、24)。
《耶利米哀歌》是《塔納赫》第三部《文集》(Ketuvim,聖錄)的經卷之一,約公元前一世紀後半期定型。此書與《雅歌》《路得記》《傳道書》《以斯帖記》共同列入節期公開誦讀的《五書卷》(Megilloth,彌基錄)。書中以字母離合體(acrostic)詩歌形式,以縝密的格律詩文呈現耶利米的事奉情懷,交織先知、禮儀與智慧的希伯來傳統,見證神對聖城與聖民的愛。至今,猶太人在聖城遭巴比倫毀滅之日(埃波月第九日,約西曆七、八月間)公開誦讀哀歌,以為悼念。全書以五首詩構成,其節次為「22、22、66、22、22」,呈現靈性深沉的哀嘆、認罪、並仰望神寶座與安慰(哀一~四,五19)。
壹、作者與背景
哀歌並未標明作者,但從外證與內證推論:一、猶太傳統、七十士譯本與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皆註明出於耶利米之手;二、可依「代下三五25」與「耶七29,八21,九1、10、20」推論其哀哭特質;三、比較「耶七16,十一14,十四11、17,十五11」與「哀三48-51」的語調,可見其風格一致。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多認為作者是先知耶利米,後期版本亦一致以《耶利米哀歌》命名,沿用至今。
寫作時間大致在巴比倫攻破耶路撒冷之後,約B.C.586-587間。B.C.586耶路撒冷被毀,神使鋒火著於城中,使四圍所有盡行滅絕(耶二一14,五二13;代下三六19),使輝煌之城成為廢墟與野狗的居所(耶九11,十22,二六18)。親眼目睹此情此景,先知寫下國殤般的哀慟(耶一1-16,二1-22,四1-10),也重述神的公義、百姓的罪孽與向神認罪的祈禱(耶一18-22,三1-66,五1-22)。
貳、主題與文體
希臘七十士譯本以「哀歌(אֵֵיכָהָ,何竟、唉!)」命名此卷。全書帶著詩人淚水的感傷與盼望,形成一首「流淚、哀慟、盼望」交織的悲歌,悼念耶和華所應許的大衛王朝、耶路撒冷、以色列百姓與聖殿所遭遇的淪陷與滅亡。哀歌是先知對苦難的省思與禱告,詠誦神在救贖上的「公義」(哀一18)、「慈愛」(哀三32)與「回轉」(哀五21),因為神要以慈愛迎接祂的百姓(詩五九10)。
全書由五首獨白格律詩構成,透過希伯來字母的排列、擬人化的語氣與靈感的推動,表達聖城、選民、仇敵與神的不同角色,於交叉結構中呈現屬靈覺醒。其詩歌格律為:第一、二、三章每節前三行依字母排序,惟一7、二19為四行;第三章每節三行皆以同一字母為首;第四章一節兩行;第五章雖有二十二節,但已不採字母順序,屬仿離合詩的結構。
耶利米在國破家亡、城毀民擄之際(王下二五1-21;耶三九1-10,五二4-27),目睹斷垣殘壁的家園,以豐富情感的淚水(哀一2、16,二11,三48-49;耶九18,十三17,十四17)灑落在希伯來文字母之中,遂以「何竟(אֵֵיךְ)」的感嘆為首字,湧動悖逆之禍的輓歌(哀一1)。七十士譯本於卷首說明:「以色列人被擄,耶利米坐著哭泣,為耶路撒冷唱出哀歌」;拉丁文譯本又加上:「他心中極為憂苦、嘆息與哭號」。然而,那位賜人忍耐安慰、使人仍有盼望的神,祂的慈愛與憐憫不至斷絕,因耶和華是我的分,我要仰望祂(羅十五5、13;哀三22、24)。
《耶利米哀歌》是《塔納赫》第三部《文集》(Ketuvim,聖錄)的經卷之一,約公元前一世紀後半期定型。此書與《雅歌》《路得記》《傳道書》《以斯帖記》共同列入節期公開誦讀的《五書卷》(Megilloth,彌基錄)。書中以字母離合體(acrostic)詩歌形式,以縝密的格律詩文呈現耶利米的事奉情懷,交織先知、禮儀與智慧的希伯來傳統,見證神對聖城與聖民的愛。至今,猶太人在聖城遭巴比倫毀滅之日(埃波月第九日,約西曆七、八月間)公開誦讀哀歌,以為悼念。全書以五首詩構成,其節次為「22、22、66、22、22」,呈現靈性深沉的哀嘆、認罪、並仰望神寶座與安慰(哀一~四,五19)。
壹、作者與背景
哀歌並未標明作者,但從外證與內證推論:一、猶太傳統、七十士譯本與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皆註明出於耶利米之手;二、可依「代下三五25」與「耶七29,八21,九1、10、20」推論其哀哭特質;三、比較「耶七16,十一14,十四11、17,十五11」與「哀三48-51」的語調,可見其風格一致。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多認為作者是先知耶利米,後期版本亦一致以《耶利米哀歌》命名,沿用至今。
寫作時間大致在巴比倫攻破耶路撒冷之後,約B.C.586-587間。B.C.586耶路撒冷被毀,神使鋒火著於城中,使四圍所有盡行滅絕(耶二一14,五二13;代下三六19),使輝煌之城成為廢墟與野狗的居所(耶九11,十22,二六18)。親眼目睹此情此景,先知寫下國殤般的哀慟(耶一1-16,二1-22,四1-10),也重述神的公義、百姓的罪孽與向神認罪的祈禱(耶一18-22,三1-66,五1-22)。
貳、主題與文體
希臘七十士譯本以「哀歌(אֵֵיכָהָ,何竟、唉!)」命名此卷。全書帶著詩人淚水的感傷與盼望,形成一首「流淚、哀慟、盼望」交織的悲歌,悼念耶和華所應許的大衛王朝、耶路撒冷、以色列百姓與聖殿所遭遇的淪陷與滅亡。哀歌是先知對苦難的省思與禱告,詠誦神在救贖上的「公義」(哀一18)、「慈愛」(哀三32)與「回轉」(哀五21),因為神要以慈愛迎接祂的百姓(詩五九10)。
全書由五首獨白格律詩構成,透過希伯來字母的排列、擬人化的語氣與靈感的推動,表達聖城、選民、仇敵與神的不同角色,於交叉結構中呈現屬靈覺醒。其詩歌格律為:第一、二、三章每節前三行依字母排序,惟一7、二19為四行;第三章每節三行皆以同一字母為首;第四章一節兩行;第五章雖有二十二節,但已不採字母順序,屬仿離合詩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