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談論死亡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課,與臨終的人交談時應避免……

耶穌透過更多具體的例子,教導我們交流死亡議題的功課。有些是我們能在適當時機運用的正面教材,有些是負面教材,使我們明白談論死亡時應避免採取哪些策略。這些例子是我們許多人經常會犯的錯誤,因此我們舉出來當作負面教材。溝通若是無效,即使溝通的對象是即將死去的耶穌,也不會因此有幫助。

例一:否認。耶穌知道死亡即將迫近之後,就明確堅定地告訴門徒他未來的命運(太十六21-23)。他將面臨審判並遭到殺害,之後卻要復活。我們知道耶穌吐露的信息十分清楚,絕不可能有錯,這絕對是「憂喜參半的消息」,壞消息是耶穌即將受死,但即將復活卻是出人意外的天大好消息。

儘管有復活的應許,然而耶穌的大弟子彼得卻似乎只聽到壞消息,所以勸了耶穌。我們雖然不知道他確切說了什麼,但他的意思很清楚:我不喜歡你所說的話,我希望你改變想法,更正面,不要留著這些負面念頭。

我們可以理解彼得對耶穌的擔憂(即便彼得一定早已清楚耶穌因得罪當局所遭惹的麻煩,也知道他們隨時可能會除掉他),但你不能禁止即將死去的人討論死亡,耶穌的回應是嚴厲地訓斥彼得:「撒但,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不考慮神的意思,只考慮人的意思。」(太十六23)他或許還可以多說這句:「我想要討論這個議題,也希望你能接受事實。」

例二:無法同在。最後的晚餐結束之後,耶穌知道自己即將遭到逮捕,所以帶著門徒來到客西馬尼園為這件事禱告。他坦承「心裡非常憂傷」(太二十六38),並要求門徒在他去禱告時與他一同警醒,因此他們與他同去。我們不知道門徒是否聽見耶穌的禱告,但他們若聽見他的禱文,必會感到相當吃驚,因為耶穌說:「我父啊!如果可以,求你撤去此杯。」(太二十六39上)他並不想要自己所預見的那樣死去。但或許門徒並未聽見他的禱告,因為他們睡著了。當時在場的門徒知道耶穌正面臨死亡,所以可能想要做些什麼來補救。耶穌吩咐他們在他禱告時於一旁等候,他們卻睡著了,所以也許並未聽見耶穌後半段的禱文:「然而,願你的旨意成就,而非我的意願。」(太二十六39下)耶穌沒有在禱告時冀望能逃避死亡的命運,反而求神賜給他勇氣來面對難逃的劫數。耶穌回去找門徒,也許是因為想從朋友那兒獲得一些勇氣,沒想到他們卻睡著了。他訓斥他們,並請他們在他第二次禱告時保持清醒。但耶穌又去禱告時他們又睡著了,這情形一連發生了三次。他們唯一能為他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卻辦不到。耶穌的請求並不過份,他不需要他們提供深入的屬靈輔導,也不需要他們膽大如斗,只要留在附近保持警醒就已足夠。

例三:轉移話題。事實上,最後這一個反例的缺點就是太過庸俗,否則也許還會有人覺得幽默。耶穌第三次預告有人將他出賣給耶路撒冷的當權者,他將被定罪、釘十字架與復活之後,有兩個門徒的母親前來求耶穌說:「在你的國度,請讓我這兩個兒子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太二十21下)。本來重點應該在於耶穌和迫近的死刑,但這位心急的母親彷彿在說:「等你死了又復活之後,我可以拜託你一件事嗎?」使焦點硬生生地轉移到她的身上。她為何不多安慰一下當時的耶穌呢?橫在耶穌眼前的是可怕的死亡,但這位母親不但不適切地給予安慰的話語、深情的擁抱或掬一把同情之淚,反而將話題轉移到她的個人議題上。

臨終的人可能會說……

在前幾個例子中,當耶穌談到面臨死亡的威脅時,其他人基本上都會否認、對他不聞不問或轉移話題。相對於前述例子中不當的交談,耶穌最後幾句話表達了另一種人對死亡的反應,一般稱為基督的七句遺言。聖經既然記錄了這幾句話,就表示這些話語都示範了什麼是適合探討生命盡頭的主題。第一句話:哀慟(太二七46):「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這句話多半被視為耶穌被拋棄所發出的哭喊,表達出徹底遭到遺棄時的感覺。那應該是臨終的耶穌所發出最接近人性、最通俗的語言,同時也是詩篇二十二篇1節的禱詞。這句是最像人(最令人不安)的絕望之情,證明耶穌如何徹底徹尾地像人一樣受死。大部分學者都同意這點,若真是如此,這就屬於祈求疾病得著醫治的其中一句哀歌(其他包括詩六,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一,八十八,一〇二)。聖經中的詩篇是神所安排,使窮途末路的人有管道與支持的力量,直接向神發出怨言。詩篇的存在以及耶穌臨終時的引用,都再一次保證即是最險峻的環境,也不能使我們神隔絕。無論耶穌或其他人用哀歌來抨擊、責怪神,或只是對神大吼大叫,都是因為相信神本來應該與他同在,卻因為神違背自己的性情而離開他。 根據費爾海(Allen Verhey)的觀察,「我們掩蓋真實殘忍的人類經驗,將苦難以及對苦難的回應抽離信仰的範疇,如此不僅忽視了苦難的存在,亦將受苦的人邊緣化。若禮拜不允許苦難中的人表達他們的哀慟,那麼他們會感到痛苦、憤怒、荒謬,覺得在會眾之中自己是孤伶伶的一個人」。 哀歌是一種「使人在信仰中看見傷害」的方式。

第二句話:饒恕(路二十三34):「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個時刻十分奇特,但我們知道這位即將死去的耶穌想要化解懸而未決的恩怨,並醫治破碎的關係。耶穌透過赦免的禱告應和了人被饒恕以及解決爭端的正常需要,耶穌不會帶著憤怒和相互指責死去。

第三句話:賜下盼望(路二十三43):「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要和我一起在樂園裡了。」耶穌即使已面臨死亡,仍然沒有間斷他傳福音的工作,賜下盼望給與他同釘十字架的悔改罪犯。他沒有必要避談真裡,確實應當賜下普世的盼望。
第四句話:表達身體的需要(約十九28):「我渴了。」耶穌不僅有身體上的需要,甚至毫不猶豫地表達出來。福音書的作者從不迴避「身體的朽壞」,即使形容他們的主耶穌時亦然。第五句話:照顧他人的需要(約十九26-27):「婦人,看啊,他是你的兒子。……看啊,她是你的母親。」耶穌「善盡」身為兒子與朋友的責任。我們無從得知耶穌的母親瑪麗亞的情形,但在那個文化時空底下,她若成了寡婦就必然需要男性親戚的照顧。耶穌顯然想到了這點,所以「指派」他所愛的門徒約翰,成為遺留在世的母親的兒子。人即使即將死去,也會在體力與意識範圍內照顧到他人的需要。耶穌一直以來都在為他人著想。

第六句話:把自己交託給神(路二十三46):「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中。」耶穌早已意識到逐漸迫近的死亡,此刻更表明他即將死去。這些話暗示耶穌最後的念頭並非最初被遺棄的憂慮,而是順從死亡的臨到,並決定將自己以及未來的命運交託給天父神。這是最充滿信心的話語:臨終的人在此時做出了最後的決定,耶穌最後的決定就是將一切交託給神。

第七句話:接受結局(路十九30):「成了!」這句話刻畫了人的苦難,也是人一生成就的結語。這句話與我們已知臨終之人會有的疑慮相似,這段文字化解了遲遲未決的疑慮,並接受了死亡的事實。

這才是該說的話,不含糊其詞、不盲目樂觀。這幾句話都與臨終的人真正在思考的死亡有關,是一個真正經歷死亡的真實的人真實說出的話。臨終的耶穌說出了與人有益的話語,我們死的那日是否也能說出與人有益的話?我們又會說什麼呢?

基督徒用愛心說誠實話只是臨終服事的第一步,我們明白話語的力量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羅馬天主教會的巴納丁樞機主教(Joseph Cardinal Bernardin)即將死於癌症時以非凡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命運,堅稱他身為芝加哥總教區二百萬名天主教徒的屬靈領袖,有義務讓他們知道自己目前的情形。因此他不但不向教區的信徒隱瞞或避談病情,而且毫不保留地公開,使他們不覺得自己被他遺棄。

有一名患者讀遍了所有與病情有關的資料,並且希望能與醫生討論。一開始她的醫生都覺得這名患者是在挑剔他們的治療方式,但自從她利用好幾個小時瞭解與她的疾病有關的最新研究,並在一某次療程中告訴醫療團隊「現在我終於明白你們的工作有多麼困難了」之後,那種積極想要瞭解臨床醫師面臨了哪些挑戰的精神,反而給予他們極大的支持。若我們能夠在基督裡活著,並認知基督徒成長的需要,「靈魂塑造的核心來自於實踐與神同在的生命,至少提供了一種語言和世界觀(敘事觀點),幫助人」在人生的盡頭「開始理解自己所經歷的苦難」。 這意謂著當人經歷「靈魂的塑造」時必定要經過磨練,繼而生出磨難中所需的習慣、思想、信心的操練、關懷他人以及生命中的容忍。若教會能按照設計的本意真正成為「交通的共同體」 ,就能建立更多更強大的團隊,一起面對為將來的難題。

問題與探討:

1. 你是否覺得跟患有絕症的熟人談論死亡很尷尬?是什麼原因讓你覺得尷尬?

2. 若你因絕症而即將死去,你希望其他人如何對待你?

3. 選擇獨自一人或與或與小組一起,列出一些當你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時會想知道答案的問題。(誰最有可能回答這些問題?你是否害怕問這些問題?你是否認為牧師會逐一針對這些問題講道?)

4. 角色扮演:有人扮演臨終的絕症病患,有人扮演牧師,有人扮演醫生,其他人則扮演一些朋友、親戚或熟人。設計一些場景讓不同的角色之間產生對話,一開始練習也許能藉由交談來打破僵局,重複幾次之後,小組的成員應該就能在角色上變得更加自在和敏銳,並更真實地表達他們的想法與感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