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庸定義
如果我們接受儒家在教化意義上是中國的主流文化,那麼「中庸」便應該是中國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從《中庸》的開篇,通過引述程子給出一個定義:「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不偏」說明了所謂「中」其實預設了一個穩固不移的根基,不然「偏」定會失去其意義;而「庸」作「不易」解,顯然是印證了這一點。故此,跟著說「中」作為天下之「正道」則更明顯指向其「形而上」的淵源,而且又呈現於萬事萬物當中,於是「庸」便意味著這正道普及於實際。
然而,這個「正道」雖然涵蓋一切範圍,但是在此所關注的問題倒不是外在宇宙世界的運轉,而是人內心如何按照這正道而行;換言之,是個倫理生活的落實問題。怎樣可以取得跟道的聯繫,以致個人能夠在生活裡「達道」呢?這便是從人的內心開始,一旦有所領悟就須不斷「玩索回味」,既然中庸是孔門「心法」,確實難以用文字分解清楚。若從人的生活表現來判斷是否中庸,那麼《中庸》十四章有如下描述: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政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簡言之,就是這人有一種生命深處的「內持定力」讓他無論在任何際遇都可以自足而立,不必求於外在勢力以達成自己願望,這是君子之所追求,與小人「行險」的虛浮無定性成了極大反差。
二、君子時中
當人選擇「中庸」作為人生目標,正反映著君子的性格。第二章引自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從反面人物的生活形態看,小人反映出其「無忌憚」的內在心態,對於甚麼是為人行事尺度的正道也許沒有認識以致無所懼怕,也可能是即便知道但亦不以為然。前者因無知而生活在蒙蔽之中,後者則是更嚴重的對於真理明知故犯的直接反叛。不論前者或後者,都說明了小人心中無天理,行事也沒有原則,包括道德原則在內,於是便容易被外在勢力威逼利誘。從智慧的角度看,小人也是個愚昧之人,容易掉入這些陷阱。至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愚昧?孔子提供了方法,看此人是否自以為是,因為這種人缺乏反省能力而被自我驕傲所矇蔽。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廿八章)
君子則不然,所謂君子「而時中」指出他有清楚的主體意識,對於所走的道路是自覺的選擇,而且盡力持之以恆,保守自己繼續走在其中。以道家思想理解就是「常道」的「常」(),不斷回歸於當中的意思。這裡不是說君子已經完全達到了中庸的理想人格,而是表達了內心的態度與價值追求,既然以天下的正道為目標,君子的所作所為便有所考慮,甚麼是行事的對錯就有了規範。可以說,君子之為善應該是可預期的,但卻沒有絕對保證君子不會偶然做了小人,尤其是在心靈軟弱之際。君子所走的路雖然向任何人都開放,然而要達到極致則連聖人也沒辦法。在第十二章,孔子說:「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
人亦有所不能焉。」又引用《詩經》中「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一句來形容這看似平凡的道路那非凡的廣度與深度。
三、天道人心
在儒家思想裡,雖然繼承著周文化的敬天信仰內容,但是已經加以人文主義化,本來是具有位格,是創造並掌管宇宙自然的至高者,後來成了只有在默然中被人所領悟,彰顯為維持萬有的正道天理,一方面規範著自然界的運作,另方面又規範著人類的道德良心。《中庸》第一章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命」從字義上本來仍然保存著「天」的某種主體性,但是把天命作為「性」來解釋又似乎刻意的往非主體的意義方向推,成為運行之道的基礎,所以說「率性」,然後把主體意義完全歸於「修道」的人身上。第十三章引述孔子借詩經「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一句說明一個「執柯以伐柯」之人的比喻,表達著那天道就在我身旁的觀點。在說明右第一章的要旨時,《中庸》作者認為子思傳達孔門心教的意思是:「首明道之本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顯然,這是承認了天道之客觀存在,但是要尋得與其關聯並不在於外求,乃是在於每個人已「備於己」的內心深處,只需要從個人自己所能做的「存養省察」,就能發揮這道的該有效用。
因此,如何存養與省察就是「功夫」問題,故續言:「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有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要去「外有之私」並充「本然之善」表明了一切問題都是出於外界的誘惑,人只需要把持好自己的心不受引誘便是防禦性的行
動,而更進一步才是發展本來潛在於身的善。前者屬於省察,後者屬於存養。在此,我們看見「誠」的重要性,因著人對著天道有赤露敞開的誠心,便能在道中「貫通」天地。《中庸》廿四章說得好: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身為一個人能夠「合內外之道」就是在於以「誠」參與在道之其中,人因此可以掌握了外在萬事之本性而加以對應或配合,所以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對事情有最恰當的處理。「成己」關乎內在達致「仁」的生命實質,「成物」則是對外在人事物的正確認識而能有所為。關於「誠」的態度,在第十六章更加提出像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意識,比喻為鬼神一般隨時就在隱密處參透萬事,人是無法躲藏的。雖只用作比喻,但其用意清楚。起碼從人這一方,「誠」已被提升到宗教意識層次,所以戒慎恐懼的自我省察就是嚴肅的事情。
四、內省能力
君子如何進行省察?關鍵是由人心細微處著手,所謂「慎獨」是當問題還沒有發出之前就必須注意,讓不好之事止於未萌芽的狀態,禁戒自己避免有機會接觸誘惑繼而陷於不義。故此在第一章提
出:「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隱」與「微」所指向的都是關乎內心情況,在情感「未發」之前,沒有被任何外在因素影響之「純一狀態」()的當下就需要掌握好,讓天命之道可以順理發出,而能在當事人身上成就其節度的效果,這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一句的本義,所謂「中」便是君子的心靈連於天道的竅門。
至於怎樣存養?則如前述,藉著「玩索」和「回味」的確是讓初學內容得以深化的方法,第八章提到關於孔子對愛徒顏回的評語:「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這說明了擇善固執的重要,是關乎當事人「道德意志的定力」()。並且需要對人性的軟弱有自知之明,不能過於自信,當一個人認為「自以為知」如何行中庸之道時,就是他失敗的預兆,必須了解在生活實際中,人會「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五章)。雖然從理論上說,人既然在心中向天道開放,理當能夠實現中庸,但是就算孔子也感嘆「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三章) 為何中庸不是理所當然的能持久呢?除了上面提過的外在誘惑之外,相信也是認識到人心在原始狀態的「不穩定性」,必須通過不斷「模塑」才可能漸漸定型,這是人格的養成必須經過的歷程。因此,在還沒有被雕塑之前,人即便在理智上知道中庸,但是在生活實際中必定顯出過猶不及。故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四章)頭腦之知與生活實際的差距,關鍵就在於能否像「飲食而知味」,即用心去反覆有意識地體現,並深入內化於生命當中。
如果我們接受儒家在教化意義上是中國的主流文化,那麼「中庸」便應該是中國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從《中庸》的開篇,通過引述程子給出一個定義:「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不偏」說明了所謂「中」其實預設了一個穩固不移的根基,不然「偏」定會失去其意義;而「庸」作「不易」解,顯然是印證了這一點。故此,跟著說「中」作為天下之「正道」則更明顯指向其「形而上」的淵源,而且又呈現於萬事萬物當中,於是「庸」便意味著這正道普及於實際。
然而,這個「正道」雖然涵蓋一切範圍,但是在此所關注的問題倒不是外在宇宙世界的運轉,而是人內心如何按照這正道而行;換言之,是個倫理生活的落實問題。怎樣可以取得跟道的聯繫,以致個人能夠在生活裡「達道」呢?這便是從人的內心開始,一旦有所領悟就須不斷「玩索回味」,既然中庸是孔門「心法」,確實難以用文字分解清楚。若從人的生活表現來判斷是否中庸,那麼《中庸》十四章有如下描述: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政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簡言之,就是這人有一種生命深處的「內持定力」讓他無論在任何際遇都可以自足而立,不必求於外在勢力以達成自己願望,這是君子之所追求,與小人「行險」的虛浮無定性成了極大反差。
二、君子時中
當人選擇「中庸」作為人生目標,正反映著君子的性格。第二章引自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從反面人物的生活形態看,小人反映出其「無忌憚」的內在心態,對於甚麼是為人行事尺度的正道也許沒有認識以致無所懼怕,也可能是即便知道但亦不以為然。前者因無知而生活在蒙蔽之中,後者則是更嚴重的對於真理明知故犯的直接反叛。不論前者或後者,都說明了小人心中無天理,行事也沒有原則,包括道德原則在內,於是便容易被外在勢力威逼利誘。從智慧的角度看,小人也是個愚昧之人,容易掉入這些陷阱。至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愚昧?孔子提供了方法,看此人是否自以為是,因為這種人缺乏反省能力而被自我驕傲所矇蔽。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廿八章)
君子則不然,所謂君子「而時中」指出他有清楚的主體意識,對於所走的道路是自覺的選擇,而且盡力持之以恆,保守自己繼續走在其中。以道家思想理解就是「常道」的「常」(),不斷回歸於當中的意思。這裡不是說君子已經完全達到了中庸的理想人格,而是表達了內心的態度與價值追求,既然以天下的正道為目標,君子的所作所為便有所考慮,甚麼是行事的對錯就有了規範。可以說,君子之為善應該是可預期的,但卻沒有絕對保證君子不會偶然做了小人,尤其是在心靈軟弱之際。君子所走的路雖然向任何人都開放,然而要達到極致則連聖人也沒辦法。在第十二章,孔子說:「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
人亦有所不能焉。」又引用《詩經》中「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一句來形容這看似平凡的道路那非凡的廣度與深度。
三、天道人心
在儒家思想裡,雖然繼承著周文化的敬天信仰內容,但是已經加以人文主義化,本來是具有位格,是創造並掌管宇宙自然的至高者,後來成了只有在默然中被人所領悟,彰顯為維持萬有的正道天理,一方面規範著自然界的運作,另方面又規範著人類的道德良心。《中庸》第一章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命」從字義上本來仍然保存著「天」的某種主體性,但是把天命作為「性」來解釋又似乎刻意的往非主體的意義方向推,成為運行之道的基礎,所以說「率性」,然後把主體意義完全歸於「修道」的人身上。第十三章引述孔子借詩經「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一句說明一個「執柯以伐柯」之人的比喻,表達著那天道就在我身旁的觀點。在說明右第一章的要旨時,《中庸》作者認為子思傳達孔門心教的意思是:「首明道之本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顯然,這是承認了天道之客觀存在,但是要尋得與其關聯並不在於外求,乃是在於每個人已「備於己」的內心深處,只需要從個人自己所能做的「存養省察」,就能發揮這道的該有效用。
因此,如何存養與省察就是「功夫」問題,故續言:「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有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要去「外有之私」並充「本然之善」表明了一切問題都是出於外界的誘惑,人只需要把持好自己的心不受引誘便是防禦性的行
動,而更進一步才是發展本來潛在於身的善。前者屬於省察,後者屬於存養。在此,我們看見「誠」的重要性,因著人對著天道有赤露敞開的誠心,便能在道中「貫通」天地。《中庸》廿四章說得好: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身為一個人能夠「合內外之道」就是在於以「誠」參與在道之其中,人因此可以掌握了外在萬事之本性而加以對應或配合,所以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對事情有最恰當的處理。「成己」關乎內在達致「仁」的生命實質,「成物」則是對外在人事物的正確認識而能有所為。關於「誠」的態度,在第十六章更加提出像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意識,比喻為鬼神一般隨時就在隱密處參透萬事,人是無法躲藏的。雖只用作比喻,但其用意清楚。起碼從人這一方,「誠」已被提升到宗教意識層次,所以戒慎恐懼的自我省察就是嚴肅的事情。
四、內省能力
君子如何進行省察?關鍵是由人心細微處著手,所謂「慎獨」是當問題還沒有發出之前就必須注意,讓不好之事止於未萌芽的狀態,禁戒自己避免有機會接觸誘惑繼而陷於不義。故此在第一章提
出:「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隱」與「微」所指向的都是關乎內心情況,在情感「未發」之前,沒有被任何外在因素影響之「純一狀態」()的當下就需要掌握好,讓天命之道可以順理發出,而能在當事人身上成就其節度的效果,這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一句的本義,所謂「中」便是君子的心靈連於天道的竅門。
至於怎樣存養?則如前述,藉著「玩索」和「回味」的確是讓初學內容得以深化的方法,第八章提到關於孔子對愛徒顏回的評語:「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這說明了擇善固執的重要,是關乎當事人「道德意志的定力」()。並且需要對人性的軟弱有自知之明,不能過於自信,當一個人認為「自以為知」如何行中庸之道時,就是他失敗的預兆,必須了解在生活實際中,人會「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五章)。雖然從理論上說,人既然在心中向天道開放,理當能夠實現中庸,但是就算孔子也感嘆「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三章) 為何中庸不是理所當然的能持久呢?除了上面提過的外在誘惑之外,相信也是認識到人心在原始狀態的「不穩定性」,必須通過不斷「模塑」才可能漸漸定型,這是人格的養成必須經過的歷程。因此,在還沒有被雕塑之前,人即便在理智上知道中庸,但是在生活實際中必定顯出過猶不及。故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四章)頭腦之知與生活實際的差距,關鍵就在於能否像「飲食而知味」,即用心去反覆有意識地體現,並深入內化於生命當中。